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1月17日訊(通訊員 解德榮)
在前來諮詢的學生家長的交談中,發現孩子的「拖拉」、「磨蹭」的行為令家長深感煩惱。拖拉和磨蹭的孩子的行為是五花八門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生理的原因:
部分兒童明顯地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論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強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動遲緩、慢條斯理。這類孩子往往擁有相對安靜而緩慢的神經類型,而這基本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變的先天氣質。對這類孩子,家長首先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然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微調。
(二)、能力的原因:
1、運動知覺是能力發展的第一個層面。
運動知覺包括大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和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大肌肉的運動技能包括爬行、走路、跑、投擲等等,而小肌肉包括手指的靈活性、眼球的轉動速度等等。運動知覺缺乏的孩子比較害怕做手工,討厭書寫的作業,喜歡口頭表達。這些孩子多半是在爬行期沒有充分地爬過。
孩子寫作業的過程與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發展都有關係。大肌肉運動技能發展不佳的孩子,寫作業時坐的時間久了就容易感覺到疲倦,而書寫時小肌肉的靈活度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在書寫時的速度。
2、視知覺和聽知覺是能力發展的第二個層面。
視知覺是建立在運動知覺的基礎上的。對於學生書寫任務來說,更多用的是視知覺方面的能力。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視覺寬度和記憶發展不夠的孩子在做抄寫類的作時,就需要頻繁地抬頭;而視動協調不好的孩子則在書寫的過程中容易出錯,多筆畫或少筆畫,重複地進行修改,浪費了時間,還影響情緒。
3 、注意力是能力發展的第三個層面。
由於外界刺激物太多,孩子眼花繚亂,在寫作業時很難專心投入,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容易被無關的事物所吸引,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都控制在學習上。
(三)、沒有建立時間觀念:
孩子做事愛磨蹭,與沒有時間觀念有關。他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這種模式也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徵有關。
(四)、認知的原因:
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是建立在對課堂上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的掌握基礎之上的。如果課堂上沒有認真聽,做作業時又圖省事,沒有先做好複習環節,那麼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困難,導致一會兒翻書、一會兒問家長等等,如此這般就會耽誤時間,完成作業的速度自然會慢下來。
(五)、習慣的原因:
不良習慣是導致孩子寫作業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調查中發現,凡是在寫作業上存在問題的孩子,在習慣上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問題,比如孩子的回到家找藉口不寫作業、開始寫之後發呆做小動作、遇到難一點的題目就馬上找父母、該做什麼自己沒有條理、寫作業不認真、字跡潦草、寫完作業自己不整理東西等。
(六)、父母教養方式和家庭環境方面的原因:
1.不停催促
「功課做完了嗎?」這基本是家長們回家見到孩子所說的第一句話。它凝聚著父母們的許多期望,又包含著家長的焦慮。但長此以往,這種交流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孩子的熱情與求知慾就會減退,學習將日益被動。
2、不斷幹擾
孩子在寫作業時一直守在旁邊,常發出「又錯了」「字不能好好寫嗎」「看清楚再寫」之類的抱怨話,打斷孩子的思路。監督、監視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賭氣,孩子表現會更差。還有的父母在孩子做作業時經常幹擾孩子,「今天在學校表現好不好,有沒有受老師表揚(或批評)」「肚子餓了嗎,要不要吃點心」,「做幾道了?還有幾道?」弄得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路總被打斷,不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學習,就不能夠提高作業的速度。
3、條件交換
哄孩子做作業,答應孩子「只要你寫了作業,就……」讓孩子把作業當成一種交易。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們經常會用這樣的方式催促使孩子寫作業,結果讓孩子在認知上發生偏差:認為寫作業是換取某種東西的過程。
4、錯誤承擔
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不假思索給予答案,幫助孩子檢查作業完成與否,是否正確……這些行為都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
5、額外添加
孩子完成作業後會添加額外任務,讓孩子沒有了完成作業的成就感、愉悅感,讓孩子產生了抵抗心理,因而故意磨蹭。過多地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先是導致孩子做作業磨蹭,漸漸地不願意寫作業,最後發展到不願意上學。
6、替代成長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飯慢,就餵孩子;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就幫孩子洗;嫌孩子書包整理的工夫太長,就天天幫孩子整理……殊不知,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孩子會漸漸養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吃飯、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媽媽會來幫他的。
7、環境雜亂
良好的學習是以一個安靜的、無噪音的和不受幹擾的學習環境為條件的。有的家庭糾紛不斷,搞得孩子每日心事重重、精神緊張;個別家長只顧自己娛樂,比如看手機的娛樂節目,看到有趣的地方開懷大笑,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或是把一些無所事事的人約到家裡喝酒聊天,玩牌,打麻將等。
一旦發現孩子作業磨蹭,父母要根據以上六個方面的原因,找出問題之存在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具體方法會在下一期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