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2021-01-16 廣東中公教育
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中公廣東法考網為廣大考生帶來了2020年法考《刑法》科目中關於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的考查要點,希望能為考生掃清備考誤區。具體內容如下:

犯罪是行為,無行為則無犯罪!因此,我國刑法不處罰思想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是指在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能夠造成法益侵害的身體活動。

一、危害行為的特徵

1.有體性

危害行為是人的身體動靜,包括積極活動與消極靜止。

動物沒有行為;單純的思想、態度、觀點和所有存在於內心的情感活動不是危害行為,但是發表言論屬於行為的範疇。

2.有意性

危害行為是在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身體活動。

無意識的行為不屬於危害行為,如夢遊、被人推倒而撞壞財物;無意志自由的行為也不屬於危害行為。例如,張三被李四強按著刺傷王五,張三無意志自由,其行為不屬於危害行為。

3.有害性

危害行為的本質在於法益侵害性,包括對法益的實際侵害和侵害的危險。

危害的判斷是一種規範的判斷,即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具有危害性。行為絕對不可能侵犯法益的,屬於不可罰的不能犯,不再被認定為犯罪。

二、危害行為的判斷

實質標準:對法益創設、增加了法律不允許的風險

1.區分危害行為與危險行為

某種行為雖然有危險,但是沒有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危害的實質危險的,不屬於危害行為。

例如,正常的駕駛行為,也是有導致行人遭受危險的可能性,但這是法律所允許的危險,沒有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實質危險,因此,不屬於危害行為。但是,違章駕駛行為有對公共安全造成侵害的實質危險,屬於危害行為。

2.日常生活行為不屬於危害行為

行為人雖然主觀上有犯意,但是行為屬於不具有結果發生可能性或者可能性極低的而被法律允許的日常生活行為,因沒有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實質危險,即使偶然發生了危害結果,也不屬於危害行為。

例如,勸說別人去自駕遊、跑步、探險、遊泳,送滑板勸別人滑雪,送正常的食物給別人吃希望遭遇意外,這類行為都是日常所允許的行為,行為人雖然主觀有犯意,但是行為都沒有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實質危險,即使偶然發生了危害結果,也不屬於危害行為。

3.降低原有風險(包括降低危險與替代危險)的危害程度的行為不屬於危害行為

例1.甲在一荒山上拾到一棄嬰,擔心其無人照顧,於是將其帶至民政局門口,結果仍然無人照料導致死亡。甲的行為屬於降低原有風險,不屬於危害行為。

例2.甲看到乙頭上一大水泥石板墜落,將乙推出,導致乙撞向了旁邊一木樁而受輕傷。甲的行為雖然製造了新的法益侵害,但是由於其降低了原有風險的危害程度,不屬於危害行為。

三、危害行為的分類

1.作為

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行為,體現為違反禁止性規範,即不當為而為之。

例如,故意用刀、槍等武器或者拳腳實施的殺害、傷害行為,違反的是刑法禁止實施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的規定,屬於作為。

2.不作為

行為人在能夠履行自己應盡義務的情況下而不履行該義務,體現為違反了命令性規範。

例如,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就可以構成遺棄罪,這就是典型的不作為犯罪。再如,母親有撫養嬰兒的義務,如果母親故意不給嬰兒哺乳導致其死亡,也屬於故意殺人的不作為。

【中公點睛】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積極與消極是一種規範判斷,而非單純的事實描述。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標準是看違背的是禁止性規範還是命令性規範。不作為中的消極行為是指針對刑法的規範義務而言,即拒不履行刑法規範的規定義務,而並非沒有任何身體舉動。

例如,甲生了一個女嬰,不想撫養,將女嬰扔到大街上,可以構成遺棄罪。這裡的不作為犯罪就是由扔孩子這一積極舉動構成的。

3.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構成某罪必須要同時具備作為與不作為。

例如,抗稅罪。從不履行納稅義務來看,抗稅罪是不作為;從使用暴力、脅迫方法拒絕繳納稅款來看是作為。因此,抗稅罪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中公點睛】作為與不作為犯罪與故意、過失犯罪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作為和不作為都可以成立故意犯罪或過失犯罪。

