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2020-11-25 澎湃新聞

【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2020-09-11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學期開始,同學們進入了新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段,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是什麼?新學段如何適應新的學習要求?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銜接工作?由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青島市婦聯,青島市關工委聯合主辦的《父母學堂》9月份為廣大新生家長定製主題:適應新學段、迎接新挑戰!

你家寶寶上學哭鼻子嗎?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你知道如何應對嗎?

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是什麼?

需要學會的技能、養成的習慣、具備的品質能力有哪些?

如何處理孩子社會性發展和人格發展問題?

家長如何培養教育和陪伴?

相信觀看了本期視頻,您會豁然開朗!

青島理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青島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首席專家 劉啟輝

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焦慮是在所難免的。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後,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親人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這樣巨大的變化,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分離就會產生焦慮。

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提前借用繪本、照片等了解幼兒園,看到別人在幼兒園的情況,建立上幼兒園期待。有條件提前認識老師、認識幼兒園夥伴,參觀幼兒園、認識設施等等。家長也可以就近選擇適合的早教機構或者幼兒園的學前班,提前半年讓寶寶去適應有老師和同學的教學環境,讓寶寶逐漸適應45分鐘的課堂、適應有老師主導的教學過程。熟悉環境會幫助孩子更快建立歸屬感。

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入園前,家長要從生活上打好基礎,保證孩子已經掌握了獨立吃飯、如廁等基本生活技能。告訴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處理的事情要大膽跟老師講。克服分離焦慮,小朋友就要進行人生很重要的歷史階段啦,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學習生活。

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的學習常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這與我們成人不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學習得最好的時候,常常是靜靜地坐著傾聽的時候,比如聽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一本書。孩子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心智活動或思維。他們只能通過對事物進行實際操作來學習,不管這些活動是搭積木、玩洋娃娃還是過家家。

幼兒不適合於規則學習

成年人常常錯誤地認為,幼兒可以按照規則來學習。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 但是孩子總是不聽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幼兒還沒有內化的思維,他們很難把外部規則內化為自己的需要。結果,他們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別人

幫助時說了「謝謝」,明天又忘了。幼兒時期的智力發展狀況並不能預測孩子長大以後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們的個性發展卻能夠預測。可以說,3~6歲期間,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徵,比整天關注他們的智力發展更重要,也更得法。那麼,對學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孩子掌握那些為上小學作準備的知識,如會數數,會算5以內的加減法,會背乘法口訣,會認識多少漢字等等,也不是象我們現在多數父母想的那樣,培養孩子遵規守紀,聽說聽道,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而是在個性和社會性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

