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牙舞爪的邪惡隱喻:西方繪圖傳統中的章魚

2020-12-06 網易新聞

橫行於地圖之上的章魚完美地象徵著邪惡:其醜陋的頭部是邪惡智慧的中樞,操縱著面目可憎的四肢,為周遭的一切帶來死亡與毀滅。

——美國諷刺作家弗蘭克·雅各布斯(Frank Jacobs)

19世紀以來,在西方含有政治宣傳意味的地圖中,張牙舞爪地攫取著土地與權力的巨型章魚屢見不鮮。它們既令人恐懼與憎惡,又扮演著饒有趣味的多重角色,其影射對象遍及獨裁者、壟斷企業、邪惡帝國等。本文輯錄自19世紀末至21世紀的多幅「章魚地圖」,對其歷史背景加以分析說明,藉以展示章魚這一符號如何在製圖學中發展、成熟並延伸出不同意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地圖中繪製章魚的傳統古已有之,只是當時的章魚與鯨魚、美人魚、海蛇等形象類似,位於地圖的海洋區域,代指其中潛在的風險與機遇。事實上,即便今日去查閱章魚在西方星相學或紋身理論中的象徵含義,回答大多也是「智慧」、「專注」、「神秘」等,與古地圖中的形象較為一致。這些中性甚至不乏褒義的評價,可謂章魚的傳統意象。但19世紀以降章魚在地圖中的邪惡形象卻與之大相逕庭,這種微妙的反差也正是筆者的主要關懷所在。

早期的章魚地圖:1870-1900

這一轉變的明顯特徵在於,章魚從地圖的海洋中「爬」到了陸地上。從象徵海洋深不可測的神秘生物,變為了陸地上攫取土地與權力的貪婪巨獸,後者也因此常見於政治宣傳或政治諷刺地圖中。目前可考的最早的這一類型章魚地圖如下,由荷蘭人J.J. van Brederode於1870年繪製,描述了克裡米亞戰爭十數年後,沙俄與奧斯曼帝國乃至歐陸諸國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

幽默的戰爭地圖(Humoristische-oorlogskaart):J.J van Brederode出版於哈勒姆(Haarlem), 1870,藏於阿姆斯特丹大學。

本圖在右下角附有說明文字,解釋了作者對圖中地緣政治的理解(也是這一時期章魚地圖的共同特點),筆者翻譯如下:

章魚(貪得無厭的沙俄)已經忘卻了克裡米亞戰爭的慘痛失敗,並再次向各個方向伸出爪牙。在抵擋了奧斯曼的入侵後,沙俄順勢反撲,試圖像其粉碎波蘭一般徵服奧斯曼。希臘也有意割據自治並從另一個方向耗盡奧斯曼的精力。匈牙利試圖攻擊沙俄,卻被姐姐奧地利牢牢拽住。因最近的戰爭失利而心有餘悸的法國,則在謹慎檢查著自己的軍械。英國與愛爾蘭則小心觀察著整個局勢,倘若沙俄脅迫奧斯曼或介入蘇伊士運河,便隨時加以阻止。西班牙正趁機小憩一會。義大利把教皇玩弄於鼓掌之中,而比利時富裕的君王則努力看守自己的財富。丹麥的旗幟雖小,卻也有理由為自己驕傲。

1853年,俄國以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徒(即圖中代表土耳其的男子左肩的骷髏)為藉口對奧開戰,史稱克裡米亞戰爭,或第九次土俄戰爭。但沙俄此役在英法等國的介入宣告失敗。Brederode在1870年察覺到沙俄已重整旗鼓,試圖再戰。7年後,第十次土俄戰爭果然爆發,俄國勝利並獲得2億盧布的賠款。俄國的用兵方向正是圖中章魚觸角所及的巴爾幹及高加索地區。

雖然Brederode開創了這一類型章魚地圖的先河,但公認的章魚地圖之父卻是稍後出現的英國人的Fred W. Rose。Rose頗為多產,創造了多幅名為「嚴肅漫畫(Serio-comic)」的戰爭地圖。他在1877年出版的關於第十次土俄戰爭的地圖,便常被誤以為是章魚地圖的始祖:

「嚴肅漫畫」戰爭地圖之1877年:F.W.Rose所繪,G.W.Bacon出版於倫敦,1877。(左為原版,右為修訂版)

藏於巴裡·勞倫斯·魯德爾曼古地圖股份有限公司(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 Inc.)

