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再見!科技部: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破「唯論文」新政解讀來了

2021-01-14 中外學術情報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發布《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的相關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臺的背景和目標?各項具體措施怎樣落實到位?就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負責人。問:出臺《若干措施》基於什麼背景,又有何政策目標?答:據統計,目前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但是,論文數量多不等於成果質量高、創新能力強,特別是個別單位將論文作為評價一切科技活動的標尺,滋生、助長了「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對此必須堅決反對、儘快扭轉。一是要把科研人員的注意力從發論文轉到出實績上來。「唯論文」「SCI至上」嚴重扭曲了科學研究的價值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浮誇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要鼓勵廣大科技人員回歸初心、潛心研究、注重實績,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到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二是要把科技評價的重點從數數量轉到評質量上來。科技評價活動中「只數數量和影響因子、不看論文質量」「重國外期刊、輕國內期刊」等問題依然存在,甚至簡單化、一刀切地將論文數量與考核排名、績效考核、資源分配直接掛鈎。要對基礎研究推行論文代表作制度,由看數量轉為重質量,不把論文作為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的主要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三是要為科研人員減輕負擔、擺脫「論文枷鎖」。調研中,不少科研人員反映,「唯論文」導致有時候「被迫」發論文、求掛名、買論文。要全面樹立分類評價導向,把破除「唯論文」的要求貫穿各類科技活動評價全過程,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切實為科研人員營造風清氣正、追求卓越的創新生態。《若干措施》根據不同科技活動特點分類提出了評價重點和量化指標,突出可操作、可執行、可落地。與此同時,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措施》。破除「唯論文」,需要打出系列「組合拳」。答:針對科技活動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現象,《若干措施》提出一系列措施,突出實招硬招,著力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在科技強國的時代責任中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潛心研究、勇攀科學高峰。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論文是科技創新成果的表現形式和交流載體之一。反對「唯論文」,並非否定論文價值、反對發表論文。《若干措施》立足鼓勵發表高質量論文,讓論文回歸學術本質,要避免論文功利化。二是堅持眼睛向內。聚焦政府部門管理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國家科技獎勵、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科技活動,充分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強分類管理、強化同行評議、注重成果質量、突出評價實效,持續改進科技評價活動。三是堅持破立結合。既要針對科技活動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敢於「破」、破得堅決,更要善於「立」、立好新規。堅持分類評價,避免評價標準「一刀切」。堅持務實可行,還從高質量科技期刊建設、論文發表支出管理、強化監督檢查、改進科技宣傳等方面多維度切入、多措並舉。答:《若干措施》共提出27項具體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3個方面。一是強化分類考核評價導向。對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推行論文評價代表作制度,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不少於1/3。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類活動不把論文作為主要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同時,要適當提高對高質量成果的考核評價權重。二是分類提出科技活動的評價重點和要求。如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突出創新質量和綜合績效,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突出支撐服務能力,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突出使命完成情況,國家科技獎勵評審突出成果質量和貢獻,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評選突出科學精神、能力和業績等。同時,對推行論文代表作的設定數量上限,引導科技人員更加關注論文質量,不以「數量論英雄」。三是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破除「唯論文」導向的關鍵一招,是要避免論文與資源配置和利益簡單掛鈎。《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強論文發表支出管理,不允許使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同時,要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強化監督檢查等。問:《若干措施》提出「三類高質量論文」,有何具體考量,又該如何正確把握?答:為鼓勵科研人員更加注重發表高質量論文,產出高質量成果,結合科技工作實踐和科技人員需求,《若干措施》提出了「三類高質量論文」。對於「三類高質量論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質量成果進行考核評價,要發揮同行評議在高質量成果考核評價中的作用。關於「三類高質量論文」的具體範圍確定,一是考慮到高校、科研院所和學科建設等的差異性,明確規定「三類高質量論文」的具體範圍由本單位的學術委員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確定。