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的無奈——雖和管仲同被稱為齊國賢相,卻不能霸齊!

2020-12-05 盤石為之開

春秋齊國有兩個為後世稱讚的賢相,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晏嬰。

可能因為如此,《史記》將二人共同編寫為一列傳。

管仲讓齊桓公首霸,晏嬰讓齊景公中興。

兩人都很有智慧。

管仲以金龜換糧(出自《管子》)。

晏嬰用二桃殺三士(出自《晏子春秋》)。

不同的是:

管仲奢侈、高調,晏嬰節儉、低調。

如果從生活習慣、個人品德上看,晏嬰更值得稱頌。

然而,他的事業卻比不上管仲。

這是齊國的悲哀,他的無奈。

齊國到了齊景公這一代,國際形勢大不相同,國內情況也讓人擔憂。

上一代國君齊莊公因為「色」,被崔杼弒殺了,國家大權掌握在崔杼和慶封手中。

雖然後來二人先後被除,然而還有一個極大的隱患——田家。

晏嬰是個聰明能幹之人,田家的事情他知道一二,可是,無論怎麼勸,齊景公不聽就沒辦法了。

齊景公也是春秋時期齊國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可是比起齊桓公那種全全委政於管仲的氣魄,他顯得「吝嗇」。

同為宰相,晏嬰的權力比不上管仲。

所以,他也不能夠像管仲那樣大刀闊斧對齊國進行治理。

隨後,齊景公死了,齊國政權一步一步歸田家所有,最後姜齊變成田齊,豈不讓人悲傷!

當年,管仲為了治理齊國,向齊桓公要了三樣東西:貴、富、親。齊桓公給了他:上卿地位、齊國一年「市稅」、仲父稱號。齊國終於大治(出自《說苑尊賢》)!

管仲為相,手下賢人濟濟,寧戚、公孫隰朋、賓須無、鮑叔牙、王子成父等等,他只需要縱觀全局就好,至於易牙之輩,完全掌握之中。

而晏嬰呢?

明明勸諫齊景公要警戒田家,還不得不推薦田穰苴,豈不悲乎?

上無全全之信,下無拳拳之佐。

望其成管仲之業,晏嬰表示無奈!

