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紀念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
基本日械化的抗聯一路軍警衛旅,楊靖宇的部隊第一路軍活動的南滿遊擊區位於偽滿洲國東邊道地區,核心區域位於由瀋陽、長春、丹東、圖們4座城市組成的四邊形中央,這正是關東軍和偽滿洲國的關鍵要地。這裡向南可切斷瀋陽與丹東之間的安奉鐵路,向北可切斷長春到圖們的京圖線,嚴重威脅著日控朝鮮與偽滿之間的交通線。因此,這支部隊是釘在日本本土與關東軍之間咽喉要道上的一根「釘子」。如果能夠堅持到大反攻,抗聯一路軍完全可以成為切割日本關東軍退路的關鍵棋子。可惜,將軍沒有等到勝利的那一天。
-
黨中央情系東北抗聯
導讀: 今年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以楊靖宇、周保中等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廣大指戰員對黨忠誠,勇赴國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戰鬥,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黨中央對楊靖宇和東北抗聯歷來十分重視和關懷,並且給予高度評價。
-
與楊靖宇齊名的抗聯將領,犧牲後被割下頭顱,80多年後身首合葬
楊靖宇是抗聯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他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其實除了楊靖宇,還有一位與楊靖宇齊名的抗聯將領,他的事跡同樣令人敬佩不已。他就是陳翰章。陳翰章是東北抗日聯軍後期領導人之一,擔任第二軍第二師師長,當時他才23歲,年輕有為。
-
電影《楊靖宇》講述東北抗聯英烈的感人故事
為了牢記歷史,緬懷英烈,今天,革命軍事題材電影《楊靖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映。 「犧牲時,他的胃裡只有草根、樹皮和棉絮」 電影講述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同日寇在白山松水間展開殊死戰鬥的壯烈故事。
-
東北抗聯第八十八國際旅在蘇聯
機上還有6位鬚髮銀白,年近九旬的中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從省、部、廳級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耄耋老人都是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此行,是要去尋找當年東北抗聯移師野營軍訓的遺址———雅斯克。飛機在輕柔的白雲與沉重的烏雲之間上下穿行。老人們的思緒飛回到半個多世紀前那段血雨腥風戰爭年代…… 70多年前,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遠東密林中進行整訓並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為我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卓越貢獻。
-
「靖宇」有傳人——尋找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印記
新華社長春7月15日電 題:「靖宇」有傳人——尋找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印記 新華社記者曾濤、陳曦 長白山西麓積雪消融,化成的涓涓細流,匯入松花江。松花江源頭之一的靖宇縣,因此有了「礦泉城」之稱。 相比這稱號,其縣名本身更具影響力——「靖宇」。
-
東北抗聯精神是當代共產黨人的生命基因
東北抗聯精神,是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脈相承,是當代共產黨人的生命基因,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動展現。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
-
電影《楊靖宇》點映 導演呂小龍講述拍攝的幕後故事
電影《楊靖宇》點映 導演呂小龍講述拍攝的幕後故事 原標題: 影片講述了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聯將士同日寇在白山黑水間展開殊死戰鬥的壯烈故事,真實再現東北抗聯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現場,「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小志願者們齊聲朗誦《楊靖宇將軍賦》,孩子們用鏗鏘有力的誦讀向楊靖宇將軍致敬。
-
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面對兇惡敵軍是什麼勇氣讓他堅持戰鬥到最後
一聽到楊靖宇和他指揮的抗日聯軍,日偽就十分害怕。1936年,中共進一步提出要把全東北的各個抗日武裝聯合起來,組成東北抗日聯軍,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抗聯。當時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集中力量來跟鬼子幹。楊靖宇這個時成了抗聯第一軍總司令,擔負起了領導整個東北抗日鬥爭的重任。這下這鬼子們心裡更發毛了,楊靖宇光靠領幾支遊擊隊就夠他們喝了一壺了。
-
楊靖宇曾孫馬鋮明的「開學第一課」
在一路行進走訪中,記者多方採訪核實,通過與十多位傳承者的深入交流,生動還原了楊靖宇、陳翰章等著名抗戰將領和多位抗戰英雄的戰鬥足跡,從不同側面展現出他們無私無畏的革命情懷,以及後人對他們的崇敬和懷念。希望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事跡,能讓更多人記住,在吉林的白山松水間,曾有無數熱血兒女為了國家的和平安寧而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讓我們一起對英雄致敬、緬懷!
