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戰俘心懷不軌,為何蘇聯同意當地女性與戰俘結婚?

2021-01-10 李家萬事興

1947年在西伯利亞一處戰俘工地裡,有一天,一個名叫鈴木君的日本戰俘正在鏟鹽。這時在煮鹽的大鍋另一側負責看守的蘇聯大媽隔著水蒸氣對他喊道:「夫列不納達?(想吃麵包嗎?)」

鈴木君覺得奇怪,於是毫不猶豫地答道:「納達!納達!」(想!),隨即大媽從手提袋裡拿出一個黑麵包說:「帕吉亞魯斯塔」(給)。正當鈴木君想接又有點害怕時,只見大媽突然就張開雙臂緊緊地抱住了他,並且給了他一個熱吻。

二戰時,因為蘇聯上千萬的婦女被德軍害成了寡婦。大量的姑娘就別說了。由於有些事情必須要男人去完成,因此對於地廣人稀的蘇聯來說,這些日本戰俘尤其是那些年輕體健且表現好的,就簡直是雪中送來的炭了!

有數據顯示,1940年,蘇聯男女性別比例是1:1.1,比例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到了1945年,男女性別比例就已經拉大到了1:2.7。二戰結束後的蘇聯有人口1.67億,那麼也就差不多有1億的蘇聯女性找不到配偶。

接連幾年的蘇德戰爭讓蘇聯失去了2600多萬的精壯男性。召不到男性以後,蘇聯軍方不得不徵召大量女兵派上戰場。這些剩下的女人反正在家裡也悶得慌,索性冒險去戰場上接觸一下男人也好。

因此需求決定市場,越是稀缺的東西,就越顯得其珍貴,男人太稀缺了,在女人看來就是寶貝,這股愛情力量在當時的蘇聯是難以遏制的。

德國投降後,根據《雅爾達協議》蘇聯出兵東北對日宣戰。1945年8月9日,蘇聯組織了150多萬兵力,以勢如破竹之勢橫掃日本關東軍,擊斃日軍8萬餘,俘虜了60多萬日軍。

這60多萬日本戰俘被全部押至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做苦力。他們在那裡幹著常人難以忍受的重活,成批的日本戰俘被分配到採石場、製鹽廠等各種工地,為蘇聯的建設貢獻出勞動價值。

由於天氣極寒,勞動強度大,夥食又差,因此大量戰俘被凍死。但總有一些日軍戰俘看準了蘇聯女兵情感空虛的弱點,於是便主動出擊,就這樣以生理上的「犧牲」去換取一些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優待,而這種「犧牲」也是日本戰俘非常樂意的。

其實,蘇聯女兵也知道愛上外國戰俘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如果被上級發現,首先會被定性為「階級覺悟不高」,輕者會被開除黨籍,重者受罰。

但即便如此,蘇聯官方也還是遏制不了她們與日本戰俘同居。

愛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這股力量的驅使下,蘇聯女兵會選擇覺得各方面都不錯的戰俘來作為對象。不過有的是因為純潔的愛情,找一個真正不錯的男人以共度餘生;有的則純粹是因為生理或精神方面的需要,暫時找個戰俘敗敗火而已;還有的也許是為了一些物質上的誘惑,因為當時蘇聯連生活物資都嚴重匱乏,手錶、首飾就更別提了。

於是,一些戰俘藏在身上或者行李內的稀罕小物件,就可以為主人發揮作用了。

這些事情在蘇聯解體後就被逐漸刊發了出來。據俄羅斯研究人員說:「勞改營女管理人員有時出於物質上的意圖,跟日本戰俘同居。例如有一個勞改營的女護士要求一個戰俘幫她弄一塊手錶,女護士很快就得到了手錶,但同時也收到了一張字條:我給你手錶,不過你應該為此跟我保持親密關係。」

日本有部電視劇《遙遠的約定》就是以當年日本戰俘豐谷彌三郎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故事說的是1997年3月25日,日本鳥取縣一個名叫豐谷彌三郎的老漢離家51年後回到了他的故鄉,見到已經為他守了半世紀的老妻子。

