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檀溪:源於扁山 劉備馬躍 道安建寺 梁武帝沉竹 詩人歌頌

2021-01-11 逍遙遊遍

檀溪,古河流名,舊時南接真武山諸山,北臨漢水,東鄰襄陽古城,西抵萬山,南北不過二裡,東西卻長十裡。

因溪邊長滿檀樹,溪以樹名,故曰「檀溪」。

傳說,很早以前檀溪這個地方,是一片平地。因它北近漢水,南有群山,漢水暴漲、山洪暴發的情況時有發生,百姓深受水澇之苦。土地爺把此事稟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手下雨師下凡查看。雨師來時正遇上洪水肆虐,房屋坍塌、莊稼漂浮、人畜溺亡無數,滿目瘡痍。雨師從天庭扔下一根彎曲的檀木枝,檀木枝落在地上,很快變成了一條河流,洪水從河裡流入漢水,河溪幫人們解除了洪澇。後來在河溪的兩岸也長出了許多的檀樹,人們就稱這條河溪叫檀溪。

檀溪摩崖(網絡圖)

檀溪源於柳子山(今稱扁山)。

檀溪與襄水,是共源而分流的兩條河流,發源於今扁山(古稱柳子山)和尖山一帶,流到東北面遇一開闊地,聚集成湖。後湖水分為兩支,一支繼續東南流在峴首與漢水匯合,是為南渠即襄水,一支北流直接匯入漢江,是為北渠即檀溪水。

扁山(網絡圖)

檀溪較早的記載見於東晉習鑿齒撰《襄陽耆舊記》。其卷第四「北津」條記載:「襄[陽]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楚之北津也。」其後,南北朝酈道元著《水經注》、唐李吉甫編《元和郡縣圖志》等多有涉獵。

《水經注·沔水》記載:「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在馬鞍山東北,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北徑漢陰臺西,臨流望遠,按眺農圃,情邈灌蔬,意寄漢陰,故因名臺矣。又北徑檀溪,謂之檀溪水,水側有沙門釋道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也,溪之陽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悉人居。……(檀)溪水傍城北注,昔劉備為景升所謀,乘的盧馬西走,墜於斯溪,西去城裡餘,北流注於沔。一水東南出,應邵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陽,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壘是也。』」

由此可得知,襄水源自於城西南十餘裡的柳子山,北流至琵琶山前匯集西南諸山來水形成鴨湖,鴨湖北與萬山東、漢水南的檀溪湖相鄰。從現場地形結合上述記載可知鴨湖東南西三面臨山,北面、東北面原當有高地、殘丘與北面的檀溪湖相隔,檀溪湖北面又有丘阜、臺地與漢江分開,湖水在鴨湖東和東北有兩個洩水口溢出成兩條河流。一條就是襄水(亦稱襄渠、南渠),流經襄陽城南諸山北麓東行,然後繞行峴首山東轉至山南數裡流入漢水,行程近10千米,現襄陽城西南裡餘的漢襄陽縣城正位於是水之陽並因此而得名。另一條北向流出時始稱北渠,北流經漢陰臺西側後與檀溪湖東側聯通,遂稱檀溪水,在六朝時的襄陽郡城西側裡餘流入漢江,流程約1千米。湖旁的平丘、臺地上當年分布著村落、耕地和墓葬,見於記載的有漢末在溪北居住的崔州平和徐元直,溪東的西晉大族張殷,張將其宅第改為檀溪寺,東晉釋道安曾寄居於此並予以重建,溪南有水鏡莊和碧雲洞。

《大明一統志》記載:「襄水在府城西北(當為「西南」之誤),源出柳子山,北流為檀溪,南流為襄水,又名諫水。」

《湖廣通志·卷10·山川志·襄陽府·襄陽縣·襄水》記載:「襄水,縣西北五裡,源出柳子山,北流為檀溪,南流為襄水,又名諫水。」

光緒《襄陽府志》記載:「檀溪向為漢水所經,自老龍堤建,溪不復與漢通,日就淤塞,今皆民產矣。」就是說,在修建老龍堤前,檀溪的水是連通漢江的。那時,檀溪曝則成陸,潦則成湖。後因修老龍堤,阻斷了檀溪與漢江的交匯,時間一久,檀溪日漸淤塞,而消失。

