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昆明市場的大蔥價格持續上揚,幾天之內就上漲了兩倍之多。
王旗營蔬菜批發市場是昆明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每天從這裡進入各零售市場的蔬菜佔到了全昆明蔬菜需求量的70%以上。一大早,市場裡大蔥批發專區的四五輛車上的大蔥基本就已經賣空,一些零散的蔬菜攤主正在忙著與批發商討價還價。
談起這段時間以來大蔥的價格,批發商們都說高過往年同期。其中,山東產的大蔥批發價已經從兩塊多漲到了5元到6.5元。
據了解,往年這段時間,市場裡大蔥的批發商約有20多家,每天能供應市場100多噸大蔥,批發價最高也不會超過四五元。但由於目前大蔥貨源緊張,供應量也下降到了四五十噸,雖然價格一路走高,但供貨量依然不足。
關於價格的形成,我們需要理解兩個理論,一是成本決定論,二是供需決定論。
什麼是成本決定論?
根據會計學,產品最終的價格,等於原材料成本的總和,乘上一個合理的利潤率。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決定論」。
經濟學認為,不是商品的成本決定了商品的最終價格,而是最終商品的供應和需求情況決定了產品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再反過來進一步決定了生產這種商品的原材料成本。
根據成本決定論的思路,只要把成本提高了,產品的最終售價就能提高,老闆就能多掙錢。
現實的情況剛好是相反的。在現實生活當中供需決定論才是正確的,那就是說供應和需求本身決定了最終產品的售價,而這個售價本身又會進一步地去影響原材料的成本。
就比如在火車上的盒飯就比正常情況下的更貴,不是因為材料運輸困難導致的原材料成本增高,而是因為在火車上人流比較集中,到了吃飯的時間需求比較高。但火車上能夠提供的服務量是有限的,這種供需的差距就導致了盒飯價格的提高。
產品有價,不是因為製造產品有成本,而是因為市場對產品有需求。產品能賣出什麼價,是由市場上供給對於需求的相對稀缺性來決定的。
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具體是怎麼實現的?
當市場上存在某種需求,卻得不到充分滿足,也就是供不應求的時候,生產者就可以按照「價高者得」的邏輯定價,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當眾多商家看好同一個市場,爭相湧入,導致供大於求時,消費者就有了選擇權,同等品質條件下,人們自然都偏愛更便宜的商品,價格必然會在競爭中下降。最終,供給和需求傾向於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價格也就穩定在一個均衡點上。
大蔥價格從兩塊多漲到了5元到6.5元,作為企業的會計人員,一起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材料成本差異的帳務處理吧~
「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反映:企業已入庫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異。
發生額:
借方登記:超支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
貸方登記:節約差異及發出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
期末餘額:
借方:企業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大於計劃成本的差異(超支差異)
貸方:企業庫存材料的實際成本小於計劃成本的差異(節約差異)
計算公式如下:
1、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的材料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的計劃成本)*100%
2、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
=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異率
3、原材料實際成本
=「原材料」科目借方餘額+「材料成本差異」科目借方餘額(-「材料成本差異」科目貸方餘額)
補充:材料成本差異=實際成本-計劃成本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注小編了解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