《父母學堂》節目播出時間:周日16: 05-17: 00

播出平臺:FM107. 6青島新聞綜合廣播、藍睛客戶端

熱線電話:85701717, 官方微信:my1076, 歡迎收聽參與。

掃描圖中二維碼關注

青島市婦聯

原標題:《【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高中後孩子不適應住校怎麼辦?家長要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有的高一新生總是想念初中的同學,在新的班級裡封閉自己,不能敞開心扉和同學交流,不能坦然面對新的人際關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與初中要好的同學打電話或見面交流,疏解留戀和思念的情緒,然後心懷老朋友,迎接新朋友,逐漸完成友情的轉換期。
  • 新生入園季,「哇」聲一片,專家教你如何緩解「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小班新入園人數中,分離焦慮持續一周的佔15%,持續兩周的佔 65%,持續三周以上的佔20%。幼兒分離焦慮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3-5歲幼兒的分離焦慮程度較高。
  • 搬家疑問解答:搬家焦慮怎麼克服?如何更快適應新環境?
    小豐今天就想和大家聊一聊克服搬家焦慮的方法,總結了3條。01提前規劃,避免臨時慌亂搬家是一件苦差事,通常情況下,為了避免搬家當天精神過於緊繃,小豐都會建議大家提前規劃好,這樣搬家過程才會更順利。(1)提前租房,避免「真空期」焦慮可以通過朋友或租房軟體提前找房,按照自己需求找好住處,或者與房東協商適當續租,避免要搬家但是無家可搬這個「真空期」帶來的焦慮。(2)提前打包,避免「整理廢」焦慮很多朋友搬家前都會因為東西過多,整理起來一團糟,而覺得心煩意亂,甚至不想動手去整理,拖延到最後期限搬起家來更是筋疲力盡,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 如何克服嬰幼兒分離焦慮?
    一般人所說的『分離焦慮』,和臨床上的定義並不一樣。若要確診為分離焦慮症患者,需要個體對於主要依附者的分離,產生與個體當前發展階段不符的不適應反應,如:過度痛苦、想像遭遇不測或死亡,使個體出現無法出門、不願獨處、反覆做離別相關噩夢或身體症狀(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等情況,且此情況於兒童或青少年身上持續1個月以上、成人持續6個月以上,才能被確診為分離焦慮症。
  • 客體永恆性:孩子有分離焦慮,「陌生情境法」是適應關鍵
    孩子在兩歲前最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兩歲前的孩子對父母家人的依賴感最強,他們希望時刻都能得到家人的關心和陪伴,因為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如果他們身邊沒有家人,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他們立刻就會產生不安,但是由於他們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所以只能不斷的哭泣,以此來吸引父母的注意,發洩心中的不安。
  •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4招幫助孩子排解焦慮
    都說孩子依賴父母,其實時間久了,父母也會依賴孩子,儘管照顧孩子很辛苦,但是當自己要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感到特別不舍,尤其是看到孩子哭著鬧著不讓父母離開,父母會感到很心疼。孩子不讓父母出門,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幾乎所有的小寶寶都會產生這種焦慮,父母面對這種情況時,要妥善處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粘人的寶寶讓父母心累,一步都離不開:是時候了解分離焦慮了
    這種現象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分離焦慮。家長應該提前了解關於分離焦慮的知識,以便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能夠從容應對。分離焦慮是什麼?在寶寶的情感發育過程中,爸爸媽媽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由於父母是寶寶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總是讓寶寶感覺非常舒適,所以寶寶很自然地會對父母產生依賴。
  • 開學在即「分離焦慮」咋克服?專家:家長針對性引導
    記者走訪發現,不論是剛剛準備上幼兒園的「小豆丁」,還是準備升小學、中學的大孩子,有不少都有「開學焦慮」,這也令家長頗為頭疼。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師鄭倆榮提醒說,開學焦慮是情緒問題,也會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中引發不同的生理症狀反應,比如幼兒哭鬧、頭痛、腹痛,甚至腹瀉嘔吐,大一點的孩子情緒緊張失落、睡眠不好等。
  • 如何面對分離焦慮?
    即使現在才剛大一,但是只要想到之後會發生的事情,我就會感到巨大的焦慮,不開心,無助。我沒有辦法想像我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工作的場景。我很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可能和我父母的教育有關,我很希望依賴別人,喜歡安逸的被安排好的生活,只要生活中的事情有一點超出我掌控的,我都會感到不開心,焦慮無助。
  • 狗狗不舍你出門,和分離焦慮不同!分離焦慮的狗狗很痛苦!
    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10幾20天,狗狗在這段時間裡,已經習慣主人一整天在家陪自己,一旦你要出門上班,它們肯定會非常不舍。來看看怎麼讓狗狗適應這個變化吧!首先,區別狗狗的不舍和分離焦慮狗狗的不舍和分離焦慮,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舍只是短暫的情感發洩,而分離焦慮屬於狗狗的行為問題,發展到嚴重情況會變成心理問題。