檀溪歷史悠久,人文勝跡眾多。

傍溪而居

東漢末年,檀溪之濱居住有當時的名士徐庶和崔州平。這一史跡出自習鑿齒《與桓秘書》:「每省舅家,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襄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極多,撫景躊躇,慨爾而泛。」徐庶、崔州平二位名士於檀溪北側修築精舍,可見此地環境當年是多麼的宜居宜人。後世志書對此多有收錄。

傍溪而居者還有東晉清河張殷於溪東有宅。唐代孟浩然有朋友居住於此,其詩集中有《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檀溪尋故人》;這裡有張端公的園廬,符載在《襄陽張端公西園記》描述:「居有園,園在萬山東五六裡,檀溪西三百許步,南值漢高廟,正相當佛宮數四。」這裡有嗣曹王李皋的王府,白居易《題故曹王宅》題下注曰:「宅在檀溪。」唐代詩人李頻的朋友在檀溪有別墅,李頻有《夏日過友人檀溪別業》詩。

躍馬檀溪

劉備躍馬檀溪最早見於裴松之注引《世語》。其記載:「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其後,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對此再加精彩演繹,使「檀溪」聞名於世。

今真武山下所見到的「檀溪」和「馬躍檀溪遺址」石刻,為l981年所刻。傍山流過的小溪,實為襄水。至於劉備馬躍檀溪時留下的馬蹄子印痕,乃是石灰巖溶所形成的一個小孔,群眾稱其謂「馬躍檀溪處」,這只不過由於方位大致相符而已,藉此以慰籍有興前來訪古探勝的遊者罷了。

馬躍檀溪(檀溪路雕塑)

臨溪建寺

東晉興寧二年(364),釋道安為避戰亂,來到襄陽,到東晉太元四年(379)被前秦王苻堅的軍隊擄送長安前,釋道安在襄陽居住了將近15年。釋道安來襄初居白馬寺,因白馬寺狹小侷促,後依檀溪張殷宅而建檀溪寺。清乾隆《襄陽府志》記載:檀溪寺,全名為檀溪金像寺,為釋道安於東晉寧康元年(373)建,有五層之塔,房舍四百餘間,居當時襄陽諸寺院之首。檀溪寺一度成為全國佛教中心。

鑄佛鎮水

東晉年間,檀溪水經襄陽古城西門外直接流入漢江,時有水災。釋道安和習鑿齒為此特鑄一尊鐵質佛像立於檀溪水側(漢陰臺西)「以鎮海眼」。後人又據此興建著名的鐵佛寺。可惜的是,鐵佛於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伐木沉竹

梁武帝蕭衍在襄陽時,曾泛舟到柳子山下尋找檀溪水源,說明當時襄陽西南諸山乃為森林茂密、人跡罕至之地。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檀溪在縣西南,初梁高祖鎮荊州,聞齊主崩,令蕭遙光等五人輔政,謂之五貴,嘆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陰懷平京師之意,潛造器械,多伐砍竹木,沉於檀溪,為舟裝之備。參軍呂僧珍獨悟其旨,亦私具櫓數百張,及義師起,乃取檀溪竹木裝戰艦,諸將爭櫓,僧珍每船付二張,事克集。今溪已涸,非其舊矣。」

《梁書·武帝紀》記載:「東昏即位,高祖潛造器械,多伐竹木沉於檀溪,密為舟裝之備。」

歷代詩人詠頌檀溪。

唐代詩人孟浩然《檀溪尋故人》詩:「花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

唐代詩人李頻的《夏日過友人檀溪別業》詩:「暑天宜野宅,林籟爽冷冷。沙月邀開戶,巖風助掃庭。鷺棲依堤條,魚躍出清萍。客抱方如醉,因來得暫醒。」寫出了昔日檀溪夏日的勝景。

