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感想之美麗的珊瑚礁魚類

2021-01-13 識魚科普


因為對遠海充滿美麗好奇的渴望,從去年2019年時就開始惦記著這次搭乘南鋒號科考船執行的「南海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任務。


圖1.本航次全體科考員及船員


圖2.漁業科考船「南鋒號」


順利登上船後,大副給我們講述了船上生活和救生的基本知識,並在之後全船進行了棄船逃生演練。航行期間在克服了諸多的困難尤其是暈船的困擾下,圓滿的完成了實驗內容和出海任務。


通過這次「南海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任務,我充分認識到了南海豐富的魚類資源,特別是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時的生物資源調查與評估,一條條色彩豔麗的珊瑚礁魚類奪人眼球,在充滿好奇的同時,我開始在師兄師姐的幫助下慢慢學著鑑定它們的種類與名稱,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我得到了充分的鍛鍊的同時也加深了科考隊員之間的認識和感情,更重要的是一些五彩斑斕的魚類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中文學名:圓口副緋鯉(Parupeneus cyclostomus)

動物界;脊椎動物門;脊髓動物亞門;輻鰭魚綱;真骨下綱;鱸形目;鱸亞目;須鯛科;副緋鯉屬

圓口副緋鯉體色有兩型:一為灰黃色,二為黃化種,我們在西沙群島海域採集到的全為黃化種,尾柄具有亮黃色鞍狀斑,眼下方具多條不規則藍紋,體色金黃故常作為觀賞魚。


圖3.圓口副緋鯉


中文學名:露珠盔魚(Coris gaimard)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隆頭魚科;盔魚亞科;盔魚屬

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海域採集到的這條魚為雄魚,體橄欖褐色,後部較暗且有藍色小點;頭部具數條輻射紋;背鰭第VI-IX棘下方有一淡綠色橫帶;尾鰭淡黃色,外側紅色。其體色鮮豔,常作為不可食用觀賞魚。


圖4.露珠盔魚


中文學名:格紋海豬魚(Halichoeres hortulanus)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科;海豬魚屬

在南沙群島美濟礁海域採集到的這條魚為雄魚,魚體為藍綠色;各鱗具一垂直橫紋,背側橫紋較大;背鰭第IV-V基部具一大黃斑,其後為一黑斑,頭綠色具粉紅色帶,尾鰭橙紅色具黃點。


圖5.格紋海豬魚


中文學名:圓斑擬鱗魨(Balistoides conspicillum)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魨形目;鱗魨科;擬鱗魨屬

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海域採集到的這條魚體深黑褐色;腹部有成列的大形白斑,背部在眼後至第二背鰭間黃色,具小黑斑;吻部黃色;眼前有一黃帶。第一背鰭黑色,第二背鰭與臀鰭白色,基部與鰭緣橘黃色;胸鰭白色,基部黃色;尾鰭黃色,基部與鰭緣黑色。其具有毒性,常作為不可食用觀賞魚。


圖6.圓斑擬鱗魨


中文學名:藍豆娘魚(Abudefduf sexfasciatus)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鱸形目;雀鯛科;豆娘魚屬

在南沙群島的美濟礁海域採集到的這條魚體色灰白至淡黃色,體側有5條暗色橫帶。胸鰭基底上方有一小黑斑;鰓蓋骨後緣上方無黑點;尾柄上無黑點。尾鰭灰白色,上下葉各具一明顯黑帶,其中上葉黑帶延伸至尾柄上。一般不為漁獲物對象,常作為觀賞魚。


圖7.藍豆娘魚


在觀察了許多體色豔麗,體型奇特的魚類後,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魚兒剛剛出水時其體色還保持著絢麗的顏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魚的體色開始慢慢變得暗淡甚至發白。


