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數字報-手機裡小鳥啾啾……演出開始了

2021-01-16 新民晚報數字報
  昨晚走近東藝音樂廳時,赫然發現樹立了一塊巨大的紙牌,牌子上有一個二維碼,原以為是慶祝東藝2014/15演出季閉幕之類,仔細看,卻是觀眾參與《帕薩卡裡亞:風與鳥的密語》互動方法。將信將疑地掃一掃後,進入音樂廳落座,就被臺上金燦燦和紅彤彤的顏色晃了眼!

  金燦燦的是鋥亮反光的各類銅管樂器以及大鼓,紅彤彤的是每一位演奏員的褲子。無論他們是何種膚色、哪類髮型,男生女生穿的都是比西紅柿還要紅的長褲。說他們是男生女生,是因為這真是一支16歲至19歲的學生組成的「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作為東藝10周年百場慶典演出的閉幕音樂會,指揮迪圖瓦、鋼琴家李雲迪以及從美國37個州遴選出來的百餘位學生音樂家聯袂演出的音樂會,即將開場。

  鮮亮的色彩暗示著活躍的氣氛。當該團司鼓的美籍華裔16歲男生林沐恩走上前時,場內就安靜下來。他用中文介紹了譚盾創作的這支需要「掃一掃」才能「演奏」的曲目。根據他建議的步驟,可以通過微信收到一條音頻,是各種聲調、節奏的小鳥啾啾聲。然後,把音量調至最大。觀眾就可以與指揮和交響樂團互動,共同完成作品了。當然,他也補充道,在音樂廳內要將手機調整成「飛行模式」,免受簡訊和電話幹擾。

  觀眾席裡的手機屏幕一個個亮了起來。「示範」動作,由樂隊在演奏期間相對空閒一些的打擊樂手領銜。他把自己的手機高舉過頭頂,鼓勵觀眾儘快完成下載。此時,耳畔傳來一連串鳥鳴,仿佛是對話,又仿佛是歌唱,聽起來像是來自音響。不一會兒,觀眾席裡傳來此起彼伏的小鳥啾啾,大家都一邊左顧右盼,一邊舉起手機。一下子,全場被小鳥的歌唱「環繞」。就在手機裡飛出小鳥啾啾聲之後,演出開始了!

  美國學生音樂家們以弓滑過琴弦,也能模仿出鳥兒的歡叫。但是當每一位樂手在迪圖瓦的指揮下,每人也從褲兜裡掏出手機,播放出鳥鳴時,臺上臺下一片歡騰。譚盾表示,「音頻中的鳥語,其實是笙、琵琶、嗩吶、二胡、笛子和古箏等中國樂器六件樂器演奏出來的。」相比之下,隨後李雲迪在演奏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時候,由於水平一如往常高,所以帶來的驚喜不如「鳥語」……首席記者 朱光

  |相|關|鏈|接|

  帕薩卡裡亞(Passacaglia),是歐洲古音樂中的一種舞蹈結構。它通常由一個固定的旋律,進行無限可能的變奏、對位和變形。在《鳥與風的密語》中,譚盾以一個八小節的固定旋律不斷變奏,並通過風與鳥的對話、交響樂隊與「數碼鳥語」的對位、現場觀眾數百個手機與樂器的互動,形成了恍如身處野外森林而不是城市音樂廳的「幻境」。

