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2021-01-08 澎湃新聞

天寒時節,2020年的最後一天,回眸時,總有一種溫暖,與文物相關——因為,總有一些有著溫度的文物與展覽可以刺破陰霾,穿越時空,從古到今,一直撫慰著人心,就像蘇軾的那些千古名句,或者顏魯公的赫赫名跡。

從年初國內文化場館率先閉館、全球藝術展事陷入停滯,到國內疫情趨於穩定,重要展事活動穩步推進。

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年初在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的形勢下,「雲觀展」成為一種全新觀展潮流;故宮、國博、上博、遼博等推出的蘇軾特展、唐招提寺文物展等,或聚焦人物,或渡海而來,一以貫之地成為文化話題,首例考古出土顏真卿所書墓誌,引發了學界對於顏真卿早年書風的討論;流失文物返還與打擊文物犯罪成效顯著,然而接連發生的文物安全問題依然牽動人心。

展覽現場的東山魁夷隔扇巨作《濤聲》 (上海博物館供圖)「閉館不閉展」、「雲觀展」——疫情加速博物館數位化進程2020年年初,新年喜慶的氛圍尚未消去,「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國5000多家博物館相繼宣布暫停對外開放。相較往年「博物館裡過大年」的遊人如織,一時間國內文博機構門可羅雀。不過沉寂未多時,作為應對,全國各地博物館利用已有的數字資源,迅速推出了一批網上展覽。

「全景故宮」裡的故宮雪景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全景故宮」、「V故宮」、「故宮名畫記」、「故宮展覽App」等多項「雲遊」故宮的方式;上海博物館通過上博官網和微博同步推出上海博物館「網上博物館」專題,上博近年來舉辦的一些特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瓷器大展」、「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等都能在官網找到對應的數字全景展廳;蘇州博物館有「線上逛蘇州」、中國絲綢博物館有「線上遊國絲」……國家文物局先後推送了六批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涵蓋全國近百家文博機構的300多項展覽項目。據不完全統計,閉館防疫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共推出2000餘項博物館線上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人次。

中國國家博物館「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數字全景展廳

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全景展廳近幾年來,隨著科技手段在博物館中的運用以及政府加大對公共文化場館信息技術領域財政投入,博物館早已啟動數位化工作,而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博物館數位化進程。雖然線上博物館永遠代替不了實體的博物館,但是運用數位技術展示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就曾表示,「後疫情」階段,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加大「雲展覽」推進力度,使「雲展覽」成為一種觀展新常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上博「唐招提寺展」成疫情下凝聚人心的紐帶

2020年文博領域最令人難忘、引發持續觀展熱潮的不得不提去歲年末在上海博物館開幕的「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覽原定於2020年2月16日結束,後因疫情延期至4月5日,是今年上半年受關注度最高的大展之一。

《東徵傳繪卷》(局部)除了展覽本身維持了上海博物館一以貫之的高水準,來自日本唐招提寺難得一見的國寶文物「金龜舍利塔」,日本最知名的風景畫家東山魁夷為唐招提寺繪製的山水隔扇畫等,以及悠遠空靈的展廳布景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曾引起廣泛共鳴的日本支援武漢物資上顯目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與「唐招提寺鑑真文物特展」中在展文物相關。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武漢疫情暴發初期,日本支援武漢物資上顯目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曾撥動無數人心弦,記載這首古詩並圖文並茂描繪鑑真事跡的日本重要文化財產《東徵傳繪卷》(卷二、卷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句載於卷一)正在「唐招提寺大展」中展出,這使得該展成為疫情隔離之下凝聚人心的紐帶,受到格外關注。為此,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特意致信與日方溝通,日本唐招提寺長老欣然同意將這一大展延期,以「實現鑑真和尚的心願,超越苦難、竭力推進中日交流」,成一時美談。

奈良國立博物館研究員野尻忠先生與上博員工進行唐招提寺文物點交現場展覽閉幕後,唐招提寺鑑真文物也因疫情阻隔航運不通而一直滯留上博館內。在等待數月後,唐招提寺西山明彥長老因法事活動需要,迫切希望這批文物回歸。中日雙方在克服重重困難後,實現唐招提寺文物這樣的高等級文物首次不走空運改為海運,展品回運順利成行。這一文物回運插曲也彰顯了中日文博人在疫情下的責任與擔當。北京故宮「蘇軾主題書畫」、遼博「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

——古代藝術主題大展受熱捧

2020年步入下半年,隨著國內疫情趨穩,全國各大文博機構展事活動有序開展。

從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該展經過多年精心籌備,既是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首場重量級展覽,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在故宮以東坡為名的大展。展覽共展出78件套文物精品,以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主,同時得到了天津博物館的支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

