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2020-12-04 拍客張光林

在江蘇的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的裡下河地區海安市白甸鎮官垛村,有一個放養魚鷹的人——沈錦根

沈錦根的家就在白甸鎮官垛村大泊邊的東南角,這位在水上漂泊了60年的老漁民,堅守著魚鷹的最後部落,在歲月的流逝中,將魚鷹文化吃力地傳承著。

100多年前,一批漁民從興化沈侖拖家帶口到河網密布的官莊安家,那時的漁民被人們稱為「魚花子」,十幾戶人家蝸居在官莊小夾溝北河沿上,生活窘迫,度日慘澹。

到解放後,共有9戶人家從事魚鷹捕魚的營生,鼎盛時魚鷹達到300多隻,冬天開捕時,狹長輕盈的魚鷹船,一字兒排開,魚貫而行,劈波斬浪,船槳擊打水面,濺起的水花,泛起的漣漪成為賞心悅目的一景。

魚鷹捕魚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感場景,魚鷹時而展翅飛翔,時而潛入水底,漁夫口中吆喝,腳擊打著船板,操起撓鉤挑起魚鷹,划起船槳左右騰挪,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舞者,演繹著精美的水上舞蹈。

一條大魚束手被擒,很多魚鷹蜂擁而上,爭奪勝利的果實,一場互不相讓的較量,一次邀功請賞機會,所有魚鷹都不會放過,最後還是漁翁得利。偶爾一條大魚吞入魚鷹的喉囊中,一個草環扎住脖子,最後還得悉數歸倉。

沈錦根今年73歲,自13歲時就和父親一起放魚鷹,農業學大寨的年代,曾經中斷過幾年。改革開放之後,沈錦根重操舊業。十多年前,一次最大的收穫,在一個魚塘裡,居然捕到30條大青魚,其中最大一條54斤,這也就是老沈放魚鷹引以為自豪的紀錄。

魚鷹捕魚的最佳時間是在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其它時間主人必須好生伺候,平常要用小魚小蝦餵養魚鷹。魚鷹冬天不怕冷,冰天雪地安然無恙,到了夏天就得打上涼棚,讓魚鷹安享夏日的清涼。

在南通地區,魚鷹所剩無幾,所以每到春暖花開的日子,總有好多攝影、攝像者紛至沓來,老沈就會表演一番,偶爾可以有點「香菸作」。

讓老沈成為電視明星的是央視的《遠方的家》攝製組,拍攝的《春江水暖到海安》、《水鄉風情,鸕鷀捕魚》在央視四套播放,從此老沈成為白甸鎮農民中曝光級別最高,露臉次數最多的電視達人。

日暮時分,老沈望著漸漸逝去的夕陽,看著大泊上泛起的金色的漣漪,眼神裡流露著深深的眷念、無奈和無助,只有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老沈在大泊上蕩起雙槳,推開波浪,在鏡頭前露出怡然自得的神採。

