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傳人嘎瑪德勒在作畫。 記者 陳志強 攝
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傳人嘎瑪德勒(左)在指導學生作畫。記者 陳志強 攝
提起嘎瑪德勒,估計十個人有九個人不知道他是誰。但在唐卡畫屆,他卻是享譽區內外。嘎瑪德勒,是西藏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傑出傳人。
1932 年,嘎瑪德勒出生於昌都市嘎瑪鄉比如村。嘎瑪鄉在歷史上就盛行文化內涵豐富而又工藝獨特的民族手工藝,如唐卡繪畫、銅像鍛制、配飾打造、瑪尼石刻……現在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民族手工藝之鄉」。
嘎瑪德勒5歲開始學習藏文,7歲學經,8歲開始學習繪製唐卡,14歲時便出師成為了一名唐卡畫師。15歲跟著父親到嘎瑪寺畫壁畫,16歲時在同齡人中第一個獲得堪布學位。
嘎瑪德勒的老師分別是他的舅舅貢布多吉和他的父親西熱洛桑,舅舅主要教他《造像度量經》中最基礎卻又最重要的比例、尺寸,父親則教他如何畫線條和塗色。
那時沒有電燈,學畫唐卡要抓緊白天的時間練習繪畫,因為到了晚上只能借著月光,或者點牛糞的火光,甚至一手拿著點燃的香,猛吹一口氣,借著突然一亮的香火光,趕快畫幾筆;沒有紙,他就在木板上練畫。
16歲時,嘎瑪德勒出師。他獨立完成的第一件壁畫作品是為青海囊謙一座寺院畫的壁畫,主題是彌勒佛的身世故事,一整面牆一共畫了九個場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他獨立完成的第一幅唐卡作品畫的是——文殊菩薩。這些作品得到了廣泛的稱讚,嘎瑪德勒漸漸小有名氣,同年獲得唐卡畫家堪布學位。
幾年後,嘎瑪德勒的繪畫技藝已經非常純熟,對主家提出的各種主題要求都得心應手,而且他的作品沒有定價,對方願意給多少就收多少。對他來說,繪畫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他生命和信仰的寄託。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嘎瑪德勒先後從事教師、公社組長、生產隊隊長、獸醫防疫員等職業。在鄉民辦小學,他教了十幾年的書;又當了幾年的業餘獸醫,給牲畜看病。但嘎瑪德勒從未間斷過畫唐卡,他以大地為幕、枯枝為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近50歲的嘎瑪德勒不再做其他事,專心繪製唐卡。剛開始時他畫一小幅唐卡只收一元錢,但是市場價格上漲很快,幾年後他的唐卡就漲到300元,現在則是十幾萬元。但是和市場追捧相比,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所傳承的這門技藝。
嘎瑪德勒介紹道,嘎瑪嘎赤畫派自創立之日起就受到漢畫的影響,注重抒情寫意,設色淡雅清麗,多用重彩烘染,講究顏色對比,結構嚴謹,畫面整潔,勾勒人物衣紋較為細膩,人物神態生動。他說,我最大的心願不是變得多麼富有,而是希望保護傳承好嘎瑪嘎赤畫派唐卡藝術,把它一代代傳下去。
1980年,嘎瑪德勒收的第一個徒弟,是他的外甥格來繞吉。後來,隨著嘎瑪德勒的名氣越來越大,親戚、鄰居,從鄉裡到全國各地,很多人來找他學畫。目前,嘎瑪德勒已經收徒500多人,其中包括蒙古族、漢族學生,甚至還有在大學任教的老師。
嘎瑪德勒帶學徒很有特色,他從來不收學徒一分錢。徒弟有的是在他那裡學習幾個月,有的是跟他學畫十幾年,他都一視同仁,給他們免費提供食宿。
有時候幾十個徒弟吃飯,50斤大米兩天就吃完了。所有糧米都是嘎瑪德勒自己出錢買。他把自己的畢生絕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甚至敢於打破以前唐卡師傅不教女性畫唐卡的習俗。現在,嘎瑪德勒有多名女弟子,甚至還有從東北、四川、雲南、香港過來學習的女徒弟。
如今,不僅嘎瑪德勒帶徒弟,就連他的大孫子丁增平措和二孫子仁青江村也開始帶學生。今年33歲的丁增平措,6歲時在爺爺的教導下學習繪製唐卡技藝,是目前的家族傳承人。丁增平措在爺爺的薰陶下,目前已創作幾百幅唐卡作品,西藏的各大寺院和內地的知名人士都珍藏有他的作品。丁增平措和弟弟仁青江村每天都帶著唐卡畫師和徒弟們辛勤作畫。
儘管已年過八旬,嘎瑪德勒依然身體健朗,精神矍鑠。如今,他仍能手持畫筆每天繪畫幾個小時,在精美的畫布上精工細作,描繪傳奇。
每天早晨7點,嘎瑪德勒就起床了。他的一天從為佛像供水開始。上午10點半,嘎瑪德勒手把手指導學畫唐卡的學徒。中午12點半,他會花上一小會兒時間,平和安詳地坐在純淨的陽光下,用自製的畫筆、天然礦石顏料,在畫布上細細描繪。
嘎瑪德勒也時常對年輕弟子們感到擔心和憂慮。現在有些學生作畫以經濟利益為主,不大講究畫工,畫到一定程度就不去深入研究。因此,他要求學生必須精確嚴謹,不允許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偏離先輩傳承下來的法則和度量。
對於市面上唐卡畫的魚龍混雜,嘎瑪德勒也非常擔憂,憂心過於經濟化會導致唐卡畫整體質量的下降。他打算儘量多整理一些之前繪製的底稿,自費出一本有關嘎瑪嘎赤唐卡的書,不為名利,他還想把書的價位定得低些,讓更多的唐卡繪畫者和愛好者能夠購買,為嘎瑪嘎赤畫派的傳承和發揚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嘎瑪德勒是一株常青樹,從藝80餘載不輟,繪事精純,懿德垂範,遍育桃李;他默默以自己的品行春風化雨,滋潤後人,為唐卡藝術的成長與成熟注入了情感的溫度,樹立了追逐的坐標!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