唐代詩人胡曾春遊檀溪,賦《檀溪》:「三月襄陽綠草齊,王孫相引跳檀溪。的盧何處埋龍骨,流水依前繞大堤。」

唐代詩僧齊己在其酬謝詩《謝元願上人遠寄<檀溪集>》中寫道:「白首蕭條居漢浦,清吟編集號檀溪。有人收拾應如玉,無主知音只似泥。入理半同黃葉句,遣懷多擬碧雲題。猶能為我相思在,千裡封來夢澤西。」元願上人在齊己的詩作中還被稱為「峴山道人、峴山願公」,也把他比作「安公、漆道人」,惜其《檀溪集》佚失。

宋代蘇軾在其詩《馬躍檀溪》中,多次提及「檀溪」:「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檀溪溪水自東流,龍駒英主今何處。」

宋代盧明甫寫有《過檀溪》詩。「鳥泊隨陽雁,魚藏縮項鯿。停杯問山簡,何似習池邊。」寫出了經過此地所知曉的人文風物。

南宋鐫刻《襄樊銘》的抗金英雄李曾伯亦有《和劉清叔檀溪韻》詩。「一溪清入漢江東,千載興亡指僱中。自昔霸圖成匹馬,至今生氣貫長虹。當時枉駕先諸葛,底事浮江後阿童。髀肉已生騅逝矣,空餘款段踏塵紅。」抒寫出對史事和現實的感慨。

明代襄陽人、戶部侍郎李文鬱所著《檀溪》詩:「滹沱倉卒此同危,一躍龍駒二丈漪。信匪人為真是美,也知天助亦多奇。奸雄何得窺神器,炎火從茲紹帝基。訪古平效漫惆悵,斷虹疏甫淡煙陂。」抒寫出了自已對這一人文史跡的見識。

明代俞士吉撰有《檀溪清淺》:「中山孫子平原相,漢火巳熄神燭王。狐瞞氣迫漢江南,龍孫勢衂檀溪上。的盧與人同死生,努力一躍溪三丈。神駒識主主有靈,隆準在天天未喪。霜蹄迸石如鑑缺,石咽溪聲悲更切。臨流莫問清淺波,欲學溪聲歌一闕。」

