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錦江不到500米的一段河道內,大約30個應急排水孔被淡色沙燕用來築巢育雛。來自成都觀鳥會持續5年多的觀察結果表明,城市環境變化影響並改變著淡色沙燕的行為,它們在城市環境中營巢繁殖,說明淡色沙燕對城市環境變化具有一定的適應性,這也給城市生態建設提出了新思路。
淡色沙燕在空中捕食,這一河段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被立體利用的空間
5月6日清晨,早尖峰時段的成都百花潭公園外車水馬龍。樹蔭下,老人們正在晨練。路面下3米,則是淡色沙燕構築的另一個繁忙世界。
急停、俯衝、入水,七八隻成年淡色沙燕在水面上展示著高超的飛行技巧。有所捕獲之後,它們懸停在堤岸之上的排水孔前,洞中幾隻張嘴待哺的雛鳥早已迫不及待。「高峰時候,30多個排水孔都被它們築了巢,如今雛鳥長大飛走,現在只剩下3窩左右。」通過5年觀察,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對每一個排水孔的利用都爛熟於心。
淡色沙燕在空中捕食,這一河段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淡色沙燕築巢的排水孔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府南河改造時候留下的,砂巖石塊砌成的孔洞就成了它們臨時的家。不足500米長的堤岸上,共有80多個這樣的孔洞,其中30多個被淡色沙燕利用。
淡色沙燕就棲息在河堤上的排水孔中
學生論文揭秘原因
貫穿成都的錦江,為什麼淡色沙燕選擇了這一段?食物充足、環境安全,和沈尤一起參與研究的小學生沈易知,通過一篇論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淡色沙燕築巢的河段上遊幾十米是一個人工水壩。由於水流緩慢,水質富營養化度較高,蜉蝣等水生昆蟲數量較多。「能滿足一定數量淡色沙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的食物需求。」沈尤和沈易知的研究共同指向了這個答案。同樣的,因為水壩調節水位,巢穴距離水面有1米左右的安全距離。
沈易知還通過圖表,詳細記錄了80多個排水孔中,30多個被利用的方位、頻率等情況。
人工水壩使這一河段食物豐富。
城市建設新思路
淡色沙燕是雀形目燕科燕屬的小型鳥類,原本是崖沙燕的一個亞種,近幾年才獨立成種。它們幾乎分布全球。喜歡群棲於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質沙灘或附近的土崖上,通常都在較為鬆軟的沙質土壁上打洞築巢,並用小木棍和乾草對巢穴進行填充再進行繁殖。
沈尤說,雖然被淡色沙燕利用的應急排水孔與淡色沙燕通常的營巢環境完全不同,但這些應急排水孔內回填的鬆軟的沙土,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淡色沙燕營巢繁殖環境的要求。
淡色沙燕在空中捕食,這一河段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通過在成都平原地區的岷江和沱江流域開展的淡色沙燕營巢繁殖的一些野外調查和研究,沈尤發現,自然環境下淡色沙燕的繁殖期通常在4-5月份,而錦江邊這些淡色沙燕繁殖期至少為2-3月份。「這可能是為了避開雨季期間河道水位上升。」沈尤介紹說,在三峽庫區築巢的淡色沙燕也有繁殖期提前的現象。
通過研究,沈尤發現,淡色沙燕等野生動物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性。只要食物充足,繁殖環境幹擾不是很大,它們就有可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甚至城市中留居下來。「淡色沙燕在城市定居,為我們的城市建設提供了新思路。」沈尤說。
封面新聞記者 楊濤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