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2020|最遺憾的那些展覽,藝術之光卻從未被掩蓋

2021-01-11 澎湃新聞
如果時光倒回到2019年末,打開新一年全球展覽計劃,感覺無疑都是充滿希望與期盼的一年:當人們開始期待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500年大展;當故宮宣布紫禁城六百周年的一系列特展時,當「鑑真號」搭載奈良唐招提寺文物在上海北外灘靠岸;當「達文西逝世500年特展」在法國羅浮宮拉開帷幕,當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宣布籌備十年的仇英特展時,在東京,當人們在憧憬上野公園櫻花盛開之時,來自倫敦的「向日葵」在西洋美術館綻開……

然而……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在人與人、地區與地區的物理隔離之中,那些籌備多年、原本應該熠熠生輝的展覽,卻在熄燈的場館中度過時光,世界在跌跌撞撞中迎來2021年,雖然未來依舊無法預期,但藝術的力量和藝術帶來的反省卻愈加強烈。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盤點的2020年受疫情影響的重大藝術展覽,雖然生不逢時,但可以堅信的是,所有的堅持與不懈一直在被記錄,也一直鼓舞、溫暖著人心,藝術的偉大、人文的偉大從來不曾——也永遠不會被掩蓋。

公眾戴著口罩來到美術館

 拉斐爾:1520—1483

地點:羅馬奎裡納萊博物館

2020年3月5日,

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紀念展開幕

,僅3天後,便因疫情關閉。這場展覽雲集52家博物館和其他藝術機構收藏的200多件拉斐爾有關的繪畫、手稿及其他作品真跡,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的拉斐爾展。保額高達40億歐元,展覽前已預售門票7萬多張。

3月初展覽開幕時,戴著口罩參觀「拉斐爾,1520-1483」展覽的觀眾

展覽對通常拉斐爾展的時間線進行了重新編排,提出了一條追溯拉斐爾從羅馬到佛羅倫斯,到翁布裡亞,再到他的故鄉烏爾比諾的冒險之旅。以倒敘回顧拉斐爾傑作,最終回到其經典繪畫語言誕生的起點。

拉斐爾生於1483年4月6日,於1520年的同一天逝世。或許是巧合,在展覽原定閉展的6月2日,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延長展期至8月。展覽重新開放後,展覽門票需要在網上預訂並以每6人組成一個小組,每隔5分鐘由一位警衛帶入並引導參觀,每一組的總參觀時間為80分鐘。每日的參觀人數只有原本預期的五分之一。

「拉斐爾,1520-1483」展覽現場

200多件作品聚集不易,為了彌補遺憾,博物館線上導覽視頻。通過視頻可以看到第一展廳為「萬神殿的拉斐爾之墓」,展現了對於羅馬萬神殿內拉斐爾之墓的複製,拉斐爾曾多次描繪萬神殿的素描,並把它作為建築的理想模型;第二與第三展廳審視了拉斐爾與古羅馬之間的關係。展廳中呈現了他所畫下的羅馬古蹟與藝術品,回溯他與古典藝術的互動。第四展廳呈現了利奧十世在位時期(1513—1521)拉斐爾的委任作品。

拉斐爾的大型彩色掛毯裝飾畫畫稿(截圖自博物館線上導覽視頻)

展覽的最後回到了拉斐爾藝術的早年。其中一幅《抱著獨角獸的年輕女子》可見拉斐爾對達·文西的借鑑,也證明了年輕的拉斐爾已經具有的才華與能力。展覽以拉斐爾1506年所作的自畫像結束。畫中的拉斐爾年輕英俊,扭頭看向觀眾的方向,他帶著與生俱來的風度與親切,仿佛永遠不會受到時間的影響。

拉斐爾,《自畫像》,1506

展覽中有40件作品來自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其館長埃克·施密特認為,米開朗基羅「一直對人體的解剖結構感興趣」,而達·文西「專注於以科學原理分析世界」,拉斐爾對肖像的興趣「實際上源於他服務的對象」。拉斐爾打算探索「如何通過繪畫來表達人的性格,靈魂,這雖不是不可能,但的確非常困難。不過拉斐爾接近了。」

