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燦的是鋥亮反光的各類銅管樂器以及大鼓,紅彤彤的是每一位演奏員的褲子。無論他們是何種膚色、哪類髮型,男生女生穿的都是比西紅柿還要紅的長褲。說他們是男生女生,是因為這真是一支16歲至19歲的學生組成的「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作為東藝10周年百場慶典演出的閉幕音樂會,指揮迪圖瓦、鋼琴家李雲迪以及從美國37個州遴選出來的百餘位學生音樂家聯袂演出的音樂會,即將開場。
鮮亮的色彩暗示著活躍的氣氛。當該團司鼓的美籍華裔16歲男生林沐恩走上前時,場內就安靜下來。他用中文介紹了譚盾創作的這支需要「掃一掃」才能「演奏」的曲目。根據他建議的步驟,可以通過微信收到一條音頻,是各種聲調、節奏的小鳥啾啾聲。然後,把音量調至最大。觀眾就可以與指揮和交響樂團互動,共同完成作品了。當然,他也補充道,在音樂廳內要將手機調整成「飛行模式」,免受簡訊和電話幹擾。
觀眾席裡的手機屏幕一個個亮了起來。「示範」動作,由樂隊在演奏期間相對空閒一些的打擊樂手領銜。他把自己的手機高舉過頭頂,鼓勵觀眾儘快完成下載。此時,耳畔傳來一連串鳥鳴,仿佛是對話,又仿佛是歌唱,聽起來像是來自音響。不一會兒,觀眾席裡傳來此起彼伏的小鳥啾啾,大家都一邊左顧右盼,一邊舉起手機。一下子,全場被小鳥的歌唱「環繞」。就在手機裡飛出小鳥啾啾聲之後,演出開始了!
美國學生音樂家們以弓滑過琴弦,也能模仿出鳥兒的歡叫。但是當每一位樂手在迪圖瓦的指揮下,每人也從褲兜裡掏出手機,播放出鳥鳴時,臺上臺下一片歡騰。譚盾表示,「音頻中的鳥語,其實是笙、琵琶、嗩吶、二胡、笛子和古箏等中國樂器六件樂器演奏出來的。」相比之下,隨後李雲迪在演奏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時候,由於水平一如往常高,所以帶來的驚喜不如「鳥語」……首席記者 朱光
|相|關|鏈|接|
帕薩卡裡亞(Passacaglia),是歐洲古音樂中的一種舞蹈結構。它通常由一個固定的旋律,進行無限可能的變奏、對位和變形。在《鳥與風的密語》中,譚盾以一個八小節的固定旋律不斷變奏,並通過風與鳥的對話、交響樂隊與「數碼鳥語」的對位、現場觀眾數百個手機與樂器的互動,形成了恍如身處野外森林而不是城市音樂廳的「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