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關係對孩子影響多大?多數裁定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告訴你

2021-01-16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一直讓我感到恐懼和害怕。

那是一段"石家莊欒城五中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的三名穿校服的女生正在霸凌另外一名女生,她們對其拳打腳踢,甚至還鄙其下跪。

讓我害怕的原因是,這不是偶然的一起,我在每一年都能反覆地看到這樣的新聞,而我不想這件事發生在我孩子的身上。

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孩子越來越遠離我們,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學習的生活和人際關係是怎麼樣的,也無從指導和幫助孩子。

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明確一點,父母對孩子的人格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同伴關係卻可以,這已經被心理學家發現並且證實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並無決定性影響

很多做父母的從孩子一出生就處在焦慮的狀態,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培訓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沒有開發大腦,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擔心孩子每點才藝將來無法跟人競爭……

孩子上學了,就天天催著孩子完成作業,數學不好了補數學,英語不好了補英語,每天都陪著孩子寫作業,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們自己成長的環境和氛圍。

其實說實話,家長可以不用那麼焦慮。

就算你做的再多,投入地再多,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孩子所需的成長氛圍,那也是白搭。

我們經常聽到大家說: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就會教育出糟糕的孩子。

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只是證明過兩者的相關性,但從來沒有證明過他們的因果性。

雖然很多育兒專家們都認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卻不這麼認為。

他表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不僅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甚至連長遠的影響都做不到。

就像根據犯罪心理學研究表示,長期處於批評和暴力家庭下出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是扭曲的,常常會不合群、沉默寡言、自閉、自虐,甚至有成為連環殺手的可能。

但是實際上,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下出來的小孩,他們都生活得很好,只是與家人的關係並不太親密。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處於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她談到,當她上了初中,開始接觸更多的同齡人後,加上她個人仍積極向上的心理,她沒有墮入仇恨的深淵,反而現在的她能和周圍人都相處的很好。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重要,而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習成為一名成年人。

|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

那麼,既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算大,什麼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呢?

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提出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

多數裁定原則即當一個人的行為與群體裡大多數人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孩子們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而這些規則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數裁定原則。

比如你在家裡習慣亂扔垃圾,但到了學校裡大家都扔在垃圾桶裡,你就要扔在垃圾桶裡;再比如你在家裡都說方言,但到了學校要說普通話,你就要說普通話。

孩子所在的群體對他們影響很大。

比如孩子本身成績很優秀,人也很有上進心,但如果將他扔進一個基本沒人願意學習,都在吃喝玩樂的班級,他也會慢慢被同化。

啄食次序原則意思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其實是群居動物通過社會地位的高低從而排出的吃東西的順序。

有動物學家觀察到,雞類中誰會先去啄食,誰後去啄食,是有順序的,社會地位高的雞就可以擁有VIP特權,而如果社會地位低的雞先搶著上去吃了,別的雞就會啄它,給予警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朋友越多越好,會讓孩子更加自信,其實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的朋友同樣屬於底層,更不會受人尊重。

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朋友,或者有多少朋友,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被這個群體所接受。

被群體排斥,或被同伴排斥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響,但有的孩子卻因為不被同伴接納而感到發奮,所以我們也不必過於擔憂。

組間對照效應這是孩子群體性的運行規律。

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分成很多小集體,而每個小集體都有自己特殊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集體,因此,組間對照效應就會越發突出。

有時候,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一個孩子被群裡認為是"學霸",他也會更多地跟學霸交往;而如果被認為是"搗蛋鬼",他就會更搗蛋鬼混在一起。

|父母能幫助孩子做到什麼?

既然說到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兒童的世界又有自己的做事規則,那我們難道就什麼也做不了了嗎?

當然不是。這並不表示父母不重要,以下三點至少每個父母都應該去做到:

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其實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孩子在家中學到的行為規範,並不表示孩子就會將家裡的行為規範帶到外界。

就像有的孩子,明明已經成長成人,一回到家仍然又會變成當初那個受家庭庇護的淘氣的孩子,忘了自己的社會身份。

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在家裡學一些幫助他們應對外部世界的技能。

比如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在家裡每天獨自鋪床、自己套被套和床套,洗衣服,整理房間等,這對孩子離開家庭後的獨立生活有很大幫助。