據說,2019年法國羅浮宮辦「達文西特展」時,義大利方面全力配合借展作品;今年羅馬辦拉斐爾,法國禮尚往來,亦拿出珍藏。但在新冠陰霾下,拉斐爾500年草草收場,原計劃2020年10月來自羅浮宮、梵蒂岡博物館和烏菲齊美術館的拉斐爾作品聚首在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現在大展推遲至2022年。其他多地拉斐爾展也暫無法呈現。

拉斐爾,《八使徒》,約1514年( 華盛頓美國國家美術館「拉斐爾和他的朋友圈」展品)

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展覽海報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網站上,早早便預告了2020年3月13日將推出「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以紀念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訂立70年,其中日本國寶「百濟觀音」(7世紀)等與金堂有關的諸佛也難得走出寺院,在博物館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被燒毀的7世紀壁畫從明治以來的摹本。面面俱到的日本人,為展覽做足準備,除了在社交網絡上不斷推出法隆寺和展覽背景、展品介紹,還邀請聲優錄製展覽解說,可謂萬事俱備,只待開幕。

法隆寺金堂壁畫(摹本) 第6號壁 阿彌陀淨土圖 櫻井香雲摹 明治17年(1884)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然而,因為疫情2月底東京國立博物館暫停開放,展覽開幕前夕,博物館網站一段30秒展覽現場的視頻,讓人遐想無限。視頻中法隆寺藏7世紀木雕百濟觀音(國寶)立於展廳中央,平安時代的吉祥天立像和毗沙門天立像立於兩旁;周圍環繞的是櫻井香雲、鈴木空如等臨摹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而這些原本從7世紀末開始繪於金堂12面的壁畫,在1949年1月26日早晨,法隆寺金堂發生大火被燒毀。日本以此為契機制定了「文化財保護法」。

1949年,法隆寺金堂發生大火,壁畫被大面積燒毀。

遺憾的是,直至5月10日展覽原本的閉幕日,東京國立博物館依舊處於關閉狀態,博物館也在網站上確認,展覽不延期,部分展品將回到奈良法隆寺之中。這意味著這場精心策劃的大展無緣與觀眾見面。

公眾也只能從博物館的展覽預告中,了解展覽中最重磅的展品百濟觀音,這尊7世紀造像還曾在1997年於羅浮宮展出。

百濟觀音(國寶),7世紀,木雕,法隆寺藏

但其實這尊「百濟觀音」的來歷和造像過程均不明,可以明確的只是帶有中國南北朝造像風、雕刻其所用的木材(樟木、絲柏)的產地為日本,所以被認為是日本製造的。但這尊佛像並未有記載,直至元祿11年(1698年)的《法隆寺諸堂佛身體量記》中有「虛空藏立像長七尺五分」的一條,從其高度推測出「虛空藏立像」為「百濟觀音」,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出現「百濟觀音」相關描述的時代最早的描述,但書中又稱,「虛空藏菩薩像」是「從百濟國渡來的天竺制像」。緣何後來認為「百濟觀音」製作於7世紀?因為後經過研究發現百濟觀音的腕釧與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中展出的誕生於7世紀後半期的灌頂幡來自同時代、同工坊。

7世紀「百濟觀音」戴著腕釧、拿瓶的左手

大正6年(1917年)《法隆寺大鏡》中最早出現了「百濟觀音」的說法,1919年和辻哲郎(1889-1960)的《古寺巡禮》沿用了「百濟觀音」的說法,他被這尊「百濟觀音」吸引並描述道:

「那圓潤凝脂的手臂,楚楚動人、純潔無瑕的胸部曲線。這並非是習慣於人體之美的心靈產物,而是第一次發現了人體無限美的驚奇之心的產物。」

「百濟觀音」(局部)

雖然展覽無法看到,但卻再次提醒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也喚起公眾對法隆寺背後歷史的認識,希望當疫情過去,可以再到東京國立博物館看法隆寺寶物,到奈良法隆寺百濟觀音堂感受百濟觀音的「無比純真(無邪気)」。