-
楊靖宇趙尚志之死
原本編制有11個軍的抗聯七零八落,主力只剩重新整編的三支:南滿的抗聯第一路軍、吉東的抗聯第二路軍和北滿的抗聯第三路軍。而此時的抗聯第一路軍,已經由高峰時的三四千人,銳減到數百人。情急之下,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1939年12月時,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而到1940年2月15日早晨,當楊靖宇再一次被敵人發現時,他身邊就只有6名戰士了。
-
堅守黨的初心與使命——東北抗聯精神與紅船精神
東北抗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力量,堅持抗戰十四年,是抗日最早、堅持最久、條件最差的一支英雄隊伍。東北抗聯開闢的東北抗日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成為中國人民特別是東北人民抵禦外侮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一次次體現出共產黨一貫的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擔當精神。
-
楊靖宇抗日鬥爭故事之五:威震南滿
後來他用槍逼著來江邊割草的朝鮮族老人脫下外衣,裝扮逃走。 幾個月後,在山勢險峻、道路崎嶇的金川回頭溝,楊靖宇率部再次將邵旅主力包圍。激戰中,邵本良身負重傷,在護兵相救下逃回八道江。 日本人見邵本良又一次損兵折將重傷而歸,遂派人將邵本良送到瀋陽日本陸軍醫院軟禁起來。第二年春天,奉天日本憲兵隊下山大佐命令日籍醫生將邵本良毒死。
-
抗聯名將為何消失?抗聯戰士為何對此諱莫如深?戰後才知道真相
抗聯名將為何消失?抗聯戰士為何對此諱莫如深?戰後才知道真相中國的革命,一天不脫離任何外國人的插手,一天就沒有任何的勝利希望。所以我們就有了當時的抗聯軍隊,當時軍隊的第五軍的軍長指揮官叫做柴世榮,季青是軍隊的政治委員。說到他們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
-
楊靖宇:頭顱可斷腹可剖
組建抗聯的同時,楊靖宇按照「不擊中敵人要害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的不打」的原則,採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的戰術,與日偽軍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麓展開激烈的鬥爭,很快建立了濛江(今吉林省靖宇縣)、那爾轟、金川(今吉林省輝南縣)、河裡、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嶺山區和遼寧老禿頂子山等抗日遊擊根據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極大地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抗日運動的發展。
-
重走抗聯路!省委黨史研究室率專家一行實地踏查老黑河
,對東北抗聯漫江活動遺址、遺蹟及我省老黑河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了為期3天的實地踏查。11日8:10分,專家組驅車到達轉頭山,走訪這裡經歷當年老黑河往事的後代,講述那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最後一致認為老黑河區域是東北抗聯第一路軍遊擊區之一,是東北抗聯第二軍在南滿開闢的第一塊遊擊區,老黑河遺址區域內發現的地窨子為抗聯密營。為此,專家們建議,對長白山老黑河抗聯密營遺址進一步開展調查,繼續做好考古發掘工作,並把長白山老黑河遺址確定為「吉林省黨史教育基地」。
-
電視劇《楊靖宇將軍》
這是一部描寫我軍高級將領、東北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傳奇故事, 該劇以全新的視角和傳記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示了民族英雄——楊靖宇的戰鬥故事。 楊靖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締造者、指揮者之一,他領導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在八年的時間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與日本關東軍展開殊死搏鬥,在失去與黨中央聯繫的情況下,他與全體抗聯將士同生死、共患難、以百人的規模和劣勢的軍用裝備牽制了五十萬日軍入關,有力的支援了關內的抗日鬥爭,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在冰天雪地裡,在斷糧十多天的情況下,與日寇進行慘烈的搏鬥,最後不幸以身殉職,年僅三十五歲
-
1984年,記者採訪害死楊靖宇的叛徒,談話內容讓人耿耿於懷
隨後不久,我方又發起成立東北抗聯,通過白山黑水等地理優勢,和日軍進行鬥爭。很多人印象裡,認為東北抗聯主要以遊擊隊為主,兵力較少:比如東北抗聯的一個師,滿打滿算只有百餘人。但事實上,東北抗聯雖然人少,但由於作戰頑強,以至於1937年以後,日寇在東北的很多兵力,都被抗聯拖住。這就意味著,抗聯也為關內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取得勝利,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楊靖宇將軍之死,為何讓日本人感嘆:大大的英雄
長白山下,松花江畔,有一個叫靖宇的美麗小縣城,是的,靖宇的縣城名字,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聯繫在一起。楊靖宇將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領導東北抗聯部隊與日寇殊死搏鬥,正是在長白山下,在日本人勾結廢帝溥儀建立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堅持抗日,書寫了盪氣迴腸的抗日詩篇。楊靖宇將軍「『九一八』,大炮響,小鬼子,佔瀋陽。
-
楊靖宇的頭顱是他「找到」的
今年2月23日,是楊靖宇將軍英勇殉國65周年的日子。2月22日,在沈舉辦的紀念楊靖宇將軍誕辰100周年大會上,記者巧遇84歲的離休幹部莊振文,當年是他獲知了楊靖宇將軍頭顱的下落後,立刻報告了部隊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