蘇軾像該展除展出蘇軾真跡《歸院帖》、《春中帖》等外,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米芾、蔡襄真跡、宋元明清與蘇軾相關的書畫也同時進行呈現。展覽現場還投映了蘇軾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輔以《赤壁圖》等故宮院藏宋畫。

蘇軾,《歸院帖》頁,宋,紙本行書,縱35.1釐米,橫12.4釐米蘇軾書畫真跡主要收藏在兩岸故宮及上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軾行書《治平帖卷》《歸院帖》、《書林和靖處士詩後》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名跡包括《寒食帖》、《寶月帖》、《廷平郭君帖》、《致運句太博帖》、《北遊帖》等 ,上海博物館則收藏有蘇軾晚年《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等名跡。頗為遺憾的是,這一以東坡為名的特展,不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蘇軾代表性名跡,也不見上博收藏的蘇軾名跡,不過這亦不妨礙「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成為年度最熱門和引發最高關注度的展覽。10月6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展覽按照主題及年代,選展71組(件)院藏精品,內容分成「群芳競秀」與「女史流芳」兩大單元,其中不少展品都是畫史上的赫赫名跡。

宋 李公麟 畫麗人行(局部)「群芳競秀」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宋李唐《文姬歸漢圖》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女史流芳」則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儘管青史曾留名的女性創作者,與男性相比,數目差距極為懸殊,但其中絕不乏筆墨清麗且風格獨具的佳構。

宋人 徽宗後 欽宗後半身像步入12月份,遼寧博物館又重磅推出史上首個以傳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的主題文物展——「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覽共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包括《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馬和之周頌清廟之什圖》、《清代王原祁西湖十景圖》等均在展覽中展出。

「唐宋散文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如何用文物展示這些文學家的成就與古文運動的成果,難度很大,無疑是需要創建性的。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也有部分藝術節人士表示,「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

宋刻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遼寧博物館供圖首例考古出土顏真卿所書墓誌,揭顏真卿早年書風2020年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鹹陽城考古隊對陝西省秦漢新城政府儲備用地內發現的百餘座漢唐墓葬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在發掘唐代元氏家族墓葬時,出土了顏真卿書寫的墓誌,墓誌中的撰文為顏真卿早年書法,為其38歲所書。據悉,這是顏真卿為墓主人元大謙妻羅婉順所寫墓誌。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11月1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首次對外發布了這一消息。考古隊方面表示,此為目前國內首例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所書墓誌,對於研究顏真卿本人及我國中古時代書法藝術意義極大,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羅婉順墓誌,書者為顏真卿在唐代元氏家族墓葬中出土的顏真卿書寫墓誌,系其為元大謙之妻羅婉順所書,文內自稱為長安縣尉。羅婉順卒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三月與丈夫合葬。據顏真卿年表,天寶五年顏真卿由醴泉縣尉升任長安縣尉,與史載相合。從此墓誌看,相比顏真卿代表時期的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38歲時的顏真卿書風少了些雄渾,卻多了些瘦硬秀逸。或身陷火災與水患,或年久失修,或遭遇破壞性修繕——文物安全牽動人心

2020年,那些或身陷火災與水患威脅,或年久失修瀕臨坍塌,或遭遇破壞性修繕的文物古建牽動人心。

3月,突發的四川涼山森林大火蔓延一度威脅到了瀘山第一古剎西昌光福寺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博物館內有大量文物資料,光福寺除寺廟建築,還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昌地震碑林的100多塊文物碑刻。火災發生後,相關文物緊急轉移,所幸大火撲滅及時,相關文物未遭受損失。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司馬第大屋失火5月,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司馬第大屋發生火災,損失嚴重。這是一座木質古宅,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村古建築群之一。

忻州市鐵梁橋修復之前 2019年5月拍攝

山西省忻州市莊磨鎮連寺溝村鐵梁橋修復後的狀態。 劉繼長 攝4月,山西連寺溝金元時期鐵梁橋遭破壞性修復,該金元時期古橋作為一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修繕後古橋面貌完全被改變,古橋承載的文物價值、藝術美感、歷史信息等經修繕後也嚴重受損乃至蕩然無存。該事件經由澎湃新聞報導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官方介入。