清代高僧梓舟船禪師更是將「馬躍檀溪」列入檀溪寺八景,並賦《馬躍檀溪》詩。詩曰:「漢時盧的楚天秋,已露沙盤到嶺頭。何似棘林神力佑,茅廬千古萬山收。」

作為河流的檀溪,已銷聲匿跡。

作為河流,檀溪已不見蹤影。過去檀溪所流經的地方,已是高樓林立、道路縱橫。

檀溪街道、檀溪湖社區、檀溪路、山水檀溪等用「檀溪」命名的比比皆是。

檀溪的變遷,是「滄海變桑田」的絕佳佐證。

檀溪路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相關焦點

  • 詩人應該怎樣歌頌時代
    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從來都不 難吸引文學界的歌頌火力,從蘇俄革命開始,像馬雅可夫斯基、葉賽寧、帕斯捷爾納克等偉大詩人,都或多或少地為時代貢獻過歌頌作品。不過,歌頌的技藝並不容易掌握,要連續不斷、恰到好處地歌頌就更是難上加難,馬雅可夫斯基等人多少都有過一不留神便適得其反的經歷。
  • 襄陽民間 關於真武大帝修煉選址的傳說故事
    真武大帝在襄陽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真武大帝修煉選址故事。早的時候,真武巡遊四方,後來想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修煉。【扁山】祖師又登上了一座比較高的山,他坐在山頭上向北觀看,襄樊二城盡收眼底。無意間他兩腿用力一夾,把山給夾扁了,這就是現在的扁山。
  • 劉備:愛哭的男人,運氣不會太差!
    當然,劉備不僅會哭,而且「善哭」。試看上下五千年歷史,除了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外,何曾有人哭的似劉備這樣轟轟烈烈?襄陽一哭,情真意切,城內萬民追隨;漢津一哭,悲痛哀絕,得盡荊襄人心。建安十二年冬,曹操揮軍南下,突襲荊州。州牧劉表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此時的荊州危如累卵。
  • 梁武帝蕭衍宴會上揭破南齊刺客,背後埋藏著什麼樣的亂世兄弟情?
    驚人宴席梁武帝蕭衍在南齊做官時,在部下鄭紹叔家中設宴款待京城來客鄭植。席間,他對鄭植開玩笑說:「朝廷派你來行刺,今天的宴會,正是行動的良機啊。」說罷,賓主都大笑起來,卻並沒有發生蕭衍所說的「行刺」之事。那麼,他為何會這樣說呢?
  • 襄陽人 2020年襄陽民生「十件實事」答卷請查收
    襄陽網訊(記者祝兆林) 1月8日,襄陽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2020年度民生「十件實事」新聞發布會,公布十件民生實事的完成情況。1、推進1000個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建設;新建改建提檔升級農村公路2000公裡,維修加固危橋、涵洞20座。
  • 易中天:湖北襄陽是躬耕之地,隆中古時屬南陽,現在屬襄陽
    易中天曾在北京大學作演講,認為湖北襄陽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古時城區位置跟現在截然不同,不要以現在城區規劃來想當然近兩千年前的古南陽,南陽武侯祠建於魏晉時期早於湖北武侯祠,其實大家說這麼多都沒用,建祠時間先後說明了一切問題,誰早就是誰的,南陽武侯祠草廬為八角,古柏亭位置從來沒有變過,襄陽的都是後人建的。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是諸葛丞相親說。在三國那個時代,劉表把州治遷到襄陽,襄陽名氣比南陽大。
  • 為什麼郭靖黃蓉必須戰死襄陽?
    金庸讓郭靖黃蓉後半生死守襄陽,因為他知道,襄陽保衛戰對於南宋存亡的決定作用。金庸讓郭靖黃蓉最終為襄陽殉難,因為他知道,那是南宋末年俠之大者的必然宿命。今天我想聊聊:「襄陽城破,郭大俠夫婦殉難」這句簡單的留白,震撼在哪裡?以及為什麼戰死襄陽是郭靖黃蓉的必然結局?01為什麼是襄陽?
  • 【名人百科】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色戒皇帝」——梁武帝蕭衍
    賞析:南朝柳慶遠治兵有方,梁武帝蕭衍在還沒當皇帝前就很賞識他。蕭衍做了皇帝後,封他重安侯,食邑千戶。公元505年,又封他為雍州刺史,並在新亭為他送行。蕭衍說,你這次衣錦還鄉,有你鎮守西部我也就可以無憂了。【人物傳說】蕭郎原來是情郎「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是唐代詩人崔郊的傳世之作。
  • 馬躍龍騰將推兩部新劇:《徵服》、《黨小組》
    原標題:馬躍龍騰將推兩部新劇:《徵服》、《黨小組》   「劇賞2017——馬躍龍騰新品嘗鮮發布會」於5月18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召開。北京馬躍龍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葉青在會上表示,2017年馬躍龍騰將持續發力,繼續貢獻《徵服》、《黨小組》兩部重頭作品。
  • 馬躍被深圳警方控制?「24億基弗、呂佩爾茨作品丟失」事件
    據美術報記者獲悉,前不久引爆的「24億作品丟失」事件一方當事人馬躍已被深圳警方控制。 據MAP機構負責人陳塗(Maria)陳塗介紹,馬躍昨日與警方抵達深圳,預備進行開箱驗貨等工作。但在過程中,馬躍拒絕配合開箱,後被深圳警方控制,已超過8小時。