二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可參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目錄確定。三是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結合學科或技術領域選定。目前,中國科協牽頭組織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已經公布第一批入選期刊名單,後續還將有序推出新的入選期刊名單。問:《若干措施》提出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推行論文評價代表作制度,請問代表作具體由誰選取,又如何選取?答:值得注意的是,論文代表作制度並非《若干措施》首次提出。為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求,科技部在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中,已在國家科技獎勵、科技人才評價等中實行論文代表作制度,取得了積極成效。《若干措施》將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制度化。具體來說,論文代表作由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根據具體科技評價活動要求,結合已開展科研工作或取得的研究成果,自行選取;對於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論文代表作要展示對項目(課題)的支撐作用和相關性;對於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論文代表作要展示評價周期內原始創新能力、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滿足國家重大需求能力等;對於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論文代表作要展示評價周期內成果水平、國際學術影響、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等;對於國家自然科學獎,論文代表作要展示成果的原創性、公認度和科學價值等;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論文代表作,要展示已取得核心成果的創新性和學術影響……答:在資助範圍上,明確除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產生的論文代表作和「三類高質量論文」外,其它論文發表支出均不允許列支;對於發表在「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不允許列支;獎勵論文發表的支出不允許列支,違反規定的要追回獎勵資金和相關項目結餘資金。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在強化法人單位主體責任上,明確要求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對論文發表的必要性以及與項目研究的相關性進行審核;對於可能涉及國家安全和秘密等的論文,要從嚴審核、加強管理;單位學術委員會要對單篇發表支出超過2萬元的論文發表必要性進行審核。在加強支出核驗上,明確要求在項目綜合績效評價過程中,項目管理機構應加強對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論文發表情況的核驗。問:下一步,科技部將如何抓好《若干措施》的貫徹執行?答:一是強化責任。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各類科技評價活動的組織單位是措施落實的第一責任主體,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完善制度、細化措施、加強管理。科技人員要主動落實《若干措施》要求,以高質量成果和務實成效,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二是強化督促。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對單位法人責任、各項措施等的落實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加強對諮詢評審專家的培訓引導,加大正面宣傳等。三是強化協同。會同有關部門加快中國科技期刊建設,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為科技人員提供更好服務、營造更好環境。四是力爭推廣。科技部將對《若干措施》試行情況開展監測評估,據此改進優化各項措施。對行之有效的措施,將商有關部門在更大範圍內複製推廣,形成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合力。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審核:Andy


你還沒讀研?快關注"考研揭秘"


更多重要優質信息,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送福利!關注本號,1、後臺回高薪獲得本平臺為你監控發布的碩博高薪職業機會;2、回復公開課,獲取中外名校讀博/申博/訪學教程,各學科研究方法、科研軟體學習課程、英語學習和個人發展課程。3、回復交友,和來自中美歐澳日數百所名校單身碩士博士直接互動交流。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繫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商務合作、開通專欄、發布成果、申請兼職、提出建議等可以後臺回復「」獲取本站編輯聯繫方式。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技部部長:要寫有價值高水平論文 不唯論文並非不要論文
    科技部部長:要寫有價值高水平論文 不唯論文並非不要論文 2020-03-17 18:07: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 「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論文」痼疾
    論文對高校教師有多重要?尤其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都離不開論文這桿秤。但當「論文」前加上一個「唯」字,就讓學術研究籠罩上功利化的陰霾。  長期以來,「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中揮之不去的痼疾。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不唯論文,將更明晰論文的價值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得到廣泛好評。不唯論文不是不重視論文,而是讓我們更加明晰論文在科研活動當中的作用和價值,促使我們的科學研究更有成效。不唯論文,是讓論文回歸本源。
  • 鳥屎+石墨烯=SCI論文,華人學者用實驗數據硬核諷刺論文灌水
    曉查 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鳥屎+石墨烯=?一篇權威期刊論文。這不是在開玩笑,而是已經發生的事實。1月14日,一篇新鮮出爐的鳥屎論文登上了納米材料權威期刊ACS NANO。連題目都帶著濃濃的味道:是不是我們把啥屎玩意放到石墨烯裡都能增加它的電催化作用?
