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的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的裡下河地區海安市白甸鎮官垛村,有一個放養魚鷹的人——沈錦根。
沈錦根的家就在白甸鎮官垛村大泊邊的東南角,這位在水上漂泊了60年的老漁民,堅守著魚鷹的最後部落,在歲月的流逝中,將魚鷹文化吃力地傳承著。
100多年前,一批漁民從興化沈侖拖家帶口到河網密布的官莊安家,那時的漁民被人們稱為「魚花子」,十幾戶人家蝸居在官莊小夾溝北河沿上,生活窘迫,度日慘澹。
到解放後,共有9戶人家從事魚鷹捕魚的營生,鼎盛時魚鷹達到300多隻,冬天開捕時,狹長輕盈的魚鷹船,一字兒排開,魚貫而行,劈波斬浪,船槳擊打水面,濺起的水花,泛起的漣漪成為賞心悅目的一景。
魚鷹捕魚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感場景,魚鷹時而展翅飛翔,時而潛入水底,漁夫口中吆喝,腳擊打著船板,操起撓鉤挑起魚鷹,划起船槳左右騰挪,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舞者,演繹著精美的水上舞蹈。
一條大魚束手被擒,很多魚鷹蜂擁而上,爭奪勝利的果實,一場互不相讓的較量,一次邀功請賞機會,所有魚鷹都不會放過,最後還是漁翁得利。偶爾一條大魚吞入魚鷹的喉囊中,一個草環扎住脖子,最後還得悉數歸倉。
沈錦根今年73歲,自13歲時就和父親一起放魚鷹,農業學大寨的年代,曾經中斷過幾年。改革開放之後,沈錦根重操舊業。十多年前,一次最大的收穫,在一個魚塘裡,居然捕到30條大青魚,其中最大一條54斤,這也就是老沈放魚鷹引以為自豪的紀錄。
魚鷹捕魚的最佳時間是在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其它時間主人必須好生伺候,平常要用小魚小蝦餵養魚鷹。魚鷹冬天不怕冷,冰天雪地安然無恙,到了夏天就得打上涼棚,讓魚鷹安享夏日的清涼。
在南通地區,魚鷹所剩無幾,所以每到春暖花開的日子,總有好多攝影、攝像者紛至沓來,老沈就會表演一番,偶爾可以有點「香菸作」。
讓老沈成為電視明星的是央視的《遠方的家》攝製組,拍攝的《春江水暖到海安》、《水鄉風情,鸕鷀捕魚》在央視四套播放,從此老沈成為白甸鎮農民中曝光級別最高,露臉次數最多的電視達人。
日暮時分,老沈望著漸漸逝去的夕陽,看著大泊上泛起的金色的漣漪,眼神裡流露著深深的眷念、無奈和無助,只有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老沈在大泊上蕩起雙槳,推開波浪,在鏡頭前露出怡然自得的神採。
西泊的魚鷹部落,也許將要成為歷史;但是,養育白甸水鄉的唐王河必將緩緩東去,永遠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