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這裡並不是說家長所臆想的好的環境,而是裡面的群體是否適合孩子,這也是"孟母三遷"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我們一定要留心注意,孩子在學校是否有遭到霸凌和排擠,有時候孩子會不願意跟父母說,我們就可以觀察孩子的身體是否有瘀傷,或者情緒是否起伏大。

如果發現了不好的狀況,一定要及時帶孩子脫離這樣的群體,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找到和他一樣、有共同話題、玩得來的朋友。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一定要趁早,不然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再難控制孩子的交友了。

不做焦慮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更重要的,是不要給予孩子太多關注,不要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都給了孩子,圍著孩子團團轉,給了自己和孩子太多的焦慮和壓力,更要重視自己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家庭中最重要不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而是夫妻間的關係。

不要總是想著讓孩子變成一個完美的人,期待改變孩子,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看著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罷了。

所以,做好我們自己,過好我們的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比控制和包辦孩子的生活更有意義。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教養的迷思:了解真正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讓孩子獲得美好的未來
    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其實並無決定性影響,真正影響孩子的有三大原則,分別是多數裁定原則、啄食次序原則和組間對照效應。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離開家庭、幫助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境,並且父母自己要過好自己的生活,放下焦慮,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01、父母的教養方式不決定孩子的未來作者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能對孩子產生決定性影響。
  • 警惕「同伴效應」的影響,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
    你早上不是很喜歡嗎?」「反正我現在就不喜歡它,以後別想讓我再穿它。」女兒氣憤地說。媽媽一看不對勁,細細盤問之後,才知道女兒今天穿這件衣服去學校,被同學笑了,說它不好看。孩子很容易受同伴的影響,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同,他們會更多地模仿同伴的行為或接受同伴的思想。這就是同伴效應。上面這個事例是,女兒很明顯就是受到同伴的影響,才會不喜歡衣服。
  • 對孩子來說同伴關係有多重要?家長看完這些,幫助孩子交友
    天樂在幼兒園裡缺少良好的同伴關係,給自己融入集體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其實,同伴關係對於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可以極大的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等曾提出,兒童在「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由此可見,同伴關係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孩子同伴關係。
  • 社交圈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汙水定律」告訴你,乾淨社交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保持乾淨的社交圈子,"汙水定律"能夠告訴你答案。何為"汙水定律"?汙水定律指的是如果將汙染的物質放進一杯白開水當中,這杯水不管以前有多乾淨都會被汙染,變成汙水。簡單來說就是一直存在不良的社交環境當中不管是內心再怎麼淳樸都很容易受到影響,她的本性極有可能受影響。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
  • 同伴效應研究促社會整體福利提升
    也就是說,中國社會中的個體更易受他人影響,同伴群體的影響也更大。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發展、婚戀觀念及代際關係模式變化,父母雙方或單方缺位在減弱家庭對青少年發展影響的同時更加凸顯了同伴群體的重要性。但是,當前相關研究主要以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為背景,鮮有來自東方社會的研究。
  • 關於兒童同伴關係,這些家長們一定要知道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錢志亮,對兒童同伴關係的影響做了如下總結: 1.同伴關係影響著兒童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認識方法的社會化 同伴關係可以給兒童提供榜樣、期待和強化作用,從而使他們形成各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認知、觀點和態度。
  • 孩子考試80分,鼓勵和批評哪種對孩子更好?「保齡球效應」告訴你
    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成績不算太差,但是也算不上很好,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的,因此,老師希望家長能夠在課外的時候多督促孩子進行學習。回到家之後,對於孩子的這一成績,我正在思考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和提出學習進步的方案這個問題。畢竟,在教育孩子的這一方面,若是使用的方法不對,那麼很容易就會造成孩子出現學習的逆反心理。因此,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後,我想到了"保齡球效應"。
