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軍抗金守隴蜀之功績
張 瑜
以吳玠(1093-1139)、吳璘(1102-1167)和吳挺(1138-1193)為代表的吳家軍,在南宋抗金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與以嶽飛為代表的嶽家軍和李綱、宗澤、韓世忠、劉錡等諸多將領率領的抗金力量在抗敵保國的鬥爭中、在不同的方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吳家軍在西北方向,通過無數次英勇頑強的鬥爭,阻止了敵軍突破秦嶺、打通隴蜀、由長江上遊順流而下滅掉南宋的戰略企圖(元軍滅掉南宋就是通過這個方向)。
吳玠、吳璘參加和指揮的著名戰役
吳玠、吳璘兄弟倆先後為吳家軍的統帥,在抵禦金軍南侵的戰爭中,他們共同參加和指揮了不少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有:和尚原(陝西寶雞西南)戰役。此役發生在1131年3月至10月期間,戰場範圍大,時間跨度長,經歷戰鬥多。吳家軍在吳玠、吳璘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發揮弓弩強勁優勢,採取阻援打敵、突襲糧道、夜襲敵營和設伏殲擊等戰術,成功擊敗了數萬至十萬敵人三次大規模的進攻,金軍元帥完顔宗弼(金兀朮)中箭受傷,兀朮大將羊哥孛堇等二十餘名將領、數千名兵士被俘,數萬名金兵陣亡,金兵潰敗。史家評此役:「自虜入中原,其敗衄未嘗如此也。」
饒鳳關(陝西石泉縣西北)戰役。此役發生在1132年11月至翌年5月,金兵與偽齊聯軍在新的統帥完顔皋的率領下,採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辦法,連克數城,氣焰十分囂張。吳玠率精兵六千,以一天一夜急行軍三百裡的速度,搶在金兵之前到達饒鳳關,用滾木礌石阻擊,強弓勁弩密集輪射,英勇阻擊金齊聯軍連續六晝夜的輪番進攻,後因宋軍一軍校投敵叛變,引導聯軍由小路迂迴關後,形成前後夾擊,使宋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出戰鬥,遭受損失。但金齊聯軍因後勤保障不濟,加之疫病流行,被迫撤退,吳玠乘機率軍沿途伏擊、截擊,收復了失地。
仙人關(徽縣虞關鄉)戰役。此役發生在1134年。1133年11月,金軍在完顔彀英的率領下擊敗了駐守神叉口的五萬宋軍,乘雪夜攻佔和尚原,進而攻佔大散關。1134年2月,金軍數十萬人在完顔宗弼和完顔皋的指揮下,沿陳倉道南下,攻佔了鳳州、徽縣固鎮,經青泥嶺攻佔了鐵山,準備進攻仙人關。位於今甘肅徽縣虞關鄉境內的仙人關,處於兩條入川要道的交叉點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仙人關臨江依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阻擋金軍的一道天然屏障。吳階在仙人關東北的一道長嶺附近,修建了營壘城寨等防禦工事,取名殺金坪,在仙人關與殺金坪之間又修築了第二道關隘。金兵進犯仙人關,吳玠率萬餘人迎戰。吳璘由七方關晝夜兼程來援,與金兵轉戰七晝夜方與兄吳階會合。