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的辦法有哪些?

2021-01-08 法妞問答

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犯罪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怎樣區分犯罪故意和犯罪過失,特別是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的過失,是司法實務中的一大難題。

法妞網友諮詢:

鑑別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的辦法有哪些?

周卡方律師解答:

刑法第14條、15條、16條規定了犯罪的主觀方面,即故意和過失,沒有故意和過失的行為屬於意外事件,行為人不承擔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的落腳點是「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的落腳點是「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這說明:過失犯必須是結果犯,但故意犯則不一定是結果犯。例如,故意犯既可以是行為犯(如強姦罪),也可以是危險犯(如放火罪),還可以是結果犯(如故意殺人罪),但過失犯罪只能是結果犯。亦即,對於過失犯而言,無結果就無法成立犯罪。

【點擊下方小程序,直接諮詢法律問題】

周卡方律師補充:

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規定時才需要負刑事責任。這說明:《刑法》重點打擊的是故意犯罪,而非過失犯罪。過失犯罪具有法定性。

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指向的都是結果,而非行為: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這說明:判斷一個人的罪過形式到底是故意還是過失,應該他對結果的態度如何,而非看他對行為的態度如何。具體來說,希望結果發生的,是直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的,是間接故意,反對結果發生的,則是過失犯罪。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故意犯罪?什麼是過失犯罪?
    什麼是故意犯罪? 有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犯罪行為發生了,被告人辯解說不是故意的。刑法中的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它分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
  • 不可抗力及不能預見的原因;犯罪故意及犯罪過失的區別
    犯罪的主觀方面1. 犯罪的主觀方面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目的、犯罪動機等心理因素。2.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稱為罪過形式,但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3. 「不能預見的原因」指行為人沒有預見,而且根據當時客觀情況和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也不可能預見的原因。例如:你拍了一下別人,但那人正好自己有嚴重的疾病,病發死了。例如:張某駕駛車輛正常行駛,與其他車輛會車時,由於路基垮塌導致車輛翻車,造成2人死亡、1人重傷。
  • 汽車司機在執行工作任務時將人壓死,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
    劉楠楠和油某同在一個建築公司,雙方以前因小事爭吵過。劉楠楠是建築公司的女司機。2018年10月21日,星期天,劉楠楠加班為工地運輸水泥,油某騎一電動車,後面坐著妻子和6歲的女兒,橫穿馬路,劉楠楠來不及躲避,當場將油某及其妻子壓死。
  • 過失犯罪是否會坐牢 量刑上會考慮哪些因素
    在刑法規定中,過失犯罪也是會構成刑事犯罪的,也是會坐牢的,在我國刑法規定的422個罪名中,過失犯罪有48個,所以過失犯罪也是有詳細的規定的,也是存在的,那麼什麼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量刑上有哪些考慮呢,小編接著給大家說。
  • 犯罪過失之解析
    犯罪過失是我國刑法規定的另一種罪過形式。相對於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  第二,犯罪過失的意志因素。犯罪過失的意志因素是行為人雖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但未履行其應當履行的注意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這是犯罪過失與犯罪故意在意志因素方面的根本區別。不管行為人是輕信能夠避免,還是由於追求其他目的而導致了超出其實際認識範圍外的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是犯罪過失得義成立的關鍵。
  • 酒後犯罪應認定為故意還是過失行為
    劉某下車逃跑時被抓獲,上述事實有證人證明,劉某本人亦供認不諱。經查,劉某系酒後駕車,違章駕車傷害4人,其中1人輕傷,輕微傷3人。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其主觀上不具有故意的心理態度。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應定妨害公務罪。
  • 什麼是共同犯罪?過失算嗎?
    我國刑法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是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那麼什麼情況下不構成共同犯罪呢?
  • 慈谿刑事辯護律師 : 什麼是刑法中的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是否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雖然也是一種犯罪,但它屬於犯罪的一種特殊形式.刑法規定,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的過失造成危害社會結果的,不一定都負刑事責任,只是當法律有規定的,才需要負刑事責任.這裡的「法律有規定」,指的是刑法分則上有規定的過失犯罪.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肯定說的支持者針對以上論點提出質疑:在過失共同犯罪中,雖然各過失行為人不存在故意共同犯罪中那樣的意思聯絡、溝通,但是各過失行為人在違反共同注意義務上存在懈怠注意的共同心情,這種共同心情助長了各過失行為人主觀上的不注意、不謹慎,從而必然地而非巧合地共同造成了一個危害結果,由於過失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具備各行為人違反其共同注意義務的共同行為和共同過失,所以不違背主客觀相一致的刑事責任原則[2]。
