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地處燕山之北,大興安嶺之南,西連陰山朔漠,東接遼海平原,它有過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有著十分悠久的畜牧業發展史。曾幾何時,在內蒙古乃至全國,一提起赤峰,人們就會想起它的三大當家畜種:敖漢細毛羊、中國草原紅牛、烏蘭哈達豬。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這三大優良畜種曾作為赤峰人的驕傲,支撐著赤峰畜牧業的半壁江山。
昭烏達盟畜研所
王士俠是原市農牧場管理局高級畜牧師,作為那段歷史的親身經歷者,他非常熟悉當年三大優良畜種的培育經過。據介紹,當時處於建國初期,農民的土地落實了,但由於飼養能力和疫病等原因,保證耕畜卻是個大問題。當時王士俠到東北開會,研究畜牧業咋發展,最後決定在赤峰地區發展大牲畜和綿羊。
昭烏達盟畜研所專家
首先在翁旗燈籠河牧場引進前蘇聯良種頓河馬和喀巴金馬,與本地馬進行雜交培育。馬的人工授精技術成熟後,又開始對羊和牛進行人工授精試驗。綿羊在敖漢種羊場培育,牛在翁旗海金山牧場繁育。至於烏蘭哈達豬,主要是針對當時老百姓養的「大苠豬」生長太慢繁育的。這三大畜種,無論是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還是後來的牲畜改良,都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
敖漢細毛羊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就曾在地理課本上一睹敖漢細毛羊的芳容。作為赤峰畜牧業的驕傲,它確實曾有著一系列光環:1980年,敖漢細毛羊新品種選育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82年,敖漢細毛羊通過國家和自治區組成的專家組驗收,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敖漢毛肉兼用細毛羊」。1983年,敖漢細毛羊新品種培育獲國家農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敖漢細毛羊
對於敖漢細毛羊的培育,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由於細毛值錢,當年首先嘗試引進前蘇聯美利奴良種細毛羊進行人工授精繁殖,後又改為澳洲美利奴羊。當時的培育人員還有個口號,叫「山羊變綿羊,綿羊變改良」,目的是為了讓羊多產毛,一個頂倆。細毛羊培育出來後,當時的遼寧省認為東北地區的改良細毛羊都是由前蘇聯的美利奴羊品種培育成的,因此在敖漢培育出的細毛羊是東北細毛羊的一個分支,應統一稱「東北細毛羊」。但該細毛羊與東北細毛羊又的確不一樣,腹毛長,眼上部毛齊眉。鑑於這一特點,後來就考慮單獨育種,由敖漢出種羊,聯合各旗縣一起搞,成立聯合育種區。因此,當時各旗縣都有敖漢細毛羊。
敖漢細毛羊
據赤峰市畜牧局草原改良站劉大成介紹,敖漢細毛羊是全國知名品牌,它是由澳洲美利奴羊導血改良,通過3年的雜交培育而成。敖漢細毛羊能適應惡劣的風沙氣候,具有抓膘力強、抗病力強、繁殖力較高和適應性強等特性。它體質結實,骨骼堅實有力,各部位結合良好,體軀寬而長,背毛呈閉合型,腹毛著生良好。
敖漢細毛羊戶外鑑定
敖漢細毛羊的主要生產性能如下:成年公、母羊平均剪毛後體重為91公斤和50公斤,毛叢長度分別為9.8和7.5釐米;剪毛量為16.6和6.9公斤,淨毛率34%至42%。羊毛細度以66支紗和70支紗為主體。8月齡羯羊屠宰前活重平均為34.2公斤,屠宰率為41.4%,成年羯羊分別為63.7公斤和46%。成年母羊的產羔率為132.75%。
敖漢細毛羊藥浴
80年代,我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等地都有養殖,中心產區為敖漢旗,最大群體曾達到130多萬隻。1995年後,羊毛價格急劇下滑,並一直處於低迷狀態。很多老百姓看到羊毛不值錢了,就開始轉養小尾寒羊和波爾山羊,發展肉羊產業,現在敖漢細毛羊的存欄已經很少了,主要集中在敖漢旗,大概還有30到50萬隻左右。後來,我市通過引進五角多賽特、薩福克、澳美、德美等優良種公羊和小尾寒羊、烏珠穆沁羊進行雜交,小羊羔當年就能出欄,而且體重達45公斤以上。看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牲畜改良技術的發展,「優勝劣汰,百花齊放」已使某種物種「一枝獨秀」的局面不再可能。
