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蘇軾是在開玩笑?其實字字都是淚

2021-01-09 美詩美文

蘇軾的好吃是出了名的,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而且人家不是隨便吃吃,人家是帶著研究精神在吃。在黃州,他專門寫了首《豬肉賦》,「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小火慢燉,一看廚藝就不一般!

除了紅燒肉,東坡還愛吃東坡餅、東坡二紅飯、東坡魚、東坡羹,以及海南的牡蠣。但要說東坡最愛吃的,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嶺南的荔枝,畢竟當年他曾寫了一首名為《惠州一絕》七言詩:

《惠州一絕》北宋.蘇軾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有多出名不用筆者多說,不只是詩詞迷們喜歡,不少不怎麼讀詩的吃貨們也愛得不行,畢竟它妥妥的一曲吃貨宣言。也正是這首詩,捧紅了嶺南的荔枝,直到現在仍是廣東人的驕傲。

詩的首句羅浮山位於廣東東江之濱,是當地的一處名勝。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初讀這一句還以為東坡是要寫篇寫景詩,但第二句他就筆鋒一轉,山上的枇杷和楊梅才是他心系之物。三、四兩句東坡便開始向荔枝「訴衷腸」了,若是能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讓我永遠做嶺南人我也願意。

總有不少人認為「日啖荔枝三百顆」是東坡在開玩笑。首先荔枝在很多地方被認為過甜,吃來容易上火,若真的一天吃上三百顆,一般人的身體肯定是受不了的。其次當年東坡是被貶到廣東惠州的,北宋時的嶺南可不像現在這麼繁榮,那時這兒是屬於南方「荒蠻」之地。所以就這兩點來看,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是東坡吃著荔枝心情大好時,寫下的開玩笑之作,並不是認真的。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看似風趣、詼諧的作品,其實字字都是淚。在寫完這首詩一年不到,60多歲的蘇軾就離開了嶺南,遠赴海南儋州。不是他不愛荔枝了,也不是他不想再在嶺南了,他是因讒言再次被貶。當時年紀不輕的蘇軾被貶至海南,結束的不只是一生的仕途,還極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有性命之憂。與遠在「天涯海角」的儋州相比,嶺南已經是天堂了。

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惠州一絕》,就會發現其實在寫這首詩時,東坡內心並不輕鬆,這首詩也並不簡單。東坡半生在出仕和隱居山木中糾結,當年被貶至黃州時,他心中還抱有希望,還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但在經歷了半生被貶後,在嶺南惠州他其實真的累了,他真的有意在此安老。

蘇軾離開惠州時,眾多百姓出城相送,這一幕被記錄在史書上。當時很多京官不理解,東坡只在惠州待了900多天而已,惠州百姓何至如此。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1. 整治羅浮山,建造水堆水磨,讓荒山成了名山,讓羅陽溪變成了世人眼中的香溪,讓山間百姓能靠山吃山,如今的羅浮山香積寺中仍有蘇軾的不少詩詞作品。

2. 傳播中原插秧技術。從中原來的京官不少,但沒有人關心過百姓吃什麼,蘇軾親下田間查訪,並花大力氣從中原請人來教惠州人插秧技術。

3. 修建書院,大興禮儀之教,惠州的學子數量自東坡到來後,大幅增加。

因為這些,惠州人對東坡的喜愛從北宋至今,都不曾改變過。自己如此用心守護的惠州,吸引東坡的又豈只是羅浮山上的那些荔枝,他是真的想結束一生的漂泊,好好地做個嶺南人,這首《惠州一絕》一字一句都是發自肺腑。但他也知道,朝中有一幫人是不肯放過他的,他的「不辭長作嶺南人」終究是痴心妄想。

