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象徵體系下的宗教內涵和多重精神世界的建構

2021-01-09 文學經典尺牘

1850年,麥爾維爾將《白鯨》寄給了英國最古老的出版社之一Bentley & Son。然而,麥爾維爾等來的卻是一封退稿信。主編言語激烈地告訴麥爾維爾:《白鯨》沒有絲毫的商業價值。

1851年,麥爾維爾經歷了先後被十幾家出版社退稿的尷尬事件,他鼓起勇氣又一次將《白鯨》寄給了Bentley & Son。於是這次機會降臨了,這次稿子得到了該出版社的理察·本特利的青睞。《白鯨》終於面世。

《白鯨》取材於代表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狀態的捕鯨業,講述的是「裴廊德」號捕鯨船上的全體船員在船長亞哈的帶領下,環行全球追殺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最後鯨死人亡,只留下敘述者存活下來。整個故事以第一人稱寫成,平靜地將這段奇幻故事講述給世人聽。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的敘述手法極其特別,看似是在描寫人與白鯨之間的相互搏殺,但其實這背後蘊含著多層次的社會內容,其綜合性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本文嘗試著從從生態哲學、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隱喻等角度去解讀該部作品,去揭示捕鯨故事背後更為深刻的精神和哲學內涵。

赫爾曼·麥爾維爾肖像

生態的啟示:人類中心主義理想的破滅

麥爾維爾的人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常常充滿著困頓。他出生在紐約,祖先是蘇格蘭望族。但在他12歲的時候家道中落,麥爾維爾不得不中途輟學,外出謀生。1841年,麥爾維爾第一次登上了捕鯨船,這樣偶然、坎坷而又充滿浪漫色彩的經歷,讓他的筆下呈現出奇幻的世界。

恰逢19世紀是這樣一個特別的時代: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加速發展,人的欲望逐漸膨脹,此時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得到大肆渲染以致於生態環境遭遇破壞。而麥爾維爾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了《白鯨》這樣一部海洋題材的小說。

大海作為人與白鯨共同生活的生態系統的代表,人類與自然原本應該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大海以其自身寬廣的胸懷包容著海上的人們和海中的白鯨等一切生命。在這樣一個穩定、和諧、有序的世界裡,人類與白鯨本就該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然而意外出現了。亞哈帶領著船員在海洋上幾乎瘋狂地殺戮白鯨,這些畫面簡直令人毛骨悚然。更加令人恐懼的是船員們是自豪的,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力量與喜悅,仿佛自己已經徵服了海洋。

船長亞哈航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殺毀了他一條腿的白鯨莫比·迪克以復仇,而大副斯達巴克等一批人則主要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閃閃發亮而富有誘惑力的金幣,為亞哈施展個人魅力與贏得水手們的共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白鯨》插圖

他大聲地喊出白鯨莫比·迪克的名字,並極其煽情地進行獨白:「我要走遍好望角,走遍合恩角,走遍挪威的大漩渦,走遍地獄的火坑去追擊他……這就是僱你們來的目的。朋友們,你們會一起來嗎?」船員們感受到了亞哈的憤怒與痛苦,他們心目當中對於金錢的欲望更是被這種情緒所點燃,紛紛地向著亞哈走近。

在欲望高漲的年代裡,船員們對於白鯨的殺戮行為展示了人類對於自然最無人道主義的一面。而白鯨,則同樣回報給人類以屠殺和反抗。當鯨死人亡的悲劇發生時,恰恰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理想破滅之時。在《白鯨》中,麥爾維爾提倡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肯定了萬物均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和內在價值。

神性的復歸:人神關係的重大轉型

「我們應該勇於正視現實。人已經變成了一位超人……他具有超人的力量,但卻沒有相應的超人理性。超人隨著其力量的不斷增強,他也日益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弗羅姆在《佔有還是生存》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而亞哈船長正是如此,在追擊白鯨的旅途中,他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他對自身的信心已經超越了對上帝的信仰,亞哈船長儼然是一位「超人」。然而,他確實缺乏超人所應該擁有的理性,在這個過程中他甚至成為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眾船員與白鯨的廝殺

