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古爾德談話錄》:鋼琴天才的魔力一生

2020-11-23 騰訊網

[導讀]格倫·古爾德 (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 加拿大鋼琴演奏家,以演奏巴赫樂曲聞名於世。其演奏以嚴謹的結構、豐富多彩的變化、生動傳神的處理,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喬納森·科特 格倫·古爾德

人物簡介

格倫·古爾德 (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 加拿大鋼琴演奏家,以演奏巴赫樂曲聞名於世。其演奏以嚴謹的結構、豐富多彩的變化、生動傳神的處理,令人嘆為觀止。長期勞累的音樂生活,孤獨壓抑的生活環境,營養不良和亂用藥物……這一切都嚴重損害了古爾德的健康,1982年10月4日,古爾德因腦溢血去世,享年50歲零9天。

人物採訪在我的印象裡好像很難構成一本書,只是可能達到相近的厚度和樣式。它是某一個時段即興的產物,仿佛一張瞬間拍攝的照片,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當讀者拿起這本《格倫·古爾德談話錄》,是需要些時間了解本書的主角才能讀下去的。本書作者喬納森·科特特別關照了這一點,寫下一篇前言,可視為古爾德的小傳。然而即使如此,因為涉及一位鋼琴家的專業性,這本談話錄依然存在較多閱讀障礙,但對於古爾德的愛好者,又是不可或缺的指導性讀物。

趣味 挖掘音樂裡的結構

不論人們對古爾德演奏的接受程度幾何,在音樂的純粹性上,他做到了有意思,從巴赫到勳伯格。他不喜歡「抒情化」音樂,認為這是簡化討好的創作。

以鋼琴家傅聰的觀點——「古爾德彈巴赫有意思,對比很多其他鋼琴家我還是寧願聽他的,儘管他有些怪癖,有些太誇張,隨心所欲之處我不太同意」——比較簡明地呈現了世人對古爾德的態度。這也正是古爾德的傑出所在——不論人們對古爾德演奏的接受程度幾何,在音樂的純粹性上,他做到了有意思,從巴赫到勳伯格。

音樂的有意思包含多種可能,有形式上的跨界、本真,有方法上的浪漫、忠實,古爾德的趣味是挖掘音樂裡的結構。結構可以對稱,也可以不對稱,再奇形怪狀,總得保持重心才能可控地運動。樂曲也一樣,那麼音樂的萬有引力是什麼?古爾德在書中第41頁的回答是:低音線。他舉例說:「海頓最早的協奏曲跟莫扎特最晚的協奏曲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海頓的音樂裡,獨奏者還要兼奏數字低音的部分。換句話說,他可能坐在大鍵琴前彈自己的部分,指揮家會坐在另一臺大鍵琴前,根據數字低音的標註隨便彈一些音為他伴奏,來加強樂曲的和諧格局」。

參考古代建築遺蹟,不難從地基的深淺、形狀、布局模擬推算出整體的空間。音樂的低音線同樣是樂曲幅度的根基。這在古典時期以前最為明顯,大鍵琴或低音弦樂器託底,營造出鮮明的線條感。隨著大型管弦樂的興起,呈現出深闊的海平線。音樂的層次像不同地質時期的巖石剖面,條理完整。

所以反過來說,古爾德對莫扎特以及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的輕視態度就很好理解了。記者科特直接就下了斷言:「莫扎特的非對位風格似乎可以說是最不適合您的脾性了——您故意遠離我們熟悉的那種典型的抒情化表演以達到間離的效果,是一種很奇特的演奏莫扎特的方式」。

古爾德很喜歡「抒情化」這個用詞,即意味著他看到了音樂傳播的類似矛盾。一方面,這種比較簡化、討好的創作產生了朗朗上口的優勢,另一方面又促成穿衣服似的千人一面。結果貝多芬最流行的曲目成了《致愛麗絲》,柴可夫斯基是《天鵝湖》選段,舒伯特是《搖籃曲》……大多數世界名曲遠非佳作,至少不是代表性的。所以用古爾德的話說,「莫扎特成為自己的那一刻,就在大家公認的十八九歲,還是二十歲時,我就對他沒什麼興趣了。因為他所發掘出的主要是戲劇舞臺天賦……充斥著輕浮的享樂主義風氣。」

魔力 獨一無二的完美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會是浪漫式的抒情居多,但令人沮喪的是其中的理性成分少之又少。人們總是忽略那些意義、情感之下巧奪天工的設計,而古爾德為之著迷。

