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魚類脂肪沉積以及調控研究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魚類脂肪沉積以及調控研究

2015-10-25 00:3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當代水產        瀏覽量: 6612 次 我要評論

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魚類脂肪沉積以及調控研究

關於魚油的高效利用以及植物油高比例替代魚油,是目前的焦點問題。使用高脂飼料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當植物油高比例替代魚油的時候,會導致脂肪異常沉積,產生炎症反應,降低免疫力,肌肉中EPA和DHA含量降低。

下面我們講脂肪營養。同人類營養上脂肪的沉積一樣,有些魚的脂肪可以沉積在肝臟,有些沉積在肌肉,有些沉積在腹腔,這些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杜震宇教授和團隊,陳立僑教授和團隊都有做過相關的研究,我們也借用了核磁共振的手段,對我們實驗室研究的三個品種大黃魚、鱸魚、大菱鮃做了研究。

大黃魚的脂肪主要分布在肝和皮下、肌肉,鱸魚在肝臟,大菱鮃也在肝臟。

對於飼料中的脂肪水平,我們發現有一些魚在面對高脂時反應不敏感,有一些卻十分敏感。不同組織脂肪沉積和代謝也存在差異。對於某一些特定的魚類而言,比如說大黃魚,在高脂情況下,可以通過降低脂蛋白的攝取,降低脂肪酸的吸收,以及脂肪的合成來達到。

肝臟脂肪的異常沉積分為純營養性脂肪肝和氧化型的脂肪肝。

所謂肝臟脂肪異常沉積,主要是長期攝入過高的能量,導致脂肪組織細胞增殖/擴大,血漿游離脂肪酸上升,甘油三酯含量增加,從而導致脂肪沉積。此外包括一些外源環境的影響、飼料氧化因子(氧化魚油等)和飼料毒素會產生氧化應激或是細胞器功能失調,炎症因子上升,導致肝纖維化和肝壞死。

我們對大黃魚的研究發現,血漿游離脂肪酸的上升和肝臟脂肪酸氧化降低是導致肝臟脂肪異常的因原因。而肝臟脂肪酸氧化降低很可能是受到線粒體損傷所致。

我們還研究了不同的脂肪源替代魚油對大黃魚肝臟脂肪沉積的影響。橄欖油葵花油和蘇子油可以顯著高肝臟脂肪的沉積,但是棕櫚油不能夠導致肝臟脂肪的沉積。

研究發現,棕櫚酸顯著提高了肝臟脂肪合成基因(FAS和DGAT2),同時棕櫚酸和葵花油促進了肝臟脂肪酸氧化關鍵酶基因(CPTI)表達。

此外,脂肪組織脂解顯著增加可能是橄欖油葵花油和蘇子油引起肝臟脂肪沉積的一個共同原因。

橄欖油和蘇子油兩者能夠促進脂蛋白的吸收,可以顯著促進肝臟脂肪酸的吸收。

接下來我們探求線粒體中甲基化的問題,橄欖油和蘇子油提高肝臟線粒體中ND4L基因甲基化和HIFLa基因表達。

橄欖油和蘇子油顯著下調了PPATa、16S、ND3和ND6的表達,而12S和ND4L表達在橄欖油組顯著下調。線粒體ND4L甲基化升高可能抑制了線粒體編碼基因表達。兩種物質顯著降低了大黃魚肝臟線粒體複合物I活性。

在植物油對肝臟自由基代謝的影響中,葵花油可能通過誘導氧化應激導致肝臟脂肪沉積,當然,不同植物油導致大黃魚肝臟脂肪沉積的機制也不同。

那麼,如何緩解脂肪異常沉積呢?α-硫辛酸和膽鹼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脂肪及脂肪酸對魚體免疫力有什麼影響?首先,脂肪沉積會誘導魚體炎症反應,第二個是高比例植物油替代魚油引發塞內加爾鰨免疫炎症反應。植物油引起的炎症,功能性脂肪共軛亞油酸可以下調炎症因子,降低氧化應激。另外,在飼料中提高ALA/LA的添加量也會降低脂肪酸氧化相關的基因,降低炎性和脂肪酸合成相關基因表達量。

