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如果你在杭州一帶,可以吃到一種非常美味的冬醃菜。冬醃菜的原料本也沒有什麼特別,長梗大白菜而已,特別的是要用腳踩,而且有老輩人說越是出汗的人踩出來越香。
杭州腳踩冬醃菜引熱議,老人:屬雞汗腳最佳(視頻有味道,點擊需謹慎)
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外地人紛紛表示很噁心,「省了一頓飯」,而浙江一帶的人則表示,「從小一直吃啊」「小時候也踩過啊」,只是說一定要光腳踩,特別是要汗腳來踩屬於過度渲染了。
如果說「腳踩醃菜」只是想著噁心,你還可以接受的話,再過一兩個月,浙江東陽的街頭巷尾將會漂浮著一種極其特殊的春天味道,那是一種「滿城盡煮童尿蛋」的味道。東陽的童子尿蛋,據說選用的尿一定要是未滿十歲男孩的尿,當地的商家都是直接從幼兒園和小學「進貨」,煮蛋時還要把蛋殼敲碎,以求達到充分浸潤入味三分的效果。有東陽網友回憶稱,「雖然整個村子裡都是尿騷味」。但「剛煮好的蛋最好吃,鹹鹹的、香香的,連蛋黃都是鹹的」。
童子尿蛋
據說,「童子尿蛋」還入選了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當地人是真的引以為豪。你還真別因此看不起東陽人的美食品位,要知道,頂級金華火腿「蔣腿」就產自東陽。
同樣是雞蛋,在「童子尿蛋」的映襯之下,金陵美食「活珠子」甚至要溫柔醇厚多了。毛雞蛋是蛋殼內接近成型的小雞,活珠子是12天左右正在孵化中的雞蛋,儘管南京本地人對兩者的差別頗有學問家的講究和較真,但在外地人看來,這兩者就都是「蛋殼裡的小雞」,關鍵是,有時還能看見雞毛,基本屬於雞蛋界的ET了。我至今都記得,20年前在南京上大學時,南京妙齡少女站在路邊攤前,蘸著鹽吃毛雞蛋的張力場景,哪怕大學時我餓得連同學剩下的方便麵湯都覺得是人間至味,也無膽去嘗一嘗毛雞蛋。
活珠子
「童子尿蛋」和毛雞蛋我自然是不會吃的,但如果單是想一想的話,還不無幾分戲謔輕鬆的味道。但是,如果換成另一種排洩物呢?在黔東南,有一種叫「牛癟湯」的食物,單是想可能就要讓你的胃驚濤駭浪了。據說牛癟湯看起來綠綠的,喝起來也並沒有那麼可怕,主要就是青草的味道。青草味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牛胃和牛小腸,在牛還沒有充分消化草料的時候,就把牛宰殺了,取出牛胃和牛小腸裡半消化的新鮮內容物,作為牛癟湯的食材,所以牛癟湯看起來是渾濁的綠色液體,聞起來是濃濃的草味,至於其中是否含有牛糞,含有多少牛糞,那就只有冷暖自知了。
牛癟湯
中國可怕的食物還有很多,大多都是以「食材」取勝,比如各種油炸昆蟲和小動物,據說廣西有「麻辣小蝌蚪」,廣東有老鼠寶寶入菜的「三吱兒」,還有地區不明的油炸蜈蚣、油炸蠍子、油炸螞蚱……
以文化相對主義的眼光來看,很多「噁心系」食物可能也沒那麼可怕,有些可能真的就是重口味罷了,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飲食習慣,每個人有不同的食物底線而已。
曾經有西方媒體將「松花蛋」評為全球最噁心食物之一,稱作「魔鬼生的蛋」,但喜歡吃的中國人,包括我在內,非但不會如此認為,反而認為是人間美味。不過,聞之色變的西方人也沒有啥奇怪的,如果在食物上的互相調戲、調侃都要上綱上線,就真的是侮辱了皮蛋帶給人世間的快樂。比如瑞典鯡魚罐頭在中國網際網路上「臭名遠揚」,我相信參與「攻擊」的網民都是善意的,瑞典人知道了也會覺得很好笑吧。
松花蛋
像內臟、臭豆腐、臭鱖魚、臭冬瓜、螺螄粉、榴槤這樣的臭氣系食物,就算在風靡的地區內,也有太多人不喜歡,捂鼻而過。這樣的喜歡不喜歡,就真的完全是個體差異了,不僅有生活習慣的問題,還可以上升到基因。
比如螺螄粉這樣的無敵單品,我有一次在辦公室叫了外賣,當我剛剛垂涎欲滴的打開外賣盒,我的一位年輕同事就憤而離開,當然,「憤而」是我想像出來的,他只是無法忍受這個味道而已。
螺螄粉
對於這一類的「噁心食物」,可以說的只有「互相忍受」了,愛吃的人儘量不要在公共空間,特別是密閉空間享受,不愛吃的人也不要在人格上「攻擊」愛吃者品味低下,捂鼻而過就罷了。這就好比在現代社會,你對一些社會議題的「左右偏好」,誰都有持不同意見的權利,但誰也不天然正確,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假戲真做的在網際網路上「互噴」,就像粽子甜黨和鹹黨一樣,就像湯圓黨和餃子黨那樣,噴得天翻地覆,第二天各找各吃。