但是,豐谷彌三郎卻不能在日本久留,因為他還有一個後娶的俄羅斯老婆在等著他回去。原來,豐谷彌三郎是二戰期間平壤兵工廠的一個軍人,被俘後去了蘇聯西伯利亞的勞改場。後來他學得了一手理髮手藝,熟練掌握了俄語,並在當地娶妻生子建立了新家庭。

後來,豐谷彌三郎寫了一本《為戰爭而哭泣的兩個老婆》的書,以此來紀念他一生中最親愛的兩個老婆。

結語:戰爭是殘酷的,其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無論是戰敗方還是戰勝方,都要或多或少地為戰爭付出一定的代價。作為戰勝方,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失去親人的傷痛,將永遠都無法彌補回來。而作為戰敗方,則將直接帶來經濟文化及社會民生的嚴重倒退,甚至幾十年都恢復不了國力。那些戰敗國的戰俘更是被戰勝國奴役的對象,任人宰割和支配。

可恥的是,那些日本右翼分子還經常去參拜靖國神社,孝敬那些帶來原子彈災難的戰犯。

歡迎朋友們點讚評論,敬請點擊一下文章右上角的關注,特此感謝!

相關焦點

  • 痛苦並快樂著,聊聊二戰後日本戰俘與蘇聯女兵那些愛情故事
    另外,據相關媒體的採訪信息,現已高齡的原蘇聯戰俘營看守人員斯維裡多夫回憶道:一個日軍少佐看上了一個名叫維拉的女看守,我那時雖然只有15歲,卻已經明白了一些事情。有一次,他請求我幫忙,請您換一下夜班,讓我和維拉在一起吧,她已經同意到我的帳篷裡去了。我知道,這是不允許的,但我開始可憐他們了,這畢竟也是愛情,我就同意了。
  • 二戰後被蘇聯人奴役的60萬日軍戰俘吃不飽怎麼辦?蘇聯大媽成救星
    在日軍戰俘剛去的時候,時常遭到蘇軍看守的毒打及屠殺,往往一個小理由就能引起屠殺,比如「收容所床位不夠」「食物沒做夠」。但是等到60萬日軍戰俘都分配完畢後,蘇軍就以壓榨勞動力為主要任務,不再輕易殺人了。這些日軍戰俘被分配到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特別辛苦的,最艱難的大概就是採石場了,又費力又危險,經常出事故。西伯利亞的冬季特別冷,零下幾十度是常態,僅第一個冬季就凍死了5萬多人。
  • 60萬日軍戰俘被押至西伯利亞,別提有多慘!中國網友卻說了四個字
    相信只要不是歷史盲,都會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二戰是以德日兩國的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的,但是這其中的過程卻堪稱咱們中國人的夢魘,畢竟二戰時期日軍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罪行,無數中國人犧牲在這一時期。但你也許不知道,日本也有一支部隊遭遇了非人的待遇,60萬日軍俘虜被蘇聯帶到了西伯利亞,他們在這裡的遭遇,不少中國網友讓只想說四個字。
  • 當年被發配西伯利亞的幾十萬日本戰俘不是蘇聯的意思,而是日本!
    日軍戰俘上個世紀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中國及亞洲戰場的數百萬日軍士兵被迫全部放下武器,隨後被各國安排交通工具,準備陸陸續續把這士兵送回日本。日軍戰俘原來,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的狀態並不好,財閥解體和產業解體或者成為脫工業化使得日本的經濟向崩潰邊緣墜落
  • 二戰中不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處死,至今都令日本後怕不已
    二戰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世界大戰,也讓社會的發展倒退了幾十年,在這場戰爭中發生了不少慘案。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者似乎沒有什麼道德可言,他們在乎的就只有無盡的殺戮,而當時的中國正是法西斯國家日本的目標,這場戰爭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日軍的殘暴。