吳玠、吳璘面對金軍的猛烈進攻,率軍英勇頑強抵抗,發揮弓堅箭利的特長,「駐矢隊」輪番猛射,用撞杆撞碎雲梯,以帛為繩挽住城樓,用酒缸盛水滅火,用長刀大斧砍殺登城金兵,又利用夜幕降臨,明炬四山,震鼓動地,盡銳出擊,突襲金軍營寨,在金軍潰退時又採取追擊、截擊、伏擊等戰法,徹底擊退敵人,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完全勝利,並收復了鳳州、大散關、和尚原等失地。史家評此伇:「自此虜不復寇蜀矣。」
吳家軍第二代統帥吳挺參加和指揮的重要戰役
吳玠、吳璘去世後,吳璘的第五子吳挺接任其職。吳挺自幼受到父親的悉心教育和薰陶,頗有父風。少有大志,舉止凝重,博涉群書,尤其重視《春秋》和兵法。青年時隨父參軍並參加戰鬥,因其對軍事形勢的清醒認識並對答如流,受到宋朝皇帝的褒獎;因其像父輩那樣忠勇和善用智謀,因而在與金軍交鋒中屢建奇功。
吳挺參加和指揮的重要戰役主要有:
保衛秦州(今天水市)戰役。公元1161年,在宋軍收復秦州後,金軍將領率兵來爭,吳挺率兵首破敵於治平寨。金兵隨後增派兵力前來進攻,在面臨強敵瘋狂進攻、宋軍軍心有所動搖的情況下,他以斬釘截鐵的態度激勵將士冒死堅守並主動出擊。與此同時親率騎兵(黃旗軍)出敵後路,憑高突之,奮力衝殺。敵驚呼「黃旗軍至矣!」遂驚慌失措,亂作一團。挺大敗金兵,斬殺和俘獲之敵甚多。俘獲敵宣武將軍安寧,斬殺阿烏孛堇、蕭千戶二首級。戰鬥勝利後,他不自傲,不貪功,而是隱匿已功,將頭功報予守城將領梅彥。受到父親和眾將領的稱讚和信賴。
瓦亭(寧夏固原縣南)、德順(甘肅靜寧)戰役。公元1162年,在進攻德順的戰役中,宋軍將領姚仲率軍據六盤山禦敵,吳挺率軍進佔瓦亭。挺陳軍肅整,鎧甲戈鋌耀日,士氣已先聲奪人,敵驚呼其為「天兵」。挺冒矢石,摧鋒陷堅,將士皆奮死力衝殺。在戰鬥中,金人紛紛下馬,持短兵器蜂湧而來,挺乘機遣別將率軍士牽走其馬匹。金人發現乘馬被奪,軍心混亂。吳挺率軍追殺過去,金兵潰退。金軍千戶耶律九斤、李堇等237人被活捉。此役,吳挺威名大振。金軍又增兵至德順。吳挺按照父親吳璘的計謀,率兵誘敵進入宋軍預設之地。挺率騎兵乘利摧堅,莫不以一當十,遂大敗金軍,收復德順。此兩役可合稱為第一次德順戰役。
鞏州(甘肅隴西)戰役。公元1162年,宋軍久圍鞏州城不下。挺奉命率軍來到攻州城外。諸將曰:西北方地勢傾斜不平,容易攻取,如分兵可各攻一面。挺曰:西北地雖傾斜不平,但土厚城堅,難以攻破,東南方近河多沙礫,城必不堅,分兵難以發揮作用,宜集中兵力攻其東南方,必能克敵制勝。眾皆贊成,於是盡數攻擊東南方。挺指導工匠創新攻城器具,全部用於攻城,不兩日城陷。敵守將有的投降,有的被斬殺和活捉,逃跑的被伏擊和殲滅。挺入城撫定,全活的不可勝數。皇家詔書謂挺「一月三捷」,即指瓦亭、德順、鞏州三次戰役。
守衛德順、東山堡(甘肅靜寧東五裡)戰役。金軍志在德順,及至河池(徽縣)。公元1162年6月,金軍將領完顔悉烈等率兵十餘萬至德順,列陣相拒三日。有敵酋引兵數十騎窺視東山陣地,吳挺率軍截擊,敵敗。敵盡銳出戰,挺率軍從早晨戰至下午,敵大敗,退兵自守,不敢輕動。敵悍酋豁豁萬戶領兵自鳳翔來援,士氣頗盛。挺曰:戰以氣為主,彼竭我盈。命士兵偃旗息鼓休息,待到日頭偏西,敵氣已惰,令諸軍鳴鼓出擊,宋軍一鼓作氣,奮勇殺敵,金軍大敗。此役如同「曹劌論戰」描述的一樣。挺又移軍至東山築堡待戰。時遇雨雪,大寒裂膚,地凍不可施工,挺命士兵燒土解凍,並躬身先勞,士兵皆奮力,連夜築成堅固城堡。