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2021-01-08 老王聊讀書

一、故意

故意是指對結果的故意,而不是對行為的故意。因為對於行為,必然是故意的。

故意分為直接的故意與間接的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危害結果,並「希望」、「追求」該危害結果的發生。

其中,「明知」是指對該犯罪的客觀要件都認識到。對於「記述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屬」,不必認識到「種」,比如「毒品」,只需要認識到該物是屬於毒品,但是不需要認識到是哪一種毒品,是海洛因還是嗎啡。對於「規範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客觀事實,不需要進行價值評價,不需要認識到法律概念,比如「淫穢物品」,只需要認識到光碟中內容是裸體男女床上運動,不需要認識到這種內容屬於「淫穢」。

「希望」、「追求」是指對結果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十分想讓發生的,也是犯罪的目的。

2.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但「放任」結果的發生。如果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那就是直接故意,如果對可能的結果是「積極促成」,而非消極等待,那就是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只有造成了實害結果,才能處罰。間接故意如果造成了實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並受刑罰。間接故意如果沒有造成實害結果,可能是犯罪未遂,也可能不夠成犯罪。

刑法分則中的故意犯罪,沒有特別規定的,都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

二、過失

過失犯罪,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構成犯罪;間接故意,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處罰。

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

1.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也就是「應當預見而沒有有預見」。成立相應的過失犯必須有認識的可能性,如果行為人根本沒有可能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則只能認為是意外事件。而如何認定「應當預見」,一般要結合生活經驗、業務規則、行業歸責等。

2.過於自信的過失是行為人預見到了可能的危險但是輕信自己能夠避免,也就是「預見到危險,但相信能避免」。重點在於「輕信能夠避免」,而這種自信的憑藉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或者行為人對自己的能力、技術有自信(主觀憑藉),或者行為人採取了一定的避免結果發生的措施(客觀憑藉)。

如何區分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行為人是否有主客觀方面的自信憑藉。如果有自信憑藉,不論是相信自己能力、技術出色,還是採取了客觀的避免措施;如果出現了賭徒心理(比如「死了活該」),就是間接故意。

其中,有兩種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一是,行為人雖然主觀上可能「排斥結果的發生」,但是沒有為此做任何的措施,主觀上也沒有任何自信的依據,就只能認定為間接故意;二是雖然採取了避免的措施,但是這個措施跟鬧著玩一樣,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效果,也只能認定為間接故意,因為採取的措施微不足道,其實主觀上還是放任結果發生的,對於避免結果根本沒有努力。

三、行為危險係數與主觀心態判斷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行為人的危害行為的危險係數來評價他的主觀心態,畢竟當時他的主觀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知的。

行為的危險係數越高,我們就越認為他的主觀故意度越高,反之,行為越不危險,就越認為他過失的可能性較大。危險係數評價指標為:直接故意>間接故意>自信過失>大意過失。

比如案例中把充氣泵塞進小孩的肛門,行為的危險性特別高,不論行為人如何辯解當時只是鬧著玩的,我們都應該認定為他們有傷害的故意,至少是間接故意;又比如某人在馬路上輕輕推了朋友一下,結果朋友腳底打滑摔倒被疾馳而過的汽車碾壓致死,輕輕推這個行為危險係數很低,我們無論如何也最多只能認為是過失。

四、其他

另外,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態,也有在主觀層面阻卻罪責的功能。例如某些只能由故意心態構成的犯罪,如果該行為人沒有犯罪故意,就不構成犯罪。比如強姦罪只能由故意心態構成,不存在過失強姦罪這種罪名。確實有過失強姦的行為,但是不存在過失強姦罪。