而脂肪酸對魚體免疫力影響的機理主要有4個方面,一是通過氧化和抗氧化系統影響魚體免疫,二是通過類花烯酸代謝,三十通過病原識別受體,四是通過細胞因子來影響魚體免疫。

最後一個版塊,植物油替代對魚體營養品質的影響有哪些呢?植物油替代魚油後導致魚體肌肉品質下降,尤其是DHA和EPA的含量,因此,有必要研究LC-PUFA的合成路徑。提高自身內源性LC-PUFA的合成能力。研究結果表明,轉錄因子SREPB以及PPAPα對Delta6&nbspFad激活作用的強弱,可能是影響不同適鹽性魚類LC-PUFA合成能力差異的原因。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先減肥再上餐桌 5種常見魚類脂肪分布公布
    麻醉藥力消失後,魚兒又和往常一樣回到水中暢遊……  聽上去有些科幻的場景,出現在華東師範大學和第十人民醫院的磁共振實驗室內,憑藉這一創新方法,華師大日前完成了魚類脂肪組織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首次揭示出5種常見魚類的脂肪分布,其研究成果在國際水產界權威雜誌《Aquaculture》上發表。這項研究,也是國家重大基礎科學項目973計劃的一部分。
  • 他的名字被用來定義魚類,上海海洋大學大師劇《朱元鼎》首演
    朱元鼎是中國著名魚類學家,中國魚類學奠基人之一,日本學者特地用「元鼎骨」命名鯉科魚類的分類骨。20世紀20年代末,為了改變中國水產資源豐富而研究者多為外國人的現狀,朱元鼎毅然放棄研究多年的昆蟲學,轉而研究魚類學。
  • 中國海洋大學建校80周年 -- 學校概況
    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始建於1924年。後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等幾個時期的變遷,於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校名為鄧小平同志題寫。
  • 海洋酸化對魚類繁殖造成負面影響?不一定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在酸性更強的未來海洋中,三鰭魚(一種溫帶魚)會增大性器官,「巧妙」利用水下生態系統的變化產生更多的精子和卵子,從而提高自身繁殖能力。
  • 海洋學術故事—揭開比目魚「比目」之謎
    比目魚在中國文化中常常被視為愛情忠貞的象徵。如「鶼鰈情深」,比喻人與人之間感情深厚,尤指夫妻之間無比恩愛。「比目」之謎比目魚種類繁多,主要類別有鰜、鮃、鰈、鰨、舌鰨等。為便於記憶,在魚類分類學中有「左鮃右鰈,左舌鰨右鰨」之說。比目魚的兩隻眼睛為什麼會長到同一邊去呢?
  • 中央電視臺CCTV-13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採訪西南大學李雲教授...
    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李雲教授受訪並發表重要觀點。片中,李雲教授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鱘的生物學研究課題組的主要研究人員,回顧了當年在開展白鱘野外調查和科研的工作情況,通俗地介紹了白鱘的生活史,現狀以及白鱘與重慶的淵源,展望了禁漁十年對瀕危水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 專訪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教授:研發生長因子類藥物無痕修復創傷
    這次奇遇,也讓李教授堅定了研究生長因子藥物的信心。30年過去了,深耕於生長因子類藥物研發的李教授團隊碩果纍纍,三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一類新藥已在國內外皮膚、骨骼、黏膜等創傷治療中廣泛採用,臨床累計使用超過8000萬人次。
  • 海洋裡的大吃貨,研究發現:大白鯊的飲食結構比之前認為的更複雜
    最近,來自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對首次對東澳大利亞海岸大白鯊的飲食進行了詳細研究,這種頂級食肉動物在靠近海床的地方覓食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長。這意味著,大白鯊不僅獵食體型較大的海洋動物,還會對各種我們想不到的魚類進行獵殺,表明它們有著非常複雜的飲食結構。
  • 李建平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曾在北師大工作多年
    曾在北京師範大學工作多年、2019年2月入職中國海洋大學的李建平教授已於近日獲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12月18日,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官網刊發的《關於李建平等職務任免的通知》稱,經2020年12月4日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李建平為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主任委員會副主任(試用期一年);趙瑋、胡景傑為三亞海洋研究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免去:劉秦玉擔任的未來海洋學院院長職務。
  • 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2011年年會在烏魯木齊召開
    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2011年年會近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    此次會議以深海環境和資源為主題,內容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與大洋的相互作用、海底礦產資源、生物基因資源等,特別是由我國發起的西太平洋大型國際海洋科學觀測計劃、走向深海:機遇與挑戰、國際氣候變化率與預測研究計劃進展與海洋研究委員會、我國深海大洋海洋環境業務化預報的成果以及對今後多要素、高精度海洋環境業務化預報的展望等專題引起了與會專家的廣泛關注。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2020年7月6日,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鍾波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 Cancer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eubiquitinase USP25 support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論文。
  • 「變態」研究:帶你了解比目魚背後的故事
    所以比目魚的變態一直是魚類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2016年《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實驗室、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鮑寶龍實驗室、華大基因等單位合作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完成了比目魚類褐牙鮃全基因組解析,並揭示了光傳導通路調控變態過程眼睛移動和體色左右不對稱建立的機制。日前,通過採訪我校鮑寶龍教授,我們詳細地了解比目魚變態研究背後的故事。
  • 魚類妙趣橫生的性逆轉現象
    相反的,還有雄魚轉變為雌魚,生活在熱帶海洋,與海葵共生的小丑魚(又名海葵魚、雙鋸魚)通常由幾十條魚組成一個大家族,每個家族由一條較大的雌魚,同時還有一條體型較小的功能性雄魚(與雌魚交配產卵)以及數條成長受阻礙的雄性幼魚構成。
  • 【高校推薦】中國最牛海洋大學pk,到底哪個海大最牛?
    排名第一的是中國海洋大學。即是985又是211的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顯著、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水產類專業是中國海洋大學的重點專業學科。其中水產科學屬於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屬於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行
    11月23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2019年年會在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山東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山東省科普創作協會聯合主辦,主題為「海洋文化與海洋科普」。
  • 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校園行」首站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
    2017年12月29日下午,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中國SCOR)專家進校園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是我國參加國際科學理事會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的全國性代表機構,旨在促進中國海洋科學家參與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的合作。這是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首次在該委員會年會期間組織海洋科學研究專家在校園舉辦學術講座。
  • 「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完善多種魚類種質鑑定技術
    7月19日,由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通過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成果鑑定,該項目進一步擴展和完善了多種魚類的分子鑑定技術。鑑定委員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為組長,成員由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以及南海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