敵兵極力爭奪,挺率軍殺傷敵兵近半,敵視不可得,遂退去。敵將合喜親提重兵來攻,並修造了許多攻城器械,尤以轒轀(轒:fen,二聲;轀:wen,一聲)為巨,號「憨皮袋」,下虛上覆,有四隻大輪,內藏兵士五十人,橫置大木,蒙皮革,中有天井,四周植杆,施以巨網為御,填壕而進,自謂無以破之。宋軍諸將一時失色,不知所措。挺曰:這很簡單,一點不難!命將士在中道植三大木,蒙以銅鐵,號「將軍柱」,致「憨皮袋」無法前進,同時用發石機發石擊之,轒轀車中之敵皆被大石砸斃。敵憤恨至極,力欲害柱,但不能壞。後朝廷與金合議,雙方罷兵。此役亦可稱為第二次德順戰役。
吳氏父子經營隴蜀的主要功績
吳玠、吳璘及其子侄吳挺三人,先後主持隴蜀軍務和政務六十餘年,頗得朝廷信任和民眾褒獎,主要有以下特點:
政治上忠義廉潔、革弊圖新。玠、璘、挺父子三人重大義,對國家和朝廷格外忠誠。富平之戰後,陝西五路皆陷,將士離散,主帥退逃,玠、璘兄弟挺身而出,扼守和尚原,以一旅之師當全陝之敵,堪稱忠勇卓絕。每每臨戰,父子皆奮勇當先,率軍拚死奮戰,使敵聞之膽寒。在身患重疾的情況下,仍帶頭衝上火線。他們的忠誠勇敢獲得了君臣和將士們的信賴。在主持軍政事務中勇於更革宿弊,剔垢除荒(荒廢的政務),進人才,繩貪墨,建章立制,裁減冗員,考核官吏,蒞政嚴明,廉潔自持,使政治清明廉潔。
經濟上修堰屯田、發展生產。玠在漢中分兵屯田,解決軍糧供應問題,並採納良吏建議,將民田歸還百姓,鼓勵墾荒,招倈流民和募民耕種。璘與兄一樣,也對墾荒營田傾注了很大精力,人稱「九郡屯田」始於璘。玠、璘兄弟屯田興農的舉措,使百姓富足、軍有餘糧。挺亦繼承父輩,重農業,廣營田,發展生產。玠、璘、挺三人都很重視水利,積極興修殘壞的渠堰,分水溉田,為防止水害,組織民眾修築堤壩。鼓勵茶馬貿易,促進商貿流通。階自創和發行「銀會子」(紙幣),克服了鐵錢和白銀不便攜帶的缺點,極大地方便了軍政事務和市場貿易。
軍事上治軍嚴明、有備無患。吳氏父子堅持「寓戰於和,益修武備,無忘滅虜」的方針。治軍有法,號令嚴肅,軍紀嚴明,軍務整肅,武備嚴整,訓練嚴格,禁絕苛擾煩民,使軍隊始終保持良好的戰鬥力和備戰狀態,並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根據敵軍善於騎射和發動突襲的特點,重點選擇戰略要地,修城池,儲糗糧,集中主要兵力,重兵據守要塞,憑籍險阻,撫背扼吭(撫:據;吭:頸項),阻敵進攻,並有效地殺傷敵人。在宕昌和川秦等地設置馬市,促進了馬匹交易,為軍隊輸入了大批優良戰馬,壯大了西陲騎軍,使得「西路騎兵甲天下。」玠、璘還根據川、陝、隴道路崎嶇、山巒疊起的特點,創設「家計寨」,使各州縣擇險要地形,構築工事,修建寨堡,發展鄉兵,寓兵於農,亦耕亦戰,保寨安民,大有「全民皆兵」的意思。
社會管理上親民愛民、穩定邊疆。「玠與敵對壘十年,常苦遠餉勞民」,想盡辦法減輕百姓負擔,改善民生。璘晚年則「專留意民事,問民疾苦」。挺從百姓利益出發,「興利除害,禁暴去苛」「治強盜,旌死節(表彰為國捐軀的英烈)」;組建和訓練民兵,捕捉盜賊,維護地方社會治安;對邊境和少數民族地區聚集的武裝勢力,通過招安的辦法收編為地方武裝;教導地方官員妥善處理社會糾紛,並減輕傜役。成州、西和遭受大災,挺選擇能吏,指授方策,分道拯救,活民無數;興為郡遭受水災,挺亦指派能吏迅速趕往災區救民,妥善安置災民,使儘快恢復生產;為防止火災,他引導民眾將草屋改建為瓦房。吳氏父子採取的一系列安民措施,有效穩定了社會秩序,獲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使得吳家軍不僅成為一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鐵軍,而且在戰時兵力補充、軍糧運送和後勤支援等諸多方面得到了百姓支持。
