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萬萬孩子在學習鋼琴,而學鋼琴對中國孩子意味著什麼?卻是每位琴童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 漫長而辛苦的學琴之路,讓多少父母和孩子遭受困惑、迷茫、失落、淚水和憂傷……
有的孩子真的是有彈鋼琴的天賦,而有的孩子天生五音不全。父母都希望早些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學習鋼琴的天賦,是否有音樂的感知能力,這些家長可以簡單地通過一些方式來做基礎的判別,但天賦並不等於成就。無論多有天賦的孩子如果不通過後天的勤奮努力,絕對成不了鋼琴家,反之,如果資質平平的一個孩子,後天非常刻苦努力,一樣能夠學有所成。
通過手、耳、記憶力判斷孩子的音樂潛質通過對手、耳、記憶力等幾方面的簡單評判,你可以基本了解自己孩子的音樂潛質,以此作為選擇參考。
* 判斷孩子是否有彈鋼琴的天賦 方法真的有!
孩子身體是否健康,有很多技術上的指標可供參考,但孩子在音樂上是否有天賦,這很難用數字來衡量。許多家長為此苦惱,他們覺得孩子應該學鋼琴,但又怕孩子完全不是這塊料,白耽擱工夫,特別是那些家裡沒有人從事音樂專業的家庭,這種顧慮就更為常見。有沒有些簡單的辦法,幫助家長判斷孩子的音樂才能?
我的答案是:有,但不絕對。
大體上從手、耳、記憶力這幾方面來判斷。
手:不軟不硬 指長張得開
先說手,彈琴用的無非是我們的一雙手。四五歲的小孩子,雖然手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手形已經基本能看出來。家長要看的是手指是硬還是軟,特別是關節部分,這決定著孩子彈琴的力量夠不夠,太硬不行,太軟更不好。最理想的是,小手的骨頭要有點硬硬的,但又不僵硬,不軟綿綿的。還有,各個手指之間離得夠不夠遠。手張得越開以後彈琴越輕鬆。這項經常被形容為手要松。松,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是指手指伸張的能力,比如大拇指和食指的伸開度,能張開來,彈琴的時候會很舒服,當然,很多家長都不了解基本的指標,手的長度怎麼樣算好?手指最好不要太短,小指的長度最好能到達無名指的最上面一個關節。手指的長度不好改變,但手的鬆緊是可以通過手指操等鍛鍊手法來改善的。有些學生甚至在其他方面的條件都很好,只是手指伸張不太好,還可以考慮通過手術來改善。
特別提醒的是,太胖的手會有點困難,瘦點的小手更佔便宜。不過,隨著孩子長大,嬰兒肥也會逐漸消掉,所以,倒也不用一看手胖就放棄。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優秀的鋼琴手形,夠不到八度,可能難成為偉大的鋼琴家,但不代表不可以享受鋼琴帶來的樂趣。
耳:能聽出音樂的節拍和感覺
再說耳,其實這個關係的是樂感和節奏感。大人拍掌讓小孩子跟著唱歌,可以選擇唱兒歌,所有的兒歌都是有節奏的,看他是否跟得上節拍,是否有本能的節奏感。或者放一個鋼琴曲,看看孩子從鋼琴曲能聽出什麼感覺。比如放一個快的曲子,看看孩子是否能用恰當的形容詞來表示,哪怕是很幼稚的形容詞。比如,說像放鞭炮,或者說是像爆米花的感覺。在我小的時候,聽到喇叭聲、敲玻璃的聲音、倒水的聲音,或者在電視裡聽到什麼有趣的聲音,爸爸就會叫我去鋼琴上找一個能夠發出和這些聲音類似音的鍵,這是很有趣的親子互動活動。孩子也許對固定的音高沒有概念,但至少他會有一個模仿的能力,這是很重要的。
記憶力:能跟著曲唱歌
接下來是記憶力。媽媽唱一首歌,讓孩子學著唱,讓他跟著唱,也許孩子的五度唱得不是很準,但至少要知道調是往上還是往下的。通常說「五音不全」的孩子,他的調是找不準的,媽媽往上唱,他往下唱,沒有基本的音樂上的模仿力。另一種嘗試的方法就是一個曲子放過以後,第二天再放一遍,看孩子記不記得他昨天聽過。或者放兩個,一個和昨天一樣,一個和昨天不一樣,看看孩子是否能分辨。
如果這三點都具備,那麼恭喜,我覺得你孩子的音樂潛質至少是在標準線之上的。
把孩子送進鋼琴教室後,家長們有時候會聚在一起聊,我發現,最能夠有共鳴的話題就是——我們的孩子到底有沒有鋼琴天賦?不光是我,其實所有人心裡都沒底,問老師,老師會說每個孩子看起來都不錯,但有沒有天賦,要學學才能看出來。大家只能各自判斷,會唱幾首兒歌而且唱得還算好聽就是有音樂潛質嗎?還是聽見音樂就手舞足蹈算有音樂潛質?天賦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的,怎麼衡量啊?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我們一點都不心疼送孩子學鋼琴花的錢,但是心疼他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但未必都是鋼琴天賦,要是他在繪畫上、語言上、舞蹈上更有天賦呢?我們送他來學鋼琴豈不是