這一點擱在古爾德著稱於世的巴赫演奏上,更加尖銳。他說:「巴赫的『專家』們,他們演奏巴赫時用了大量的自由速度。其實他們的詮釋方式是基於如何把浪漫派的細膩移到巴洛克上,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演奏能如此吸引同時代人的原因……但是對我來說,那不是真正的巴赫。」

古爾德也沒有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巴赫,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會是浪漫式的抒情居多,但令人沮喪的是其中的理性成分少之又少。人們總是忽略那些意義、情感之下巧奪天工的設計,換言之,音樂的科學性。科學即純粹——在一個假說提出之後,千方百計去證明它,這個證明的過程激起恆久的決心和完美精神。正像生命儘管脆弱,「恰好」就獨一無二的完美。

除了早早地退出舞臺,和其他演奏家一樣古爾德時常會有焦慮。科特在第一個問題中回溯他的話:「絕美的音樂要是缺乏理想的再現形式,那它留在人們腦海裡的這個記憶就永遠也揮散不去了」。這裡的「人們」並非針對聽眾,而是指他自己,或者演奏者。古爾德舉作曲家勳伯格為例,每當人們問他譜曲的緣由,感覺就會像解釋蜈蚣的一百隻腳如何聯動,越說越繞。的確,在藝術行業,基本技能可以解說,但創造性的詮釋、寫作,也就是聽眾讚嘆、被徵服的那種魔力,是沒有辦法傳承和普及的。即使鋼琴家自己苦苦思索理想的再現形式,也沒有確定的規律。為了緩解這樣的焦慮,古爾德近乎使用了自我催眠的方法。

在首次公演貝多芬第30鋼琴奏鳴曲兩三個星期前,古爾德開始研究樂譜;還有一個星期的時候,他開始練習;離演出前還有三天,古爾德發現障礙越來越大。他最終找到一個權宜之計,放大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以至於幾乎聽不見自己練琴,也聽不見自己的錯誤所在,漸漸克服了畏難心理。當然,究竟怎麼克服,依然是一個大概,他可以對此誇誇其談,實際上除非天賦,無法領會。

古爾德演奏巴赫時是蜷縮著,鼻尖都快貼近鍵盤,但他認為:「應該這麼彈,因為這樣你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也更能操控樂器」。理想的再現形式歸根到底是自我的觀念產物,具體到古爾德,他的鋼琴經過了改造,以符合對音樂詮釋的要求,演奏方式也達到了個性的最大化。古爾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最終只有孤獨求敗。

技術 自娛自樂地追求完美

古爾德的興趣在於自娛自樂,雖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很少聽眾能感覺到他錄音編輯的深意。他漸行漸遠,躲在自家的錄音棚裡探索各種可能。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採訪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為技術先驅的古爾德。這是音樂見解和鋼琴演奏之外他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很少音樂家會對音響感興趣,卡拉揚更重視的是商業性的處理,如何獲取聽眾的滿意度,並留下一個指揮巨人呼風喚雨的形象。古爾德的興趣在於自娛自樂,雖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很少聽眾能感覺到他錄音編輯的深意。所以相形之下,卡拉揚藉助錄音工業跟聽眾越走越近,越來越立體,演出、錄音、錄像全方位;古爾德卻漸行漸遠,躲在自家的錄音棚裡探索各種可能。古爾德對於四聲道錄音工程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大開眼界的。

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說「彩色能提升黑白影片,但影片不一定非得是彩色的,很多影片是黑白的效果會更好」。這是對音樂的運動性的絕佳闡釋。鏡頭在運動,手指也在運動,導致畫面和音符在傳遞。一般來說,因為結構的原因,越穩定的運動姿態越適合黑白效果,也就是單聲道效果,相反,則是立體聲效果。比如貝多芬的作品聽單聲道沒有什麼損失,馬勒的作品聽單聲道就會削弱。相對於立體聲概念,四聲道環繞聲似乎更接近實際聆聽狀況,但因此帶來的技術問題成倍增加。

古爾德說:「好處雖然有,弊端則更大。在四聲道裡,你聽著聲音從房間四個角落傳來……就不是絕對的、筆直的、精確的角色定位。」實質上,這就是結構帶來的麻煩。有結構才有坐標,坐標越多理論上會越精確,實現起來難度越大。古爾德設想過「在空間裡布置更多揚聲器」,好像舞臺上的返送音箱,可行性卻相應遞減了。類似的實驗,在音樂會現場,不止一次發生過,比如演奏家在觀眾席裡或周圍演奏,其效果的確也是遞減的,人們從好奇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本身的說服力上。