亞哈船長的悲劇,站在生態價值的角度來分析,乃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悲劇。而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正是深深植根於西方的宗教神學思想。《白鯨》中的宗教內質卻並非是單一的,而是具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若我們僅僅從基督教一元視角去觀照小說,未免顯得過於狹隘了。麥爾維爾本身是從小讀著《聖經》長大的清教徒,但作為一名宗教徒,他卻並非無比虔誠,他時常做出許多叛逆的事情來。而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人性的困惑也是俯首皆是。

儘管清教主義與作品本身錯綜複雜的內在思想確實存在著些許相悖之處,但麥爾維爾卻一直十分關注美國人的精神救贖問題。而對於被宗教打上精神烙印的美國人來說,宗教救贖是絕對不能拋棄的問題。對於《白鯨》的寫作,作者本身有著非常深厚的宗教背景。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作者對於宗教拯救的認同感。

然而,作者本身的宗教信仰是具有內在矛盾性的,麥爾維爾雖然有著加文教的家庭背景,但他卻不篤信純粹的上帝救世的觀念。他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矛盾體,他時而是虔誠的信徒,時而是宗教的孽障。對於基督教的救世主觀念,麥爾維爾又有著自己別樣的思考,《白鯨》就是各種宗教思想雜種的產物。

亞哈船長與白鯨的鬥爭

誠然,小說中的神性權威確實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人們對於上帝的信仰已經發生了動搖。在19世紀,隨著生產水平的快速發展,美國人膨脹的自信已經逐漸將上帝擠下了神壇,人們的自覺性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它甚至與人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

在《白鯨》當中,麥爾維爾不再迷信上帝創世的神學觀念,在他的作品中,上帝的絕對權威已經傾覆。他所建構起來的是一個人、神、世界三元一體的新架構。在以往的年代裡,白鯨本身往往被看作是一個具有神性光環的生物,船員們對於白鯨,經常存在著敬畏與忌憚。然而在麥爾維爾的筆下,白鯨已經成為具象化的生物,甚至在船長亞哈的眼中,它是該死的。而大海這個意象,便是三元體系的最後一個關鍵環節。

在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19世紀,美國對於大陸的拓殖已經到達了一個飽和化的狀態,這時他們不再敬畏大海,而將侵略的眼光轉向海洋。大海以其自身看似寧靜的軀體承載了這一切人與白鯨之間的廝殺行為。平靜之下,尚無完卵。

《bai'jing

精神的自傳:美利堅民族精神的隱喻

從最開始的時候所有船員滿懷著樂觀的理想到中途發現矛盾、遭遇重重困難和挫折,再到最後只能等待著救贖的回歸,這分明是作者對早期美利堅民族思想的演變過程進行了一次極其完美的詮釋。

就麥爾維爾的個人創作經歷而言,這部作品仿佛是一個蓄謀已久的轉折點,他試圖從思想、宗教和哲學的角度去探索人類內心複雜的世界。也正因為如此,這部作品衍生出了一個「精神追尋」的主題。

《白鯨》並非是單純的航海冒險小說,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種捕鯨學知識的闡述、各種驚險航海故事的發生僅僅是作者為了講故事所建構起來的一個框架,而真正將這部作品支撐起來的則是其背後的「精神追尋」主題,它所隱喻的恰恰是美利堅早期民族精神的艱難變遷史。邁爾維爾曾經這樣自述過他的作品:「我寫了一本邪書,不過,我覺得像羔羊一般純潔無瑕。」

儘管祖先都是出生於蘇格蘭望族,但邁爾維爾本人卻早早地混跡於美國底層社會,過早地見識到了社會上的種種黑暗,嘗遍了底層世界的艱辛。在他筆下所展現出來的人性的迷茫、對於善惡複雜的思考其實都更像是一個手足無措的普通人所面臨的困惑,而並非屬於處在社會上層、心懷浪漫主義的知識精英階層。這是這樣一種複雜相生的矛盾狀態,也因此更能讓我們看清19世紀的時代背景下,普通人民面對文化衝擊和生態破壞時的真實心態。

《白鯨》書影

每一個民族其精神的成長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美利堅民族也並不意外。從早期的移民時代開始,他們的成長過程並不平坦。《白鯨》當中作者所展現的種種的矛盾和困惑便是這個民族思想轉換的外層包裝。在平靜的大海中,很多東西都在慢慢地改變。當拓殖者無比自豪地宣告自己的新身份時,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更多的困惑,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信念的動搖和精神的崩塌,便正是一個民族自我審視的精神成長歷史。