我們自然要尊重民俗和傳統,但前提是這種傳統民俗沒有強大到讓你違心讓你不爽。比如說安徽人吃臭鱖魚,北京人愛吃滷煮和豬下水,重慶人喜歡內臟下火鍋,都很好,但如果有了「不吃臭鱖魚,就算不上安徽人」「不愛吃辣椒,就不是男人」的說法,就太無聊了。
但是,民俗裡自然有「陋俗」的存在,隨著文明程度的發展,很多陋俗正在傳統文化消失,以及有待消失。「有待消失」的意思並不是要強制性的禁掉某種食物,而是樂見其成的看見它在民間社會漸行漸遠,而不是以挽救傳統文化的名義強行續命。
比如說「腳踩醃菜」,一開始的存在自然有其道理,浙江民間社會一開始沒有找到更好的「工具」來擠壓醃菜,因此用腳來踩可能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這並不是什麼糟粕。但隨著一種東西的盛行,很多陋俗和無聊引申會隨之而生,比如一定要光腳,再比如一定要出汗的腳,甚至要臭腳,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此類說法大概率是炒作和以訛傳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的先人難道就會喜歡「臭腳」了?這些說法很多只是相當晚近的「發明」,用來配合商業社會的炒作,以及製造傳統放大傳統來應和現代社會的「農業想像」罷了。
平心而論,「腳踩醃菜」並不算是一個很有惡意的「製造傳統」,腳踩只是想起來噁心罷了,雖然對身體無益,但也未必有害,都是「空對空」的口頭官司。喜歡吃的人、不介意的人繼續吃下去也無傷大雅,只是不要強逼他人接受那套「臭腳踩的醃菜才好吃的」陋俗和虛假傳統就足夠了。就我而言,如果是人穿著膠鞋踩出來的,我說不定會立即下單。
對於廣義上的中醫食補,我並沒有太大意見,像要吃應季食物,且不說現代營養學也有類似說法,西方人還說吃蘋果比看醫生還有用呢。就說冬日要喝羊肉湯,至少我喝完全身舒爽身上的確是暖洋洋的,退一步說,哪怕是種心理作用,對我又有什麼傷害呢,中醫也沒說喝了羊肉湯讓我穿短袖跑步。
羊肉湯,很多地方的傳統:冬天喝羊肉湯禦寒
但諸如童子尿蛋和牛癟湯這一類的「屎尿系」呢?那就真的是一種陋俗了,背後多多少少都有中醫式的神神鬼鬼養生說法,就真的不能相信了,本身可能就是傳統養生觀念最為糟粕的那一部分了:據說黔東南人吃牛癟,據說真正的需求其實奔著是混合在腸胃殘留中的消化液成分,有著健胃消食的功效;東陽人吃童子尿蛋,就是朝著童子尿滋補養身去的,當地人傳說是大補,還能預防中暑。
在中國某部很偉大的醫書中,「亂發、頭垢、耳屎、指甲、牙齒、人屎、月經血、人血、精液、唾沫、牙垢、人汗、眼淚、鬍鬚、天靈蓋」都可入藥,那對人尿特別是童子尿大加讚賞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據說書裡還有一味比童子尿蛋更重口味的食物——「童子尿豬肝」,「另以豬肝一具,切片,洗淨。在鍋中放一層肝,一層杏仁,鋪盡,加童便二升同煎幹。放冷後任意取食」。
你說,你敢不敢吃。畢竟,這還不單是惡不噁心的層面,人類的排洩物裡面有多少細菌啊。
事實上,很多奇葩的傳統美食,已經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比如東陽童子尿蛋,很多東陽當地年輕網友都表示「當愛已成往事」,雖然未必對當年痛心疾首,但以後會少吃甚至不吃,所謂的「滿城童尿蛋」,很大程度上是網際網路的誇大與炒作了。
地方民間社會對食物自有長時段內的其篩選能力,比如傳說中的廣東美食「三吱兒」更多只能在網上才可以找到,我們外人嘲諷笑罵即可,大可不必當真,因為你的家鄉多半也有個更為奇葩的食物,只是不出名或者已經退出主流社會罷了。
納豆糯米糰,日本的納豆也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食物
我們要警惕的是,那些本著商業目的,用傳統文化作為包裝,去炒作和放大某種正被民間社會拋棄的前現代食物,並且將此種食物的不文明不健康因素和陋俗一面盡力放大,以更符合某種不健康的「田園牧歌想像」。
有句網紅說法叫「you are what you eat」,那麼,如果你對那些本應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的前現代不健康食物愛得深沉,你就永遠是一個與現代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前現代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