文化上重視文臣、倡導文治。「玠讀史,凡往事可師者,錄寘左右,積久,牆垣皆格言。」「璘讀史曉大義」「嘗著兵法二篇」。挺「就學,通《左氏春秋》。」吳氏父子三人,皆屬好學之人,用兵必孫、吳,資政必堯、舜,因而對文化人都很重視。陸遊曾說吳挺「和文士們合得來,禮賢下士,遇到小官賤吏,不敢怠忽。」雖然現有史料中對吳氏父子倡導文治的記述較少,但僅從其對文化人重視,禮賢下士,不敢怠慢,和他在經營隴蜀中的作為以及形成的武功文治的局面,亦可做出這樣的推定,這也是歷史上那些賢臣良將共同的歸宿,當然也有待今後繼續深入考證。
吳玠、吳璘、吳挺和吳家軍在我省的主要歷史遺蹟
吳玠、吳璘、吳挺先後率吳家軍在我省平涼、定西、天水、隴南地區以及寧夏、陝西西南部作戰和駐守,在我省的東南部歷史遺蹟較多,主要有:
靜寧縣的《三忠廟碑》。「三忠廟」亦稱「三將軍祠」,在靜寧縣東郊烽臺山,明嘉靖二十七年建,是為祭祀出生在靜寧的吳玠、吳璘、劉錡三位將軍。《三忠廟碑》通篇小篆刻體,正文19行,四言為句,共94句,376字,為清同治十年七月,左宗棠由平涼進駐靜寧,祭祀三忠廟後,令長子左孝威撰書。碑文記述了此三位抗金英雄「嚴軍蜀口」「順昌是爭」「闞如猛虎」和「庇南士」「錦國祚」「英風浩氣,神眷桑梓」的歷史功績與品節德行。其殘碑尚存於靜寧縣博物館內。
莊浪縣的吳玠、吳璘紀念館和吳玠墓葬。吳玠、吳璘祖籍隴幹城(靜寧縣),吳氏先世幾代人都是北宋德順軍的軍官,其父吳扆在一次戰鬥中不幸中箭身亡後,隨母遷居水洛城(莊浪縣)。莊浪縣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吳玠、吳璘紀念館位於莊浪縣城紫荊山上。紀念館內塑有吳玠、吳璘二兄弟及吳璘之子吳挺、吳拱的造像。吳玠墓葬位於莊浪縣白堡鄉趙家墳山村西北200米處,中為吳玠墓,左上為其父吳扆墓。現殘留石羊、石猴各一對,石碑座一個。莊浪縣還編有《吳玠吳璘研究資料選編》等資料。
禮縣的白龍山十二連城和祁山地網。十二連城起自禮縣的白關堡鄉,經秦州區汪川鎮,至禮縣寬川鄉廖家寨村,城堡沿山而建,每座城堡間大約相距二、三公裡,總長約20公裡。現存遺址除三、四、五城屬秦州區汪川鎮外,其餘均在禮縣境內。十二連城約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是宋右護軍都統制吳璘在收復秦州後修建的,旨在嚴防金軍南侵。經過近千年的風雨洗禮,十二連城多已塌廢,僅存少量的古城和殘垣斷牆。吳璘還於祁山之下創設了地網,其製法於平田間縱橫掘渠,每闊八尺,深丈餘,連綿不絕,如若網然,原設360條,後增至554條,金兵重攻時,戰馬被陷進,有力地阻止了金兵的進犯。現這些地網也早已不見蹤影。
西和縣的靖共堂吳璘生祠、南山(仇池山)十二連城。靖共堂是南宋時西和州人為祭祀吳玠而建,後州人因其破敗,別建一室,繪有吳璘畫像。其後為共同祭祀吳玠、吳璘之場所。紹興十九年(1149年)米居一作《靖共堂碑記》,合記吳玠、吳璘二人事跡,除前面的說明之外,基本內容與徽縣的《宋忠烈吳公祠記》相同。西和縣城南50公裡處有仇池山,宋時名南山,山上有吳玠所建十二連城以御金人,今僅存三城。此十二連城的建築特點是城城相連,依山而建,居高臨下,防禦功能極強。