《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詳。

然而,因為其時間長遠,某些詞語、句子理解起來比較難,這部《史記》特意加入了白話文翻譯,更方便現代人理解。

相關焦點

  • 【名人百科】品性貪婪卻譽滿天下的「春秋第一相」——管仲
    周穆王的後代,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歷史功過】 中國歷史上的權臣和名相不勝枚舉,然而真正能讓人記得住名字的又有幾人呢?
  • 觀瀾|牛山之下,「強齊」的迴響
    從位置和地勢上講,管仲歸葬於此,應是生前深思熟慮的結果。管仲是管理天才,《史記》記載: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古代中原人崇尚右,衣服都是右衽;周邊少數民族衣襟左掩,稱為左衽。管仲是法家鼻祖,儒家創始人孔子能這樣評價管仲,極不尋常。和孟子一樣,管仲也是「外鄉人」。
  •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邢疏:此章歷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
  • 春秋戰國史四:齊國內亂結束,齊桓公即位,管仲治齊,長勺之戰
    隨著鄭國、楚國的崛起,同時代齊國,也開始迎來自己的國運——公元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了。在此之前,齊國一直是鄭國的小跟班。在此之前,也就是公元前722年開始這幾十年時間裡,隨著鄭國的崛起,齊國一直都是鄭國的小跟班。
  • 晏嬰、叔向、子產:身份有微妙的區別,對禮的態度也不同
    三人同為執政大夫,皆屬士族出身,其中叔向與子產為其國同姓卿大夫,而晏嬰則為齊國的異姓卿大夫,這其中微妙的身份區別,致使他們對於國家有不同的態度。 宋國、鄭國兩國處於兩強勢力交界之處,形同兩強俎上肉。 因此,以鄭國之弱勢,當強橫之晉、楚,晉國勝則歸晉,楚國霸則從楚,疲於奔命。對外,已經十分不易,然而對內,則更是為難。鄭國公族「七穆」驕橫,子產一系不過是弱族而已。由魯襄公十年至三十年,這二十年間,各家族間互相傾軋、鬥爭激烈,當時子產已經為卿,然而他施政全力對外,對公族之間的是非,毫不過問。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三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廣東地區的高考作文題目,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霸主悲歌:齊桓公屍蟲滿屋,五子爭位相殺,居然全都做了國君!
    齊桓公雄心壯志,任用賢相管仲,徵討不服,會盟諸侯,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後來,齊桓公日益昏庸,不聽管仲遺言而親信奸佞。等到齊桓公病死,奸人作亂,五子爭位,霸業斷絕。可嘆齊桓公一代霸主,屍蟲盈室,辭世十個月後才得以安葬。當初,齊桓公有3個夫人,都沒有生下兒子,於是他納了很多妾,最寵愛其中6個妾。
  • 三個男人之間的「遊戲」,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到底什麼關係
    齊國僖公在公元前698年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太子即位後為齊襄公,他竟然與自己的親妹妹文姜私通,而當時他的妹妹已經嫁給魯桓公為妻,他倆怕東窗事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魯桓公灌醉殺害了。這也為齊國內亂留下了禍根!
  • 齊桓公的臨終悽涼:軟禁在寢殿,忍飢挨餓,袖袍掩面,僅晏蛾兒在
    從此歷史上有了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登基之後,鮑叔牙將好友管仲推薦給齊桓公為相。齊桓公成為齊國的國君,不僅改變了齊國的命運,更是改變了整個春秋戰國的格局。《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在:「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
  • 用一隻烏龜,為齊桓公借來五個月糧食,這事也唯有管仲能做得到啊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本名叫做管夷吾,「仲」是他的字號,後世尊稱他為「管子」。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幫助齊桓公呂小白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二人之間曾經也是恩怨紛紛,多虧有鮑叔舉薦,加上桓公小白大度、為國考慮、不計前嫌,才成就了這一段君主佳話。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 春秋戰國時,別人都覺得管仲很差勁,為何鮑叔牙卻說他有治國之才
    人們只會以世俗的眼光,盯著私德,沒有看到他們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懷。如果光盯著私德,管仲就是個小人,貪財、背主、貪生、好奢,哪一條都足夠把他踩扁。但是鮑叔牙最懂管仲的價值,不光寬容他,還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鮑之交」的美名。事實證明,鮑叔牙雖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識人方面,卻獨具一格。
  • 一代名相管仲,卻是個貪婪、怕死之徒?
    作者:東滔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是知交的典範,管仲年輕時家裡非常窮,而鮑叔牙的家境比較好,他們合夥做生意,本錢都是鮑叔牙拿的,可是獲利以後兩個人分配利益的時候,管仲卻毫不客氣的一點都不少拿,甚至比鮑叔牙拿的還多。
  • 管仲的經驗
    管仲的經驗文/無計讀史平時啊,如果看到某個人做事熟門熟路,不拖泥帶水,我們就會稱讚他有「老馬識途」的風範。事實上,經過人們的訓練,馬兒不僅能幫助人運輸貨物,而且它們也能經常找到回家的路。除了說馬兒能聰明地辨別方向,老馬識途也有幫助主人走出困境的事跡呢。今天咱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齊桓公與佞臣
    齊桓公稱霸以後,又過了六年,賢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齊桓公很著急,親自去看望他。桓公問他:「大臣中誰可以繼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說:「君主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應該知道得很清楚。」齊桓公有三個近臣,分別是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人,深得桓公的寵信。齊桓公就問:「易牙怎麼樣?」
  • 被認為最難的高考作文全國Ⅰ卷,管仲、鮑叔和小白到底該如何寫?
    說好的,就是命題開放,沒有主題先行,管仲,鮑叔,齊恆公,隨便欣賞哪個都行。這三個人,跟唐僧師徒四人一樣,誰也離不開誰,又剛好形成互補,走到一起,形成合力,成就了大業。孫悟空能幹,豬八戒痴癲,沙僧耐勞,唐僧軟弱,這四個人,路上靠哪一個,都不能完成到達西天的任務。管仲猶如唐僧團隊中的八戒,有著人性的弱點,當然,也有悟空能幹的一面。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
  • 一代霸主齊桓公:餓死67天無人過問,十幾個兒子忙啥呢
    齊桓公,出生於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中原大地群雄並起。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愛憎分明的鮑叔牙齊桓公在位42年,大半生勵精圖治,終於功成名就,雄霸一方。在齊桓公41年,管仲因病去世。齊桓公聽管仲之言任用隰朋為相,可是僅1個月後,隰朋也死了。
  • 齊桓公好心收留陳國公子,誰知兩百年後,江山被其後裔篡奪
    齊桓公在位期間,陳國發生了內亂,一位陳國的公子跑到齊國避難,齊桓公好心收留了他。誰也沒有想到,二百多年後,姜姓齊國的江山會被陳國公子的後裔篡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的源頭還得從陳國說起。公元前699年,陳厲公被殺,他的侄子陳莊公即位,而陳厲公的兒子公子完只能做大夫,沒有機會即位了。幾年後,陳莊公病死,他的弟弟陳宣公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