  • 爸媽復工,小孩「分離焦慮」如何破?
    然而如今不少家長已經正式復工,爸爸媽媽突然去上班,一些孩子卻不習慣,有了「分離焦慮」。記者採訪發現,有的孩子哭著不讓爸爸媽媽走,有的在家整天都等著爸爸媽媽回家。面對小孩「分離焦慮」如何破?因為擔心自己突然沒在家女兒會不適應,上班前一天,傅女士就告訴女兒,「媽媽明天早上就去上班了,你就在家和婆婆玩兒哦!」,傅女士說,當時女兒還答應得好好的,可第二天早上自己一起床,女兒就醒了,等她洗漱完要出門時,便要哭著要跟著她走,「沒辦法又抱了她一會兒,但她還是不讓我走,才讓婆婆抱過去。」
  • 寶寶有「分離焦慮症」?學會以下辦法,幫助寶寶順利度過焦慮期
    既然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過程,那麼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出現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呢?二、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1.離開時候的告別可以幫助寶寶儘快去適應和父母的分離,而且可以讓寶寶克服由於分離帶來的焦慮感。可以是告別前簡單的抱抱,總好過等孩子不注意時的溜走,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3. 帶寶寶熟悉新環境、認識新朋友尤其是帶孩子進入託兒所或者幼兒園這樣的集體,父母應該在正式入託、入園前給孩子一些準備。
  • 面對「分離焦慮」,聰明的家長有方法
    隨著復工復產,不少需要出門的上班的爸媽開始在網上求助,到底應該如何面對自家孩子這種「一刻也不與你分開」的甜蜜煩惱。不少網友在下面吐槽:「你家孩子那還叫好的,我家娃的才真是名副其實的『腿部掛件』,走到哪兒跟到哪兒,連我上廁所都要看著才安心。」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分離焦慮。
  • 寶寶越來越黏媽媽,可能是分離焦慮在作怪
    可能準確一點說,這也是一種分離焦慮。寶寶在6個月到3歲之間會出現分離焦慮現象,這是很正常的,也說明孩子的情感在進一步發展。媽媽是孩子最早和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所以孩子比較信任媽媽,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能夠在媽媽那裡找到安全感。什麼是分離焦慮呢?其實分離焦慮就是和親密的撫養者有分離感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情緒和行為。
  • 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入園分離焦慮期?
    開學季又要到了,很多家長開始考慮如何送寶寶上幼兒園了。可是很多家長都聽說寶寶上幼兒園頭1-2個月很不易,就有點犯難了。下面聽聽一些家長反映的一些情況吧。「今天送寶寶去幼兒園,孩子哭的厲害,看寶寶那樣子,心裡好難受。」
  • 幼兒園分離焦慮到底怎麼辦?用好這4招,寶寶天天喊著要上學
    其實,這個時候的家長比寶貝們更焦慮,一分開就開始想寶寶,幾十條信息問候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焦慮值遠超各位小寶寶。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幫助寶貝緩解焦慮?家長們自身的焦慮又該如何調節?大概到一歲半左右,寶寶才能意識到,媽媽出門了但依舊存在,渴望媽媽馬上出現,他會通過哭鬧召喚媽媽並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分離焦慮。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大人在換工作或是到一個陌生地方生活一段時間,起初都會不適應不舒服的感覺,更不要說小寶寶了。
  • 秋季開學被提上日程,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這4個攻略拿好
    再就是孩子3歲入園的時候,因為沒有長期離開過家,多會難適應園內生活,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情況比較輕的話,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的話,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已經比較嚴重的話,父母就不能再坐視不理。
  • 如何幫孩子克服焦慮和恐懼心理?澳洲出版商出了這套書
    心理學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恐懼是這樣總結的: 嬰兒期——陌生人恐懼 幼兒期——分離焦慮和環境恐懼(1歲左右出現,持續至幼兒園後期) 小學期——現實危險恐懼(如天災,意外,壞人,疾病,藥物等) 中學期——個人比較與社會認同焦慮
  • 什麼是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
    當陌生人接近兒童的時,候兒童感覺到焦慮,這個就成為陌生人焦慮。當父母把兒童留給其他人照料時,兒童感到焦慮,這個稱為分離焦慮。以前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被當做兒童後期情緒和認知發展的標誌,反映了嬰兒與母親的依戀。
  • 開學季到了,如何處理寶寶的分離焦慮症?父母可以從這4方面入手
    但是對於剛要上幼兒園的寶寶們,父母們經常又擔心又頭痛。幼兒園門口有多少爸爸媽媽,看著自家寶寶哭得撕心裂肺,心如刀割。對於離開爸爸媽媽,第一次進入幼兒園的寶寶們來說,開學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相信大家腦海裡不禁浮現一大堆號啕大哭的寶寶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