敖漢細毛羊驗收命名大會
為加快敖漢細毛羊朝著超型細毛羊發展的步伐,敖漢種羊場與內蒙古自治區家畜改良站合作,利用國家863科技項目無償提供羊毛細度在80支紗以上的純種超細型澳美羊胚胎,以敖漢細毛羊繁育性能正常、營養狀況良好的經產母羊為受體,接受純種進口澳美超細型細毛羊冷凍胚胎移植,全面提高敖漢細毛羊的生產性能和羊毛細度。產出的新型細毛羊具有體大、毛細、適應性強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敖漢細毛羊
另外,胚胎移植比人工授精還要快,而且每年都有新指標,從64支紗到70支、74支一直往80支上使勁兒。毛雖賤了,但毛細了,市場上仍有人買。90年代我市掀起了山羊熱,我市也培育出了罕山絨山羊。山羊絨沒有綿羊毛長,但比綿羊毛細,因此很多人靠養山羊脫了貧,綿羊市場受到衝擊。但是,山羊對草場和自然環境破壞極大,發達國家根本不養山羊。因此從長遠來看,敖漢細毛羊的前景還是好。
中國草原紅牛
與「三河馬」齊名,中國草原紅牛也曾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紅極一時。
草原紅牛
草原紅牛是由翁旗海金山牧場引進的短角種公牛,歷時30多年,採用人工授精技術改良當地蒙古牛培育而成的,它有力地推動了赤峰地區黃牛改良事業的發展。關於我市的黃牛改造,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當時曾引進黑白花荷爾斯坦牛,由於老百姓餵不起而退出。後來又引進過朝鮮牛,但都不適合赤峰地區發展。由於改良要把當地的種畜都「去勢」,因此引起當地群眾的懷疑和當地政府的反對。後來培育人員決定在海金山搞試點,主動與東北農業科學研究所聯繫,他們派專家來考察,根據飼養水平和飼料能力,他們認為用公主嶺地區過去由日本人引進的英國短角牛與本地蒙古牛雜交比較合適。結果雜交改良後,牛犢出生體重比本地牛增加,而且耐粗飼,明顯帶有種公牛的優勢。
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場
改良成功後,在天津的一次育種會上,王震提出,東北地區搞短角牛育種非常成功,就叫草原紅牛吧!草原紅牛因此得名。草原紅牛改良三代後,出現近親繁殖,經與大黑河等地交換種牛,更新血液,近親繁殖才得以防止。由於草原紅牛範圍太小,最終也沒能成氣候,為了保留種子,在右旗還專門成立了短角牛場,但由於沒人花高價買他的種牛,企業無法做賠本的買賣,草原紅牛經過驗收後也就結束了。
巴林右旗短角牛場
據《赤峰八千年大事記》記載:1984年9月20日,「草原紅牛」家畜新品種通過區內外專家、教授組成的技術鑑定委員會驗收,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肉乳兼用型內蒙古草原紅牛」。1985年8月,又經國家農牧漁業部組織鑑定驗收,將草原紅牛標準上升為國家專業標準,1986年6月13日正式命名為「中國草原紅牛」。
牧民技術員和草原紅牛
市畜牧局劉大成介紹,草原紅牛適應性強,耐粗飼。夏季完全依靠草原放牧飼養,冬季不補飼,僅依靠採食枯草即可維持生存。對嚴寒酷熱氣候的耐力很強,抗病力強,發病率低。據測定,18月齡的閹牛,經放牧育肥,日增重1.2公斤,屠宰率為50.8%,淨肉率為41%。經短期育肥的牛,屠宰率可達58.2% ,淨肉率達49.5%。在放牧加補飼的條件下,平均日產奶量為25至35千克,乳脂率4.5%以上。
海金山牧場奶粉加工廠的員工擠牛奶
草原紅牛繁殖性能良好,在放牧條件下,繁殖成活率為68.5%~84.7%。草原紅牛背毛為紫紅色或紅色,個體不大,頭較輕,大多數有角,角多伸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形,略向內彎曲。頸肩結合良好,胸寬深,背腰平直,四肢端正,體質結實,乳房發育良好。成年公牛體重550~600公斤,母牛為400公斤以上。其肉質鮮美細嫩,為烹製佳餚上乘原料,皮可製革,毛可織毯。草原紅牛比本地蒙古牛提高產肉率30%~50%,直接效益提高2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一頭蒙古牛賣1000元,那麼一頭草原紅牛要賣到1200元以上。
