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的很多課程,僅源於學生的一個建議
我想從昨天的「校長有約」說起。十一學校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一位校長接待6位學生午餐,學生在網上提前2個星期預約,昨天中午,是我跟學生吃飯。當我趕到餐廳門口的時候,就遇到第一位學生,這名學生說他很忙,門口攔住了我,交給我一份提案,是希望學校開設壁球課程。我說你為什麼這麼著急不跟我吃飯,這個學生說我很忙,我有好多事兒,我就給您一個文本,您看一下就可以啦。
像這位學生(要求)開設必修課的例子,在我們學校很多。在十一學校,很多課程的產生都源於這樣類似的故事。就因為學生喜歡,他在社會上已經有了這麼個開始,回到學校後他希望學校能夠繼續提供這樣的課程。像我們的汽車設計,工業設計(課)都是這樣產生的。
我沒辦法保證這個(壁球)課程一定能開設,因為我們是否開課,取決於我們的育人目標,我們在課程資源配置上,不可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全校有4000多學生,但是我們又強調「要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這不是有矛盾嗎?這裡就有個如何去組織資源的問題。
為何比起羽毛球課,我們更願開攀巖課、擊劍課、爬樹課?
面向每一個學生,究竟如何去實現和詮釋我們的育人目標?哪一些是適合我們學校育人目標的?哪一些資源的配置是會影響到學生提升素養的?這就是我們配置課程資源時最需要考量的。所以,我們好多課程,不能滿足學生要求的,也不會繼續配置。
我舉例來說,像羽毛球課,今天我陪著來賓參觀了羽毛球場,它可稱得上是我們學校最大的場地,但是再有十塊場地也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有一段時間,教導處希望在校園裡搭一些棚子來滿足學生的(羽毛球)選課,但我覺得我們沒有想清楚。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羽毛球課受同學喜歡,就是因為無論水平高低都能對打,沒有基礎也能上場,沒有太大的挑戰性。從人性弱點來說,都不願應對挑戰。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能以這樣的態度和目標去建更多的羽毛球場地。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聰明,但和西方比起來,冒險精神略有欠缺。有一天,我在一個農村學校說,你這學校雖然沒錢,但有那麼多樹,可以給學生上爬樹課。校長說:「那太危險了。」我說,我們冒險,但不要出風險就好。你在樹上掛一根繩子,再弄一個兜,把學生保護好,怎麼也掉不到地上,不就行了?當學生爬到半腰上不去也下不來的時候,其實就提供了培養冒險精神的機會。
可是我們的課程呢,比如羽毛球、桌球、籃球和排球,我不否認它們也能培養一定的冒險精神,但是(培養起來)挺困難的。要是開擊劍、攀巖、爬樹這些課,就會有冒險精神的培養,因為你沒有冒險精神你沒法參與這個課。
我們常常忽略了學生心中「天大的事兒」
再回到我校長午餐會的話題,我一坐在餐桌上,首先對我提出問題的是一個初中的男孩兒,他請教的是「如何跟他關係一般的老師相處」。他說十一真好,有的老師我特別喜歡,但也有不那麼喜歡的老師,請問我怎麼改善跟後一種老師的關係?而另一個坐在他旁邊的初中女孩兒,跟我講起最近的事兒,她在一次活動當中,不小心用腳踢了另一個女同學,但這女同學咬定她有意為之,這個女同學還告訴了這個女孩的好朋友,這位好朋友信女同學的話跟女孩兒斷交了,這讓女孩兒很頭疼,「我已經苦惱好長時間了,校長我應該怎麼辦?」
對學生來說,這(事兒)是了不起的天大的事兒。同伴關係在校園裡,在一個學生心裡一直是很重要的事。非常遺憾,我們常常把它給忘記了。我們會以為它只是小孩子之間的事兒,但其實它常常會影響人的一生。
昨天,我讓一位同事為一個培訓課程做準備,這個課程叫做「學校的內外關係」。我讓他在全國各地調研了100多所學校,結果沒有一位校長關注校園內的同伴關係和師生關係,絕大多數校長關注的是如何處理校外關係。
我認為校內的關係才是最為重要的。只要你一留心,就會發現,類似剛剛兩位初中同學身邊的事兒,它們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在一個學校裡,影響它氛圍的一重要要素就是「關係」,關係決定生態。一個學校的生態到底如何,其實就是要看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團隊間的關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短短的「校長有約」時間裡,我與學生接觸,就有兩位學生談到了關係。
在十一沒有人給你欽定「同學」和「朋友」
在過去傳統的育人模式下,一個新生來到學校就會看到一張張貼的布告,學校會告訴你,你被塞到了哪個班裡,當你走到這個教室,老師再決定要把哪一個同學變成你的同桌,這樣的關係是被既定的。但在今天的十一學校,沒有人給你欽定關係,關係必須靠自主構建,你選擇什麼樣的課程,於是你就自主來到什麼樣的教學班;來到教室你選擇哪一個座位,自己就決定了自己今天的同桌;你參加了哪一個俱樂部和社團組織,你就走近了自主構建的關係中。
自主構建的關係才是真關係,這種關係在過程之中讓你學會了構建關係的方法。這麼來看,回到剛才那倆個學生的事情,他們要怎麼改善和老師、同伴的關係呢?這事,也不是我插一槓子就能解決的,人際關係一定是多元、適度的。
