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本《長生殿》首演十周年之際,上海崑劇團舉行了全國巡演並在上海大劇院隆重回歸。全劇分四個晚上演完,第一本《釵盒情定》,第二本《霓裳羽衣》,第三本《馬嵬驚變》,第四本《月宮重圓》。第二本《霓裳羽衣》由梅花獎、白玉蘭獎雙料組合,黎安和沈昳麗分飾唐明皇與楊貴妃,是此次全四本中帝妃戲份沒有絲毫替換的組合版本,加之昆三班日漸成熟,十年後再演此劇,無論是看情懷還是看新鮮,都使第二本備受關注和票房追捧。
第二本《霓裳羽衣》文武並重,情感線和家國線交織前進,主要由《聞樂·制譜》《疑讖》《進果》《舞盤》《權哄》《夜怨》《絮閣》《合圍》八折戲組成。除了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等演員撐起的家國線,第二本的帝妃戲份堪稱全四本中的「美麗擔當」。
《舞盤》一折中,沈昳麗飾演的楊貴妃在直徑只有一米二的琉璃翠盤上翩翩起舞,短時間內完成下腰、旋轉、臥魚等技巧,十年後風採依舊;同時,黎安飾演的唐明皇擊鼓,文雅而率性,作為藝術家的帝妃共同詮釋這段「鼓舞人心」,是第二本標誌性的華彩篇章。
「捲簾不語,誰識愁千縷。」《夜怨》是第二本最容易被忽視的戲,楊貴妃的那種美好愛情不願被分享的真摯情愫,以宮娥的阻攔和鸚鵡的戲弄,加上悽美婉約的「四朝元」抒情唱段,都使劇情積蓄著力量,以《夜怨》的「涼」來區別於《絮閣》的「熱」,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接下來那一場重頭戲《絮閣》是怎樣的情形。
以往演出曲牌段落更多的折子戲版本,觀眾們就會在劇目名稱前加一個「大」字以示區別,沈昳麗就曾在五子登科專場中演出過近 50 分鐘的史上最全「大《尋夢》」。此次《長生殿》第二本《霓裳羽衣》,最令人感嘆的就是——原來可以有這樣的老戲新演「大《絮閣》」!而這次的「大」不在於曲牌多少,是全新的屬於大戲版的呈現。
熟悉崑曲的觀眾都知道,《絮閣》是崑曲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的代表作,很見功力。在楊貴妃、唐明皇、高力士三人身上都有諸多看點,同時又講求互相之間的配合。這次《長生殿》第二本中的《絮閣》,既不為了趕時間,也不為了趕情節,從高力士的吊場就已經有些能讓觀眾感知到,這將是一場不同於往常的呈現。「抻」得開不見得是壞事,恰恰是大戲的需要,有了這樣的氣象,再將傳統戲曲的「三番式」鋪設得更加細膩,觀眾大可以放心去同時體會。此刻,富麗堂皇的大劇院儼然就是一座長生殿,滿臺生輝,觀眾的氣場包裹著帝妃,讓她在愛情的世界裡自如發揮。沈昳麗這樣認為:「同樣的一折戲擱在全劇中間與安放在全劇的結尾,功能不同,側重點自然也不同了,戲必須是更新式的傳承。」的確,在大戲中重新審視和觀演《絮閣》,觀眾獲得了新奇又踏實的享受,不與折子戲版或一晚上精華版《長生殿》中的《絮閣》完全重複,反而是對摺子戲的創新傳承。這樣的方式為全四本大戲《長生殿》中的帝妃情感在第二本作了重要小結,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使第二本真正立住了。整臺大戲靠的是眾人的力量,當十年之後再次推出全本《長生殿》,面臨的是人員更替的問題。隨著大量新鮮血液的加入,戲的全局力度還稍欠飽滿,不同代際演員之間的配合存在偏差,年輕人對於大戲的舞臺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不過,這些新生力量在事業之初就能參與到全本《長生殿》,在重點劇目的影響下成長,也是屬於他們的幸運。另外,十年後的這版《舞盤》中加入了多餘的燈光效果,影響了觀眾觀看重點舞姿表演,弄巧反成拙,在前三站巡演時已為觀眾所詬病,好在此次上海站演出有所收斂。
一部《長生殿》,十年難捨情。上昆昆三班實現了在梅花獎上的「五子登科」,創造了戲曲院團難得的「奇蹟」。同時更應該看到,那種走向成熟之前的過程是最靚麗難得的,就好比第二本《霓裳羽衣》在全四本《長生殿》中的作用,也好比上昆昆三班走過的這十年。戲以人傳,才能長生殿裡慶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