應縣木塔的航拍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偉攝。內蒙古武安千年遼塔,身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卻因年久失修,導致塔身傾斜,搖搖欲墜。據相關媒體報導該白塔維修工作啟動長達7年,始終在「紙上」來回打轉,遲遲不見修繕,導致千年遼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面臨倒塌。10月份,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應縣木塔歷經風雨,塔身扭曲變形。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引發輿論關注。接連爆出的古建築修繕問題著實令人堪憂。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步入夏季,暴雨頻繁,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7月,地處安徽旌德縣的明代古橋樂成橋被洪水衝壞,造成橋面損壞嚴重;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鎮海橋(屯溪老大橋)被山洪衝毀;江西婺源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宋彩虹橋遭受洪水衝擊,部分橋面受損。短短幾日內,就有數座見證地方歷史人文的古橋被洪水衝毀,讓人扼腕。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夏天,就有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廣西、湖北、重慶、廣東、福建、貴州、浙江等11省份5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其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國家文物局緊急發文,要求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文物安全年年強調,但是文物遭受損壞的新聞還是時時發生。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也作為全人類共同的遺產理應的到更多的重視和保護。

流失文物返還與打擊文物犯罪

去年是流散文物追索工作始見成效的一年,流散文物返還熱點從年頭貫穿到年尾。2020年,流失文物返還工作持續發力:流失英國長達25年之久的68件文物歷經漫漫歸程,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埃及向中國返還31件文物藝術品。5件流失海外的古畫通過上海「進博會」回流……

英國回歸文物據國家文物局通報,11月18日,中國政府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歸國,其中包括3組13件二級文物、30件三級文物,涉及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是中英兩國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範例。此外,此前追索工作成效在這一年度的到更為廣泛的落實。11月14日,國家文物局將經過5年持續努力,於去年2月成功從美國政府接收的361件文物正式劃撥給南京博物院。