奈良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

凡·艾克:光學革命

地點:比利時根特博物館

2020年2月1日,「凡·艾克:光學革命」 展開幕,要知道,全球範圍內,僅有20件(組)揚·凡·艾克的作品被保留至今,而有一半的作品在此次展覽中展出。雖然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阿爾諾非尼夫婦》因為太過脆弱和珍貴,無法運輸不予借展,但英國國家美術館特別出借《男子肖像》,這件作品被認為是畫家最早的肖像畫作品之一,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更為重要的是,聖巴蒙教堂的《根特祭壇畫》也首次在教堂以外展出、這也是這組完成於1415年至1432年之間的祭壇畫最後一次離開聖巴蒙教堂。

休伯特·凡·艾克、揚·凡·艾克,《根特祭壇畫》(外),1415-1432,根特聖巴蒙教堂

當時,休伯特·凡·艾克應根特市長多庫斯·威德之邀為根特的聖貝文教堂繪製一組祭壇畫。但由於這位偉大畫家於1426年去世,他的弟弟揚·凡·艾克接手將其完成。《根特祭壇畫》自從它完成後就歷經磨難,直到1951年經過徹底修繕後才重新回到聖巴蒙教堂中。

《根特祭壇畫》(內)

《根特祭壇畫》是現存最早的帶有籤名的尼德蘭繪畫作品,它是一種多翼式「開閉形」的祭壇組畫,外面9幅。閉合的祭壇內12幅。在博物館的展出中,呈現的也只是外面9幅。只有在節日的禮拜盛會時,祭壇的兩翼才有可能打開,人們才得以見到內層的12幅傑作。這組祭壇畫並評論為「帶人進入神秘的啟示領域,像是一本通向天堂的護照」。

凡·艾克,《天使報喜》,約1433-1435,馬德裡國家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還有很多作品借展自包括梵蒂岡博物館、馬德裡國立普拉多博物館、柏林國家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洛杉磯蓋蒂博物館等,並將陳列於根特博物館13個展廳。展覽期間,博物館還設置有講座、導覽和音樂會的計劃。

凡·艾克,《男子肖像》,1432年,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遺憾的是,展覽持續時間還不足計劃展期的一半,3月中旬,博物館因為疫情被迫關閉,「這就像是我們小心翼翼地拼完了一幅巨大的拼圖,」館長韋萊森說道,「而要將它拆開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更遺憾的是展覽並沒有延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500多年前作品的脆弱性都在增長,因此未來不太可能再次大量借展,原本「一生一次的盛會」,提前散場。

根特火車站張貼的凡·艾克展覽海報

真相所在——仇英藝術特展

地點: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是亞洲以外的首次仇英特展,展覽籌備十年,幾乎集結了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賽克勒美術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和亞洲(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仇英有關的館藏,而且特別並置展示幾組原作、仿作、摹本,供觀眾對照鑑賞。

「真相所在——仇英藝術特展」展覽現場

其實蘇州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都曾做過仇英大展,但此次在美國的展覽展出作品達60餘件(包括45件仇英作品、17件其他中國古代藝術家的畫作),數量上超過了中國的兩場仇英展。而且,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仇英《松蔭琴阮圖》和《觀榜圖》首次出臺展覽,來自國內的展品還有上海博物館藏仇英晚年精品《劍閣圖》、《海棠山鳥圖》等。

仇英,《劍閣圖》,上海博物館藏

展覽重新梳理了仇英的藝術職涯,從他的師承為引,接著介紹其早中晚期的創作,最後以仇英的追隨者為結語。更重要的是,展覽試圖以宏觀的社會歷史脈絡檢視這位天才畫家,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生平進行對照,並反覆提出詰問:家世背景對於評定一名畫家的藝術成就會造成何等局限性?明代中期以後的識字率如何?真跡、真實性的意義究竟為何?藝術鑑賞的重要性如何?