參考資料:徐光華刑法一本通;柏浪濤刑法攻略;張能寶刑法試題集錦。

相關焦點

  • 江溯| 故意既遂的作為犯:構成要件符合性 |《刑法總論入門》(第四講)
    >二、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一)故意  (二)目的  引 言  上一講我們對犯罪論體系做了一個宏觀的介紹。在這三個階層中,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最為關鍵的,其所包含的要素也是最多的。我們可以將構成要件分為客觀的構成要件和主觀的構成要件。在對涉嫌犯罪的行為進行審查時,要根據犯罪的每一個客觀構成要件要素和主觀構成要件要素進行逐一判斷。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陳亮: 與故意犯罪相對的就是過失犯罪.本文主要介紹刑法對過失犯罪的一些規定;過失犯罪是否要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的罪與非罪的界限等,供大家參考.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一.
  • 只要是過失犯罪就要負刑事責任嗎,最高判多少年?
    人如果主觀上是過失導致犯罪結果發生的有時也需要負刑事責任,那麼過失犯罪在什麼情況下負刑事責任?最高判多少年?網友諮詢:和老公吵架的時候不小心失手用水果刀捅到了老公的腰上,結果老公不治身亡了。這是過失殺人嗎,會判幾年?
  • 【海紅說法】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與過失致人死亡的區分
    法官解說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過失致人死亡罪兩罪在構成要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即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在主觀上都沒有殺人的故意,對致人死亡的後果在主觀上均屬於過失,但在主觀故意的內容上是有本質區別的: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行為人在實施傷害行為時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而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既沒有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的故意,也沒有傷害他人身體的故意
  • 【好書推薦】《犯罪故意研究》&《刑法中的間接故意研究》
    而犯罪是人的有意識、有意志的行為,古今中外的刑法,歷來以懲罰故意犯罪為本體,以懲罰過失犯罪為例外,所以犯罪論的一切問題,幾乎都無法拋開犯罪故意的存否而展開,刑罰論的一切問題,也幾乎都不能不以犯罪故意為本體的罪過論作為建構其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石。  本書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肯定說的支持者針對以上論點提出質疑:在過失共同犯罪中,雖然各過失行為人不存在故意共同犯罪中那樣的意思聯絡、溝通,但是各過失行為人在違反共同注意義務上存在懈怠注意的共同心情,這種共同心情助長了各過失行為人主觀上的不注意、不謹慎,從而必然地而非巧合地共同造成了一個危害結果,由於過失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備各行為人違反其共同注意義務的共同行為和共同過失,所以不違背主客觀相一致的刑事責任原則[2]。
  • 過失罪中對危害結果的救濟性作為不宜認定自首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會把自首條件擴大化,有違刑法設立自首制度的本質精神,不利於準確打擊各種形式的犯罪。  一、過失犯罪中,對危害後果的救濟性作為是構成過失犯罪的必備要件  救濟性作為是過失犯罪中嫌疑人必須履行的義務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公民(成年)在下述情況下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一是發生法律規定情形,即法律明確要求公民必須自己履行的義務的事件發生。
  • 關於刑法故意傷害罪的法律適用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關於刑法故意傷害罪的法律適用規則,希望閱讀到本文的讀者朋友,將本文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們知道法律,用法律作為武器,更好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好了,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今天的主要內容吧。01一,故意傷害罪⒈關於故意傷害罪基本條款根據《刑法》234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刑法中疏忽大意的「過失」的認定
    我國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根據這一規定,所謂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一種心理態度。
  •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構成特徵: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未達到責任年齡參與共同犯罪的,不認為是共同犯罪。
  • 故意傷害致死與過失致人死亡的區別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張某沒有傷害他人的故意,其採取腳踹行為是排除妨害,因為疏忽大意的過失而致被害人死亡,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於普通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客觀構成要件為,實施了致人死亡的行為,並且已經造成死亡結果。
  • 鑑別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的辦法有哪些?
    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怎樣區分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特別是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的過失,是司法實務中的一大難題。法妞網友諮詢:鑑別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的辦法有哪些?
  • 過失致人受傷或死亡,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及需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俗話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我們知道故意傷害他人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刑法》中對於故意傷害他人有著明確規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 過失犯罪是否會坐牢 量刑上會考慮哪些因素
    在刑法規定中,過失犯罪也是會構成刑事犯罪的,也是會坐牢的,在我國刑法規定的422個罪名中,過失犯罪有48個,所以過失犯罪也是有詳細的規定的,也是存在的,那麼什麼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量刑上有哪些考慮呢,小編接著給大家說。
  • 如何區分故意傷害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第六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劉美榮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評析】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對於被告人劉美榮的行為存在以下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劉美榮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主體為已滿14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其主觀方面為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 3歲男童被鄰居看門狗咬死,鄰居或涉嫌過失致人死亡罪
    》中對此有嚴格的侵權責任賠償,各地也紛紛制定了針對性的法規予以規範,但仍然無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由上述規定可知,刑法意義上的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過失犯罪中的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發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主觀上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若發生則違背其主觀意願。  而故意犯罪中的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發生或是追求或是放任,主觀上是不反對危害結果發生的。  例如,張三家住20樓,在陽臺上養了很多盆花花草草。
  • 2019刑法:故意殺人罪的5種情形,別和過失致死混為一談!
    殺人,指非法剝奪對方生命權,是一種惡劣且嚴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刑罰;過失殺人與故意殺人,雖然都是剝奪了他人生命權,但因其定義不同、性質不同,受到的刑罰也不一樣。過失殺人,是指非故意或非預謀的殺人、是由於行為人的疏忽造成了殺人的後果,是指由於普通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
  • 刑法專家:故意傷害、過失致人死亡難成立
    東方網1月9日消息:針對林森浩辯護人提出的「故意傷害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的說法,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刑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刑法學教授劉憲權做了細緻分析,並表示這兩種說法都難以成立。  「其實,『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與『過失致人死亡』這兩個觀點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行為人對死亡結果都是過失的,也即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否定態度。」劉憲權說,在故意犯罪中,直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肯定態度,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態度。「只有過失犯罪,行為人從內心來說,是希望這種結果不要發生的,也即危害結果的發生實際上違背了行為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