相關焦點

  • 新民晚報數字報-連笑連笑謝科登科?
    昨天下午,中國棋院老院長王汝南、劉思明,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常昊九段,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新民晚報社副總編輯閻小嫻,吳江區副區長湯衛明,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同裡鎮)管委會副主任陳建忠,棋手連笑九段與謝科五段等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陳建忠、朱國順、常昊先後致辭。
  • 新民晚報數字報-馴麻雀
    我跟著哥到附近菜地裡捉小蟲餵小麻雀,哥說這是餵「活食」,還需餵「主食」,用麵粉調成糊糊,搓成一個個很小的麵團,發出捲舌音的「啾啾啾啾……」小心翼翼地將食物放到小麻雀嘴上,小麻雀伸長細細的脖子仰頭張大嘴,蟲子和麵團順勢就到它嘴裡,脖子伸縮幾下,食物就下去了;再用棉球沾水,擠進小麻雀嘴裡。過三五日,瞅著小麻雀長出稀疏的羽毛,就將菜葉剁成細末,拌在麵糊裡餵它。
  • 新民晚報數字報-文鳥
    寇曼璇  第一次聽說這種鳥,是在中學時讀到的夏目漱石的一則短篇裡,彼時,我還沒有親眼見過這鳥的模樣,但是夏目漱石把它寫得太美了
  • 我的白喉磯鶇 - 新民晚報數字報
    從有記憶開始,它便成了我流連忘返的樂園。  小劉眉清目秀,是養鳥的行家裡手。那天他站在路邊,手裡託著個自製的鳥架,架子上筆挺地站著一隻小鳥,身長有180毫米,頭頂寶藍,胸腹黃慄。喉部有塊葫蘆狀白斑,上下貫通,至少有20毫米長。它的頭略扁,有點像蛇頭。鳥兒雙眼突睜,眼球四周綴有金色斑紋。小鳥勾去了我的魂兒,我決定帶走這隻白喉磯鶇。
  • 新民晚報數字報-微風吹過風鈴
    趙榮發  今年2月6日,大年初二,新民晚報在寸土寸金的頭版上,用了將近半個版面,推出了一位「楊浦爺叔」
  • 新民晚報數字報-揮之不去的耳鳴耳聾也會導致老年痴呆
    尹學兵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些人總感覺自己的耳朵裡出現時大時小的噪音,有時是「嗡嗡」的鳴叫聲,有時是「嘶嘶」的電流聲
  • 新民晚報數字報-熱愛老柴
    雖然聲音只是從一個小小的隨身聽裡飄出,但突然間仿佛山崩地裂,渾身豎起雞皮疙瘩。第一次被所謂的「古典音樂」震撼。於是,入「坑」了,就這麼一直聽到現在。  柴可夫斯基,樂迷親切地叫他:老柴。外國作曲家裡,能用「老某」來稱呼的,好像只有他和蕭士塔高維奇,這是一種榮譽。上海的劇院,常有國外的團來演芭蕾,其中最多的就是《天鵝湖》。只要是《天鵝湖》,場場爆滿。
  • 新民藝評|當藝術節首度與文旅牽手
    圖說:去年,何塞·庫拉在上海演出 資料圖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文旅的概念,是在一個時代中,隨經濟的發展、個人的富裕、文化藝術的被珍愛、眼光的開放而必然產生的。音樂節之旅、博物館主題遊,個人去定製是個人的修養,公司出菜單是公司的智慧。一位愛好古典音樂的記者朋友,他的旅跡叫人讚嘆。他的國際漫遊是隨高端的古典音樂會展開的。
  • 新民晚報數字報-「四隻貓」與音樂廳
    梁波羅    2月14日傍晚,我們來到巴塞老城區,在拉布拉斯步行街瀏覽,按圖索驥在一條幽深的小巷裡找到了心儀的
  • 新民晚報數字報-錄影中,請微笑!
    店裡一個男孩指著標語很不屑地說道。「可是,你不覺得很有意思嗎?」他身旁的女友撅著嘴,開始和男孩爭論。  我記得以前去商店賣場,很多貨架都會貼上警告標語:例如「禁止偷竊」、「偷竊商品,一律法辦」、「錄影中,請自重」等等,赤裸裸的警示語讓店裡充滿肅殺之氣,整個購物的氣氛都很不融洽,讓人心生畏懼。
