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年年都吃的火雞肉,為啥在中國沒流行起來?養殖戶:拉倒吧
美國人感恩節必吃的火雞為什麼在中國沒人吃呢?按說咱們大吃貨民族不會遺漏任何一種能吃的東西啊,咱們國家這麼地大物博還會覺得東西不夠吃,要時不時地來點外來物種嘗嘗,小龍蝦、牛蛙、鯰魚、波士頓龍蝦、澳洲龍蝦、帝王蟹等雄踞美食熱搜榜的東西都是外來物種,火雞肉多容易養殖可是沒聽說過哪家飯店擅長做火雞。
一句話來概括為什麼中國人不吃火雞:凡是中國人不吃的牲畜,必然不是美味的東西。一隻成年火雞都要十幾公斤重,光是一條火雞腿就得有三斤重。搞養殖的人都要計算肉料比的,就是吃多少飼料能長一斤肉的這個比例,吃的飼料少長得肉多就值得養殖,當然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養殖的這個東西口感必須得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火雞十幾公斤重一隻,把它餵大要花的飼料比普通家禽要多,飼料成本高養殖周期長也就罷了,關鍵是肉質口感差,中國人吃不慣,火雞的肉質相當柴,不誇張地說火雞肉口感不比硬紙板高到哪兒去,價格自然也就不容易賣得上去。綜合一算這玩意兒不適合大規模養殖。
美國人做火雞隻有一個烹飪方法:烤。即便是火雞三明治或者火雞餡兒餅那也是提前把火雞烤好了再加工的,因為火雞的肉質實在太硬,只能烤著吃,燉煮的烹飪方式對火雞沒有效果,火雞肉不僅硬還有腥味,所以西方人烤火雞之前都要對火雞醃漬一下,有的人還會往火雞肚子裡塞檸檬。
中國人吃東西喜歡鮮,這個鮮不同於酸甜苦辣鹹,有句老話叫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好吃,兩條腿的不如一條腿的好吃,一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好吃,四條腿指的是豬牛羊等四條腿的牲口,兩條腿就是鳥類,一條腿是菌類,也就是蘑菇們,沒有腿的就是各種水貨,這些東西是一個比一個鮮。鳥類的確要比四條腿的牲口肉質鮮嫩,但是凡事有個度,鳥類的肉質符合人類口感的基本上鵝就已經算是到頂了,大於鵝的鳥類就不好吃了。火雞長得比鵝還要大,火雞作為一種鳥,它的肉質跟鮮一點邊都不搭。而且還奇醜無比,讓人看上去就不想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動畫片叫《麥兜的故事》,這部動畫片的故事背景是香港,我們知道香港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使得他們的生活習慣方面或多或少的有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子,動畫片裡講的就是家裡買了一隻火雞,然後吃了很久,最後不得不扔了,可見火雞這東西有多麼的難吃。
中國本土隨便找一種鳥都比火雞好吃,最關鍵的是這東西要是養到16公斤出欄上市得要320天,也就是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哪個搞養殖的人也不想養這個東西啊,有這功夫還不如多餵養白羽雞呢。何況看上去怪嚇人的,跟禿鷲似的。如果有人實在好奇想嘗嘗火雞的味道,可以去超市冷櫃裡找真空包裝的火雞腿,保證能讓你吃得懷疑人生,火雞腿已經是火雞身上口感最好的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