白走彎路,要是學了一段時間才說不行,不說投資不菲,就是孩子早期教育被耽擱的時間也太可惜了。耽擱他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可太讓家人後悔了。
不過,議論歸議論,要是哪位家長真讓孩子去把畫畫、鋼琴、圍棋都試一遍,這也不是很現實,畢竟,兒童智力發展的黃金期就這幾年,只能選擇一個看起來比較有把握而且大家都看好的來學習。我想請教老師的是,像檢查身體有什麼皮下脂肪厚度、身高、體重這些數據能夠對照參考,在鋼琴學習方面有沒有什麼比較權威的參考標準,能夠給孩子先做下測試,有個評分,也讓我們這些家長能夠心裡更有底些?
TIPS:琴童小故事:天才莫扎特
掛著天才頭銜的人有很多,但唯有說莫扎特是天才不會有任何人有異議。3歲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人教過他彈鋼琴,他就能自己走到鋼琴跟前,努力地用小手指試圖彈出他曾聽過的某段樂曲。而4歲時他居然已經嘗試在五線譜紙上創作,雖然音符寫得歪七扭八,但這並非孩子無意義的塗鴉,而是創作!6歲開始歐洲巡迴演出,他曾經留下很多對孩子來說不可思議的紀錄,比如一段全新的艱深樂曲,他能夠當場視奏;依指定低音即興作曲等。關於莫扎特的天才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是在他7歲的時候,他用父親朋友的小提琴演奏,然後清楚地告訴父親,他自己的琴比這把琴低1/8個音,後來兩把琴被拿到一起比對,證明他的感覺完全正確!正是有著如此超人的天賦,加之後天的不懈努力,莫扎特才在音樂史上留下了如此輝煌的一筆。
第二頁:讓孩子學習鋼琴前先想清楚為什麼學
第三頁:當孩子厭惡學琴時 我們該怎麼辦?
第四頁: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 讓孩子學習鋼琴前先想清楚:是為他還是我
在選擇學習鋼琴,把這個龐大的樂器買回家之前;在為孩子請一個鋼琴老師之前,我們要給自己留點時間,冷靜地問問我們自己:為孩子選擇學習鋼琴,是為了孩子的將來,還是為了讓他們實現我們兒時沒有實現的夢想?
不要只為父母的夢想 去強迫孩子
現在的孩子真是懂事早,5歲的兒子跟我說起道理來頭頭是道。這段時間他特別貪玩不想練琴,每天都要花半個小時說服他練琴。但他提出的一個理由我覺得很難回答,他動不動就說:我又不想學琴,都是你們叫我學的。
坦白說,送孩子學琴,的確有補償我們自己兒時遺憾的心理在裡頭,小時候我特別愛好音樂,每次上音樂課都不捨得走,站在老師跟前看她彈琴,那時候學校還沒有鋼琴,僅是一架簡單的風琴,就可以聽得我如痴如醉。但,我也深知,孩子有自己的將來,如果他沒有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雖然經過一些基本的測試老師也認為他很適合學琴;並且事先徵求過他的意見,他同意學琴,不然我們是不會勉強他去學鋼琴的。但現在,面對孩子究竟是為誰學琴的質問,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他長篇大論地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才好。他爸爸最常用的一句就是跟他說「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將來就知道了」。但這對孩子沒用,因為以他現在的年紀很難理解,他會說,將來我不知道,但現在我知道我不想學了,那個無奈呀,有時候氣得真想打他一頓。爸爸媽媽為了你學琴,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每天陪著你練琴,節假日接送去上課,要是打聽到哪位名師上公開課更是要擠破頭也要送你去,買那麼貴的琴,把最好的房間讓給你練琴,這些全都是為了培養你啊!現在你說我們是為自己,真是,跟他講又講不通。我想這個問題應該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吧,面對孩子的蠻不講理,應該怎麼回答才好?