  • 受儒家教育,信奉道教,梁武帝改信佛教對宗教的走向
    而南北朝時期正是我國思想發生大變革的時代,宗教互相間的衝突在這一時期也有所體現,而作為統治者的梁武帝他的個人信仰更是關乎到宗教的發展。一、信奉道教,以儒家理念治國梁武帝個人思想信仰隨著他的年齡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事情,從他的早年信仰來看,他更像是一位道教徒,然而他的教育經歷卻是接受儒家的教育成長起來的。六朝時期很多大家世族皆信奉道教,梁武帝的信奉道教是家族傳承而來的。
  • 劉備的狂熱仰慕者,諸葛亮卻說他腦後有反骨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劉備以一白身,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得一批文臣武將追隨。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些人中有個特別,那就是魏延,對劉備的仰慕簡直到了狂熱的地步。關羽、張飛追隨劉備,是因為哥仨有共同的志向。
  • 請諸葛亮進行一場「隆中對」,劉備赤壁大戰,初戰告捷
    叔父去世時,他雖然只有十七歲,卻能夠帶著弟弟毅然離開襄陽,結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躬耕壟畝,隱居苦讀,靜觀天下之變。當時烽煙連綿,戰火四起,惟有荊州幽雅寧靜,未濯戰亂,且人才薈萃,除本地才俊之士以外,還有從中原避亂而來的俊傑。諸葛亮避居隆中,在尋師求學中結識了許多青年志土。他和額州石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曾一起遊學。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原創音樂人楊雄偉攜手主持人阿樂共唱《樂襄陽》
    襄陽市原創音樂人楊雄偉(右二),襄陽市金牌主持阿樂 (左一)和2005年唱響襄陽總冠軍陳豔芬,陳豔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左三)書法報陝西站長王立(左二)陝西陽光報資深媒體人馬峰(右一)留念合影 湖北原創音樂人楊雄偉攜手襄陽廣播電視臺金牌主持人阿樂共唱《樂襄陽》
  • 劉備相親的地方是甘露寺,這個寺現在..
    公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讚嘆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孫劉聯姻往事千年,不論是人以物傳世,還是物以人揚名,孫劉聯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後峰的頂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說。
  •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
    劉備的用人之道:用真誠與禮儀招納天下人才為己用劉備善於團結各類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載劉備年輕時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於色」, 「善下人」。對於劉備,後世常用「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來形容他。劉備的寬仁在東漢末年諸強皆以暴虐之資示人的風氣中是獨樹一幟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來至麾下,這才有在群雄並起之時得以施展機謀保存自己伺機壯大的基礎,進而攻城掠地,建立帝王基業。無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英雄」還是「梟雄」,劉備的文韜武略都是值得欽佩的。劉備誠招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具意義的舉動。
  • 為什麼臥龍鳳雛都得了卻沒能安天下,只怪劉備沒聽水鏡先生下一句
    《三國演義》中,劉備馬越檀溪後,遇上隱世高人水鏡先生。水鏡先生指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於是劉備才有三顧茅廬請出孔明,隨後劉備又請出龐統做謀士。  劉巴曾輾轉於曹操、劉璋麾下,在劉備入益州後歸附劉備。蜀漢財政困難,劉巴提出方案:「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劉備從之,數月,府庫充實。劉巴博學多才,還同諸葛亮、法正等人共同制定了蜀漢的基本律法。諸葛亮對劉巴也高度評價:「運籌帷幄,吾不如子初遠矣。」  劉巴
  • 劉備帳下5虎上將,只有1人能守住荊州,關羽張飛倆人也守不住
    劉備雖是漢室之後,由於家道沒落淪為賣草鞋為生,可是他又是最幸運的人,在他最困難之時卻能得到2個萬人敵的兄弟。並且在他沒有穩定的地盤和實力時,他還能請出諸葛亮這樣高手為他出謀劃策,可算是劉備八輩子修來的福分。諸葛亮能出山輔助劉備,是曹操沒有預料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