周臣,《北溟圖》, 納爾遜·艾金斯美術館藏

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仇英代表作外,展覽還展出了傳周昉《宮姬調琴圖》及仇英款《聽琴圖》,罕見的仇英臨摹宋元古畫包括私人收藏的《摹李公麟蓮社圖》,元人王振鵬作《姨母育佛圖》和仇英的《摹王振鵬姨母育佛圖》。在臨摹比較之中,可以感受到他不停嘗試不同風格、再兼容各家菁華的企圖,尤其南宋馬夏的畫風,仇英更是傾注畢生之力持續臨摹學習。

(傳)周昉,《宮姬調琴圖》, 納爾遜·艾金斯美術館藏

仇英款《聽琴圖》,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但同樣因為疫情影響,這場籌備十年的展覽生不逢時,開幕不久即遭閉館,讓人想起董其昌對仇英所說的一句名言:「實父作畫時,耳不聞鼓吹闐駢之聲,如隔壁釵釧戒顧,其術亦近苦矣。」

仇英,《松陰琴阮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爾分館

2020年7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麥迪遜大道上的分館遷出。帶著告別的氣氛,3月4日「格哈德·裡希特:終究是繪畫」在大都會布魯爾分館開幕,這是一場極為貼切的告別展,現年88歲的裡希特也覺得這有可能是自己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大型個展:裡希特的作品佔據了展館的兩層空間,藝術家每一階段的轉折,都讓人對他的成就產生懷疑——沉默的肖像、平淡無奇的鏡子——在這裡,它們一如既往、面無表情地推進著繪畫的發展,儘管裡希特把繪畫置於無休止的批評和拷問之下。

裡希特,《自畫像》,1996年, 藝術家源於照片模糊的作品

然而,因為疫情這場開幕僅9天的展覽不得不關閉,而且這一關也是觀眾和大都會布魯爾分館的永別。

此次展覽展出裡希特的作品約100件,利用了大都會布魯爾的建築優勢,在博物館三樓和四樓的布展中營造出開闊的視線,這種開闊可以讓觀眾欣賞到藝術家風格的多樣性。且兩個樓層的展廳都設置了一個視覺中心。四樓圍繞著《籠》系列展開;三樓則聚焦2014年創作的《比克瑙》(Birkenau,奧斯維辛集中營)系列,該系列以抽象的形式和若有似無的陰影掩蓋了大屠殺的圖像,這也是北美首次展出裡希特這一主題的作品。

展覽現場的「比克瑙」系列,左邊為原作,右邊為複製品; 鏡子中反射出集中營的原始照片

有人懷疑,裡希特本人也參與了該展廳的布局,呈現複製品和鏡子有他的目的。年近九旬的藝術家或許對冷戰時期所灌輸的意識形態產生了懷疑,而又對自己的懷疑表示懷疑。相比他的崇拜者,裡希特本人對「比克瑙」系列信心不足,即使在被他認為自己有生之年最後的大型展覽中依舊充滿了對自己的懷疑。或許每次拿起刮刀時,他都為藝術家如何面對疑惑、面對錯誤的恐懼、面對自我懷疑,以及如何繼續戰鬥樹立了榜樣。

創作中的裡希特

這也是裡希特為年輕藝術家們提供的無價之寶,在教條主義面前,需要有類似裡希特式的藝術家發出「我不確定、我還在想、我依舊工作」的聲音。

故宮600年系列特展

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院

2020年是紫禁城的百歲誕辰,在2019年曾公布了「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清明上河圖》與歷代風俗畫」等多項展覽計劃,但受疫情影響,一些重量級大展無奈延期。

1月25日,故宮博物院開始閉館,由於國內對疫情的精準防控。5月1日,閉館3個多月的紫禁城恢復開放,7月21日起,室內展廳開放。

9月1日,故宮博物院推出疫情以來首場重量級展覽——「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或受疫情影響,此次展品均為故宮藏品,蘇軾真跡包括《歸院帖》《春中帖》等,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米芾、蔡襄真跡均有呈現,宋元明清與蘇軾相關的書畫亦有展出。

圖:蘇軾《行書題王詵詩帖頁》,紙本,行書,縱29.9釐米,橫25.7釐米

這也是首次在故宮以東坡為名的大展,從中可以依稀看到以蘇軾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以及作為文學家、書畫家和文人典範的蘇軾。他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也提供了一種審美範式。十日後,「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開幕,展覽緊扣「時間」主題,以三大單元選取18個關鍵年份展出包括明代永樂「青玉明成祖諡冊」,《朱瞻基行樂圖》、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在內的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現場建築構件