然而對比不難發現,F. W. Rose這幅圖的原版雖然冠名「為1877年所做」,卻與1870年Brederode繪製的地圖頗為雷同。雖然這幅地圖出版時戰爭已然爆發兩月之久,其介紹文字(德文)卻與戰前Brederode版(荷蘭文)的內容近乎完全一樣。Rose這幅「名作」恐有抄襲之嫌。或許是出於心虛,Rose同年還陸續為本圖出版了兩種修訂版本(右圖是其中一版),地圖改變不大(略微勾勒了北非的輪廓,將北歐三國擬人化等),主要調整和添加了一些符合1877年政治局勢的介紹文字,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當然,Rose確實也有不少均沿襲了這一題材的作品傳世,如下圖是他對於1900年歐陸局勢的刻畫「約翰牛(代指英國)和他的朋友們」:

約翰牛和他的朋友們:1900年的歐洲,F.W.Rose所繪,G.W.Bacon出版於倫敦,1900。

地圖中的章魚頭上赫然顯現出沙皇的形象,昔日的對手奧斯曼帝國已經四分五裂,而沙俄的觸角又伸向了遠東的清朝。作者的介紹部分對俄國的形象及其意圖給予了詳盡的說明:

俄國:儘管沙皇出於崇高的目的試圖用自己和平的形象來改變俄國,俄國的本性仍然是一隻章魚。她的觸手在縱向和橫向肆意擴張。波蘭與芬蘭已經領略到被她裹挾的痛苦滋味。中國則感到了其吸盤的力量。她的觸手中有兩隻正在悄悄逼近波斯與阿富汗,另一隻則等待時機給予奧斯曼再次痛擊。

從1870年至1900年之間的章魚地圖,可以視為這一創作形式的早期階段。無論出版品是英文、德文還是荷蘭文,其中的章魚無一例外地指向沙皇俄國。這體現出西歐各民族對於俄國的普遍恐懼與異化傾向。歷史上儘管俄國多次展現渴望「西化入歐」的迫切心情,西歐卻從未將俄國歸為同一文化圈,相反對之報以歧視與敵意。塞繆爾·亨廷頓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把歐洲文明的界線限定在「基督教的範圍結束、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的範圍開始的地方」,亦即將俄羅斯排除在歐洲之外。此外他還強調:「西方文明八個特徵之中的七個——宗教、語言、政教分離、法治、社會多元化、代議制機構、個人主義——幾乎完全與俄羅斯的經歷無緣……俄羅斯文明是基輔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佔庭的強大影響和蒙古長期統治的產物,這些影響造成一種社會和文化,它們與西歐社會和文化幾乎沒有共同之處。」正是在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歧視之下,俄羅斯逐漸由人格化的國家被異化成了不通人性的怪物。

如果與其他政治地圖相聯繫,便不難看出這一「章魚俄國」所蘊含的特殊政治話語。如下面四幅同樣繪自19世紀下半葉的地圖所示,俄國也曾經以動物的形象出現(主要是象徵俄國的熊),但與章魚俄國的顯著區別在於,此前的地圖中西歐諸國的屬性與俄國是一致的,即俄國是熊的時候,英法則對應獅子、公雞等;當西歐諸國以人形示人時,俄國同樣如此(如以沙皇的形象)。可見早先的動物形象只是擬人之用,並不具有區分「族類」的作用。然而在章魚俄國的系列地圖中,整個歐陸只有俄國並非人類,這也就暗示了不僅非我族類,而且難以教化的含義。Rose在其1900年創作的那幅地圖的介紹中便直接地點破了這一點:「儘管沙皇出於崇高的目的試圖用自己和平的形象來改變俄國,俄國的本性仍然是一隻章魚。

總之,在章魚地圖問世的前三十年中,其主要意涵在於折射出西歐對於俄國因文化排斥而訴諸異化的微妙心態。章魚近乎成了俄國的專屬符號,然而這一局面很快就在20世紀被打破,後者同時也是章魚地圖最為蓬勃發展的階段。

成熟期的章魚地圖:1900-1991

進入戰事頻仍的20世紀,章魚地圖被廣泛用於政治宣傳之中,其影射對象不僅限於俄國。就題材而言,它也不止於代指國家政府,而被延展到壟斷企業,獨裁者,或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筆者僅選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幅加以分析說明。

下面這幅章魚地圖由Joseph Ferdinand Keppler在1904年所繪。嚴格來說它並不具有「地圖」的功能,而是一幅政治宣傳畫。但其中章魚的內涵與前述並無二致,並且其指涉對象是壟斷企業,這點頗為罕見。因此筆者姑且將之歸為「章魚地圖」,聊作分析。

「下一個!」Joseph Ferdinand Keppler繪於美國,1904。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這幅章魚「地圖」繪於美國,正值1904年大選前夕。其中肆無忌憚的章魚代指美國能源界最大的託拉斯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圖中章魚的觸手牢牢掌握了美國議會及民眾,眼睛則緊盯著左下角的白宮。從其標題「下一個」中不難猜想,作者意在抨擊與諷刺標準石油正在逐步控制美國各級機關,下一步便是掌控白宮,徹底掌握美國經濟的生殺大權。