餘論

麥爾維爾的一生其實並不能算得上名聲顯赫,他的很多作品並沒有多少人問津,甚至在他去世的時候,當時的很多人已經淡忘他了。對於麥爾維爾的這種不公正待遇已經被後人所糾正,《白鯨》正是麥爾維爾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峰。他是描寫航海曆險的出色小說家,更是一位竭盡生命的能量去探索人類內心、去思考人類未來進程的不朽的思考者。人與自然、善與惡、美與醜的相悖相生仍然是今天的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個共同考題。

文|姜岐

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宗教信仰與王權象徵二者兼備,古埃及為何將穆特神奉為眾神之母?
    古代埃及社會中其實有著對很多的神靈崇拜,也許是受制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導致古埃及民眾不自覺的將自然現象與宗教信仰相聯繫。正是因為信仰的作用,使得穆特女神的形象更加具有神秘的色彩,在古埃及的「王權神授」思想的催化下,穆特女神已然成為當時王權的象徵。因此,穆特女神的形象在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以及社會等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 周末閱讀——《白鯨》
    船長亞哈的形象從正值的角度來看,是20世紀美國「硬漢」性格的代表,「硬漢」精神的象徵。為著實現某種目標,即使面對的是千難萬險,他也絕不皺眉,堅韌頑強,英勇拼搏,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當亞哈要登上小艇和白鯨莫比迪克以命相搏時,好友勸阻,他說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斯達巴克,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可你也要明白我的心,有的人死在退潮裡,有的人死在淺水灘裡,有的人死在洪水裡,而我,註定要死在巨浪之中,這就是我的命,早已註定好了的。」這就是美國硬漢的精神,在而後海明威、福克納的作品中,也都延續、展現出來。但亞哈船長的形象同時也存在負值的一面。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人類世界已經滄海桑田,然而「倫理覺悟」不僅依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題,而且是生活世界的難題,只是在不同歷史境遇下切換了文明的問題式。在中國,它以倫理—道德悖論的方式在場;在西方,它以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的矛盾突現。中國社會當下也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倫理的實體與不道德的個體」的倫理—道德悖論,成為美國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所揭示的「道德的人—不道德的社會」的西方悖論的反繹。
  • 「神聖、宗教、世俗」之間是何關係?信徒是時候該釐清其「奧義」
    本文統稱為伊利亞德,該學者對於宗教經驗 學有獨特的詮釋論點,在宗教研究中提出舉足輕重的理論模式,特別是將常人的現實經驗,區分為神聖和世俗的分立。伊利亞德建構出神聖與世俗對立的建構理論,提出:「中心與周邊、起初與永恆、真實與虛幻、常人與世界」等不同的對立關係,所有的對立關係皆在相互連結、彼此轉換的動態過程中;若以宗教人對於宗教的觀感而論,就能從世俗的層面,發掘出神聖的面向,找到宗教所蘊含的實際。
  • 這是《白鯨》最與眾不同和偉大的地方
    就算你心如止水,抱著看世界名著的朝聖態度去看它,尋求心靈淨化,收穫人生真諦,它也許都會讓你失望而歸的。可它如何成為堪比《戰爭與和平》的世界名著的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它是美國精神的縮影,它成就了美國精神。02.美國精神是什麼?顧名思義,它是只屬於美國的精神。
  • 美國經典文學作品《白鯨》,我們為什麼要讀?
    在《白鯨》尚未成為經典的時代,它沒有受到如今廣泛的崇拜甚至敬畏,而只是一個普通讀者心中「最奇特,最狂野,也最悲傷的故事」,以其獨特的文學交雜哲學的風格,打動了一船人。這或許比任何對其文化內涵的闡發都更能說明《白鯨》的文學力量。如今《白鯨》常年佔據美國文學相關的各類書單,但梅爾維爾卻不如美國同時代的其他文豪(如霍桑、愛倫·坡、馬克·吐溫等人)那樣在中國廣為人知。
  • 著名詩人、翻譯家馬永波譯著《白鯨》問世
    1891年他去世之時,他的作品就被貶低為青少年冒險故事,作為一個作家和一個人,他幾乎都被世界遺忘了。文學史上的沉浮本就是一件奇妙又「正常」的事情,偉大作家和詩人不為同時代所欣賞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艾米麗·迪金森、惠特曼、梭羅、亨利·詹姆斯等。到了二十世紀,麥爾維爾聲譽日隆,普遍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三四位小說家之一。而其關於玄學和海洋的傑作《白鯨》在全世界都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成就之一。
