3D列印的珊瑚礁「宿舍」或能為魚類的生存提供庇護

2021-01-08 cnBeta

據外媒CNET報導,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珊瑚礁系統遭受毀滅性的白化破壞,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保存重要的海洋特徵以及拯救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德拉瓦大學周二發布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帶來一些希望:一些魚類很樂意在3D列印的珊瑚礁中穿梭,就像在真實環境的珊瑚礁中一樣。

德拉瓦大學地球、海洋與環境學院海洋科學與政策學院副教授Danielle Dixson表示:「如果珊瑚礁中的魚類不使用3D列印的珊瑚模型作為野外棲息地,則可能使它們更有可能被其他更大的物種捕獲。如果珊瑚蟲的幼蟲不能依靠3D列印的材料,它們將無法幫助重建珊瑚礁。」

研究人員在測試中發現,魚類似乎沒有偏愛,即使存在天然珊瑚礁,在人造珊瑚礁附近的行為也一樣。為了獲得合適的擬合度,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從各個角度拍攝的50張iPhone圖像複製珊瑚骨骼來創建3D珊瑚礁模型。然後研究人員3D列印了四種不同的人造珊瑚模型。

研究人員目前仍在分析斐濟的現場數據,在確定使用安全性之後,他們將在當地部署了由可生物降解的玉米澱粉絲製成的3D列印珊瑚。

相關焦點

  • 3D列印珊瑚礁,能否給魚兒一個新的家?
    但是,海洋裡以珊瑚礁為家的魚兒如果失去了「家園」該怎麼辦?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珊瑚礁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威脅——水溫升高、海洋酸化、珊瑚漂白,以及捕魚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珊瑚礁的退化令它們失去結構完整性。依靠珊瑚礁生活的魚群,一生中離家的距離都不會超過5米。沒有適當的棲息地,這些魚群的數量就會受到影響,而缺少魚兒的捕食後,藻類數量的增加會使其他珊瑚無法生長,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 藏文科普|珊瑚礁可以3D列印?能否給魚兒一個新的家?
    但是,海洋裡以珊瑚礁為家的魚兒如果失去了「家園」該怎麼辦?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珊瑚礁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威脅——水溫升高、海洋酸化、珊瑚漂白,以及捕魚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珊瑚礁的退化令它們失去結構完整性。依靠珊瑚礁生活的魚群,一生中離家的距離都不會超過5米。沒有適當的棲息地,這些魚群的數量就會受到影響,而缺少魚兒的捕食後,藻類數量的增加會使其他珊瑚無法生長,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研究結果顯示: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2016-06-17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字體:大 中 小】
  • 拯救退化珊瑚礁的秘方:多引入魚類
    對於重度或者輕度捕撈的珊瑚而言,這一方法要求了解哪些魚類可以捕撈,可以捕撈的數量以及哪些魚類不應該捕撈。研究作者評估了全世界800多個珊瑚礁裡的魚類生物量和功能群體,並利用它們來估計輕度捕撈和重度捕撈的珊瑚礁的恢復時期。科學家們推測維持和修復魚類數量以及魚類提供的生態功能將可以增加珊瑚礁面對大規模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時的生態恢復力。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前些天我去某科學院參觀,在那邊看到了一本蠻好的魚類圖譜,我大致翻閱了一下,真心覺得能編這麼一部圖譜真的不容易,而且是國內民間機構出資拍攝並整理(www.trackocean.cn有本書的介紹),我們應該支持作者的這種付出,今天想起來就推薦給大家。
  •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香港大學建築與海洋生物學者合作研製創新3D列印人工礁盤 重建香港...
    那裡的珊瑚群落,佔全港造礁珊瑚品種的四分之三以上,魚類有120多種。然而,受生物侵蝕現象影響,棲息的珊瑚礁生態環境近年逐漸惡化,2015-2016年的珊瑚白化和局部死亡事件,揭示了本港珊瑚群落生長面對的危機。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確認了世界範圍內魚類生物量顯著高於或者低於預期值的珊瑚礁。這些發現得益於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和社會經濟學因素的新的跨學科方法,其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決全球珊瑚礁退化問題。
  • 英媒:石油汙染可致珊瑚礁魚類「醉酒」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說,如果珊瑚礁魚類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域中遊動,它們更可能採取冒險行為,且無法識別掠食者。這項研究把重點放在幼年珊瑚礁魚類上。在這個階段,珊瑚礁魚類格外脆弱。科學家們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6種魚。來自澳大利亞、挪威和美國的科學家說,該研究中使用的石油濃度反映了「世界範圍內很多工業化地區受汙染的海岸線的情況」。科學家們說,生活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水中似乎會「損害幼魚成功定居和生存所需的高級認知加工和行為能力」。