第三頁:當孩子厭惡學琴時 我們該怎麼辦?
第四頁: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 當孩子厭惡學琴時 我們該怎麼辦?
孩子:「都是你們叫我學琴,我自己不想學」
如果說前面解決的是孩子學琴的物質問題的話,那「為誰學琴」解決的就是精神上的問題。許多家長面對這個問題,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為了他自己啊,為了讓他不輸在競爭的起跑線上啊!」
這是真實的答案嗎?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內心深處,其實,是不是有另一個隱藏的答案呢?有時候,我們看似理智的決定,其實是受到直覺操縱的。
問卷:你為什麼讓孩子學鋼琴?
以下是一份簡單的問卷,你可以花10分鐘做一下,做完後,也許你對孩子學琴這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理解。
問題一:讓孩子學琴,是不是因為鄰居家的孩子或他幼兒園的同學也在學鋼琴?你覺得如果他們送孩子學鋼琴,而你不送,孩子就可能落於人後或者你這個家長就算沒有盡到責任?
問題二:讓孩子學鋼琴,你是否有「圓自己小時候沒實現的夢想」的成分在裡頭?哪怕是極少的成分,是不是也會對你的決定有微妙的影響?
問題三:是不是考慮過所有的常見的才藝項目,比如畫畫、芭蕾、網球等,最後才決定選擇鋼琴?還是從未考慮過,就是一門心思認準鋼琴?
問題四:你是否已經決定為自己增加一份不拿工資的工作?送孩子去學琴、陪孩子去練琴,是一件需要全心付出但不僅沒有薪酬,而且孩子還有可能會誤解的工作,至少在四五年裡,你得做好長期付出的心理準備。
問題五:孩子一人學琴,全家會失去很多娛樂時間,周末可能不再完整,因為周六下午有鋼琴課,出門旅遊不再是半個月,三天後就必須往回趕,因為孩子需練琴……對於這些犧牲,全家做好準備了嗎?
問題六:在讓孩子學琴的問題上,父母是否在所有主要事項上都能達到基本一致的意見?比如鋼琴放在哪裡?學費的承受能力怎麼樣?練琴的時間每天多長?孩子不想練了怎麼辦?孩子學習進步不快怎麼辦?
問題七:對學琴中出現的好或壞的意外現象,你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如果他真的是個天才,突然少年一朝成名你們準備怎麼做?當然,絕大多數情形下,如果孩子彈了好幾年仍然成績平平甚至出現叛逆情緒又如何處理?
問題八:如果以後孩子不做鋼琴家,你會不會失望?他的資質雖然不錯,但最後只能成為一名鋼琴教師,或者鋼琴只能成為他一項並不算特別突出的業餘愛好,設想到那時,你會後悔送他去學琴嗎?
問題九:要知道練琴是很痛苦的,你會不會看到孩子太累、太苦,流眼淚,而捨不得?你是否狠得下心來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問題十:你能否保證永遠有積極向上的激情,給予孩子的只是正面的表揚和鼓勵,即使在你情緒不佳或孩子實在不太聽話的時候,也保證對孩子絕不會謾罵和體罰?
這是一份並沒有標準答案的問卷,但對於這個問卷的回答,能夠幫助爸爸媽媽認識到,在孩子學琴的事情上,你還有哪些需要補的課。
問卷的非標準答案
問題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有各自的特色和長處。隔壁孩子也許適合鋼琴,你的孩子也許更適合畫畫?更喜歡體育?家長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孩子的優點,彌補孩子的缺點。培養孩子,成就孩子。條條大路通羅馬,鋼琴不是唯一的選擇。
問題二:不止一位家長在跟我溝通的時候提到:「我小時候特別想學鋼琴,但沒有條件,我一定不能讓孩子再留下這個遺憾。」注意,這個遺憾是你的,不是孩子的!在學琴的事情上,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但千萬不要大包大攬,全盤做主。家長遺憾沒有學到的本領,不一定是孩子的強項。
問題三:不管是一門心思要學琴還是考察過所有項目再決定學鋼琴,其實並沒有定論說哪種方式更對,只是提醒家長在有關送孩子去學彈鋼琴這件事上,必須要做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決定。請認準孩子的確略有音樂上的靈氣和興趣,再慎重開始。千萬不要因為鋼琴,而耽誤了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特有的才能和熱情。
問題四:在絕大多數家庭裡,媽媽是負責孩子練琴的主力。這不是辛苦幾天或幾個月就可以解脫的「苦差事」。每天陪練琴,每周陪上課,和老師溝通,考慮音樂會、比賽、表演等事宜,這是一份長期的、持久的工作,所有的付出也許並不會立刻得到感激和回報。你想好了嗎?所有的付出還可能引來孩子的極度不滿和反抗,你準備好了嗎?