諮詢中公中公法考田田老師,進群備考獲取歷年試題

相關焦點

  • 刑法上的「危害行為」
    危害行為是犯罪的必備要素,任何犯罪一定都有危害行為。判斷一種行為是否屬於危害行為,關鍵要看這種行為是否是一種侵犯法益的行為,或者說要看這種行為是否屬於社會生活所禁止的行為。如果它是一種社會生活所容許的行為,那它就不屬於刑法上的危害行為。
  • 故意傳播愛滋病行為亟待刑法規制
    今年兩會期間,有民主黨派提出在刑法中增設「故意傳播愛滋病罪」的建議。筆者認為,在我國現行刑法不能對故意傳播愛滋病行為進行有效制裁的情形下,探討在刑法框架內如何規制故意傳播愛滋病行為確有必要,有助於有效應對日益多發的故意傳播愛滋病行為。首先,刑法關於傳播性病罪的立法存在行為範圍過窄問題。
  • 現實中的「碰瓷」行為,會觸犯什麼樣的刑法罪名?
    那麼如果一旦這種行為被認定是犯罪,那麼會觸犯什麼樣的罪名呢?下面簡單分析下。 首先,可能涉及到保險詐騙罪。我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對保險詐騙罪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列舉了許多可能涉嫌此項犯罪的情形。其次,在司法實踐中,除了保險詐騙罪外,還有可能會觸犯其他的刑法罪名。1、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城市主幹路及高速路駕駛機動車「碰瓷」的,如導致車輛失去控制,進而危及其他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財產安全,這種情形會對行為人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2、行為人自殘「碰瓷」,車主誤以為行為人的傷害系車輛碰撞從而支付錢財,數額較大的,行為人構成詐騙罪。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陳亮: 與故意犯罪相對的就是過失犯罪.本文主要介紹刑法對過失犯罪的一些規定;過失犯罪是否要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的罪與非罪的界限等,供大家參考.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一.
  • 毒品犯罪辯護—從「絕命毒師」案看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
    因此,我們無論是做禁毒宣傳還是研究毒品犯罪首先要認識到什麼是毒品,什麼是刑法意義上的毒品。二、毒品的特徵《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古柯鹼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 危險犯之排除危險狀態行為的定性
    ■危險犯構成既遂後又排除危險狀態行為處理的兩難   我國刑法中規定了大量的危險犯,如刑法關於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一百一十七條,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的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等。在危險犯中,行為人製造了危險狀態後又主動排除危險狀態,從而防止更為嚴重實害結果發生的,從處罰的必要性上看,刑法理論與實務通常認為不值得動用刑罰處罰。
  • 使用豆芽營養液制發、銷售豆芽行為的刑法分析
    舌尖上的安全涉及千家萬戶,應當嚴管。豆芽作為一種常見的食物,生產簡單,其安全性時不時引發關注。主要是其泡發過程常常使用了「豆芽營養液」(又稱防腐劑、無根劑等)。使用了「營養液」制發的豆芽存在什麼安全性,是否一定「致癌」,制發、銷售的豆芽的行為按照當前法律定,會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呢?
  • 【史海鉤沉】重讀《論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客觀屬性》一文...
    試問,客觀行為到底是否構成詐騙行為的判斷,要從「多次」中倒推出來,這是什麼邏輯?這和先生在文中質疑的「行為危害程度」包括「主觀要素」判斷,是一種邏輯,正是先生在文中質疑的要完成「主客觀相統一」,故而將「客觀」當作「主觀」,並最終陷入犯罪認定的「恣意」。如果一次兩次行為不構成詐騙行為,何來的「多次」就構成「詐騙行為」的邏輯?
  • 增設危險犯,刑法修正案再次強化社會安全風險的刑事治理
    事故發生後再查找原因、追究責任,除了能對未來有預防作用外,對已產生的重大損失卻無意義。所以,刑法規制提前,將那些能產生嚴重後果的行為類型化並作為犯罪進行打擊,杜絕僥倖心理,源頭上避免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所以,刑法增設危險犯,以刑事手段保護重大的公共利益,避免實際損害結果的做法值得肯定。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肯定說的支持者針對以上論點提出質疑:在過失共同犯罪中,雖然各過失行為人不存在故意共同犯罪中那樣的意思聯絡、溝通,但是各過失行為人在違反共同注意義務上存在懈怠注意的共同心情,這種共同心情助長了各過失行為人主觀上的不注意、不謹慎,從而必然地而非巧合地共同造成了一個危害結果,由於過失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備各行為人違反其共同注意義務的共同行為和共同過失,所以不違背主客觀相一致的刑事責任原則[2]。
  • 貓咪的踩奶行為有什麼意義呢?它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有這種行為
    踩奶行為是小貓在幼貓時期喝母乳時通過不斷踩貓媽媽的身體,因此增加母乳分泌,獲取更多的乳汁,只不過貓咪曾只是捕鼠工具,大家對它也沒有過多關注,現在貓咪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小愛寵,大家才對它的行為有所深究,那麼貓咪對貓媽媽踩奶是為了喝奶,為什麼對鏟屎官也會有這種行為呢?有什麼意義呢?1、思念貓媽媽。
  • 食品安全犯罪:"危險犯"還是"行為犯"?