草原紅牛
後來,草原紅牛風光不再,隨著西門塔爾、夏洛萊等大型肉用牛品種的引進和改良成功,草原紅牛已如昨日黃花。據有關資料統計,從2001年到2004年,全市用西門塔爾和夏洛萊牛凍精4年共冷配母牛82.5萬頭,受胎率90%以上,生產優質改良犢牛75萬頭。截至2005年,赤峰地區牛的改良率已達到86%以上,人工授精率達95%以上,原來的地產蒙古牛和草原紅牛隻能作為母體來繁育西門塔爾和夏洛萊的後代。目前,通過改良所產公牛18~24個月就可出欄,而且公牛育肥不用再像本地牛那樣還得過「去勢」一關。
烏蘭哈達豬
記憶中,兒時所看到的豬不是黑的就是花的,很少看到清一色的白豬,而且所見之豬大都像沒長大似的,人們常把它們叫「小荷包豬」,有的餵了兩年都長不大。其實,烏蘭哈達豬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應運而生的。
烏蘭哈達豬
據王士俠介紹,過去,咱們這個地區養的都是「大苠豬」,老百姓抓了小豬後先餵點兒糧食,只要活了就撒開散養。因為當時沒糧食,只餵泔水和谷糠,叫「吊架子」、「長胚子」,直到秋糧下來了才開始育肥。這雖適合當時農村的經濟條件,但餵養時間太長,有的將近兩年才長100公斤。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寧城縣烏蘭哈達豬場就以巴克夏種公豬與當地母豬雜交,著手選育「烏蘭哈達豬」,一直培育了20多年。
烏蘭哈達豬9個月就可出欄,有的半年就出欄。肉質好,肥瘦合適,深受群眾喜歡。1985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科委、農委組織區內外專家、教授,對赤峰市育成的「烏蘭哈達豬」新品種進行鑑定、驗收、命名。
烏蘭哈達豬戶外鑑定
據劉大成講,烏蘭哈達豬有「六白」特點,即四蹄白、鼻尖白、尾巴尖白。成年母豬平均體重189.95公斤,產仔率高,當時平均一窩產仔8個以上,生長發育性能好,成年公豬平均體重227.6公斤,育肥性能281日齡平均93.6公斤,全期平均日增重516.37克,瘦肉率50.1%,遺傳性能基本穩定,能很好適應大陸性氣候與粗放飼養條件。9個月就可長100多公斤。這對於當時主要飼養增重慢、產仔率低的本地豬的赤峰老百姓來說,確實有進步意義。當時就已推廣到包頭、哲盟奈曼旗、遼寧省建平縣、蓋縣、河北圍場縣等地。
烏蘭哈達豬
後來通過引進迪卡、杜洛克、皮特蘭等優質新品種和烏蘭哈達豬進行雜交,培育的新品種產仔率更多,而且多為瘦肉型豬,日增重更快。因此,烏蘭哈達豬雖然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它的後裔仍為赤峰豬的改良和優育做著積極的貢獻。
1
敖漢細毛羊、中國草原紅牛、烏蘭哈達豬曾經像三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昭烏達大草原上。目前,除了敖漢細毛羊正隨著羊毛市場的逐漸好轉在繼續走改良之路外,像烏蘭哈達豬、中國草原紅牛甚至早已淡出了赤峰的養殖市場。
敖漢細毛羊驗收命名大會
敖漢細毛羊驗收命名大會
雖然今天它們業已消失或遠遠沒有了往日的風光,但它們畢竟曾作為赤峰的三大當家種畜,為我市畜牧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推動了全市畜牧業改良工作的不斷向前。
烏蘭哈達豬鑑定命名大會
烏蘭哈達豬鑑定命名大會
如今,我市不僅牲畜存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牲畜質量進一步提高,周轉速度日益加快,飼養周期大大縮短,出欄率和商品率逐年增加,出現了多繁少死快出欄的可喜局面。這與當年我市培育出「敖漢細毛羊」、「中國草原紅牛」、「烏蘭哈達豬」三大家畜種的紮實科研功底是分不開的。
本文根據蔡鵬飛所作文章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