從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到1914年紫禁城開放,1925年肈建博物院,再到近年來的修復,一件件文物勾勒出一個個故事,也伴隨著紫禁城的600年。當然,這一展覽的規模與策劃中的相比,已小了不少。

2020年年末,「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因為疫情的「降維打擊」,破圈「二次元」,僅以圖片的形式對外開放,同時可在網上「雲觀展」。

「絲綢之路考古成果展」展覽現場。 「文博號」圖

展覽緣起於2009年,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輾轉來到烏茲別克斯坦西天山地區,選定了撒扎幹和拉巴特南北兩個遺址進行了挖掘,展覽展出的就是中烏聯合考古隊2015年至2018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圖片精品)90套/組。這些展品中包括陶器、木劍、各種飾品等等。

展品中有多件陶壺,也在照片中栩栩如生,陶壺身上的陰影和暗部均有顯示;原本就不太圓潤的木劍則化身紙片後默默躺在光束下,雖然是紙片,但仍舊一視同仁的打光、以及精心編撰的懸掛的展牌文案等可以看到,故宮博物院也是精心準備了這場展覽的展陳,只待展品送來。

「絕域蒼茫萬裡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現場效果

這個展覽特別的打開方式,獲得了意料之外的關注,除了關注文物外,呈現方式更被津津樂道,對於疫情之下這種特別的展陳方式,公眾不僅理解,而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待2021新的一年,「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依舊開啟,屆時《揮扇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採薇圖》、《蕭翼賺蘭亭圖》等重要人物畫作品亮相之時,願世界靜好。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50年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20年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從年頭開始,一系列展覽便已啟動,其中較受中國公眾關注的「

近觀中國書畫

」展出了(傳)董源(元)《溪岸圖》,以及李公麟《孝經圖》、馬遠《月下賞梅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卷)、趙孟頫、趙雍、趙麟的《三世人馬圖》(卷)、吳鎮《蘆灘釣艇圖》等。「近觀」是中國書畫的欣賞方式,而中國書畫的研習過程更需要「近觀」、臨摹。在展覽介紹中,甚至認為「近觀」是中國書畫的核心。

(傳)五代董源(元),《溪岸圖》,大都會博物館藏

當大眾翹首以待3月底大都會150周年特展和一年一度的Met Gala(大都會慈善舞會)時,3月12日,大都會開始閉館,原本籌劃了一系列年度展覽與活動,其中包括英國藏品展廳的重新開放、150年特展、夏季慶祝活動等,或被迫延期或取消。萬幸的是,得益於大都會博物館成熟的數字系統,包括裡希特回顧展、150周年特展在內的一系列展覽得以在

線上呈現

更改了展覽時間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海報

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

。遊客少了,入館流程多了,為了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博物館將為遊客提供停放自行車的場所。同時,大都會150周年的展覽終於在線下開啟,而布魯爾分館的裡希特中「比克瑙」系列的四幅畫作移至主樓內展出。在建築立面空間上,大野洋子為了應對大流行而製作的兩幅新橫幅,分別標有「夢想」和「在一起」。

大野洋子創作的「夢想」和「在一起」,懸掛於大都會建築立面上

大都會的前世今生——1870-2020

」,著重介紹該機構的歷史,呈現250多件各門類中最高級別的藏品,大體上按照入藏大都會的日期,陳列在10個章節中,讓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大都會的成長圖景。大都會最早的藏品包括大革命時期法國雕塑家讓-安託萬-胡頓的班傑明·富蘭克林精美的大理石半身像。展覽的精彩之處在於觀眾能欣賞到一些重要藏品難得一見、引人入勝的並置:米開朗基羅的畫作與埃及雕像交相輝映;緬甸的豎琴與佛蘭芒的蕾絲相鄰而坐;梵谷和羅丹的作品,與來自孔戈王國的Mangaaka權力人物雕像、以及理察·阿維頓的瑪麗蓮·夢露肖像攝影一起出現。