  • 二戰後,被蘇聯俘虜的日本關東軍,都去哪裡了?
    蘇聯出兵東北後,猶如秋風掃落葉,打得關東軍是片甲不留,狼狽不堪。短短一周時間,蘇軍便擊潰了日軍主力。整個戰役歷時24天,共擊斃日軍8.3萬人,俘虜59.4萬人。近60萬俘虜,在戰後並沒有回歸日本,那麼這些被蘇聯俘虜的關東軍,都去哪裡了呢?
  • 二戰中,日軍用四角刀酷刑折磨女戰俘,痛苦超過凌遲,喪盡天良
    二戰時,德意日法西斯軍隊在世界各地無惡不作,他們殘忍嗜殺,毫無人性。  在亞洲,日軍曾大範圍侵略過中國、越南等亞洲國家,日本軍隊就是惡魔的化身。  和中國相比,日本軍隊在侵略越南時,對待當地的反日力量,則採用了更加殘暴的酷刑。  日本佔領越南時,發明了一種叫做「四角刀」的刑具,關鍵是這種刑具竟然是專門用來對付女戰俘的。
  • 二戰中日本戰俘最大規模的越獄事件,是因為澳軍過於仁慈嗎?
    如果我問你:二戰時期哪個國家的戰俘最難管理?你是不是首先會想到「日本戰俘」?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日軍士兵特別崇拜武士道精神,往往越是下層的士兵就越狂熱,更因為東條英機親手炮製了所謂的《戰陣訓》,他明確要求「軍人決不可蒙受被生俘之恥」,一旦日本士兵選擇投降,那麼他的家屬在日本就會再也抬不起頭來,會被街坊鄰居指指點點,甚至當街辱罵。
  • 日軍戰俘為啥去極寒之地挖土豆,也不去女澡堂幹活?網友:暴殄天物
    日軍戰俘為啥去極寒之地挖土豆,也不去女澡堂幹活?網友:暴殄天物 我們知道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為主導的侵略戰爭將世界帶進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爭是殘酷的,無論是哪一方只要接受了戰爭的浸泡,有的都只是傷害是國力的消耗,對於已經失敗的敵人,中國人選擇了饒恕,但二戰後對於日本戰俘的處理,各個國家就有所不同。
  • 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拒絕日本投降,將17萬日本戰俘全部處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這個公告主要討論如何戰勝日本以及二戰結束後如何處置日本的問題。其中,公告中對日本投降後的戰俘處置問題進行了說明,規定日本戰俘「完全解除武裝之後,允許他們回國」。
  • 朝鮮人民軍揚眉吐氣,美軍戰俘漫步平壤街頭
    說起近代戰爭中虐待戰俘的事件,首屈一指的恐怕是日本人在二戰中製造的巴丹死亡行軍。1942年春,美國在東南亞的堅固堡壘菲律賓失守,將近8萬美菲聯軍成為俘虜。隨後,日軍將這些戰俘押往100多公裡外的戰俘營,一路上,日本人不僅不給他們食物和飲用水,還虐待甚至殺害戰俘,最終,高達15000名戰俘死於這場暴行,這還不包括因受虐待隨後死於戰俘營的人數。二戰前,日內瓦公約已經過三次修訂和補充,關於戰俘待遇規定的清清楚楚。但日本人聲稱當時趕路行軍,況且它也沒籤署日內瓦公約,不受其約束。不管日本人怎樣狡辯,這都是一起徹頭徹尾的戰爭罪行。
  • 巴丹死亡行軍中,日軍有多殘暴?8萬美菲戰俘被殺害4萬
    早在1929年7月27日的日內瓦第二公約《關於戰俘待遇的公約》中,就規定了各國不得虐待戰俘。但在二戰中,日本公然違反這個條例,只要被他們俘虜的各國士兵,都會遭受非人的折磨。日軍曾製造了一起震驚世界的虐待俘虜事件——巴丹死亡行軍。
  • 日本戰敗投降後,該國拒絕接受日軍投降,17萬戰俘全部被殺死