離開惠州去了海南後,蘇軾先後被任為廉州安置、永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直到4年後才遇大赦,最後病死於回京途中。上下5000年,我們才得了這樣一個蘇軾,有人說若是沒有半生漂泊,他寫不出那麼多精妙絕倫的作品,這話確實是沒錯的!畢竟朝堂可以沒有一個蘇大學士,但千年文壇卻不能少了東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再讀此句,你還覺得東坡是在開玩笑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蘇軾「俗氣」之作,開篇5字就令人捧腹,大俗大雅中寫盡不凡氣質
    而到了北宋文壇一哥蘇軾這,該怎麼形容?說他雅似乎不妥,畢竟吃著東坡肉寫下《豬肉賦》,剝著荔枝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他,似乎並沒有文人常見的雅。說他俗似乎也不恰當,在《和董傳留別》中他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是一世粗衣裹身,只要詩書在腹自有不凡之氣。所以用一個「大雅大俗」來形容他,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 飛花令,含有荔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荔枝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那麼,含有荔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邛竹筍長椒瘴起,荔枝花發杜鵑鳴。——唐·白居易《郡中》遐方不許貢珍奇,密詔唯教進荔枝。——唐·韓偓《荔枝三首》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
  • 讀完蘇軾這首宋詞,好想吃個橘子壓壓驚!
    眾所周知,蘇軾是歷史上有名的吃貨,他不僅精於吃,且擅長庖廚,曾自創多種菜餚。如著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蘇軾雖好吃,但並不挑食,既吃得下精糧細食,也陶醉於粗羹小菜。他的一句詞「人間有味是清歡」就表達了他對於吃的灑脫超然的人生態度。
  • 由一首《定風波》,尋覓蘇軾的嶺南足跡!
    喜好遊山玩水的蘇軾途經廣州時曾遊覽白雲山、南海神廟、六榕寺(淨慧寺)等勝跡,並留下題詠或手跡。蘇軾每到一處,幾乎都要拜訪當地有名的祠廟,蘇軾被貶惠州途經廣州時也不例外。他慕名到南海神廟拜訪並留宿。次日早晨,登上浴日亭觀海小亭,驚嘆大海之壯闊,旭日之輝煌,天地之浩茫,觸景生情,感懷身世,寫下《南海浴日亭》一詩,後人將此詩刻在石碑上以作紀念。
  • 從蘇軾身上來看四川人調皮、愛好美食的性格!
    蘇軾,蘇東坡,中國宋代著名的大文豪,大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這位大文學家也有著四川人特有的調皮、好美食的特性。先說愛好美食。雖然川菜不入皇室大宴,但是川菜之豐富,刀工之細膩,吃法之浪漫,當稱天下一絕。就為不入皇宮大宴之事,至今仍有很多美食家忿忿不平。
  • 荔枝吃多了牙痛?學會這個小竅門,遠離火氣,只留下滿口香甜
    自從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後,荔枝就火了。到了後來,蘇軾也賦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為了吃荔枝,寧願做一名嶺南人。雖然這裡面有表達出世與入世之間博弈的意思,但這句名句,還是將荔枝推向了巔峰。
  • 荔枝大年!5大品種Pick哪個?這可能是荔枝最好玩的吃法!
    聽說今年荔枝大豐收你準備好要日啖三百顆了嗎?兩周前,老饕先生已經買回荔枝嘗了鮮!你今年吃荔枝了麼?5月到7月,又是一年荔枝開始連翻登場的季節,這兩天已經有人開始在曬荔枝,那麼這周屬於吃貨的時光,我們來科普一把這個「一騎紅塵妃子笑」和讓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水果皇后!
  • 荔枝最好吃的5個品種,「桂味」只排第二,第一堪稱「荔枝之王」
    導讀:盛夏將至,也到了今年吃荔枝的時候,無論商超、水果店,基本都是首推新鮮荔枝,直接擺放在整個店鋪最顯眼的C位。荔枝是中國南方與龍眼、菠蘿、香蕉並列的「南國四大果品」,而且荔枝在中國已經有接近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無論哪個朝代,都有著影響荔枝文化的詩句和典故,宋代詩人蘇軾就有提詩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足見古時的荔枝就有多麼受歡迎。
  • 讚美荔枝的3首詩詞,言語之間全是愛,言語之外惹人饞
    夏天到了,荔枝美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荔枝吧?想當年,楊貴妃偏愛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留下一段佳話。而如今,荔枝已經成為家常水果啦。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愛好者。關注我,一起來讚美荔枝的3首詩詞,言語之間全是愛,言語之外惹人饞。第1首,《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看古代人對荔枝的偏愛
    談起夏天的水果,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大概就是西瓜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水果還有荔枝哦。剝開鮮紅的外殼,映入眼帘的是一顆晶瑩剔透的大珍珠,飽滿的果肉,還向外溢著汁,一口咬下去,荔枝的那種甜瞬間席捲整個口腔,深入人的心底。看到這裡,你是不是都已經流口水了呢?現代的我們如果想吃荔枝,其實是非常簡單也是很尋常的一件事情,就直接去超市買就好了。
  • 蘇軾最孤獨的一首詞,900多年後被寫進了一首歌,九零後一定聽過
    幾乎大街小巷都在放這首歌,想必90後一定都聽過。這首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它在歌詞和意境上面借鑑了蘇軾和晏殊的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首先歌詞中出現的最明顯的就是蘇軾的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 龍眼是桂圓還是荔枝
    桂圓、荔枝、和龍眼,都是有一層表皮,剝掉之后里面都是白白的果肉,果肉也都是甜的,甚至連吃完之後吐出來的核也長得十分相似。小編小的時候就一度對於這三種東西十分迷糊,直到現在還時不時會弄混淆一下。就和蔥、韭菜和藠頭傻傻分不清楚一樣。龍眼是桂圓還是荔枝龍眼是桂圓。
  • 與妻子久別重逢,蘇軾寫下兩首詞,篇篇驚豔,句句深情
    宋代大文豪蘇軾,先後曾經有過兩位妻子,一位是原配王弗,一位是繼室王閏之。王弗在蘇軾身邊的日子,只有十年左右,她過世十年之後,蘇軾為她寫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成為最著名的悼亡詩,令無數讀者為之淚潸。
  • 第三屆荔枝旅遊文化節開幕!荔枝灣,不只有荔枝!
    七月的嘉州,驕陽似火平羌三峽河畔,荔枝灣荔枝累累7月20日的荔枝灣 萬眾矚目 火爆異常炎炎夏日一年一度的荔枝節又來了第三屆荔枝旅遊文化節 暨李白赴川1300周年文化紀念活動 於7月20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荔枝飄香迎客來,又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季節。
  • 一種魚引發文人瘋狂 蘇軾拼死吃河豚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早在宋代即有,當時人孫奕所撰的《示兒編》這部書內,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今江蘇省常熟、武進、陽湖、靖江一帶)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待蘇軾吃河豚時,都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蘇學士」如何品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