在疫情閉館期間,「黑命運動」也成為西方社會主要關注的事件,開館後的大都會也微調了展覽計劃,非裔美國畫家雅各布·勞倫斯(Jacob Lawrence)、墨西哥藝術家HéctorZamora展同時開放。作為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慶的一部分的時裝展「關於時間:時尚與持續」已於10月開幕,只是在重重事件下,「大都會150周年慶」的氛圍被層層消解。

大都會博物館內部空間

2020年3月,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在疫情之下開幕了「

提香:愛情、欲望和死亡

」,也是策劃已久。此次展覽主要聚焦於1551年,菲利普親王(未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委託提香創作7件以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變形記》故事為藍本的繪畫作品。這7件作品的創作進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覽將6件分藏于波士頓、馬德裡和倫敦等地作品聚於一處,這是400多年來它們首次共同展出。但開展三天就因疫情而關閉。

提香,《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54,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

在閉館111天後,7月8日,英國國家美術館重新開放,提香展也延長至2021年,為了配合疫情防控,美術館規劃了三條觀展路線,以加強必要的社交距離和觀展體驗。在疫情期間,回應英國文化領域發出數次令人絕望的警告,英國政府宣布了一項一攬子計劃,

承諾15.7億英鎊援助藝術界

,並稱該計劃將保護英國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劇院和音樂場所的未來。

英國古典主義學者瑪麗·比爾德在提香作品前

目前,英國各地的藝術機構再次關閉,英國國家美術館館藏中的61幅作品正在日本大阪展出,展出作品橫跨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史。這是美術館首次在英國以外的大規模巡展,也是這些作品首次亮相日本。展出作品包括卡羅·克裡韋利、提香、維米爾、倫勃朗、雷諾瓦,以及梵谷的《向日葵》。

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中的《向日葵》。 讀賣新聞 圖

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

」在日本也波折不斷,原本預計從今年3月3日至6月14日首先在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展出,展品也已運至博物館。但就在開展前不久,博物館宣布因疫情關閉。直至6月18日重新開放,展期推遲至10月18日。此後,大阪站巡展在11月開幕,展期近三個月。巡展的最終站定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展期可能將推遲到明年五月結束。這意味著這批來自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重要藏品可能最早要到2021年夏天才會「回家」。

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展覽現場。 讀賣新聞 圖

2020歲末,國際上新冠持續肆虐,並產生變異;國內新冠陰影仍在。各家博物館美術館的線上模式,讓觀眾與藝術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不少大型藝術機構的當家人也提出,未來舉辦雄心勃勃的大展正變得越來越複雜(當然也越來越昂貴),許多博物館也在考慮合理化自己的計劃。

「拉斐爾,1520-1483」,未來這類展覽將不多見

「在過去的20年中,大展瘋狂地接踵而至。我想,是時候稍作停頓了,同時需要更多考慮觀眾。預計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將主要與本地觀眾打交道,這也將是一種新的體驗;我們需要考慮永久藏品,展覽計劃和本地觀眾之間的聯繫。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挑戰:我們也希望利用這一機會與英國民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加布裡埃·芬迪說。

這一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有共識,因為過去每年700萬訪客中有70%是遊客,但現在博物館展廳內的觀眾多為當地居民,這也是給予博物館的新課題。

面對疾病,藝術可以做得很有限,但藝術可以記錄當下,撫慰心靈。10月由英國凱特王妃策展的新冠攝影展,「

堅持住

」在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網站上線,網絡展出的100張照片記錄了疫情期間種種瞬間,捕捉記錄了「精神、希望、恐懼和情緒」。

