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同伴關係?這3個技巧家長收好

2021-01-09 寶寶知道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同伴關係?有位寶媽說自己的孩子三歲了,好像在幼兒園和同伴交往似乎一直有些障礙,經常落落寡合。家長要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

在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的較長時間中,心理學家一直認為,兒童和成人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學校教育中也把師生關係看成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最重要關係,課堂上同伴相互作用往往容易受到忽視。

如今,人們則已普遍認識到同伴關係對兒童的重要影響。

兒童不可能一直在父母和教師營造的保護性和教育性環境下成長。

而同伴關係可以使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探索、自己行動、主動發展,為以後真正獨立、走向社會提供學習相關社會適應技能的機會和試驗或嘗試這些技能的場所或情境,它在兒童的社會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同伴關係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

同伴關係主要是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同伴關係在兒童青少年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和重要適應價值。

沒有與同伴平等交往的機會, 兒童將不能學習有效的交往技能, 不能獲得控制攻擊行為所需要的能力, 也不利於性別社會化和道德價值的形成。

在情緒不穩定的青春期,同伴關係體驗是安全感發展的催化劑,是社會支持的重要源泉, 它能減少青少年對在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急劇變化的焦慮和恐懼。

同伴關係的功能還有互相證實或共享興趣、希冀和分擔恐懼, 肯定自我價值, 提供愛和親密袒露的機會。

總而言之,同伴關係承擔著不同於親子、不同於師生的不可或缺的重量。

同伴關係的三個維度:個體、家庭、學校

個人的學習成績、自我效能感、性別、社交技能等都會對同伴關係產生影響。

成績高的學生更傾向於評價積極的同伴關係;相比女生,男生顯著地更不傾向於報告積極的同伴關係;外向的個體有較高的同伴接納度,較多的積極友誼和較少的消極友誼。

家庭中親子關係、同胞關係為同伴關係奠定了基礎,兒童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個人品質會延伸到同伴交往的過程中。

有研究表明同伴關係差的青少年其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環境等方面通常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家庭成員間關係的親密性較差以及情感溝通不暢、複雜問題解決和行為控制等能力落後於正常家庭。

父親的過分幹涉、拒絕、否認與高中生的同伴拒絕顯著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與社交迴避呈顯著負相關;家庭功能與友誼質量呈顯著負相關,表明家庭功能問題越多,友誼質量就越低。

學齡期的孩子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校園的環境、文化、制度、教育理念、師資水平等各種因素都對學生產生影響。

教師接納、教師態度等因素會對兒童的同伴接納產生影響,受到老師喜歡的兒童往往也更受同學喜歡。教師接納對同伴接納具有很高的預測能力,年級越低影響越大。

薩提亞模式:改善同伴關係的有效秘訣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會影響他的一生。

治療不應僅限於「認定的病人」,也需要整個家庭系統的介入。只有所有家庭成員間關係的改善才能帶動整個家庭的改變,也才能改變每個個體成員。

我認為,充滿關愛、接納的氛圍以及安全信任的環境是每個孩子做出改變所需要的,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孩子才能夠變得足夠開放,才能將內部自我與渴望聯繫起來。