圖8.下方為剛出水的,上方為出水一小時後的三帶副緋鯉


圖9.為剛出水的金目大眼鯛


圖10.為出水後一小時的金目大眼鯛


導致這種現象其可能的原因是,珊瑚礁魚類生活在五彩斑斕的珊瑚礁中,其鮮豔的體色可以作為其保護色和警覺色,也可以吸引異性,但是保持這種體色往往需要耗費魚類大量的能量,所以在其出水後,隨著環境不再色彩鮮豔,魚類也應離開海水而慢慢失去生命特徵,也就沒有必要和能量去維持原來的體色了,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奇特的褪色現象。


相關焦點

  • Jack Randall · 珊瑚礁魚類探索簡史
    "Jack" Randall 1924–2020)被譽為現代海洋魚類學之父,他的一生一共命名了超過830種魚類,他於4月26日(星期日)在火奴魯魯去世,享年95歲。本文摘自史考特·麥可(Scott W. Michael)《珊瑚礁魚類》第1卷的序言。蘭德爾博士在1998年撰寫本文時,他是檀香山主教博物館的高級魚類學家,夏威夷大學動物學研究生院的成員,美國魚類生物學家學會特聘研究員和爬蟲學家。
  • 【環保】常見珊瑚礁和珊瑚礁魚類的識別
    聲明:以下資料根據廣東徐聞海洋保護區珊瑚專家廖寶林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聯繫授權。蜂巢珊瑚科(Faviidae)
  • 拯救退化珊瑚礁的秘方:多引入魚類
    對於重度或者輕度捕撈的珊瑚而言,這一方法要求了解哪些魚類可以捕撈,可以捕撈的數量以及哪些魚類不應該捕撈。研究作者評估了全世界800多個珊瑚礁裡的魚類生物量和功能群體,並利用它們來估計輕度捕撈和重度捕撈的珊瑚礁的恢復時期。科學家們推測維持和修復魚類數量以及魚類提供的生態功能將可以增加珊瑚礁面對大規模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時的生態恢復力。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大家講壇 「海好有你」系列之——深圳珊瑚礁魚類
    除了巡禮繽紛的珊瑚以外,還有那些生活在珊瑚周圍的魚學名為珊瑚礁魚,但常常被叫做熱帶魚。它們的體態變化萬千,色彩鮮豔奪目,並具有許多不同的生活形態,為珊瑚礁生態系統增添了許多動態之美,熱帶魚通過變色與偽裝來保護自己。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 研究結果顯示: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2016-06-17 科技日報 張夢然 【字體:大 中 小】
  • 給大家推薦一本很不錯的珊瑚礁魚類圖譜
    書名:《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作者:傅亮簡介:《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
    《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
  • 全球珊瑚礁魚類生物量分布確認加強漁業管理有助珊瑚礁保護
    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篇生態學論文,確認了世界範圍內魚類生物量顯著高於或者低於預期值的珊瑚礁。這些發現得益於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和社會經濟學因素的新的跨學科方法,其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解決全球珊瑚礁退化問題。
  • 珊瑚礁會發出「聲音」,吸引魚類來安家,有時還會驅趕海魚
    當海水從珊瑚礁流過時,便會發出聲音,這種聲音比較微弱,聽起來像是早餐麥片撞擊牛奶時發出的喀噠聲。就像風吹過孔洞發聲一樣,海水就像風一樣吹襲海底世界而發出聲音。而珊瑚礁發出的聲音有其特別的特色,也對海洋生物有重要的影響。熱帶魚在珊瑚礁上。我們知道珊瑚礁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家園,當珊瑚礁發出聲音時,那麼那些棲息在珊瑚礁的小魚們便能識別自己的棲息地。
  • 古老的珊瑚礁群、多樣化的海洋生物,欣賞圖巴塔哈群礁的美麗景色
    1993年,這座公園以其古老的珊瑚礁群、多樣化的海洋生物及鳥類、多姿多彩的美麗景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其實咋們今天所講的珊瑚礁,它不是巖石,而是海洋微型生物珊瑚蟲的遺骸。珊瑚蟲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數十萬前的古生物時代。這類大如米粒的腔腸動物喜好群居生活,依靠海水中的鈣質和二氧化碳維持生命。
  • 漫步在海底世界中,與繽紛的珊瑚礁美麗的熱帶魚親密接觸
    紅海的獨特之處在於海水與沙漠的結合,在這裡你能真切的體會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妙景觀。整個紅海海濱就是一個度假天堂。來到這裡,不妨潛入水中與魚兒盡情的舞蹈,即使你不會遊泳,不敢潛水也不妨坐著遊船觀賞這美麗的熱帶海洋風光,或通過遊船的玻璃底窗觀賞這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在紅海不管你是隨團遊還是自由行都應該坐遊艇到海上去潛水、遊泳、看珊瑚礁或其他水上項目。