  •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信息 忠孝仁義與漢代法制的建構 2016-08-25 14:23:57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王泉根:動物文學的精神擔當與多維建構
    動物文學的精神擔當與多維建構  動物文學淵源何在?  人類對於動物,實在有著說不盡的永恆話題。人類的祖先早已通過《詩經》《羅摩衍那》《荷馬史詩》、古希臘神話等,提出了一些具有永恆屬性的命題及其對這些命題的理解。
  • 《安德烈·盧布廖夫》,詳解塔可夫斯基關於俄羅斯宗教的哲理思考
    在我看來,這是塔可夫斯基七部電影中最晦澀難懂的一部,影片分為《序幕》、《流浪藝人》、《費奧凡格列克》、《安德烈的激情》、《節日》、《末日審判》、《入侵》、《沉默》和《鍾》九個部分。盧布廖夫作為主角並沒有全程出現,塔可夫斯基稱「即使他沒有出現,劇中仍然散發著他的精神,我們依然可以嗅到他與周遭的世界互動的氛圍」。
  • 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是怎樣形成的
    穆罕默德的創立的伊斯蘭教同基督教、佛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但是,同基督教、佛教的歷史比較,伊斯蘭教的歷史遠為後出。伊斯蘭教是7世紀中期在阿拉伯半島傳布開來的一種宗教。它的創始人是麥加貴族世襲出身的穆罕默德。後來,伊斯蘭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本文有關公民觀念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理性、自由、謙遜、平等、參與、認同、權利、公益精神等要素上,探討西方近代思想家是如何通過「東—西」比較來建構這些觀念要素的。  在西方,公民實踐儘管已超過兩千年,但公民觀念的普遍發展和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卻是在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之後,而完備現代公民理論體系的建立則更加晚近。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亞文化及其從屬的群體挪用商品和粗鄙的物品符號,以符碼形式表達了一種抵抗的形式,構築起「內群體」和「外群體」的邊界,以體現其某種身份認同或防禦某種身份認同的喪失。     然而,亞文化所具有先天的抵抗性,常常是想像的問題解決方案,主要體現在符號和象徵層面,而在現實層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被收編。
  • 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要從人類的知識體系說起。18世紀,兩個法國人狄德羅和達朗貝爾要編百科全書,受弗朗西斯·培根《學習的進步》的啟發,他們把人類知識體系分成三類:記憶(歷史)、原因(哲學)和想像力(詩歌)。這三類知識「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和平地存在著。
  • 解析影片《人狼大戰》的精神內涵
    影片著重刻畫奧特維的精神歷程,用許多閃回勾勒了他來自於文明世界的美好記憶,這些記憶成為構成他性格重要的一部分。在整個旅程中,人類與大自然以及恐懼的對抗,直接揭示了電影所要表達的精神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人狼大戰》;人性;信仰;死亡 當人類的採油機在雪域採盡最後一滴石油的時候,便意味著人類便踏上了與自然最後的搏鬥。《人狼大戰》是由喬?
  • 原創|龍的傳說與宗教一統
    在教科書中,中華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我國民族的圖騰。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誌,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這一切看起來是多麼的美妙,但是人們經過千百年來已經忘記了。回憶是很美好,現實卻是很骨感。
  • 寧波海洋世界發文闢謠!「白鯨咬破衣服」當事人發聲
    9月5日晚間9點半,寧波海洋世界在官方微信發文闢謠,並曬出當事人回應「寧波海洋世界白鯨咬破潛水員衣服」事件的聲明。 推文內容顯示,「近日,網上流傳『寧波海洋世界白鯨咬破潛水員衣服及襲擊潛水員視頻』等信息,獲悉後,我公司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核查。
  • ——評《旅遊目的地建構:雲南L縣的經驗與思考》
    在此施海濤的《旅遊目的地建構:雲南L縣的經驗與思考》,以L縣為個案研究,深入淺出,巨細賅備,深入探析旅遊目的地建構問題,不失為暗夜明燈,探照出一條明路。此書凝聚著著者嚴謹的治學精神,宏闊的研究視域,以及清晰如縷、言簡文雅的行文氣格,使人讀之清明,思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