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栽培具有投資少,管理方便,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種好紅薯,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必須從施肥入手,掌握其需肥規律,科學施肥,使其在各個生育期都能滿足正常生長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
肥料原理,地瓜是一種特別偏愛鉀肥的作物,由於在生長過程中,對肥料元素的需求是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磷肥為輔,因此,我們在施肥時,必須堅持控氮、穩磷、增鉀,同時要把握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基肥和追肥相結合的原則。腳底肥基,充足的基肥施用,既能保證整個紅薯生長期的需要,又可防止後期脫肥早衰。地瓜根深,吸肥力強,因此,施足基肥是提高地瓜產量的重要保障措施。冬整地時,可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計劃產量,在增施優質農家肥的基礎上,科學確定相應的施肥量。巧手施肥栽培,栽植時,用3公斤尿素和2公斤磷酸二氫鉀,1-1500公斤水攪拌均勻,澆在窩內,每窩0.5公斤,以窩肥代替苗肥,能促進壯苗早發。
苗期追肥五肥,即提苗肥、壯蔓肥、催薯肥、裂縫肥、葉面肥。提苗肥一般追施速效氮肥,插秧後3-5天,結合查苗補苗,方法是在薯苗穴附近的近根處開一個10釐米的洞,施一小撮尿素,每穴1.5-3.5公斤,施後立即澆地膜。一般當紅薯進入壯蔓期後,地下部分生長勢較好,塊根開始形成,吸肥能力較強,栽插後30-40天施以壯蔓肥。施肥因地力和苗勢決定。追薯應以鉀肥為主,一般在栽後90-100天施用,一般可用硫酸鉀、10公斤/畝。施用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使其儘快增肥。對膨大期早衰趨勢明顯的地瓜,巧施裂縫肥,增產效果顯著,一般每畝硫酸銨4-6公斤,對水400-600公斤,順裂縫灌。馬鈴薯膨大期根系吸肥力開始下降,此時,應採用根外追肥的方式進行施肥,一般用2-5%過磷酸鈣浸出液,下午3時以後噴施,每畝地噴75公斤,間隔15天1次,連續噴2次。
對於低肥力、易出現早衰脫肥現象的地塊,以及莖葉生長勢差、以前追肥較少的地塊,在薯塊膨大性土壤開裂的情況下,在每畝地補施2-2.5公斤尿素、2.5公斤硫酸鉀、5公斤過磷酸鈣,並對水分750公斤順裂縫灌注,每株灌肥液0.25公斤。馬鈴薯是嚴格忌氯的作物,選擇肥料時,應注意不能使用含氯元素的肥料,否則會使馬鈴薯澱粉含量降低,而且馬鈴薯不耐貯藏。此外,易揮發的碳酸氫銨不宜撒撒,可作混肥深施。充分腐熟後應施農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