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學期開始,同學們進入了新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段,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是什麼?新學段如何適應新的學習要求?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銜接工作?由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青島市婦聯,青島市關工委聯合主辦的《父母學堂》9月份為廣大新生家長定製主題:適應新學段、迎接新挑戰!
你家寶寶上學哭鼻子嗎?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你知道如何應對嗎?
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是什麼?
需要學會的技能、養成的習慣、具備的品質能力有哪些?
如何處理孩子社會性發展和人格發展問題?
家長如何培養教育和陪伴?
相信觀看了本期視頻,您會豁然開朗!
青島理工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青島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首席專家 劉啟輝
孩子有分離焦慮很正常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建立了很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有一天要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獨自一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焦慮是在所難免的。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後,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當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從過去可以隨時回到親人懷抱的習慣,突然變成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新狀態,這樣巨大的變化,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分離就會產生焦慮。
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提前借用繪本、照片等了解幼兒園,看到別人在幼兒園的情況,建立上幼兒園期待。有條件提前認識老師、認識幼兒園夥伴,參觀幼兒園、認識設施等等。家長也可以就近選擇適合的早教機構或者幼兒園的學前班,提前半年讓寶寶去適應有老師和同學的教學環境,讓寶寶逐漸適應45分鐘的課堂、適應有老師主導的教學過程。熟悉環境會幫助孩子更快建立歸屬感。
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入園前,家長要從生活上打好基礎,保證孩子已經掌握了獨立吃飯、如廁等基本生活技能。告訴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處理的事情要大膽跟老師講。克服分離焦慮,小朋友就要進行人生很重要的歷史階段啦,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學習生活。
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的學習常常是在活動中進行的,這與我們成人不同,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學習得最好的時候,常常是靜靜地坐著傾聽的時候,比如聽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一本書。孩子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心智活動或思維。他們只能通過對事物進行實際操作來學習,不管這些活動是搭積木、玩洋娃娃還是過家家。
幼兒不適合於規則學習
成年人常常錯誤地認為,幼兒可以按照規則來學習。許多父母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看電視,接受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 但是孩子總是不聽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幼兒還沒有內化的思維,他們很難把外部規則內化為自己的需要。結果,他們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別人
幫助時說了「謝謝」,明天又忘了。幼兒時期的智力發展狀況並不能預測孩子長大以後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們的個性發展卻能夠預測。可以說,3~6歲期間,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徵,比整天關注他們的智力發展更重要,也更得法。那麼,對學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孩子掌握那些為上小學作準備的知識,如會數數,會算5以內的加減法,會背乘法口訣,會認識多少漢字等等,也不是象我們現在多數父母想的那樣,培養孩子遵規守紀,聽說聽道,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而是在個性和社會性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
《父母學堂》節目播出時間:周日16: 05-17: 00
播出平臺:FM107. 6青島新聞綜合廣播、藍睛客戶端
熱線電話:85701717, 官方微信:my1076, 歡迎收聽參與。
掃描圖中二維碼關注
青島市婦聯
原標題:《【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