薩提亞治療模式以成長為取向,認為所有個體具有應付自身成長所需的資源,團體輔導的目的就是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實現自身改變和成長。它的最終目標是改善溝通,幫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對孩子來說同伴關係有多重要?家長看完這些,幫助孩子交友
    朋友是調節孩子情緒的絕佳「利器」。因此,有一個好的同伴關係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5.向好的同伴學習參考家長和老師常常會這樣說:「XXX學習那麼好,你可以向他學習啊。」 同伴或者同學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參照,也是孩子學習的目標和榜樣。二、制約孩子良好同伴關係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 孩子在學校沒朋友怎麼辦?專家支招幫助孩子構建良好同伴關係
    但不少家長卻因為孩子回歸集體生活後的社交問題而產生新的焦慮。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不善於交往,經常會感到自己被同伴所拒絕,沒有朋友,在融入集體生活中有困難,從而產生孤獨、恐懼、焦慮的心理。也有家長反映,孩子進入中學後,同伴關係不和諧,從而沉迷網絡,產生厭學情緒。
  • 擔心孩子交友不慎?關於兒童同伴關係,這些家長們一定要知道
    當孩子身邊有非常要好的玩伴玩耍時,有家長會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孩子潑冷水,「你們還小,懂什麼是朋友」,其實友情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缺少朋友,孩子在集體裡會非常孤獨。如何認識兒童友誼,兒童同伴關係的作用是什麼,與此同時,家長如何避免孩子交友不慎,一起來看
  • 周圍的同伴影響孩子心態,學習下降時,家長如何幫助孩子調整呢?
    案例:一個孩子也是當時成績突然,在剛進初中的時候成績是很好的,全年級的前就是幾十名。但是到後期突然就滑到年級幾百名這樣子,就是家長是很著急的。我們就跟孩子建立信任關係,還是花了一點心思。我和郝老師在溝通這個過程之中,慢慢的我們了解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成績降下來了。
  • 擔心孩子沒朋友?孩子發展同伴關係有階段性,父母不要操之過急
    二、心理學從不覺得幼兒期的孩子具備與人交往的行為我們可以先從兩個方面去探討幼兒時期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的表現是如何的,同伴關係和遊戲兩方面我們可以做一個有效的對比,就拿3歲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去做一個很好的比對。01同伴關係在孩子幼兒時期的表現是如何的呢?
  • 孩子太瘦怎麼辦,家長要如何科學地幫助孩子增肥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卻是越長越瘦,這就愁壞了阿詩。阿詩嘗試了很多方法,但都沒有用,甚至還引起孩子的反感。有次阿詩給孩子做了很多菜,並要求孩子吃完。孩子吃是吃完了,但是全都吐出來了,這讓阿詩感到非常心疼。看著孩子跟竹竿一樣的身材,阿詩就感到非常頭疼。
  • 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行為,家長用這3個方法來糾正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給自己買玩具是理所當然,外公外婆噓寒問暖地照顧自己也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也不需要感激…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應該引起重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下,該如何引導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讓他遠離自私、不良的行為。 琪琪在家裡堪稱一個「小霸王」,她在家裡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片。
  • 睿智燈塔-孩子比較磨蹭怎麼辦,如何改善孩子磨蹭的習慣
    孩子比較磨蹭怎麼辦?經常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管做什麼都非常磨蹭,吃飯慢,寫作業也慢,要不是家長在一旁催促,孩子真的是一點事都做不了,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家長如何改善孩子磨蹭的習慣呢?歡歡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學習也在班級前幾名,但他最大的壞習慣就是不管幹什麼都比較磨蹭。
  •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後,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打敗問題?
    成為口頭禪,每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就會冒出來,過分關注表面分數的得失,而忽略孩子的學習過程,不可取。 缺乏長遠的目標規劃和具體的過程監控,這是部分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與「思維能力」有關,做到這3點能改善
    說話重複語言表達能力弱的孩子,在說話的技巧和流暢度等方面都比正常的孩子弱許多,而這樣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自己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弱,很多話都會重複說,以至於說一句話,要重複的說好幾遍,而這根我們的孩子的思維的反饋的不流暢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從而導致,原本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被說得很複雜,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聽者雲裡霧裡,很迷茫。