  •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自己在家帶孩子,回想以前我爸爸對我的教育越想越生氣,但是那時候我還沒有徹底的領悟過來,總覺得爸爸說的都是對的,他都是為我好,現在想想真的又好氣又好笑,爸爸的聲音特別大,經常發火,他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對家人發火,然後他罵完了他心裡舒服了,但是他永遠不知道對別人的傷害有多大。
  •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要謹慎
    二: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影響我們先來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刻板效應所產生的影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過:有多少對父母,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就是孩子去理解、認知這個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響、塑造了孩子的感情和行為。
  • 爸爸參與育兒,對孩子影響有多大?科學數據來告訴你答案,聽好了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資訊和養娃秘籍,快來關注@穎媽談育兒吧!「爸爸,你今天這麼早回來了?」「爸爸,那你吃完飯可以陪我玩會拼圖嗎?」「爸爸,爸爸,我還要騎大馬。」.........今天,老公到家比較早,一看到爸爸推門進來,穎寶就十分高興地跑過去迎接。
  • 壞小孩的養成:情感飢餓、同伴影響、以愛之名的傷害
    強勢單親媽媽對孩子的傷害記者: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像《隱秘的角落》中周春紅那樣的單親媽媽,她們的強勢和「成績為王」的做法,對孩子的心理、情感、性格、人格等產生哪些不良影響?叢中笑:強勢媽媽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情感「飢餓」。家庭變故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愛,朝陽媽媽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這使得他為了得到關愛和友誼不惜代價。
  • 大聲的吼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你知道嗎?看看這3點影響吧
    那麼作為父母,大聲吼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 孩子的暴躁,大多數和父母的情緒有關,父母的情緒穩定,孩子的情緒就穩定了。因此,建議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溫柔的方式,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 李希貴:學生時代的同伴關係,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而另一個坐在他旁邊的初中女孩兒,跟我講起最近的事兒,她在一次活動當中,不小心用腳踢了另一個女同學,但這女同學咬定她有意為之,這個女同學還告訴了這個女孩的好朋友,這位好朋友信女同學的話跟女孩兒斷交了,這讓女孩兒很頭疼,「我已經苦惱好長時間了,校長我應該怎麼辦?」   對學生來說,這(事兒)是了不起的天大的事兒。同伴關係在校園裡,在一個學生心裡一直是很重要的事。
  • 陳若儀被人說長得醜,特別崩潰: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該有多大
    當時陳若儀在節目中,說這些話時,眼淚還是止不住流了下來,語言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該有多大呢?可能只有經歷過它的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那種痛苦和委屈。但是那些喜歡用語言暴力的孩子,他們從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他們只顧自己用自己最舒服的姿態去評價和議論別人。特不知這種做法會給他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傷害。
  • 寶寶多大就不要用奶瓶了?該戒的時候不戒,對孩子影響大
    文|好孕姐朋友的孩子快1歲半了,前兩天去她家做客,她說,孩子這麼大了,還喜歡用奶瓶喝奶,喝水也是,不用奶瓶就不喝,身邊別的同齡的小朋友都斷了奶瓶,有的寶媽還對她說,孩子用奶瓶時間長了,還會影響顏值。她聽了以後就很焦慮,但是又不知道到底什麼時間斷才好,心理也一直很矛盾。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我身邊便有這樣一個例子,朋友的孩子小麗已經上高中了,正是非常緊張的時期,有時候覺得小麗出入的太晚,感覺和朋友出去玩了,便明令禁止的告訴小麗不許和朋友出去玩,小麗就會很大聲地吼回去說"我又不是跟朋友出去玩"。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小麗卻在那裡看小說,沒有半點要開始寫作業的樣子,便把小麗的小說沒收了,小麗便躺在床上睡覺,對學校的作業不管不顧。
  • 媽媽會打扮,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對孩子來說,最直接的審美教育來自媽媽,一方面,愛美的媽媽也會給孩子帶來美的感受。愛打扮的女人,懂得如何把家收拾乾淨。一個整天蓬頭垢面,衣服上還有油汙的女人,家裡也多半都是亂糟糟的;而一個會把自己收拾得光鮮亮麗的女人,一定也會把家裡收拾乾淨。對孩子來說,媽媽在生活的諸多細節裡給孩子傳遞一種美的教育更加重要。
  • 同伴越多越可能袖手旁觀,科學家發現老鼠也有旁觀者效應
    曾聽過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嗎?這個心理學術語是解釋事件發生時有越多人旁觀,願意出手援助的人會越少。最近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只存在人類之中,至少在大鼠身上,旁觀者效應也是存在的。
  • 專家支招幫助孩子構建良好同伴關係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專職心理教師 在兒童發展的早期,父母對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孩子會越來越多地走出家庭,花更多的時間與同齡人在一起,逐步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關係。同伴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會慢慢地超過父母。同伴交往也就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良好的同伴關係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好處:研究表明,同伴關係良好的孩子,從同伴那裡感受到更多的接納和認可,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幸福感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