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真沒用,笨!」
「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小時候的你是否也經常聽到這幾句話?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發布《青少年藍皮書》,整理出了「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5句話」。
可以看出,「中國式教育」中最頻繁出現的是貶低式教育。
貶低式教育,俗稱激將法、挫折式教育。其根本是通過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試圖達到讓孩子觸底反彈的目的。
宋丹丹曾經帶著兒子巴圖一起參加綜藝節目。在平時節目中,宋丹丹幽默活潑,是一貫的諧星形象。可是這次面對兒子巴圖,她暴露了作為母親的一面。
節目裡,一位年輕人大華選擇早起為嘉賓們做早飯,得到了大家的稱讚。
宋丹丹卻立刻轉身吐槽自己家兒子:「怎麼這麼笨呢,我生了一個廢物,但是廢物也得利用......」
來自母親的一頓挖苦,讓巴圖面露尷尬,其樂融融的節目氛圍也顯得有些冷場......
整個節目裡,有一半時間是宋丹丹在當眾吐槽兒子:「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我都想換兒子了。」巴圖一臉挫敗,好像自己是一個錯誤的存在,旁人也尷尬不已。
被當眾揭短、被言語抨擊、被跟別人比較,是很多人童年夢魘般的回憶。
中國人講究「謙虛」這種美德,所以有些家長不但很少誇獎孩子,還會在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立刻反駁,強行貶低。
但很多家長沒有想到,有些話在孩子心裡是有很大殺傷力的,尤其是當眾貶低。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自尊從來不是大人才會有的東西,孩子也一樣,保護好孩子的自尊,也是父母的責任之一。
一、教育孩子首先學會共情
經常被父母在人前打擊的孩子很難有自信,被摧毀的自尊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父母需要學會共情,即「看見」孩子當下的情緒與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你下意識要發揮「謙虛」意識,當眾貶低自己的孩子時,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被這樣對待,會不會感到尷尬和自卑。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七步,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建立在尊重與理解之上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所謂「通情達理」,只有當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接納、疏通了,家長的教育才能行得通。
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臺階下
孩子的身體小,但他們的靈魂和性格並不小。
有時候,孩子的執拗與反叛,不是他們不懂道理,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臺階下。所以,不妨給他們臺階,他們自然會找到正確的方向。
在公交車上,一位爸爸叫孩子給老人讓座,孩子磨蹭著沒起來,於是爸爸有些生氣,直接把孩子拎起來,開始教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書都讀到哪裡去了?道理都白教了……」
在眾人的圍觀下,孩子面紅耳赤,又羞又惱,哇地一聲哭了起來。
其實父親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教育,比如彎下腰與孩子商量:「你是不是累了才不想起來?但老奶奶年紀大了,坐車容易摔倒,我們給她讓個座好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父母給予孩子尊重與肯定,會讓他們學會「自愛、自尊、自重」,一路披荊斬棘,走向未來。
三、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人格侮辱
在許多情況下,孩子出了差錯,常常遭到父母的諷刺和挖苦:「這些年的飯都白吃了」「你笨死了!」「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鏡像自我理論」:人們會使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判斷。長期被父母語言羞辱的孩子,很容易內化這些負面評價,甚至形成自我厭惡,從而影響一生的性格發展。
正如幾米的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那句話:「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為人父母,當你當眾斥責一個孩子,你永遠不知道他的內心正經歷怎樣的風暴。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一份理智的愛,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尊重與平等!
來源:橋恩心理、深圳親子悅讀、爸媽說事綜合整理,網絡圖片。
編輯:韋文靜
校對:劉雨晴
審核:徐霞
把「橙長ing」設置為星標★
只需3步
就能第一時間獲取動態哦
設置星標步驟如下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網絡訂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