西泊的魚鷹部落,也許將要成為歷史;但是,養育白甸水鄉的唐王河必將緩緩東去,永遠流淌……

相關焦點

  • 小時候電視上經常見到漁夫飼養鸕鷀捕魚,現在為何很少再見到了?
    這個場景想必大家都在電視上、書本插圖裡見過,或者自己親眼見到過。那些被漁夫馴養用來捕魚的鳥,在民間有個響噹噹的名字叫魚鷹,中文正式名大家應該也知道,叫鸕鷀。中國漁民飼養鸕鷀並用來捕魚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唐宋時期的一些古詩詞中就已經對此有過描述。
  • 魚鷹捕魚——即將消失的農耕文化[組圖]
    漁民們劃著小漁舟集合在一起商討當日的捕魚計劃。又因魚鷹的飼養非常辛苦,漁民們的後代也不願意再接觸飼養,魚鷹飼養戶幾乎絕跡。以後我們的後代都不知道魚鷹長成什麼樣及如何捕魚的。魚鷹,學名鸕鷀,有的地方叫它黑老鴉。羽毛總體黑色,頭頸部呈紫綠光澤,嘴角和喉囊部黃綠色,眼睛下方白色,兩肩背和翅羽銅褐色並具金屬光澤,羽緣暗銅藍色,尾圓形,頭部有白色絲狀羽毛,頭後部有一不明顯羽冠,虹膜翠綠如寶石,非常漂亮!
  • 傳承了千年的鸕鷀捕魚
    在這個畫面上,有山、有水、有城牆、有江上的漁人和他們撐著的鳥排(竹筏),還有一種歷史悠久、延綿不絕的奇特生活場景,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生產方式——鸕鷀捕魚。鸕鷀是一種大型水鳥,善遊泳和潛水,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各種魚類為生。把野生鸕鷀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中國為最早。漢代的《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均記載鸕鷀能入深水捕魚,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 灕江上的捕魚人:用魚鷹捕魚60年,最大心願是傳統文化得以保存
    相信大家對魚鷹並不陌生,小學的課本中還曾有一遍課文專門描述魚鷹捕魚的場景我們常說的魚鷹其實叫做鸕鷀(lu ci),是一種善於潛水的鳥類,溫和的性格適合馴養,因此也被當地捕魚人用來作為捕魚的工具。魚鷹捕魚時,主人會在它的脖子上套上一圈繩索。因為魚鷹抓到魚時不會自己吐出,由於套環的限制無法吞咽,就達到了捕魚的效果。
  • 我會想念,這個常熟老人和他的最後一船鸕鷀……
    魚鷹最常見的是鸕鷀,常熟人稱它為老鶩。過去本地捕魚人會馴化它們用以捕魚,那河邊站著一隻只老鶩的小木船是水鄉河邊常見的風景。如今這樣的景象,在常熟河邊塘上難得一見。上圖中的老吳大概是本地最後一批放養魚鷹的人了。
  • 江西萬載錦江河的鸕鷀捕魚人
    點擊下載圖片 今年63歲的江西省萬載縣雙橋鎮紹江村村民朱久財,是當地為數不多仍然靠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朱久財目前養著6隻鸕鷀,堅持自己繁育、養殖、訓練。他說,鸕鷀捕魚是萬載人的記憶,他要將這個傳統堅持下去。
  • 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鸕鷀和鷹都相差甚遠。 另外,從行為上看,鶚的飛行能力無疑更強,而鸕鷀更擅長遊泳。鶚捕魚靠的是利爪,而鸕鷀用的是長嘴。鶚食物來源較廣,性情兇猛,雖然主要以魚類為食,但有時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鳥類等其他小型陸棲動物;而鸕鷀以魚為主食,每天食量大。相比其他兇猛的水禽,鸕鷀是比較溫順的了。 顯然,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
  • 鸕鷀以捕魚為生,一年可以捕魚1400斤,卻時常餓肚子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颺獨立和褵褷銜魚古查上唐·王維《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鸕鷀堰》這是著名詩人王維在描述鸕鷀為漁民下水捕魚時的場景,在古代,鸕鷀高超的捕魚技能就已經被人們發現,那時開始人類就開始馴化鸕鷀為己所用。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最繁盛的時候,李氏三兄弟養了100多隻鸕鷀,而且每年會繁殖不少鸕鷀用來出售,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人來買他家的鸕鷀。而隨著機械化捕撈的興起,鸕鷀捕魚這種捕撈方式,快速被取代。但李家依然在堅守著這門手藝,「我們依然放鸕鷀,依然繁殖鸕鷀。」4月,是鸕鷀繁殖的季節。而4月,也正是水溫上升,魚兒開始活躍的時候。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起先小的時候魚鷹在水裡只能吃些小魚小蝦,那時候漁民不會用繩子系住魚鷹的脖子,因為那樣魚鷹會發育不良,不易生長。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贛州即將消失的技藝鸕鷀捕魚,老人家卻堅持了40餘年!
    前些日子,有人說我在網絡上火了,這些我根本不在乎,我只希望這種捕魚方式能夠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其一是為了保護環境要這樣生態捕魚,其二是因為這門手藝也需要有人傳承下去。說完,一聲吆喝,這些鸕鷀便一頭扎進水裡捕魚去了。
  • 小夥養4隻魚鷹稱價值數千元,下河捕魚的生活讓城裡人羨慕
    王超說,以前在這條河裡,用魚鷹捕魚的村民還是比較多的。但是隨著農村社會變遷步伐的加快,村民們的思想已經發很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也隨之被打破了。「魚鷹是農村的一種土話叫法,其實它的學名叫鸕鷀,是一種專門捕魚的水鳥。」
  • 又見魚鷹
    見到它倆,一位同行的朋友驚呼「鸕鷀!」是的,它們的確是鸕鷀,但從我的詞庫裡蹦出來的卻是「魚鷹」。最早見到魚鷹,是在童年時代。我的家鄉大別山東麓、皖西南的那片丘陵地帶,多是山丘,少有大塊水面,鮮見大型水鳥。第一次見到魚鷹,不是在水上,是在漁人肩挑的擔子上。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57歲的他,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鸕鷀捕魚的裝備,有鸕鷀、小船、竹籃和帶鉤竹竿。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現在就是鸕鷀繁殖季節,你看鸕鷀的『臉』都變紅了,這說明它們已進入繁殖期了。」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
  • 鸕鷀在吉林松原查幹湖出現
    鸕鷀,捕魚能手!初始印象來源自—個畫面:傍晚,江中,竹筏,油燈,穿著鬥笠的漁夫,佇立竹竿上的魚鷹。魚鷹就是鸕鷀。今年初春在查幹湖見到一次,昨日又見到了。在遷徙中還是就沒走?捕魚的地方不知道,附近有多處水面。查了習性,捕完魚後喜歡選擇巖石或高枝……晾翼!
  • 鸕鷀,在吉林松原查幹湖落戶
    鸕鷀,捕魚能手!初始印象來源自—個畫面:傍晚,江中,竹筏,油燈,穿著鬥笠的漁夫,佇立竹竿上的魚鷹。魚鷹就是鸕鷀。今年初春在查幹湖見到一次,昨日又見到了。在遷徙中還是就沒走?捕魚的地方不知道,附近有多處水面。查了習性,捕完魚後喜歡選擇巖石或高枝……晾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