徽縣的仙人關舊址、吳王城、吳玠墓、吳玠祠。仙人關別名虞關(魚關),遺址在徽縣城南70裡的虞關鄉,鎖控入蜀古道,襟扼鐵山棧道,古稱蜀門蓋於此。仙人關東西兩山對峙,谷峽如甕,怪石屹嶝,峻巖倒懸,異常險峻,是易守難攻之天然關隘。吳玠在仙人關鎮守十餘年,紹興九年(1139年),病逝於此,安葬於河池縣(今徽縣)城北吳山。吳王城位於虞關鄉西8000米處的穆家坪懸崖下,為吳玠、吳璘安置宋軍將校家屬之處,也是屯兵固守仙人關的城垣之地,後世稱吳王城。紹興十一年(1141年),當地百姓在吳王城建吳公生祠紀念吳玠。嘉定二年(1209年),又建安公生祠,以紀念吳家軍部將安丙之功。吳玠墓位於徽縣縣城城北的鐘樓山(吳山)之上,並有「宋故開府吳忠烈墓誌碑」,上有墓志銘共七十餘字。
成縣的吳王城、吳挺陵園和《世功保蜀忠德之碑》、石馬壩吳挺之母墓葬等。地處成縣縣城中心的上城即吳王城(保蜀城)所在地。明朝成縣知縣謝鏞在《新建上城縣治碑記》中說:「鏞今創建縣衙一所於上城,……蓋踵宋吳將軍之舊址」。清知縣黃泳編修的《成縣新志》載:「南宋時吳氏昆弟駐節上城,著保蜀功,稱雄鎮焉,後圮為坡陀」「乾道三年,璘之子挺襲職仍駐節成州,保障全蜀。」吳挺陵園故址在成縣北郊,紹熙四年(1193年)六月,官拜南宋王朝利州西路安撫史、武功郡開國公的吳挺,病逝興州(陝西略陽),歸葬於成州(成縣)。宋寧宗為追念他世守南宋西陲、捍衛巴蜀之功,於慶元四年(1198年)春,敕旨為吳挺在成州修建陵園,嘉泰三年(1203年)十月落成。陵墓前有《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和螭龍碑砆。巨大的石碑高出地面6.26米,上有皇帝御筆,兩面共刻8416字。此陵園歷經近千年風雨早已荒廢,但還殘存有御碑、華表、石翁仲和石羊等。石馬壩墓葬在陳院鄉河谷平原北側山腳下,據考證,這裡埋葬的是吳璘夫人、吳挺之母慶國夫人。成縣還有吳玠部將、後官至川陝宣撫副使的楊政之墓。
吳玠、吳璘、吳挺曾率軍駐守秦州、階州、成州、文州(文縣)、西和州、禮縣、徽縣、宕昌縣等地,沿途的天水關、木門道、大堡子山、鐵堂峽、皂角堡、黃渚關、望子關、七防關等關隘都與吳家軍抗金有關。沿途至今還有以「寨」「營」「總」命名的村莊也都與宋軍駐軍有關,值得進一步考證。
作者:張瑜,原甘肅省公安廳警察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省公安廳副巡視員,退休後從事傳統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現為甘肅省西狹頌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伏羲文化研究會顧問,曾與他人共同主編《甘肅公安史話》和《西狹頌文化叢書》,曾在《甘肅日報》《甘肅文史》等多種刊物發表文章。
來源:成縣發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告知隴南視線,我們編輯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