    上海將「用準、用足、用好法律,確保在法律上嚴懲,在經濟上重罰,使犯罪分子不能、不敢、不想再實施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稱。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增設食品監管瀆職罪,並且加重了刑罰。2012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聯合下發《關於依法嚴懲「地溝油」犯罪活動的通知》,明確界定了「地溝油」的犯罪屬性。今年5月,最高法和最高檢出臺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加大了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懲治力度,從嚴執法。
  • 酒後犯罪應認定為故意還是過失行為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其主觀上不具有故意的心理態度。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應定妨害公務罪。我國《刑法》第277條規定的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或者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人大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或者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或者故意阻礙國家機關、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雖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但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 刑法中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定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根據這一規定,所謂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一種心理態度。
  • 過失罪中對危害結果的救濟性作為不宜認定自首
    嫌疑人做出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行為和對危害結果的救濟行為,是刑法對過失性犯罪嫌疑人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義務。交通肇當事人所採取的搶救傷員的行為,就是屬於對危害結果進行救濟,避免危害結果進一步擴大的犯罪嫌疑人必須履行的義務性作為。  救濟性作為是嫌疑人主觀上過失心態的根本標誌  過失性犯罪區別於故意犯罪的根本標誌,是犯罪嫌疑人的主觀心態不同:嫌疑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主觀上是過失還是故意。
  • 刑法有效保護民用航空安全法益的基本方向
    對民用航空安全法益內容的不同界定,會對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和解釋產生影響,進而會使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犯罪的刑事處罰的種類和幅度產生「質」與「量」的差異。因此,合理界定民用航空安全法益的內容,並據此修正立法方向,既是刑法預防和懲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犯罪的邏輯前提,也是刑法有效保護民用航空安全的基礎。
  • 刑法應規定環境犯罪危險犯
    為什麼只有產生非常嚴重社會危害的汙染行為才能定為犯罪?   在我國目前的刑事法律中,環境犯罪絕大多數設置為實害犯,如重大環境汙染事故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破壞性採礦罪等環境犯罪都要求實際危害結果的發生。
  • 函授法學刑法簡答題
    函授法學刑法簡答題1、簡述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立法中的體現。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立法中體現為:刑法確立了科學嚴密的刑罰體系;規定了區別對待的處罰原則;設立了輕重不同的法定刑。2、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有何區別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區別是,犯罪概念回答的是什麼是犯罪,有何特徵,而犯罪構成回答的是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立犯罪; 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3、簡述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成立條件。自然人犯罪主體的構成條件有: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一、故意故意是指對結果的故意,而不是對行為的故意。因為對於行為,必然是故意的。故意分為直接的故意與間接的故意。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危害結果,並「希望」、「追求」該危害結果的發生。
  • 動物侵害並非一律屬於刑法上的「不法侵害」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不法侵害作為成立正當防衛的首要前提,對於認定實施防衛的行為是否構成正當防衛,進而能否減免刑事責任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民法中,動物的不法侵害根據民法通則規定,除了要對動物進行處理外,還要求動物管理人或者飼養人對動物侵害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過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