  • 3D列印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越來越強
    這些公司在快速成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用傳統方法製作塑料模型零件作為後期生產的模型。 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這種印刷並不令人興奮,澳大利亞墨爾本蒙納士大學的聚合物科學家 Timothy Scott 說: 「基本上是製作小飾品和小玩意兒。 對於一個聚合物化學家來說,這實在是太無聊了。」
  • 【環保】常見珊瑚礁和珊瑚礁魚類的識別
    聲明:以下資料根據廣東徐聞海洋保護區珊瑚專家廖寶林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蜂巢珊瑚科(Faviidae)
  • Jack Randall · 珊瑚礁魚類探索簡史
    "Jack" Randall 1924–2020)被譽為現代海洋魚類學之父,他的一生一共命名了超過830種魚類,他於4月26日(星期日)在火奴魯魯去世,享年95歲。本文摘自史考特·麥可(Scott W. Michael)《珊瑚礁魚類》第1卷的序言。蘭德爾博士在1998年撰寫本文時,他是檀香山主教博物館的高級魚類學家,夏威夷大學動物學研究生院的成員,美國魚類生物學家學會特聘研究員和爬蟲學家。
  • 7歲女孩用3D列印的假肢為MLB世界大賽開球,這是假肢未來的縮影?
    這是醫療系統中的一個漏洞,好在已經被3d列印行業的一些團體解決了,其中包括一些非盈利項目,比如「開放手」項目(Open Hand Project)。使用3D列印製造定製假肢,可以大大降低製造成本,並且可以更方便地進行更新,不管是假肢破損了,還是兒童身體發育超出了原來的尺寸。
  • 3d列印材料大全,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3d列印領域,3d列印材料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3d列印材料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材料的發展決定了3d列印能否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目前,3D列印材料主要包括工程塑料、光敏樹脂、橡膠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等。另外,彩色石膏材料、人工骨粉、細胞生物材料、砂糖等食品也用於3D列印領域。
  • 養活四分之一海洋物種,如果所有珊瑚礁都消失,地球會怎樣?
    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之處在於,每一個生物體都很重要,並以各種方式為其他生物體提供支持。物種多樣性產生的奇蹟之一——珊瑚礁,便是數以億計的珊瑚蟲歷經千百年的積澱而形成,養活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以及十億人口,並直接影響地球生態系統。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海洋省,位於我國的最南端,北緯3』58」~20』10」,東經108』37」~117』50」,總面積150萬平方公裡,其中將近98%是海洋,陸地主要是海南島,總面積約3.39萬平方公裡,環島海岸線長達1528KM,為熱帶氣候。海南省沿岸一些淺海水域及南海諸島十分適合珊瑚生存和珊瑚礁生成,曾母暗沙等就是珊瑚礁,極大地豐富了海南的生物多樣性。
  • 珊瑚礁會發出「聲音」,吸引魚類來安家,有時還會驅趕海魚
    對於海洋也是如此,在海洋下面存在無數浩淼的聲音,而海洋表面我們能聽到波濤的聲音。對於海洋內部,裡面的聲音也許無法被人們聽到,但是確確實實尋在著。當海水從珊瑚礁流過時,便會發出聲音,這種聲音比較微弱,聽起來像是早餐麥片撞擊牛奶時發出的喀噠聲。就像風吹過孔洞發聲一樣,海水就像風一樣吹襲海底世界而發出聲音。而珊瑚礁發出的聲音有其特別的特色,也對海洋生物有重要的影響。
  • 出海感想之美麗的珊瑚礁魚類
    通過這次「南海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任務,我充分認識到了南海豐富的魚類資源,特別是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時的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一條條色彩豔麗的珊瑚礁魚類奪人眼球,在充滿好奇的同時,我開始在師兄師姐的幫助下慢慢學著鑑定它們的種類與名稱,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我得到了充分的鍛鍊的同時也加深了科考隊員之間的認識和感情,更重要的是一些五彩斑斕的魚類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 3D列印創新中心對外開放 列印假肢只需1000元
      昨天下午,中國3D列印創新中心在青島高新區正式對外開放。該中心集展覽展示、科普、加工服務及研發功能於一體,是國內首個3D列印開放式服務平臺,對3D列印完整生態鏈的打造具有推動作用。  創建服務平臺降低成本  「3D列印誕生30年來遲遲發展不起來,關鍵是3D列印生態鏈沒有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