圓明園馬首銅像,清代,何鴻燊捐贈,圓明園管理處收藏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2020年,打擊文物犯罪成效顯著。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全國公安機關深入推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已破獲文物犯罪案件750餘起,追繳文物14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5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人物,那些真趣、寬闊與反思
    2020年的最後一天,當回眸這一年來的重要藝術事件與藝術人物時,拂開那些虛浮的一切,仍可以看得到一種清晰的文脈,真趣,視野,一種寬闊的格局,以及擔當與責任,一種對人性的真正思考。這一年,雖然疫情的影響一直持續,但就藝術界與文物界而言,卻一直看得到那些展覽與活動裡傳達的感動與溫度,而這些感動,是因為背後的那些人。
  • 難忘2020|最遺憾的那些展覽,藝術之光卻從未被掩蓋
    ,來自倫敦的「向日葵」在西洋美術館綻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在人與人、地區與地區的物理隔離之中,那些籌備多年、原本應該熠熠生輝的展覽,卻在熄燈的場館中度過時光,世界在跌跌撞撞中迎來2021年,雖然未來依舊無法預期,但藝術的力量和藝術帶來的反省卻愈加強烈。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展館:用心策展,守望經典與人文
    2020年,註定是難忘的一年。回顧一年來的藝術展覽與特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盤點的2020年這十處藝術場館只是中國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群裡的部分代表。
  • 鑑賞|文物中鼠的身姿:靈鼠迎新,瑞鼠吐寶
    2020年是農曆庚子鼠年,國內主要博物館紛紛推出以鼠為主題的新年生肖特展(註:由於抗擊新型肺炎疫情不少博物館目前處於閉館狀態)。上海博物館有 「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五隻靈鼠在展廳內玩起了「躲貓貓」;南京博物院有「瑞福鼠——南京博物院藏鼠文物特展」,重慶三峽博物館有「三峽博物館新春文化系列展:靈鼠迎新」……此外,上海科技館的「百鼠鬧春——鼠年生肖特展」從科普的角度來詮釋鼠以及其家族成員的多重屬性;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著重展示民俗中的鼠文化。
  • 徐佳瑩新專首波主打《言不由衷》 撫慰人心
    反倒成了她最大「心魔」,遲遲無法進入錄音室完成錄製,就怕難以唱出這首歌該有的氣味,無法撫慰人心。直到專輯製作中段,徐佳瑩終於進錄音室完成了這首歌,她期望自己的聲音也能帶給大家相同的感動。「這是我反覆聆聽不斷用來對自己喊話的歌曲,像是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實驗後得到了真實的驗證。希望能夠療愈我的歌,也能療愈每一個人。」
  • 故宮展示文物修復 殘破文物照CT「診斷」(圖)
    鑑於手機等移動新媒體的便捷、直觀、可操作性強等特性,故宮博物院在本次特展形式上進行了創新,進入展廳後,觀眾可連接免費WiFi,掃描二維碼下載「故宮文物保護修復技藝展」APP,每當觀眾走到一件修復文物前,會自動觸發手機講解,這樣,遊人的手機可華麗變身免費講解器。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近日在上海參加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論壇上透露,原計劃於紫禁城600年推出的「往昔世相:韓熙載夜宴圖和歷代文物畫展」,由於疫情未能如期舉辦,目前,這個展覽正在策劃中,有望在2021年與公眾見面
  • 城市美食:金黃透亮的花枝丸,它是一種能撫慰人心溫暖靈魂的食物
    【城市美食:金黃透亮的花枝丸,它是一種能撫慰人心溫暖靈魂的食物】茂園臺菜餐廳是我打從娘胎起就一直光顧的老店,小時候一個禮拜總會來個兩次跟媽媽蹭飯吃。這40多年的老店是家族事業,沒有菜單只有像海產店般的櫃檯,擺滿了今日的海鮮與食材。
  • 難忘2020 | 那些走了的藝術家們,那些真實的過往
    斯人已逝,那些真實的過往,藝術的遺珠將永遠留存。傅聰(1934-2020),夜曲,作品27,升C小調,第一號 音頻源自網絡烏雷(1943-2020)2018年12月,翁萬戈向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捐贈180多件古代書畫及家藏文物。
  • 「泰」難忘!2020,那些瞬間……
    2020,這一年「泰」有愛抗疫緊要關頭,泰州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拿報酬、隨叫隨到,像一道道微光在黑暗中照亮了你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2020,這一年「泰」愛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有一面旗幟,叫五星紅旗;有一種美圖,叫"我和國旗合個影」。國慶期間,我市群眾紛紛送上對祖國最熱烈的祝福:我愛您,中國。
  • 2020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文物「認養」
    2020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文物「認養」 2020-01-17 11:38:10| 來源:中公教育張敏 山東公務員面試:本頻道提供山東公務員結構化面試、面試技巧、面試熱點等山東省考面試資料
  • 2020年即將過去,你最難忘和感動的是什麼?
    2020年,你最難忘的是啥?今天是2020年最後一天了,大家覺得最難忘的是啥?是疫情期間在家自我隔離?還是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給我們的感動?還是志願者頂風冒雪為我們保駕護航?還是自己每天戴著口罩、護目鏡上下班,心裡還總是忐忑不安怕自己被傳染上新冠?
  • 《巨鯨傳奇》特展新聞發布會在金石文化博覽廣場舉行
    2020年5月29日下午14時,《巨鯨傳奇》特展新聞發布會在金石灘金石文化博覽廣場召開,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穎、大連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譚向陽,大連自然博物館館長趙博、大連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隋鴻錦教授、大連金石灘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宇等領導嘉賓出席發布會
  • 那些為老不尊的文物,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表情包
    文物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親歷者。對於後人來說,從那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們可以一探過去的往事。通常來說,那些久遠的文物古蹟,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帶有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感的,但是凡事總有例外。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季永館長歲尾年初,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的微信朋友圈好消息不斷,首先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蚌埠市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目前博物館的最高等級;其次,蚌埠市博物館的10件藏品參加了「1420:從南京到北京」大明文物特展
  • 歷史上文物的敵人是空氣!今天文物的朋友還是空氣
    現場,卡薩帝以23℃、52%溼度、20%自然風、99%淨化和93%除菌率的舒適空氣解決方案,為文物量身打造溫溼度適宜的生態軟風。歷史上:空氣成為文物養護的最大敵人文物是國家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溫溼度波動大,太幹太溼或者太冷太熱都會直接對文物造成損害。通常在文物修復與收藏上,以封存等方式隔絕原生態的空氣給文物帶來的傷害,比如囊匣。
  • 藏在博物館裡的「狗」文物
    在國內各地的博物館,觸目可見關於狗的文物,如在山東省膠州市三裡河遺址出土,目前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狗形鬹,造型生動逼真,使後人得見新石器時代家犬的形態特徵﹔又如南京博物院曾舉辦過一次名為「幸運狗」的文物特展,在江蘇邳縣大墩子出土的一座新石器時代的陶屋,其房頂、四周都有「狗」的藝術形象,說明5000年前的狗已經和人類成為親密的夥伴了﹔在湖北荊州熊家塚遺址的楚王陵殉葬墓中,發現了一隻距今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 《國家寶藏》讓文物從「冷門」變成「潮牌」
    而《國家寶藏》的成功之處,是使那些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的文物活了過來,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帶著溫度,不但記載著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也與許多許多人的生命相關。  紮根於中國故事讓節目帶著溫度  12月3日,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應約而至,開播第一期,便得到了豆瓣9.3分的超高評價。
  • 情人節歌曲:願得一人心——李行亮
    這也讓湖南衛視按捺不住了,向李行亮發出了邀請,希望《願得一人心》能成為電視劇《最美的時光》的片頭曲。  影視插曲  近些年李行亮一直在專注著自己的音樂事業,在發行第一張專輯《願得一人心》後,人氣上漲,受邀出席活動頻繁。這也讓湖南衛視按捺不住了,向李行亮發出了邀請,希望《願得一人心》能成為電視劇《最美的時光》的片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