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每個人都會有專屬於自己的小秘密,同樣每個人也會與自己的小習慣於小動作。它可能是從小養成的,也可能是長大後才擁有的,值得慶幸的是,它只屬於自己。
睡覺愛摸枕頭,依賴性的摸被子邊角,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不要忽視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睡覺的時候喜歡摸著枕巾,到高中住宿的時候把家裡自己的枕巾帶到學校。同學們問我為什麼要用自己的,我說一種習慣。
其實並不是沒有它就不行,只不過會失眠,會感覺很難過。
前兩天跟閨蜜聊天,突然聊到高中時的這個習慣,閨蜜說:「你乾兒子好像得到了你的真傳,不過他是抱著自己的小毯子。」
隨後閨蜜問我是不是現在還一直保留著這個習慣?我說沒有了,上了大學之後就慢慢戒掉了,放心吧,這沒什麼可擔心的。
聽我這麼說,閨蜜也慢慢的放下心來,後來她告訴我如果不是想起我有這個習慣,真的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戀物癖了。
事實上,很多小朋友都會有依賴型的行為,或者是摸耳朵,或者是摸被子,或者是小時候的一個玩具。
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在小朋友的眼裡,這些東西是媽媽的替代品,有的孩子在剛開始分房睡的時候很害怕,把自己的玩偶想像成讓自己心安的東西。
類似於有人喜歡玫瑰,有的人偏愛百合,有的人喜歡聞汽油的味道而有的人喜歡米飯的香氣。
在幼兒心理學上,這類物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名字——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是有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得出來的結論,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過渡性客體是什麼?
簡單來說,過渡性客體是孩子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可以是母親的味道,或者是母親躺過的被子,母親給自己買的玩偶,或者是一件舊衣服,它可能比母親還重要。
它是孩子心中,關於母愛的所有美好想像。
有些寶寶喜歡摸著媽媽的胸睡著,有些寶寶喜歡讓媽媽躺在自己的床上,這一些在媽媽嚴厲看似「沒有出息」的行為,其實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他在尋求一個方法或者物品,能讓他與母體再次聯繫在一起,如果母親強烈的拒絕,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儘量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已經長大了。
當發現孩子有反常行為的時候,或者是突然像小朋友一樣尋求幫助的時候,記得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我在。
過渡性客體是正常的心理行為,媽媽不要擔心
當看見自己的孩子過分的依賴小毯子或者是一個很舊很舊的玩偶時,媽媽可能會想這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壞習慣?
從現在起,請媽媽們一定要正視孩子的這些小習慣,不要給孩子貼上不害羞的標籤等等。同時也不要用過激的語言去刺激孩子,即使那個娃娃已經壞了,也不能私自扔掉。
「媽媽 ,我的小星星呢?」
「媽媽看它太破了,把它扔了,媽媽給你買個新的好不好。」
「可是,它有媽媽的味道,新的沒有。」
曾經朋友私自把女兒的小玩偶扔掉,這段對話一直在朋友的心中記著,她覺得是不是自己虧欠了孩子,為什麼自己還沒有一個星星重要?為什麼孩子不直接抱自己?
後來,朋友想起來,當兒子出生後,她好久都沒陪女兒好好的玩一次了,好久沒有陪著她睡覺了。
在家長很忙的時候,小朋友學會不打擾,慢慢的安撫自己,把小玩偶想像成媽媽陪著自己,所以它才變得那麼珍貴。
大家有時間的時候,可以了解一下恆河猴實驗,或許就能真的明白孩子的需要的是什麼了。
請討好那個懂事的孩子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愛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但是小孩子不明白,他們以為只要自己足夠懂事,等爸爸媽媽忙完之後自然會回來愛他。
正因為孩子的懂事,多少家長只是炫耀自己有多成功,而沒有真的意識到孩子與自己越行越遠。
很多東西,錯過就是錯過了,孩子的童年也僅有幾年的時光,觸摸、運動、玩耍,愛的三個變量中,你總要給一個。
寫在最後
沒人規定青山旁一定要有綠水,只不過第一個看見青山綠水的人是這麼傳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