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一直讓我感到恐懼和害怕。
那是一段"石家莊欒城五中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的三名穿校服的女生正在霸凌另外一名女生,她們對其拳打腳踢,甚至還鄙其下跪。
讓我害怕的原因是,這不是偶然的一起,我在每一年都能反覆地看到這樣的新聞,而我不想這件事發生在我孩子的身上。
我相信這是所有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孩子越來越遠離我們,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學習的生活和人際關係是怎麼樣的,也無從指導和幫助孩子。
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明確一點,父母對孩子的人格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同伴關係卻可以,這已經被心理學家發現並且證實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並無決定性影響
很多做父母的從孩子一出生就處在焦慮的狀態,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培訓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擔心孩子沒有開發大腦,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擔心孩子每點才藝將來無法跟人競爭……
孩子上學了,就天天催著孩子完成作業,數學不好了補數學,英語不好了補英語,每天都陪著孩子寫作業,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們自己成長的環境和氛圍。
其實說實話,家長可以不用那麼焦慮。
就算你做的再多,投入地再多,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孩子所需的成長氛圍,那也是白搭。
我們經常聽到大家說:好父母能培養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就會教育出糟糕的孩子。
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只是證明過兩者的相關性,但從來沒有證明過他們的因果性。
雖然很多育兒專家們都認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卻不這麼認為。
他表示,父母對孩子的人格不僅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甚至連長遠的影響都做不到。
就像根據犯罪心理學研究表示,長期處於批評和暴力家庭下出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是扭曲的,常常會不合群、沉默寡言、自閉、自虐,甚至有成為連環殺手的可能。
但是實際上,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下出來的小孩,他們都生活得很好,只是與家人的關係並不太親密。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處於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她談到,當她上了初中,開始接觸更多的同齡人後,加上她個人仍積極向上的心理,她沒有墮入仇恨的深淵,反而現在的她能和周圍人都相處的很好。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重要,而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習成為一名成年人。
|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
那麼,既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算大,什麼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呢?
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提出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
多數裁定原則即當一個人的行為與群體裡大多數人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孩子們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而這些規則的制定,遵循的就是多數裁定原則。
比如你在家裡習慣亂扔垃圾,但到了學校裡大家都扔在垃圾桶裡,你就要扔在垃圾桶裡;再比如你在家裡都說方言,但到了學校要說普通話,你就要說普通話。
孩子所在的群體對他們影響很大。
比如孩子本身成績很優秀,人也很有上進心,但如果將他扔進一個基本沒人願意學習,都在吃喝玩樂的班級,他也會慢慢被同化。
啄食次序原則意思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其實是群居動物通過社會地位的高低從而排出的吃東西的順序。
有動物學家觀察到,雞類中誰會先去啄食,誰後去啄食,是有順序的,社會地位高的雞就可以擁有VIP特權,而如果社會地位低的雞先搶著上去吃了,別的雞就會啄它,給予警告。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朋友越多越好,會讓孩子更加自信,其實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的朋友同樣屬於底層,更不會受人尊重。
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朋友,或者有多少朋友,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被這個群體所接受。
被群體排斥,或被同伴排斥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不利影響,但有的孩子卻因為不被同伴接納而感到發奮,所以我們也不必過於擔憂。
組間對照效應這是孩子群體性的運行規律。
孩子小的時候很容易被分成很多小集體,而每個小集體都有自己特殊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集體,因此,組間對照效應就會越發突出。
有時候,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比如一個孩子被群裡認為是"學霸",他也會更多地跟學霸交往;而如果被認為是"搗蛋鬼",他就會更搗蛋鬼混在一起。
|父母能幫助孩子做到什麼?
既然說到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不大,兒童的世界又有自己的做事規則,那我們難道就什麼也做不了了嗎?
當然不是。這並不表示父母不重要,以下三點至少每個父母都應該去做到:
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其實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孩子在家中學到的行為規範,並不表示孩子就會將家裡的行為規範帶到外界。
就像有的孩子,明明已經成長成人,一回到家仍然又會變成當初那個受家庭庇護的淘氣的孩子,忘了自己的社會身份。
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在家裡學一些幫助他們應對外部世界的技能。
比如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在家裡每天獨自鋪床、自己套被套和床套,洗衣服,整理房間等,這對孩子離開家庭後的獨立生活有很大幫助。
給孩子選擇好的環境這裡並不是說家長所臆想的好的環境,而是裡面的群體是否適合孩子,這也是"孟母三遷"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我們一定要留心注意,孩子在學校是否有遭到霸凌和排擠,有時候孩子會不願意跟父母說,我們就可以觀察孩子的身體是否有瘀傷,或者情緒是否起伏大。
如果發現了不好的狀況,一定要及時帶孩子脫離這樣的群體,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找到和他一樣、有共同話題、玩得來的朋友。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一定要趁早,不然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就再難控制孩子的交友了。
不做焦慮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更重要的,是不要給予孩子太多關注,不要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都給了孩子,圍著孩子團團轉,給了自己和孩子太多的焦慮和壓力,更要重視自己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家庭中最重要不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而是夫妻間的關係。
不要總是想著讓孩子變成一個完美的人,期待改變孩子,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能做的,不過是看著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罷了。
所以,做好我們自己,過好我們的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比控制和包辦孩子的生活更有意義。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