  • 灌水的博士,與「流水線」灌水的中國科研
    nature發文解讀中國學術嚴打那麼,什麼是水刊呢?什麼是水論文呢?水,平淡如水,又如滔滔江水。給雜誌社灌水,即為發一些質量較差的論文也可稱之為水論文。混畢業的人,能發一篇,常說是水一篇。水,針對的是文章質量,許多人認為低影響因子的雜誌文章叫水刊。這是巨大的錯誤。
  • 關於論文的5大真相
    估計絕大多數普通人是讀不懂他的學術論文的,但畢竟世界上還有一個數學界的小圈子能很快地鑑定他的論文的創新之處,並順利發表。這就是同行評議的作用。張益唐之所以之前沒有發表太多論文,不是因為他沒能力發表論文,而是他相信他「憋了」十幾二十年的成果一定會有圈內人看得懂,並給出公正的評價。他相信自己也相信這個圈子。
  • 那些「灌水」的 90 後博士都是哪些人?我做了份圖鑑
    圖片來源:nature.com而在科學界,也確實存在這樣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水軍,他們在科研圈灌水灌得勤勤懇懇,起早貪黑,只求發篇論文來完成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廣大青椒老師背著還著費勁的房貸車貸,想想家裡還有個上幼兒園學費賊拉貴的小屁孩和年邁的父母,再次大腿一拍,水刊我也來了。@匿名網友 我要通過搞科研來讓自己揚名立萬,讓自己擁有別墅遊艇,別和我談什麼理想,鈔票和權力才是我的追求,科研只是我的手段。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憑藉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裴金萍高興地說,「這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
  • 「SCI小鋪」10年不倒 誰來終止SCI崇拜
    現在,「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是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買賣論文真是不觸犯法律,甚至受法律保護的嗎?非也!2018年,為淨化網絡學術風氣,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了「清網行動」,當年,網際網路中「論文買賣」等若干組關鍵詞的搜索結果減少比例超過95%,論文買賣網站連結和相關廣告用語明顯減少。
  • 教育部:評價學術論文不以刊評文 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8名沒有發表過SCI論文的研究生,如期畢業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穩定支持和科學評價成探討焦點》,大體意思如下:國家越來越重視對中青年科學家的扶持力度,也越來越看好中青年科學家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並希望各位老一輩科學家提出合理的方法來改善他們目前的發展難點,例如,從人才評價方式、科研經費的來源
  • Development:從諾獎看論文首發權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Virginijus Siksnys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晚了近40天。但就是這40天,卻產生了完全截然不同的結果。據《江湖日報》報導,Virginijus Siksnys這篇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在當年4 月曾被Cell拒稿,從而耽誤了時間。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這一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並印發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這一年,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在許多領域寫下了那個「1」,烙下了中國的印記。
  • 那個選擇休學創業的清華博士,被人質疑從未發表過高質量論文……
    話說,今年 2 月份科技部已經專門下文,要求破除科技評價中的「唯論文」不良導向了,竟然到現在還有人追問什麼「發表過高質量論文」? 圖片來源:科技部 更荒唐的是,被追問的人,還是一個「段子手」。
  • 起底SCI論文小鋪:買賣論文何以十年不倒,牟利數百萬?
    買賣SCI論文的「十年老店」「有需要物理、化學、材料類稿子的朋友就來找我吧——SCI論文代寫代發,中英互譯,淘寶交易,十年老店。」8月初,記者暗訪進入「論文寫手」提供的一家網站上的博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張不太清晰戴著眼鏡的大頭照。
  • 買論文?做代筆?「論文代寫」究竟有什麼貓膩?
    然而當下有些大學生、研究生,在寫畢業論文或課程論文時,常常守不住這個底線:有的人臨時抱佛腳、東拼西湊、複製粘貼,還給自己找藉口,稱「抄一篇文章是抄,抄多篇文章就是借鑑」;有的人擔心涉嫌論文抄襲,專門請人給論文「降重」,通過同義詞替代、變換句式等方法,將重複率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還有的人甚至鋌而走險,買賣論文,花重金找人代寫……
  • 國內論文和國外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完成一篇的論文是所有在國外的小朋友必要的課程作業。 了解中英文論文之間的差別能夠更好地幫助你們。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國內論文和國外論文的區別在哪裡?
  •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  新華社記者胡浩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並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 破立並舉健全高校人才評價體系(人民時評)
    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不得過分依賴國際數據和期刊,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不久前,教育部發布《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10個「不得」,對於進一步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