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10平米的小房間裡,擺放著一張床和一個跟板凳差不多大的茶几,床邊上堆著好幾層紙箱。儘管已經入秋,但因為房間通風不暢,蒼蠅蚊子尤其多。全屋最顯眼的擺設就是門後那一堆英語讀物,有教材、也有翻譯筆記,這些知識維持著袁英慧最後的體面。(圖文&視頻/青島新聞網 孫志文 於泓 編輯/隋雯雯 《中國人的一天》第3211期)
視頻 | 44歲單身拾荒大姐自學英語二十年 曾賣血換錢買教材
44歲的袁英慧是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人,從20歲離家之後,一直在青島的郊區打工。目前租住在城陽區西部的一個村莊靠拾荒為生。每月160元房租的房子,是袁英慧這麼多年來住得最「奢侈」的一處了。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拾荒者,堅持二十多年自學英語,還翻譯了一本英文小說。
按袁英慧自己的說法,她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文學少女」。在原城陽四中讀書的時候,文科成績就不差,語文和英語學得最好,但她的成績不是班上最拔尖的,初一、初二的時候還能保持在班上十幾名的位置,臨近中考的時候,成績只能算是班上中等,中學畢業之後袁英慧考入了嶗山第一職高的服裝專業。
專業是一回事,愛好又是一回事,儘管選擇了服裝專業,但袁英慧不甘心當個裁縫。當時學校的文化課只學數學和語文,她從學校的書庫裡買了高中的英文教材,準備自學。「雖然喜歡文學,但是當作家太難了,退而求其次,我想當個翻譯,也算是半個文學工作者。」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父親覺得她好高騖遠,幾次激烈的爭吵之後,袁英慧決定退學。
職高肄業之後,袁英慧去了村辦工廠打工,堅持讀書的習慣依舊保留著,《穆斯林的葬禮》、《平凡的世界》是她最喜歡的小說。「不上學了還讀書幹什麼?」這個習慣讓她成了村裡人眼中的「不走人道的人」。村裡人的話,傳到了父親耳朵裡,她記得那兩年,父親天天罵她,不堪村裡生活的袁英慧選擇了離開,開始了之後二十多年的漂泊。
鄰居家訂的報紙,袁英慧總是會借來一讀。袁英慧說,離開家對她來說是種解脫,之後自己想學什麼再也沒人管了。她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一信念源於她的堂姑。堂姑同樣是工人出身,脫產5年,通過學習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學校。也正是因為這位姑姑,袁英慧的父親跟著分配上了工作。學習、知識對人生際遇的改變,對袁英慧影響頗深。
英語詞彙書被袁英慧密密麻麻地做滿了筆記。離家之後的她過得並不容易,沒有家庭的幫助,也沒有一技之長,靠打工拿到的薪水,遠不足支付維持脫產學習的花費。袁英慧想到了賣血。在她年輕那會,中國最火的英語教材有三套,一套《新概念》,一套《許國璋電視英語》,還有一套《瘋狂英語》,為了買齊這些書,她賣了兩年的血。
袁英慧還記得,那時候賣血一次180塊,還送一包餅乾,三個月賣一次,每次賣完血她就去書店買教材。兩年的時間,她前前後後買了《走遍美國》、《新概念》和《瘋狂英語》,《瘋狂英語》陸陸續續買了60套,還買了磁帶和錄音機。自學英語的道路,就這樣開始,並持續了二十年。
袁英慧把她的書都用膠帶包了起來,她說這樣書就翻不爛了。現在的她平均一天學習英語四五個小時。除了聽2到3個小時英語教材裡的新聞外,還會讀寫英語文章,看詞彙書,不懂的單詞一個一個在字典裡查。袁英慧說,她經常坐車去青島市圖書館,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外媒合訂集,目前已經能夠看懂《中國日報》海外版。
袁英慧拿出了自己翻譯的英文小說,英國作家羅伯特克雷的作品《追蹤者》。這本書是她從圖書館外文部借來,在家中翻譯的,足足有六大本。「我口語不行,只能從翻譯這個工作入手。」袁英慧說,自己的口語是練不出來了,現在主要精力都在文字翻譯上,想著以後可以通過這二十多年自學英語的成果,過上好日子。
其實要當英語翻譯,需要通過一定的資格考試。關於這點,袁英慧也考慮過,費用的問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歲數大了,沒什麼野心了,只想著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存問題。但接觸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圈子,她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這二十多年的努力從沒有變現過。
因為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自學英語上面,打工了20多年的袁英慧一直居無定所,也沒有任何積蓄。她現在主要靠拾荒為生,每天六七點起床,自學手中英語教材,等到中午鄰居們倒完垃圾之後,她才開始工作,撿一些瓶瓶罐罐換幾個生活費。她說,中午和晚上是她撿垃圾的最佳時間,因為垃圾工人凌晨收垃圾,而中午是村民倒垃圾比較集中的時間。
對於村子周邊每個垃圾桶的位置,袁英慧了如指掌。袁英慧說,自己開始拾荒就是這一兩年的事兒,這工作雖然辛苦,但用不著和嘲笑她的人打交道,時間也相對自由,方便學英語。「Lemon flavoured salt soda water」,在一個垃圾桶裡,袁英慧撿到一個英文包裝的飲料瓶,她拿起瓶子照著英文字母讀了起來。
靠著拾荒,袁英慧一個月有幾百塊的收入,生活捉襟見肘。簡陋的房間裡,僅有的電器是一個電熱鍋,平時袁英慧用它來熱饅頭和鹹菜。電熱鍋旁邊,是簡單的調味品。電熱鍋裡裝著滿滿的一鍋饅頭。由於袁英慧至今仍是獨身一人,這些饅頭,她能吃上一個星期。
從少時離家到現在,袁英慧很少跟家裡來往,家中還有一個弟弟,已經成家立業。弟弟每年會約姐姐在村裡的郵政儲蓄所見面,將村裡發的錢物等福利轉交給她,一年兩次,最近一次是剛剛過去的中秋節。袁英慧說她不怪弟弟,自己現在這樣,也怕弟弟和弟弟家的孩子在村裡面抬不起頭來。
下午撿完垃圾,袁英慧回到出租屋,洗乾淨手,在門口借著光準備抄寫英語文章。談到未來的規劃,袁英慧說,下一步她要學電腦,給自己的住處裝上一根網線。之前有人跟她說,不會電腦,幹不了翻譯這行。所以她一直求來採訪她的媒體,希望能尋到一臺不用的二手電腦。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選擇這樣活。」袁英慧說,做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過一眼能望到頭的日子,不是她想要的。她相信知識,相信學英語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租一間自己的小院,種些花花草草,養些雞鴨貓狗,是袁英慧現在最大的夢想。她期待著二十多年的英語學習能夠幫助自己過上這樣的日子。(微信搜索「中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公眾號,投稿或分享你的故事至chinaoneday@qq.com,你將有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