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齊國有兩個為後世稱讚的賢相,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晏嬰。
可能因為如此,《史記》將二人共同編寫為一列傳。
管仲讓齊桓公首霸,晏嬰讓齊景公中興。
兩人都很有智慧。
管仲以金龜換糧(出自《管子》)。
晏嬰用二桃殺三士(出自《晏子春秋》)。
不同的是:
管仲奢侈、高調,晏嬰節儉、低調。
如果從生活習慣、個人品德上看,晏嬰更值得稱頌。
然而,他的事業卻比不上管仲。
這是齊國的悲哀,他的無奈。
齊國到了齊景公這一代,國際形勢大不相同,國內情況也讓人擔憂。
上一代國君齊莊公因為「色」,被崔杼弒殺了,國家大權掌握在崔杼和慶封手中。
雖然後來二人先後被除,然而還有一個極大的隱患——田家。
晏嬰是個聰明能幹之人,田家的事情他知道一二,可是,無論怎麼勸,齊景公不聽就沒辦法了。
齊景公也是春秋時期齊國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可是比起齊桓公那種全全委政於管仲的氣魄,他顯得「吝嗇」。
同為宰相,晏嬰的權力比不上管仲。
所以,他也不能夠像管仲那樣大刀闊斧對齊國進行治理。
隨後,齊景公死了,齊國政權一步一步歸田家所有,最後姜齊變成田齊,豈不讓人悲傷!
當年,管仲為了治理齊國,向齊桓公要了三樣東西:貴、富、親。齊桓公給了他:上卿地位、齊國一年「市稅」、仲父稱號。齊國終於大治(出自《說苑尊賢》)!
管仲為相,手下賢人濟濟,寧戚、公孫隰朋、賓須無、鮑叔牙、王子成父等等,他只需要縱觀全局就好,至於易牙之輩,完全掌握之中。
而晏嬰呢?
明明勸諫齊景公要警戒田家,還不得不推薦田穰苴,豈不悲乎?
上無全全之信,下無拳拳之佐。
望其成管仲之業,晏嬰表示無奈!
《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詳。
然而,因為其時間長遠,某些詞語、句子理解起來比較難,這部《史記》特意加入了白話文翻譯,更方便現代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