問題五:大部分中國家庭沒有專門的琴房。在孩子練琴的時間,你不能看電視,不能聽音樂,不能大聲說話。周末的全家郊遊會變得稀少,因為時間要留給鋼琴課。即使是難得的出門探親、旅遊,還要考慮到是否帶上鋼琴教材,或者是目的地有沒有鋼琴培訓中心可以臨時練琴……借用一個名詞,孩子練琴,是全家的「系統工程」,這些,所有的家庭成員必須共同為此而付出。
問題六:對孩子的教育是許多夫妻吵架的重要肇因,況且學鋼琴的過程中,會有無數選擇。例如,在專業或非專業的問題上,在買什麼鋼琴的問題上,在練琴誰主陪的問題上,在投入多少資金的問題上……不要等到孩子開始學琴才為這些事情爭辯,提前解決它!俗話說得好:醜話說在前頭!
問題七:領孩子走上鋼琴路,這條路它是「自己長腿」的,因為有很多情況都不是父母能左右的。孩子的才能、性格、喜好、機遇……這些可以引導,但很難控制。孩子一旦真正開始學琴,就要做好任他自然發展的準備。即使不得不放棄,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問題八:如果小孩子從四歲開始學琴,學到十四歲,二十四歲,仍看不到成為鋼琴家的希望,這時家長可不能後悔當初培養孩子學鋼琴!即使是天才琴童也不保證個個能成名成家,那需要實力、努力還有運氣!成不成鋼琴家未必百分百決定權在自己,這當中還有很多機遇和運氣的成分。
問題九:聽別人彈琴很享受,為別人演奏也很滿足。但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練琴和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都是要下苦功的!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聽的人開始厭倦,何況彈的人?你會不會捨得孩子有這些生理、心理、腦力上的壓力?能不能忍心看孩子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只為某個不確定的未來?
問題十:我是堅決反對打孩子、罵孩子的行為的。在美國長大的我,認為打孩子是一種無能、粗暴,和犯法的行為!但是,我也提前告訴所有剛把孩子送進鋼琴琴房的父母,在陪孩子練琴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摩擦,一定會有你想發火的時候。在決定讓他學琴前,家長是否能向自己保證儘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有氣的時候,決不把孩子當出氣筒?
TIPS:琴童小故事:被迫學法律的舒曼
比起現在很多父母不問孩子意願就勉強他學習鋼琴來,舒曼的故事可算是比較獨特了。這位音樂史上的著名人物,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位出版商,母親則是醫生的女兒。按理說,這樣的家庭應該支持孩子學藝術,而且,7歲才開始學習鋼琴的舒曼已經顯示出他的天分,他12歲開始嘗試創作,卻在讀大學時因為母親的堅持,只能在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直到20歲才被允許跟隨一位鋼琴家(後來成為他的嶽父)學習鋼琴。可惜,因為急於求成,他的過激練習導致手指受傷,音樂史上也失去了一位可能的傑出演奏家,還好,他的音樂天分並未隨手指受傷而消失,在作曲和音樂評論方面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第四頁: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 孩子如果是音樂神童,是否孤注一擲
當有的孩子在被入門級老師發現其音樂天賦,極有可能是所謂的「鋼琴神童」時,我們很難冷靜地面對。這時候,我們會做起未來孩子成為鋼琴家的夢,會精力物力一起投入,把孩子往鋼琴家的道路上打造。事實上,即使是真正的神童也並非天然擁有一條坦途,其中的風險還需要家長權衡考慮。
兒子已經6歲了,自打他開始學鋼琴,我們就像坐上了過山車,現在的心情是又喜又愁。從幾個月的時候起,家人就發現他對聲音特別敏感,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兒歌教幾遍就能哼唱。大家都說這個小傢伙肯定有音樂天分,雖然數遍我們的家族,只有他的奶奶當兵的時候曾經是合唱團成員,但天賦這東西未必非得靠遺傳啊!所以我對孩子的天賦還是非常看好的。
