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配好鞍,好的茶配好的水,同樣也需要搭配好的茶具,泡出來的效果也是極佳美味的。我國茶葉的品種繁多,器具多種多樣,造型也是極其地美,雖然泡茶的過程和方法大同小異,但卻因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方法衝泡出不一樣的美味。
下面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希望大家面對不同的茶具時,能夠選對,衝泡出好茶!
1
玻璃杯茶具
公元1世紀,人們就開始吹制並生產玻璃器物了,玻璃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自稀有到如今現在的生活用品,走過了很漫長的道路。
玻璃杯衝泡法可以衝泡我國所有的綠茶、白茶、黃茶以及花茶等等,現在我們一般會將綠茶、白茶、黃茶等芽葉較為細嫩的名茶適合用玻璃杯來衝泡。
這樣,我們可以通過玻璃衝泡的過程,欣賞到茶葉在水中的曼妙舞姿,一沉一浮間道盡世間百態,如春筍出土一般,銀槍林立,令人心曠神怡。
2
紫砂類茶具
中國的茶文化起始於唐朝,但是紫砂壺卻在北宋初期才開始崛起,歷史上,在明代就有關於紫砂壺的記載,當時也大為流行。
宜興紫砂茶具也是很出名,其裡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 。
紫砂適用於六大茶類的所有。用紫砂壺沏茶,透氣性能好,用它泡茶不易變味,不失原鄉的基礎上香不渙散,可以品位到茶真香真味。
正因為紫砂傳熱比較慢,嚴冷的冬天握持不會炙手,可以說是很好的茶具了。
3
瓷器類茶具
我國最早是以陶瓷作為茶具,最初的瓷壺是沒有固定的形狀,大約出現在早期的新石器時代,直到兩晉時代出現的雞首、羊首壺首一側有流,一側安持手的型制,才為壺這種器物最終定型,並且一直廣為流傳。
瓷壺一般適合衝泡綠茶、黃茶和白茶這類茶類。瓷器茶具以淨白者為佳品,可在外表隨意製作五彩圖案,其坯質緻密精細,硬度大,表面觀感性強,瓷器茶具的胎體無論薄厚,釉層光滑、玻璃感強,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敲擊音清脆而長,基本無滲透性,保溫性適中,能較好地反映出茶的色香味。
這類用具雅俗共賞,即可用於品茶,也可用於日常飲茶,還很適合泡飲藥茶,現已成為最流行的茶具。
以「景德鎮」瓷器為代表作。此壺是一種具有遠紅外線功能的日用瓷器。能夠將大的水分子變成小的水分子,能夠促進人體對水分的吸收,提高人體免疫力。用它來泡茶,茶水口感軟滑甘甜,盡享喝茶樂趣與健康。
尤其是普洱茶可以去苦昧,使茶水口感順滑甘醉、潤喉。
4
金屬類茶具
金屬用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
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認為用它們來煮水泡茶,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少有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
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至於金屬作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評價並不高, 如明朝張謙德所著《茶經》,就把瓷茶壺列為上等, 金、銀壺列為次等,銅、錫壺則屬下等,為鬥茶行家所不屑採用。到了現代,金屬茶具已基本上銷聲匿跡。
5
竹木類茶具
在歷史上,廣大農村包括茶區,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但現代已很少使用。在我國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殼製作的壺、碗來泡茶的,經濟而實用,又具有藝術性。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烏龍茶木盒,在盒上繪製山水圖案,製作精細,別具一格。
隋唐以前,我國飲茶雖漸次推廣開來,但屬粗放飲茶。當時的飲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間多用竹木製作而成。但是這種器具在衝泡的過程中會吸附竹子的味道,從而會降低茶葉的品質,但這樣泡出來的茶湯具有竹子的清香。泉水甘甜、翠竹清香、茶葉濃醇,三者融為一體,別有風味,久久難忘。
茶具的種類繁多,造型也是千變萬化,不同的材質價格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選擇茶具的時候,要根據自身需求,通過造型、材質、價格、工藝等方面去挑選適合自身的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