    依據國際慣例,各國應對戰俘實施人道主義待遇與保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各個國家的戰俘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手段,列如毒氣試驗,烈日下的暴走,對老弱婦孺的屠殺等等。在二戰結束後各個國家處死了少數罪行累累的戰犯後,依據公約不得不將戰俘送回他們原本的國家。
  • 從皇軍之花到西伯利亞苦力,50萬關東軍戰俘經歷了什麼?
    日本既然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幾十萬日軍俘虜放回去,很可能被重新武裝起來,再次威脅蘇聯遠東地區,扣留戰俘,既可以削弱日本的戰爭潛力,也可以利用這些「人質」拿捏日本。021945年下半年,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火車呼嘯奔馳,晝夜不斷,從中國東北搞來的「戰利品」和日軍戰俘,被源源不斷運往蘇聯。594000名日軍戰俘,除傷殘者、喪失勞動能力者以及非日本民族的戰俘移交中國之外,其餘499807人悉數被編成千人營,用悶罐車拉往蘇聯。
  • 暢遊盛京|探索瀋陽小眾路線: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舊址
    戰俘營舊址是家門口的國保級單位,位於瀋陽市大東區地壇街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邊,當路旁有幾塊大石頭進入了你的視線,便是抵達了目的地。這裡在1943至1945年期間曾關押了來自英、美、加、澳、法、荷六國的戰俘,在太平洋戰爭先期,英美盟軍由於「先歐後亞」的戰略對日軍節節失利,慘遭失敗,近二十萬盟軍士兵被日軍所俘虜,日軍將其中2000多名士兵送至 瀋陽 ,並建造了這座集中營來囚禁他們。
  • 死亡行軍——巴丹島上美軍戰俘的血淚之旅
    原來這是一支戰俘部隊,而就在三個月前,他們還是這塊土地驕傲的主人,為何現在淪落成了這般模樣?這支7.7萬人的戰俘隊伍在行進中,有近1.5萬人死於途中,平均每走7米,就有一個人倒下。到底是什麼,讓這條路變成了屍骨鋪成的死亡之路呢?
  • 5天走100多公裡的巴丹死亡行軍並不困難,為何會累死1.5萬戰俘?
    在戰俘轉移過程中,負責押送的日軍對戰俘進行殘酷虐待,但凡掉隊,偶然跌倒,拒絕回應問話的戰俘,一律被日軍殘忍虐殺。在此期間,日軍不僅不為提供食物,而且禁止戰俘自行獲取食物,自行獲取食物和水的戰俘,一旦被看押的官兵發現,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 日本是如何對待美國戰俘的?二戰「巴丹死亡行軍」的噩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日本在亞太地區進行了慘烈的爭奪戰,戰爭初期日軍靠偷襲珍珠港取得戰爭主動權,氣勢如虹,大肆向太平洋進軍,美軍節節敗退,並有大量美軍被日軍俘虜。面對強大的美國,日軍有沒有優待俘虜以爭取人心呢?
  • 二戰中澳大利亞為何要將上萬日軍戰俘全處死?
    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並沒有清算日本,而是扶持日本新政府。另外在美國人的周旋下,很多國家都選擇原諒日本,放棄向日本索要戰爭賠償。但是有一個國家因為恨透了日本人,在戰爭結束後,仍屠殺了將近20萬的日本戰俘。
  • 銘記歷史 警示未來:歷史不容忘記日軍二戰暴行
    戰俘和勞工從爪哇、馬來亞經水路被運到泰國時,乘坐的是「地獄之船」——狹小的船艙中架滿隔板,每層之間高度不足1米,人們根本直不起腰,而海上顛簸和盟軍誤炸,更讓許多人命喪大海;「地獄之火」是指日軍為了加快施工進度,讓戰俘和勞工日夜開工,晚上山間的照明火把與人們的身影交錯,現場畫面仿佛煉獄;戰俘和勞工生活勞作的地方是「人間地獄」,汙水橫流、蚊蟲肆虐、疾病蔓延、無情體罰……日軍監工奉行「不勞動不得食」,很多生病的人不但得不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