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屠呦呦。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 題:德音孔昭,示我周行——記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新網記者 張素
86歲的屠呦呦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證書,成為首位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性科學家。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屠呦呦並不陌生。2015年,她以「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青蒿素,開創瘧疾治療新方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經過報導,人們不僅「解密」了屠呦呦其人,還重溫了《詩經?小雅》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認為這預言了屠呦呦與青蒿的淵源。
而對屠呦呦身邊的人來說,這首詩另有寓意。詩中言「德音孔昭」是指她品德高尚,「示我周行」是指大夥遵照著這條「大道」向前行。
屠呦呦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自1971年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率先提取得到對瘧原蟲抑制率達100%的青蒿抗瘧有效部位「醚中幹」以來,她始終在這個領域深耕。「要讓青蒿素物盡其用。」她說。
「一說起青蒿素,她的眼睛就發亮。」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模仿著屠呦呦急得拍桌子的模樣,「她說『青蒿素不可濫用,院長你能不能給點資金,讓我做些青蒿素適應性研究』」。
1995年加入屠呦呦課題組的楊嵐深有感觸。彼時,青蒿素的研究熱潮早已散去,申請經費也有難度,「但屠老師從未放棄」。基於這份堅持,他們發現青蒿素對於抗腫瘤、治療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有一定的作用,近期計劃在獲批後開展臨床試驗。
廖福龍是屠呦呦研究團隊的成員。在他看來,科學家從事研究往往是好奇心驅使,「屠老師的原動力除了有好奇心,更有責任心。她常說『國家培養了我,我一定要給國家做些事情』」。
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已將青蒿素系列研究列入「十三五」時期重點任務。廖福龍介紹說,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為何會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經過人體代謝,又如何變成藥效更強的雙氫青蒿素。這些課題都等著他們去攻克。
「當前形勢大好,黨和國家倡導創新、鼓勵創業,科研環境非常好,年輕人可以自主選擇。」屠呦呦欣慰地說,「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不會只是我一個人」。
曾陪同屠呦呦到瑞典領取諾貝爾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更懂老友的心思。他說,獎項只是一個光環,能夠挽救成千上百萬人的生命才是偉大的事業,屠呦呦貴在「褪去光環、回歸本真」。
由於年事已高,近年來屠呦呦深居簡出。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她在母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任職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分別設立用於資助年輕人的「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
更多時候,屠呦呦總是想辦法婉拒媒體採訪和社會活動。「不要用我的名字,我已經夠張揚的了。」她說。曹洪欣也學著屠呦呦的口吻:「院長,可以了吧,趕緊停下來吧。我不太願意搞這些場合上的事情,還是讓我談科研項目吧」。
令屠呦呦等中醫藥行業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的是,2016年底,中國官方發布首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也已獲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於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體現出社會對於中醫藥行業的認可。
「德音孔昭,示我周行。」北京大學醫學部原主任韓啟德曾以一幅手書贈予屠呦呦86歲壽辰,呼籲更多人傳承其科學精神、傳承其科學事業。在中國中醫藥高速發展的今天,屠呦呦繼續領路前行。(完)
(責任編輯:梁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