3歲半的時候,兒子就被送去學鋼琴,現在他6歲,已經考過3級,考級只是個參考,說真的,我覺得和我兒子同樣級別的小孩,無論是對新樂譜的視奏能力,還是對同一個曲子的表現能力,都遠遠不如他。培訓中心的老師,眾口一詞地說這孩子有音樂天賦,建議讓他學下去,走專業道路,說不定就是第二個郎朗。這當然只是個期許啦,但,如果他真有這個天賦能夠走上專業道路,我們夫妻說什麼也不能耽擱他啊!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住在紹興,學琴在紹興繼續下去肯定是不行的,但,要把孩子送到北京或者上海去學琴,代價真是很大,孩子這麼小,我們夫妻中必須有一個辭職全心照顧他,從此成為報紙上報導的那種陪練媽媽,而且,老公的工作又很難放棄,如果送他去學琴,就等於將自己的人生和兒子的將來都賭在這一註上,我們輸不起,但又覺得不能浪費孩子的音樂天賦,究竟應該如何選擇?真是快愁死我了。
這是我在巡迴教學中經常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學琴環境一般的二三線城市,我不止一次碰到過提出此類問題的家長,有的還帶了孩子的錄音,或者直接把孩子帶來現場讓我「鑑定」一下。國內的現狀是,能夠真把孩子教出好水準的老師,現在仍然只在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一旦孩子被視為神童,家長就會面臨兩種選擇:要麼賭一把,放棄工作,專門陪孩子去北京、上海學琴;要麼,就索性無視孩子可能存在的天分,在二三線城市裡,能學到怎樣就怎樣。哪一種都很難下決心,耽擱了孩子的天賦固然可惜,但神童哪那麼容易出,萬一琴也沒學好其他的也耽擱了呢?
孩子是不是神童,要從幾個方面來做判斷。
從孩子本身來說,要有天賦是肯定的,蘇東坡說,書到精時讀已遲。伍茲小時候打高爾夫,第一桿下去就像那麼回事,那是有與生俱來的東西在。比如:孩子從小就有節奏感;學東西快,練幾分鐘就能有進步,而別的孩子練十個小時也沒進步;背譜容易,耳朵好使;還有,要看性格。給孩子上臺的機會,看他在臺上是不是很自如,如果他很內向封閉,一上臺就錯,彈鋼琴最好就作為愛好吧。一定要有外向的性格,能夠表現自己的、願意表現自己的、充滿了自信的孩子,上臺比平時彈得好,這說明孩子具有成功的潛質。
即使判定了,這是個神童或是準神童,但是否優秀到在他還沒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方向之前,就要把人生全盤賭上的地步?對於這些家長,我提供的參考意見是:謹慎好過冒險。
在學琴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天分是能夠很清楚地顯露出來的。帶他去比較有可信度的音樂機構或是專業人士那裡,判斷孩子的天賦究竟如何。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絕大多數專業人士的評論是審慎全面的,而不會使用「第二個郎朗」這種論斷。如果是真的神童,他們也會給出比較切實可行的建議,相信這對家長做決定會更有參考性。每年,大批確有天賦的孩子進音樂學院附中、附小,都是期望做演奏家的,我相信他們的目標肯定不是去樂隊,或是當鋼琴老師。但音樂學院出來的都是演奏家嗎?顯然不一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運氣,要出名,要成功,要天時地利人和等所有的因素在裡頭。不像醫學院,畢業好歹能做個醫生,法學院,畢業好歹能做個律師,音樂學院畢業,可不是好歹能做個鋼琴家。也有很多人非常努力,非常有才華,但並沒出名,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多的是。所以,還是在之前的篇章裡我們說過的,享受鋼琴,並不只是鋼琴家的專利,當賭注已經大到會完全影響你的人生讓你覺得輸不起的時候,退守,好過冒險前進。
TIPS:琴童小故事:天才阿格裡奇
關於天才的故事其實只有那幾個版本,一個從未接觸過鋼琴的小孩,只是旁聽大人彈琴,便能夠在鋼琴上奏出他聽過的旋律,或者是沒學幾天琴彈奏水平就讓大人吃驚。當代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馬爾塔·阿格裡奇小時候的天才故事就是這樣。幼兒園裡,有個彈鋼琴的小女孩總是笑話阿格裡奇,當時不到3歲的阿格裡奇很生氣,她要打敗這個小女孩,於是她在鋼琴上隨意彈奏了起來,旁邊的老師大吃一驚,因為她隨手彈的已經相當成調。於是,她被當成音樂天才培養,5歲便登臺演出,成為非常受歡迎的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