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佔了大半個樓道的陶瓷馬桶,康家園小區居民曹莉莉蹙了蹙眉頭。每天走出家門,她都得與這個泛黃的馬桶見上一面。
這裡的居民,正經歷一場司空見慣的「暗戰」——堆滿樓道的垃圾雜物與貼滿牆壁的清退公告,宣示著利益雙方的不調和。
而這也是京城諸多小區的縮影,樓內堆雜物,樓外亂停車,佔用消防通道獲得的收益與潛在的風險,又該怎樣選擇?
百米之隔 同一小區境況大不同
地鐵一號線四惠東站向北,沿著鐵路橋繞個圈,就能走進康家園小區。這個建成近30年的老社區體量巨大,居住著3000餘戶居民。曹莉莉所住的18號樓是座塔樓,位於小區最南端,臨近地鐵站的位置。
走進18號樓,就能看到斑駁的牆壁上印滿了各式小廣告。乘坐電梯上樓,電梯門對面是樓梯間,兩側長長的過道內,則是每層10戶的民居。如同許多老小區一樣,幾乎每層的樓道裡,或多或少都有居民堆放的雜物。其中儲物櫃最常見,自行車、電動車也是樓道常客,樓梯間則是雜物的重災區,例如15層通向16層的樓梯間,已被各類裝修雜物堆滿,甚至還有一臺洗衣機,雜物中更不乏紙箱、塑料泡沫等易燃物品。
「塔樓每層住的人多,樓道又窄,如果真有火災,你說怎麼下樓?」讓曹莉莉感到憂慮的,並非自己的安危,而是家中古稀之年的老人:「我們小區老人本來也多,隱患真的很大。」
樓道雜物的問題,也非一日之寒。從樓道裡貼出的告示就能看出,小區管理部門宣傳消防安全、督促居民清理雜物已有多次,就在樓道一處被遺棄的木質柜子上,還貼著2018年7月的雜物清理通知。今年3月底,新的清理通告貼出,留給居民自行清理雜物的時間到4月初截止,可曹莉莉已經不抱什麼希望:「通知貼了幾次了,這次能有改觀麼?」
讓曹莉莉不解的,還有小區內部的迥然不同,就在距離18號樓不足百米的康家園19號樓,樓道雖也有部分雜物,但其相對整潔的狀況,與一牆之隔的18號樓有著巨大的區別。
「別看我們是一個小區,管理的人不一樣,所以治理水平不一樣。」一位居民介紹,最初建設時康家園便隸屬不同的產權單位,因此小區不同樓宇的物業管理者也不同,例如19號樓的物業管理方為御東物業,18號樓則主要由康家園房管站管理。
這一情況也得到了御東物業工作人員的認可,但具體情況該物業工作人員不願多談,只是表示「樓道雜物問題也不是物業單方就能管好的事」。對於18號樓新貼的告示,康家園房管站的工作人員表示,清理工作將於近期開始,但具體時間和進度並不一定嚴格按照告示執行:「總之希望住戶自覺清理,以防有用的物品丟失。」
樓道堆物 清完沒幾天又堆上了
對於高家園小區居民張泰來說,就算清理過樓道,消防隱患也沒有完全消除:「前腳兒清理完,後腳兒就有人放。」
高家園小區位於望京地區,周邊科技感十足的高樓大廈,襯託出這片紅磚樓房的歷史感。
這個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小區,曾是當時電子城中十四個國營工廠聯合建成,分配給職工居住。時至今日,小區中仍有不少電子城的老職工,中午暖和,老年人都聚在樓下,曬曬太陽,聊聊閒天。
張泰也是聊天人群中的一個,不同的是,他手裡還提著一捆廢報紙,「準備賣了去」。他所居住的是六層紅磚小樓,沒有電梯。沿著樓梯拾級而上,在每層拐角處,幾乎都能看到雜物:「本來路就不寬,這擺點東西更不好走了。」
記者順著張泰的指示,沿著高家園小區四區轉了一圈,無論是板樓和塔樓,均有不同程度的堆物,其中一些破舊的柜子與瓦缸,看起來頗有年代感:「這沒準都放了十幾年了。」
對於樓道雜物,高家園小區的物業表示,小區曾清理過多次樓道堆物,工作並不算很複雜,很多東西不能直接清理,要一一向業主核實歸屬。如果遇到業主不同意丟棄的,物業也不敢隨便清理:「我們主要的工作還是宣傳,讓大家配合我們。如果有街道工作人員在的時候,工作推進就快一些。」