期待已久的擁抱,攝影:Lesley Garven

雖然新冠的陰霾仍在,這只是人類經歷的種種災難的一個,世界終會向前,期待新的2021。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人物,那些真趣、寬闊與反思
    2020年的最後一天,當回眸這一年來的重要藝術事件與藝術人物時,拂開那些虛浮的一切,仍可以看得到一種清晰的文脈,真趣,視野,一種寬闊的格局,以及擔當與責任,一種對人性的真正思考。這一年,雖然疫情的影響一直持續,但就藝術界與文物界而言,卻一直看得到那些展覽與活動裡傳達的感動與溫度,而這些感動,是因為背後的那些人。
  • 羅浮宮從未為中國書畫家舉辦個人展覽,與國內藝術大師宣傳不符
    作為獨具特色的藝術聖地,法國羅浮宮也成為了中國藝術家鍍金的首選之地,由他們創作的繪畫作品,一旦在法國羅浮宮展覽,立刻就能被收藏家搶購一空,價格也能翻上好幾番。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羅浮宮從未為某一位中國書畫家舉辦個人展覽,也不曾收藏過任何一位中國書畫家的繪畫作品,這與國內的藝術大師所宣傳的大相經庭。
  • 「2020藝術北京·發現」展覽開幕
    「藝術北京·發現」展覽16日開幕,近百家媒體搶先一睹百餘件當代藝術新作,助力這個冬天的重要當代藝術展。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表示,2020年本應是藝術北京的十五周年,對這個博覽會來說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然而由於疫情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藝術北京依然希望在年底通過一個展覽讓大家一起聚一聚。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天寒時節,2020年的最後一天,回眸時,總有一種溫暖,與文物相關——因為,總有一些有著溫度的文物與展覽可以刺破陰霾,穿越時空,從古到今,一直撫慰著人心,就像蘇軾的那些千古名句,或者顏魯公的赫赫名跡。從年初國內文化場館率先閉館、全球藝術展事陷入停滯,到國內疫情趨於穩定,重要展事活動穩步推進。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展館:用心策展,守望經典與人文
    2020年,註定是難忘的一年。回顧一年來的藝術展覽與特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盤點的2020年這十處藝術場館只是中國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群裡的部分代表。
  • 難忘2020 | 那些走了的藝術家們,那些真實的過往
    斯人已逝,那些真實的過往,藝術的遺珠將永遠留存。傅聰(1934-2020),夜曲,作品27,升C小調,第一號 音頻源自網絡烏雷(1943-2020)生前,他接受過「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採訪,他說展覽「讓人們看到,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生生不息,而藝術能夠超越孕育它的偶然性,通過傳達有力而富有創造性的信息來證明自己。」克裡斯託·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1935-2020)
  • 《魔法使光之美少女!》中那些令人難忘的美女配音師
    《魔法使光之美少女!》中那些令人難忘的美女配音師《魔法使光之美少女!》是由東堂泉所創作的魔法少女動畫作品,為「光之美少女系列」第十一代即第十三季作品,於2016年2月7日在朝日電視臺放送播放。下面我們來看看裡面的配音師吧!
  • 科學+藝術!這個商場內的沉浸式展覽帶你開啟「平行宇宙」探索之旅
    作為2020年最受好評的藝術巡展之一,「COSMOS平行宇宙」全球第二站來到浦東,正在陸家嘴中心L+Mall展出。展覽對各個著名的量子力學實驗都有獨到見解,趣味滿滿還很能出片!跟著小布去看看吧~而本次展覽也旨在利用物理的演生現象和藝術兩種表現形式,將複雜的科學概念可視化、藝術化,打造成沉浸式互動空間。科學揭示宇宙物質奧秘,藝術揭示情感奧秘,科學與藝術的同一性植根於推翻成見、探索未知。
  • 2020最難忘的手勢,又讓《聽我說謝謝你》火了一把!
    30日,人民日報一條名為《2020最難忘的手勢》的視頻,引發網友的關注。2020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有哪些手勢讓你難忘?比心,一個簡單的動作,傳遞出無盡的思念、堅持和感謝。剪刀手,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分享出樂觀和必勝的信心。
  • 那些身邊藝術的精彩
    回顧2020年,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藝術就在我們身邊。藝術傳遞正能量在2020年整個戰「疫」過程中,藝術的感召力不可低估。這些數量巨大的主題藝術作品,謳歌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偉大力量,頌揚了醫務工作者不畏犧牲、堅韌頑強的精神,增強了全民疫情防控意識和心手相牽、戰「疫」必勝的信心。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本報宣傳策劃迅速做出反應。
  • 《我·貓》展覽徵集 | 藝術
    此次展覽名為《我·貓》,對於「我」「貓」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的」、「愛」等等,不同的文字賦予了這個關係不一樣的意義,在思考貓咪與自己之間的關係時,其實貓咪也成為了載體,而每一個不同的詞也讓每一個獨立個體之間感受到「連接」。此次展覽的目的在於讓觀眾回視自己的內心,讓觀者思考「我」與「貓」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與世界的聯繫是什麼?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