  • 英媒:石油汙染可致珊瑚礁魚類「醉酒」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說,如果珊瑚礁魚類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域中遊動,它們更可能採取冒險行為,且無法識別掠食者。這項研究把重點放在幼年珊瑚礁魚類上。在這個階段,珊瑚礁魚類格外脆弱。科學家們主要研究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6種魚。來自澳大利亞、挪威和美國的科學家說,該研究中使用的石油濃度反映了「世界範圍內很多工業化地區受汙染的海岸線的情況」。科學家們說,生活在受到石油汙染的海水中似乎會「損害幼魚成功定居和生存所需的高級認知加工和行為能力」。
  • 在泰國普吉島珊瑚礁捕殺保護魚類,2中國男子被逮捕
    據各大泰媒報導,兩名中國男子在普吉島Nui Bay的珊瑚礁中捕殺「鸚哥魚」被捕,該魚屬泰國保護動物。他想對所有人包括遊客說:「在珊瑚礁裡捕獵美麗的魚,除了非法之外,還破壞生態系統。不要以為只殺了區區幾條魚不會破壞生態系統或令它失去平衡,這種自私的想法已經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造成了無數的破壞。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維持生態平衡的方法並為此而不斷努力。人類擅長於打獵,但也要保持動物的可持續性,直到子子孫孫都能使用。
  • 3D列印的珊瑚礁「宿舍」或能為魚類的生存提供庇護
    據外媒CNET報導,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珊瑚礁系統遭受毀滅性的白化破壞,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保存重要的海洋特徵以及拯救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德拉瓦大學周二發布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帶來一些希望:一些魚類很樂意在3D列印的珊瑚礁中穿梭,就像在真實環境的珊瑚礁中一樣。
  • 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或可忽略不計
    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一份為期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的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關鍵行為的影響或可忽略不計。該結果來自一項評估海洋酸化對珊瑚礁魚類影響的多年多物種研究,對過去多年的結論提出了顛覆性挑戰。
  • 帶你探尋奇怪而美麗的珊瑚礁動物
    人們對這種神秘生物知之甚少,因為它對它的主要威脅是未知的。然而,可能的威脅是將侏儒海馬從其棲息地移除以供水族館使用。因此,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正在謹慎行事,並要求出口許可證以保護這種害羞的生物。這條裸鰓亞目後面的羽毛狀股線身體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是它的鰓!無殼蝸牛或海slu ,以這些簇狀鰓命名,因為「nudibranch」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意思是裸鰓。
  • 珊瑚礁魚類小丑魚「安家落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日前,監測中心科研人員經過近2年的人工馴養,已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將這種珊瑚礁魚類配對並開始陸續產卵繁殖。小丑魚屬於鱸形目雀鯛科海葵亞科,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礁區喜歡與海葵共生的海洋魚類,因臉和身體上有一條或多條白色條紋,酷似小丑,所以俗稱「小丑魚」。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研究人員說,此前研究認為熱帶淺水區魚類最長壽命約為60歲,而最新研究表明,至少兩個熱帶魚物種有個體已經或正在進入「耄耋之年」,甚至可能活得更久。
  • 海底綠洲——珊瑚礁--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我國海南島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沿岸東西湄洲灣、亞龍灣海域的水下,生長著大片美麗的珊瑚,其中造礁珊瑚達80多種。當你潛入海底,注視這些五光十色的珊瑚時,是否在想:外形像極了分叉的樹枝、花朵的珊瑚是一種植物嗎?它和珊瑚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