相關焦點

  • 「中國鋼琴三劍客」沈文裕:天才的堙滅
    沈文裕,一個神童,一個天才鋼琴家,曾經與郎朗和李雲迪並稱「中國鋼琴三劍客」,卻在半路上被糟糕的家庭教育毀滅了,看了他的故事,無比惋惜,無比遺憾。鋼琴上了船,出了德國邊境,入大洋,經上海,過長江,一路海運回到重慶。從這天起,沈文裕的一切都在往壞裡變。之前,他是神童、天才鋼琴家,留學漢諾瓦,拜師凱沫林,還是英國皇室、巴西貴族的寵兒,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
  • 朗朗愛上鋼琴的魔力,來自《貓和老鼠》的這個片段
    鋼琴家郎朗在《千裡之行:我的故事》裡,也說到過自己因為《貓和老鼠》愛上鋼琴的經歷。段召旭,鋼琴演奏家,藝術教育家,知名學者,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編輯注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布格繆勒》《巴赫初級鋼琴曲集》《車爾尼599》《車爾尼849》《車爾尼299》,上海教育出版社《萊施霍恩Op.66》等鋼琴教程。段召旭是知名鋼琴演奏家,同時,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副教授。他在國內外成功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近百場,一直致力於古典音樂普及教育事業。
  • 天才與偉人,和你我不過是一部電影的距離!絕對值得收藏一生
    記錄了眾多偉大人物的一生和他們身上的傑出品質。如果有你心儀的片沒入選的話,歡迎在評論區補充。1.《模擬遊戲》號稱無人可破的英格瑪情報密碼,德軍在戰場上的肆虐愈加猖狂。英國軍情六處找來了一批數學家,其中最為厲害但也性格最孤僻的是數學家阿蘭圖靈。
  • 《天才J之第二個J》:神秘生命公式煥發獨特魅力和魔力
    《天才J之第二個J》:神秘生命公式煥發獨特魅力和魔力姜春康二狗說,他老早就把時間定在8月22日下午兩點,因為電影《天才J之第二個J》準時在優酷獨播,他絕對不可以錯過這個「首映。」漿糊我和狗一樣,對推理電影從無免疫,《天才J》也不例外。
  • 巫漪麗 用指尖講《梁祝》與鋼琴伴一生
    與音樂相伴一生 「獨而不孤」1930年,巫漪麗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外公李雲書曾資助過辛亥革命,父親巫振英則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大師。巫漪麗的父母育有三個兒女,巫漪麗排行第二,大哥巫協寧是中國著名消化病學專家,妹妹巫漪雲是復旦大學英語教授。巫漪麗的音樂生涯頗具傳奇色彩。6歲那年,因看了電影《月光鳴奏曲》,年幼的巫漪麗喜歡上鋼琴。
  • 舒伯特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舒伯特一生生活清貧,但精神無疑是富有的,他結交了很多朋友,有小提琴手、詩人、歌唱家、音樂愛好者等,這些交往經歷使他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也給他帶來很多創作上的靈感。舒伯特的一生卻創作不息。「我每天早上工作,」他說,「我寫完一首作品又開始另一首。」僅在1815年一年中,他就寫了144首歌曲。
  • ESPN:馬拉度納數字,不能用數據衡量天才,但可解密球王一生
    其中ESPN的發文獨具一格,他們用數據的方式回顧了球王馬拉度納的一生,讓我們來看一看吧!ESPN:「Diego Maradona's stats: You can't measure genius in numbers, but here's a try」迭戈·馬拉度納的統計數據:你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天才,但這裡有一個嘗試ESPN:「 Diego Armando Maradona
  • 世界上最偉大卻英年早逝的音樂天才,如果他們活到八十歲
    儘管他們一生短暫,但留下的作品,永遠被人記住。莫扎特(Mozart)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茨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舉世聞名的音樂天才。莫扎特原籍德國,但出生於奧地利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
  • 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主要講的什麼內容,你看過嗎?
    《想飛的鋼琴少年》一部與鋼琴有關的電影。這當然亦是一個神話,就像《海上鋼琴師》那樣。神話所以是神話,就是因為其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但我卻喜歡這個神話,就像我亦喜歡《海上鋼琴師》這個神話那樣。我一直認為天才是分兩種的。
  • 《想飛的鋼琴少年》:功利生活框架下的天才少年,給我們什麼啟示
    文/半緣珺《想飛的鋼琴少年》每個人生都有兩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用腳走,叫做現實。心走得太慢,現實會蒼白;腳走得太慢,夢想不會高飛。人生的精彩,總是不僅心走得很美,而且腳步能與心合一。《想飛的鋼琴少年》充滿了治癒的力量,同時向我們詮釋了生命對自身的渴望。