  • 過失犯罪後保留公職,在哪些情形下適用?
    2007年《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被判處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意味著只要被判處刑罰,不論是有期徒刑緩刑、拘役、管制、罰金等較輕刑罰,也不論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均給予開除處分。二、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處理。2012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第二十二條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被依法判處刑罰的,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以上處分。
  • 只要是過失犯罪就要負刑事責任嗎,最高判多少年?
    人如果主觀上是過失導致犯罪結果發生的有時也需要負刑事責任,那麼過失犯罪在什麼情況下負刑事責任?最高判多少年?網友諮詢:和老公吵架的時候不小心失手用水果刀捅到了老公的腰上,結果老公不治身亡了。這是過失殺人嗎,會判幾年?
  • 老人被狗繩拽倒身亡,是意外事件還是過失犯罪?
    觀點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此事件為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另一種觀點認為,此事件構成過失犯罪。王玉琴律師說法(一)什麼是意外事件?《刑法》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 【好書推薦】《犯罪故意研究》&《刑法中的間接故意研究》
    而犯罪是人的有意識、有意志的行為,古今中外的刑法,歷來以懲罰故意犯罪為本體,以懲罰過失犯罪為例外,所以犯罪論的一切問題,幾乎都無法拋開犯罪故意的存否而展開,刑罰論的一切問題,也幾乎都不能不以犯罪故意為本體的罪過論作為建構其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石。  本書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間接故意如果沒有造成實害結果,可能是犯罪未遂,也可能不夠成犯罪。刑法分則中的故意犯罪,沒有特別規定的,都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二、過失過失犯罪,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構成犯罪;間接故意,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處罰。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
  • 2019刑法:故意殺人罪的5種情形,別和過失致死混為一談!
    殺人,指非法剝奪對方生命權,是一種惡劣且嚴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刑罰;過失殺人與故意殺人,雖然都是剝奪了他人生命權,但因其定義不同、性質不同,受到的刑罰也不一樣。過失殺人,是指非故意或非預謀的殺人、是由於行為人的疏忽造成了殺人的後果,是指由於普通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
  • 故意殺人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有什麼區別
    故意傷害罪(致死)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區分要點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傷害罪(致死)的區分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但在具體案件中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兩罪在客觀上均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主觀上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均為過失。
  • 「兩高一部」:「偷井蓋」犯罪致人死亡或以故意殺人罪處罰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該《意見》,對於盜竊、破壞窨井蓋的行為,明知會造成人員傷亡後果而實施盜竊、破壞行為,致人受傷或死亡的,依法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窨井是上下水道或其他地下管線工程中,為便於檢查或疏通而設置的井狀構築物。窨井蓋通常也被簡稱為井蓋。
  •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構成特徵: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未達到責任年齡參與共同犯罪的,不認為是共同犯罪。
  • 朱曉慧律師:犯罪狀態是什麼意思?
    看警匪片或犯罪片時,根據劇情常常加入自己的理解,比如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沒有實施犯罪,就不會有事,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不同的犯罪狀態和階段,決定著所受到的刑罰處罰將會不相同。也就說即使沒有最終實施犯罪行為,也可能面臨刑罰。
  • 2016年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考點:犯罪構成的概念和四個...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刑法規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  犯罪構成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四個要素。  (1)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危害的社會利益,決定了犯罪行為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