  • 開學後這3個說教詞語,家長應少說,才能幫助孩子適應開學節奏
    也有不少家長,知識會圖口舌之快,除了訓孩子,並不會給出孩子一些實質性的指導。針對這些問題,我想從語文老師的角度,幫助家長規範一下日常用語,開學後,哪怕你要訓孩子,幫助他們糾正暑假遺留的習慣問題,也儘量要少說這3個說教詞語,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快速適應開學的節奏。從親子溝通上,家長也應該規範自己的日常用語,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讓矛盾進一步深化。
  • 孩子孤僻不合群?3歲進入社交敏感期,引導孩子變成社交小達人
    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社交是從幼兒園時期的集體生活開始的,所以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並不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理解。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3-6歲社交敏感期3-6歲孩子進入了一個社交敏感期,孩子的社交能力迅猛發展,育兒專家孫瑞雪把這一時期的人際關係發展又分為了3個階段:
  • 孩子做事磨蹭沒有時間觀念,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用這3個技巧
    那麼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應該先讓孩子認識時間,學會記時間。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都要認識到時間觀念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有助於孩子本身,更是有助於父母。但是,怎麼樣才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培養時間觀念呢?別著急,試試這三個小技巧,孩子都能夠成為時間管理的高手。
  • 如何幫助孩子告別小磨蹭?讀這4本書就夠了
    這個3月,我帶著會員朋友在進行幼小銜接主題閱讀。在幼小銜接這個重要階段,我們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樣孩子才能更好適應小學生活。如果單獨看這本書,和兒童時間管理完全扯不上關係,可是這本書卻能提綱挈領地告訴我們,習慣培養的秘密。微習慣會幫助你改變自己的習慣,在時間管理這個命題上,與其改變孩子,不如改變自己,當父母用微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來改變自己的習慣時,就能更好地帶領孩子的前進,而且這樣更有成效。
  • 孩子就像「小花貓」,遇到陌生人就閃,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她帶孩子去熱鬧人多的地方,希望通過多見些人,提高孩子膽量;帶孩子去鄰居家,找同齡的小夥伴玩,增強孩子交往能力。但是,經過2個月刻意訓練,孩子交往能力差,遇見人就害羞的習慣,依舊沒有改善。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可能是小偉媽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那麼,可以通過5個方面,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 孩子「家裡熊,外面慫」?家長避免這3個錯誤,讓孩子在家也乖巧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與條件的越來越好,許多父母也開始盡力滿足自己孩子的要求,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但有些孩子在這種愛下,卻逐漸形成了在家常常發脾氣和不尊重家長的壞習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家長又該如何改變孩子「窩裡橫」的性格呢?掌握原因是關鍵。6歲的平平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他媽媽發現他最近總是喜歡對爺爺奶奶大喊大叫,甚至推打長輩。
  • 家裡大魔王外面小綿羊,孩子「窩裡橫」要重視,3點幫助孩子改善
    孩子在家裡是小公主小皇帝,喜歡和爸爸媽媽們亂發脾氣。可是一到了外面就變成了小鵪鶉,一點兒脾氣也沒有,甚至很害怕別人。這是典型的兩面性的人格,今天我們來聊聊孩子改善"窩裡橫"需注意以下3點,如果不改掉這個毛病,會讓孩子的性格得不到均衡的發展。
  • 為什麼孩子常常聽不到?到底要講幾遍?3個技巧,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的耳朵產生防禦的機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長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壓力。比如:和長輩打招呼的時候。或者家長說:「來唱一首歌,來跳個舞」等等。這種時候孩子對於家長的話產生了壓力,就會選擇沉默或根本不聽家長說的是什麼。
  • 5歲孩子手腳笨拙、磨磨蹭蹭?這幾個遊戲可幫助改善!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跟我聊天說,平時看著自己5歲的兒子挺聰明的,記憶力也很好,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他不會拍球,也不會跳繩,做什麼事都比較笨拙。我又問了問孩子的情況,發現孩子還存在說話不清、大舌頭的問題。原來孩子小時候沒有爬行,還早早就使用了學步車,這是造成孩子笨拙的重要因素。
  • 自閉症、多動症孩子如何回歸校園、融入社會的?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經常有家長反映,自己寶寶適應不了集體:1、不懂課堂規範或遊戲規則2、不知道如何和同伴玩或交流3、要上幼兒園、小學了不適應群體生活4、不自信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講話5、衝動任性自控力差6、喜歡一個人玩不合群膽小、粘人、愛哭7、聽不懂集體指令與個人指令這其實是社會化不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