就算清理過的樓道,沒過多長時間,就會出現新的雜物:「有些居民形成習慣了,總喜歡放在外面。」
位於西城區的百萬莊小區,則把堆物延伸到了樓外。「本來樓就老,樓下還擺著這麼多雜物,是有問題。」百萬莊未區一棟三層小樓的外圍拐角處,竹子圍住了一方土地,裡面圈起的卻大多都是紙箱等廢物。竹子圍欄上,還掛著乾枯的爬藤,「如果這裡著火,等於把樓架在火上烤。」
記者發現,類似的情況在百萬莊小區並不鮮見。由於小區老舊,條件有限,不少居民都將雜物堆放在樓下,還有不少電動自行車乃至新能源汽車,利用「飛線」的方式,直接從樓上引下電線,插到樓下充電:「別說著火,這要是觸電也麻煩啊。」
百萬莊小區一位居民建議,應該在小區設立一定標準,如廢紙、木質柜子等易燃廢物應立即清理;對於一些鐵質等不易燃的閒置物,可以暫緩處理。這樣在保證安全的同時,也能給居民一個緩衝的時間:「扔在外面肯定是沒什麼用,但你給他扔了,老年人心裡又不捨得。還是得多做工作,慢慢來。」
資源緊缺 亂停車攔住消防通道
位於展覽路地區的北露園小區,則面臨著另外一種尷尬,由於小區停車位不足,亂停車現象正在蠶食著樓外的消防通道。
「我們小區車位也不算少,無奈車越來越多了。」北露園小區南鄰阜成門天意市場,其布局設計頗有曲徑通幽之妙,卻也帶來了消防隱患——行車道路普遍不寬,外加一側劃上了停車位,即便是工作日上午,小區內也顯得逼仄難行。
找不到車位的車輛,只能見縫插針,標識著禁止停車的消防通道,反而成為沒有固定車位者的「好」選擇,小區內幾處消防通道都有車輛停放,同時有幾處消防通道已關上了鐵欄杆門。即便沒有車輛停放,也無法供消防車輛通行。
小區的北側,作為消防通道的小區出口同樣處於關閉狀態。門外一側則是停滿機動車的扣鍾胡同,上午十點,就在小區寫著「禁止停車」幾個大字的門前,幾輛機動車完全擋住了去路,這一景象讓旁邊「消防連著你我他 平安幸福靠大家」的橫幅,顯得多少有些諷刺。
「車太多,人家停下走了,我們咋管。」小區一名保安表示,確實有業主反映過亂停車現象。但反映問題的是業主,停車的也是業主,作為工作人員很難管理。
「小區裡面是車,外面也是車,白天都這樣,晚上更別說了。你看這路,消防車能開的進來麼?」小區居民魏文康表示,車多不好管並不應該是藉口,畢竟生命安全遠比停車方便重要,「除了停車,其他消防隱患哪個沒有?根本不是車位的事。」
專家破題
違法必究 才能「長治久安」
「大家可能認為火災離我們很遠,基本發生的機率在1%。可是問題一旦真正發生,對我們個人來說,就是100%了。」物業管理專家路軍港表示,按照《物權法》、《消防法》,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堵塞、佔用或者損毀消防通道及設施,樓道堆物、小區亂停車均屬於違法的範疇內,按照相關法律,可以對單個業主進行處罰,因此相關清理工作並非「無法可依」。
與此同時,未經電力部門和物業公司許可的私拉電線充電,也會造成消防隱患,應該予以制止。
對於小區的管理方——物業公司來說,除了有對業主宣傳溝通的義務外,也可以使用各種合法手段,調節及督促業主自行清理安全隱患,而對於確已影響消防安全且久經提醒仍不改正的業主,物業公司可以根據侵權責任法對業主進行起訴,要求排除妨害:「解決此類情況需要整個小區的業主、物業、街道辦事處、消防甚至公安部門的聯合行動,應該經常做一些聯合執法的行動,讓業主知道這種事情是違法行為。職能部門做到違法必糾,才能達到一個長治久安的一個狀態。」(受訪居民為化名)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吳楠 文並攝 (值班:辛宏)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