  • 去世215周年紀念 莫扎特:唯一天才的能量(圖)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眼中也許只有一個莫扎特——天才  今年是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誕辰250周年,12月5日是他去世215周年紀念日,全球範圍內紀念這位音樂史上最偉大天才的活動也將漸入尾聲
  • 天才鋼琴家和琵琶名家與你有約
    原標題:天才鋼琴家和琵琶名家與你有約 一場民樂盛宴 德國鋼琴天才梁漢妮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琴臺音樂廳「打開藝術之門」昨天推薦了本周三場演出:民樂盛宴、90後天才鋼琴家、還有琵琶名家吳玉霞,你會帶孩子去看哪一場呢?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當他的父親看到六歲的莫扎特寫作的小步舞曲時,不禁對其發出了由衷的讚嘆,讓他從心底裡更加愛惜這個孩子,這個音樂天才。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歷不僅鍛鍊了其音樂才能,同時也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所有這些都為莫扎特後來在音樂道路上取得傲人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鋼琴進階大全集
    車爾尼《鋼琴初步教程》作品599 卡爾·車爾尼(1791—1815)奧地利鋼琴、作曲家、教育家,貝多芬的學生。其突出的貢獻是,作為提高鋼琴彈奏技術最為實用的教程,599、849、299、740,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由於有彈奏拜厄《鋼琴基礎教程》的基礎,建議在彈奏599時可以從19課左右開始。
  • 鋼琴巨匠裡赫特:涅高茲的得意門生,霍洛維茲自嘆不如
    22歲時(1937年),他進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開始正式學琴,師從海因裡希·涅高茲,涅高茲說裡赫特是他「盼了一輩子才盼來的天才學生」。在涅高茲的指導下,李赫特演奏中的肌肉緊張,協調等關鍵問題得到了解決,先前演奏中的優良特點得以保持,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演奏風格。1940年,當他還是一名學生時,便首演了普羅柯菲耶夫的第6號奏鳴曲,從此以後他的名字便與這位作曲家聯繫了起來。
  • 淺談: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鋼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最常演奏,是眾多同類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名曲之一。此曲具有西歐風格,以及豪放的斯拉夫特性。那多彩的管弦樂法,以及艱深的鋼琴技巧,充分展示出非常鮮明的色彩,尤其是曲中優美的民謠主題,更是膾炙人口,感人肺腑。
  •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
    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尤其自身的特點,在這一大的創作背景下,誕生了很多傑出的鋼琴音樂大師,在這裡我們著重介紹幾位,同時也是藉助他們的鋼琴音樂來進一步分析這一時期鋼琴音樂的發展。巴赫的一生中共有20個子女,但是有10個都夭折了。生活中的種種磨難與痛苦形成了巴赫嚴謹、質樸、內斂、堅強、理性的音樂風格。巴赫早年的鍵盤樂創作大多為管風琴曲,而他的大部分古鋼琴曲都是在寇頓和萊比錫期間完成的。
  • 迷你世界魔力捲軸是什麼 魔力捲軸怎麼用
    迷你世界魔力捲軸怎麼做?迷你世界附魔書怎麼做?迷你世界魔力捲軸是附魔道具,如何獲得和使用魔力捲軸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魔力捲軸是附魔道具,用在附魔臺副物品欄內。之前的名字有:附魔書、魔力手冊、魔法書。現在就是叫魔力捲軸。
  • 三個方法判斷孩子是否有鋼琴天賦(全文)
    TIPS:琴童小故事:天才莫扎特掛著天才頭銜的人有很多,但唯有說莫扎特是天才不會有任何人有異議。3歲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人教過他彈鋼琴,他就能自己走到鋼琴跟前,努力地用小手指試圖彈出他曾聽過的某段樂曲。而4歲時他居然已經嘗試在五線譜紙上創作,雖然音符寫得歪七扭八,但這並非孩子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創作!
  • 德國博爾威納鋼琴 2020上海國際樂展入圍最佳鋼琴品牌,獨樹一幟!
    2020上海國際樂展結束近一個月,以「最美鋼琴」著稱的全球知名品牌-德國博爾威納鋼琴,受主辦方特約邀請,驚豔亮相上海樂展鋼琴主會場。據上海樂展數據統計獲悉,本屆展會德國博爾威納鋼琴入圍人氣值、好評度、成交量三項最佳鋼琴品牌,博爾威納鋼琴進駐國內市場僅三年,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