每一個學生在過去傳統的關係中,就是在一個班50位學生的同班同學裡繞圈子,但是在今天十一學校的校園裡,他們的同學在整個年級,是一個很大的範圍,比如你和我在數學1同班,我和他在物理2同班,或者你們汽車設計課同班。這種「同班」,有的時候還是跨年級的,工業設計有高一的,高三的。戲劇課,有初二的,還有高一的。包括大量俱樂部、社團組織都是。在這樣一種多元的關係中,教學生學會怎麼和不同人、在不同組織裡,用不同的方式打交道。
在傳統的組織關係裡,有的人都退休20多年了,家裡的私事還要找組織。為什麼?因為他就離不開這個組織,離開這個組織他就活不了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生態。每個人和每個人,每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健康而適度的。
我們努力把十一學校變成一個小社會,學校有若干個學生公司。有了公司,需要貸款,所以我們就加了兩家學生銀行,我用稿費成為了這兩家銀行的董事長,來支持學生運行的公司。在各種社會化組織裡面,學生慢慢構建不同的關係,來維持這個社會。
關係構建是十一學校最為重要的學生社會化課程。
面對那些質疑聲,我其實……
最後,校長午餐會提問的是一位高三學生,這位學生已經非常成熟了。在我和他交談的過程中,他察顏觀色,不斷地評價我和學生的溝通。他說,老師你這是一種策略,老師你這是一種方法。後來,他和我說他想幹教育,他大學時要申教育學院,因為他深深地愛著這個行業。我為此欣慰,因為喜歡幹教育的學生很少了。他說,我已經買了你好多書,專門給貧窮地區的老師。我平時也不知道,難怪我說我的書怎麼熱銷了。
他問了我很多尖銳的問題,有七八個,涉及各個領域。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是如何看待別人的誤解或者質疑?他說,你十一學校做了這麼多改革,肯定有好多問題。你怎麼看待別人對你的不理解和質疑?這件事,我們一直在想,也特別希望能不斷地完善,從內心來說,說實話我特別關注學生的質疑。外面的質疑和學生的質疑,我首先關注學生說了什麼,而不是外面說什麼。
到底是為了學校,還是為了學生?我覺得這是一所學校的教育標識。當別人質疑的時候,你如果特別較真、特別重視,往往是為了學校,再往下深一步,往往是為了校長。但是,你面對學生的質疑,當你不斷去研究學生的問題,那你一定是為了學生。
在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這把尺子始終拿在手上,我們很容易走偏。我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為什麼要開攀巖課?這個風險太大了。我們為什麼要開擊劍課?為什麼我們每個學期1000多個學生要去遊學,一出去就是一個星期?這些風險,如果是為了學校,沒有必要,它帶來很大的壓力,從老師到校長。但是我們的學生如果沒有這樣的課程,如果沒有這樣的精力,他們就沒有充分完備的「營養」,他長大的時候就會「缺鈣」。所以,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把尺子始終是拿在手上的,就是為了學生。
關於三位放棄奧賽的學生
去年,奧林匹克競賽北京市前50名,我們有4個學生,如果這4個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一定是能拿金牌的。說實話,一個學校建校60周年了,沒有一塊金牌,對學校來說,能拿一塊金牌還是挺令人欣喜。這時候,有3個學生找到了老師,說他們不希望再折騰一年了,不想再去重複地訓練,來迎接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他們希望幹點對自己有用的事情,學點他們喜歡的物理。老師和學校就同意了,學校放棄了金牌,後來第四名去參加了,拿了一塊金牌。還是說的那把尺子,為了學生,不為學校。
在十一學校的網站上,你找不到除學生之外的信息。我們曾獲得過國家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全國只有兩個。我們曾經來了好多好多知名大腕,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但你在網站上發現十一學校從來沒報導過。但只要學生有一點點好事,我們立刻連篇累牘地報導。我們不是說,前面那些不重要,我們希望老師和家長都清楚學校的態度,為學生,而不是為學校。
當然,這位高三學生在離開共進午餐現場的時候,我也給了他一個任務,就是由他來負責那兩個在構建關係時遇到困難的學生。因為他希望當老師,我說這是你的開門弟子,你去和這兩位學生聊一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吧。(我認為,校長去插足這件事會有不好的效果)這位學生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今天中午的時候,這位學生給我發了個微信,他說校長我把昨天師弟師妹的案例進行了分析,並寫出了解決辦法,你什麼時候需要,我發給你。他今天中午就發給了我郵件,1000多字的解決方案,儘管還比較稚嫩,但我覺得已經很了不起了。在學校裡,資源就在身邊,機會就在身邊。
只要我們一切為了學生,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在每一刻鐘,在每一個地點都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