  • 新民晚報數字報-十年霓裳新羽衣
    以往演出曲牌段落更多的折子戲版本,觀眾們就會在劇目名稱前加一個「大」字以示區別,沈昳麗就曾在五子登科專場中演出過近 50 分鐘的史上最全「大《尋夢》」。此次《長生殿》第二本《霓裳羽衣》,最令人感嘆的就是——原來可以有這樣的老戲新演「大《絮閣》」!而這次的「大」不在於曲牌多少,是全新的屬於大戲版的呈現。
  • 新民晚報數字報
  • 新民晚報數字報-雙頭鳥
    ◆ 鄧笛(編譯)  一隻鳥住在一條河邊的樹叢裡。這不是一隻普通的鳥,因為它長著兩顆頭,卻只有一個身子。
  • 新民晚報數字報-虎頭鯊
    趴在河埠青石間,只需將手伸進苔痕斑駁的水中石縫裡,摸索一陣,舉起手來,噢,食指被一條壯碩的虎頭鯊咬住了,別怕,一點兒不疼。   虎頭鯊一身蒜瓣子肉,肥、白、細嫩,味美是不用說的。買上二斤,一斤燒湯,燒一碗雪白的鮮湯;一半紅燒,放一把老鹹菜,味道美得沒法說。冬天了,就冰成魚凍,多放點辣椒。
  • 新民晚報數字報-飛快獵犬
    梅子涵  姚家的大全是哥哥,小全是弟弟,我們住在一個院子裡。
  • 新民晚報數字報-音樂請進辦公樓激發白領藝術興趣
    「大約是從2003年開始,我們定期走訪客戶,舉辦座談會,通過深層次的交流我們了解到,隨著客戶層次的不斷提升,除了舒適的環境,他們對於辦公樓具有更多的期待,對我們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在新上海工作的白領每天都要和數字打交道,繁忙的工作可能使很多白領在平時抽不出身走進劇院好好聽一場音樂會。「我們想,是不是能夠為我們的白領將藝術家們請進大樓,使他們能非常輕鬆地、沒有負擔地欣賞到高雅音樂,給他們帶去一些除了數字以外的東西。」
  • 新民晚報數字報-安哥拉小貓
    於是,敏玫在電梯裡貼出她製作的牆報:野貓身上有蝨子和跳蚤——蝨子喜歡溫度高點的地方,野貓的身體正合適,蝨子很喜歡。跳蚤會從貓身上跳到地板上產卵,然後,卵很快就變成到處亂跳的跳蚤。小孩子一定要避開野貓。  第二張牆報:從來沒和人有過近距離接觸的叫野貓,出生在野外,髒,野!
  • 新民晚報數字報-虛懷若谷的「阿公」
    初次拜見,老人家溫文爾雅,笑容敦厚,秀琅架眼鏡裡透出慈祥目光;師母糯糯細語招呼我吃茶、剝糖果,我端坐又自在,也跟著吳越君以及弄內眾人那樣喊起「阿公」「阿婆」。去了幾次,請益起來毫無拘謹,後來幾乎每周都帶著習作去討教。
  • 新民晚報數字報-蜘蛛的故事
    他的祖父擁有廣袤的棕櫚園和黃梨園,難得的是,家業殷實的老祖父,常常把價值觀不動聲色地藏在童話裡,傳授給兒孫。年幼時,艾赫狄最享受的,便是晚飯過後大家圍繞著祖父盤膝而坐,聽故事。  艾赫狄告訴我,洛美人都把蜘蛛當作是智慧的象徵,他意興勃勃地向我憶述了其中兩則有關蜘蛛的故事。  故事之一:  有隻形體龐大而渾身赤紅的蜘蛛,是村中智者。
  • 新民晚報數字報-漫評中國滑稽戲展演
    來自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常州等7家滑稽劇團在共舞臺·ET聚場輪番獻演了7臺、14場滑稽戲,令上海觀眾在初冬的寒夜裡開懷大笑了一個月。從展演的七臺滑稽戲的題材來看,劇目以現代題材為主,以及時反映市民生活和社會問題為主。接地氣,暖人心,樂一樂,笑一笑,則是滑稽戲討人喜歡的根基所在。蘇州滑稽劇團的《顧家姆媽》挑起了開場大戲的重任,講述揚州籍保姆阿旦苦心撫養一對雙胞胎孤兒成人的故事,結局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