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 缸瓦窯白釉剔花填黑梅瓶高42.2釐米、口徑7.3釐米
遼瓷在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瓷系中頗富民族特色。其中的仿定瓷、遼白瓷、遼三彩器、單色釉器等造型和裝飾工藝獨特,自成體系,被譽為遼瓷,是我國古代制瓷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遼瓷中大量帶有鮮明名族、地域特色的長頸瓶、鳳首瓶、雞冠壺、牛腿瓶等,造型獨特,精彩絕倫。
遼代燒制瓷器的窯廠很多,在松山州境內的官窯(今赤峰市松山區城子鄉缸瓦窯村),窯史很長,是當時遼代規模最大的窯廠。
缸瓦窯遺址位於赤峰市區西南60公裡的缸瓦窯村,也稱「赤峰窯」或「赤峰缸瓦窯」,是遼、金、元三代在北方草原地區設立的重要制瓷遺址。遺址中分布著大量的馬蹄形窯和一座龍窯,地下埋藏豐富,被譽為「草原瓷都」。
在缸瓦窯遺址發現的瓷器,有青釉、白釉、三彩和黑釉瓷,其質地細、胎體薄、器形繁多,圖案富麗,具有濃鬱的北方草原風格,備受世人喜愛。
遼三彩是遼代獨有品種。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故又稱之為遼三彩。遼早期重殮厚葬,貴族、富人死後隨葬大量金銀珠寶,大量社會財富埋於地下,造成極大浪費。到遼中期聖宗、興宗決心改變這種做法,於是大量燒制遼三彩作為隨葬品。
遼瓷之妙,妙在韻味!與華麗細膩的唐三彩、明淨素雅的元明青花相比,遼三彩顯得古樸渾厚。遼三彩多用黃、綠、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風格。裝飾手法有印花、劃花兩種,大凡盤、碟採用陽文印花,琢器採用劃花。與唐三彩的區別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遼三彩中無藍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隨著越來越多的遼代古墓葬、古窯址的發掘,越來越多的遼瓷脫去塵埃,跨越千年的時空,展示在我們面前。如今,走在缸瓦窯這片土地上,俯拾皆是的瓷片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經濟繁榮和草原瓷都的輝煌。
來源:視覺赤峰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