    自 9 月展訊推送以來,許多小夥伴都在裡面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展覽,收穫了滿意的觀展體驗。而這個 12 月,Cc 一樣為各位帶來了最精彩的 80 個上海的展覽。畢竟要讓 2020 圓滿收官,怎麼能少的了看展呢?
  • 蓬皮杜藝術中心71件大師真跡現身上海展覽中心
    展覽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應該創造了中國近年來引進的大師展之最!本次展覽涵蓋了二十世紀法國藝術史上幾乎所有最重要的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是一部以法國視角下的西方現當代藝術史。每一個年份所選取的藝術家及作品都恰如其分的反映了當時藝術發展的軌跡,策展人眼光的精準令人稱讚。
  • 一周展覽「全紀實」、金鷹美術館首發聲、「亞東圖書館遺珍」全國...
    新晉私立美術館金鷹美術館發布開館計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發布人事架構調整以及藝術基金會時間表、華藝國際進軍北京後迅速啟動了「亞東圖書館遺珍」全國巡展……或許是因為上半年太過於清閒,以至於不太適應當下一周十餘個展覽開幕的節奏。時間從未停止,藝術界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除了將推動藝術界發展的形態和格局的變化,還有很多人在持續做著關於藝術的那些事。
  • 全球頂級攝影盛宴:相逢2020廈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海報  今年夏天,由於公共衛生安全的危機,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以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攝影節——阿爾勒國際攝影節,在法國遭到遺憾停辦。該攝影節以一系列從未公開過的高質量藝術攝影作品而聞名,迄今吸引了30萬餘名觀眾。  2020集美·阿爾勒攝影季展覽項目:  六場年度阿爾勒單元: 攝影季在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中精挑出6場展覽,在秋季送到中國展出。
  • 川音實驗藝術學院以「出山」之名突破藝術邊界
    原來,視頻播放的內容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主辦的「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成果匯報展」中的作品製作而成。1月4日晚,在川音本部操場上「橫空出世」的這場展覽受到多方關注。春熙路LED大屏幕播放「出山·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0成果匯報展」視頻
  • LONG玩藝兒 | 這個展覽,用「自然化的藝術」定義了東方美學
    LONG玩藝兒 | 這個展覽,用「自然化的藝術」定義了東方美學 2020-11-30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策展人:何伊寧、魯小本 | BredaPhoto 2020分展覽:想像中國
    攝影節主題: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分展覽題目:想像中國展覽地點:荷蘭布雷達市,布雷達大教堂(Grote Kerk)展覽時間:2020年9月9日——2020年10月25日作為身處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革之流的策展人,我們一方面藉此展覽梳理了過去十年間活躍在中國的攝影實踐者的豐富作品,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展覽中的24個項目來呈現中國社會現實的矛盾性、複雜性和多元性。
  • 2020亞洲數字藝術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
    9月26日上午,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系列活動之一的「亞洲數字藝術展」於華熙·五棵松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展。  展覽以「世界處理器」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活躍在數字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用數字科技給予亞洲文明和中華文化新的詮釋,通過在數字世界的再創,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科幻想像,並梳理形成具有時代傳承與創新的數字文明觀,引領觀眾共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數字世界。展覽現場極具視覺衝擊,震撼的數字體驗使展覽成為2020年北京秋天最熱門網紅打卡地。
  • 「千姿百態」展覽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
    8月25日,「千姿百態」展覽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千百」是嘉德藝術中心「千姿百態」大型藝術展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仇德樹、谷文達、史金淞三位藝術家組成。「千百」不僅是從「千姿百態」中得以化出,有極其多樣的意思,而且「千」還是中國傳統中的空間概念,「百」則是時間概念,古人有「百刻制」之說。是故,「千百」就是「時空」、「宇宙」的意涵。展覽於8月26日至9月19日期間在嘉德藝術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