此次選舉在謀求連任的Theodore Roosevelt(即老羅斯福)與民主黨候選人Alton B. Parker之間展開。老羅斯福素以反壟斷而著稱,曾挫敗摩根大通大規模併購鐵路的企圖。Parker在競選中雖然提出了類似的反託拉斯綱領,卻被曝出其主要競選團隊成員領受標準石油的工資。此事愈演愈烈,進而使標準石油的壟斷行為成為當年大選的主要議題。老羅斯福最終以56%對37%的巨大優勢獲勝,並在兩年後對標準石油發起大規模反託拉斯訴訟。整起事件以最高法院於1911年裁定標準石油解體而告終。

下圖則由日本人大原喜三郎創作於1904年。某種意義上這幅畫應該歸於上一節中,一則大原喜三郎幾乎是在Rose原作的基礎上向東延伸到亞洲部分,二則此畫出版於日俄戰爭期間,因此章魚的角色仍舊由俄國扮演。但考慮到日本不存在西歐「否認」俄國的異化情節,並且這也是為數不多的非歐美列強創作的章魚地圖,故此特加說明。

滑稽歐亞外交總圖,大原喜三郎繪製,西田助太郎出版,1904。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本圖提供英日雙語介紹。在左上方的英文介紹中,表明自己承襲Rose版章魚地圖:

「黑章魚」是某位傑出的英國人(即F. W. Rose)賦予俄國的稱號。由於黑章魚貪得無厭,它向各個方向伸出其八隻觸手,並將所及之處的一切牢牢掌控。但由於他過於貪心,有時甚至會被奮力一搏的小魚造成重創。事實上,就像日本諺語所說的,「無私乃是最偉大的貪婪」。我們日本人對於近日日俄戰爭的起因無需多言。一言以蔽之,未來這黑章魚能否存在,完全取決於他如何結束這場戰事。日本艦隊已經在東方全殲俄國海軍。日本陸軍將要在朝鮮和滿洲對俄國取得決定性勝利。接下來……聖彼得堡?讓我們等著瞧吧!醜陋的黑章魚呵!日本萬歲!萬歲!

——大原喜三郎書於1904年3月

相比於Rose地圖中只刻畫了沙俄伸向西方的觸手,大原則揭示出其橫跨兩大洲的地理事實與政治野心。俄國在亞洲的觸手,一隻扼住波斯的咽喉,一隻試圖從清廷手中奪走西藏,另一隻則橫跨滿洲,染指黃海。正是這第三隻手直接導致了日俄戰爭的爆發。

本圖繪製於日俄戰爭(1904.2.8-1905.9.5)爆發一個月後。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日本這個東方的新興國家挑戰並擊潰沙俄這一西方傳統列強,實質上乃是英國與沙俄在遠東的權力博弈,其中日本充當了英國代理人的角色。早在1902年,日本就得以在平等關係下與英國結盟。內容共有六條,包括雙方承認彼此在中朝的既有利益;雙方在戰時互為奧援或至少保持中立等。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條,英日互相承認中國及朝鮮之「獨立」。這看似與日本殖民朝鮮的政策背道而馳,實則是兩國遏制俄國向遠東擴展的外交手段。日俄戰爭的直接誘因之一,便是日本為了防止俄國在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後不斷向遠東投放軍力,因而搶在鐵路全線通車之前發動戰爭。遏制俄國東進,自然也符合英國的全球利益。因此在日俄戰爭中,英國不僅處處掣肘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馳援遠東,也為日本提供融資支持,其他列強則懾於日英同盟,紛紛作壁上觀,這些條件對於日本的最終獲勝都是必不可少的。

從圖中的許多細節也不難窺見日英同盟的端倪。首先圖中日本選擇了與英國一致的粉色,另一個粉色的主要國度則是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其次左上角的介紹不僅把Rose奉為傑出的英國人(Prominent Englishmen),也選擇全文採用英文書寫。這在今日或許不足為奇,然而在20世紀初英語遠未取得世界通用語的地位,法語、德語各擅勝場(如前述Rose在倫敦出版的章魚地圖最初只有德語版本)。世界缺乏通用語言,這也是柴門霍夫在19世紀末創作世界語的初衷之一。由此觀之,這幅地圖展現日英同盟的意味甚濃。不過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圖沿襲了西歐把俄國汙名為「章魚」的做法,但在英文介紹中,章魚的代詞卻是人稱代詞He而非物主代詞It,這或可佐證日本由於文化圈不同,並沒有西歐異化俄國的情節。或許從日方的視角來看,只有把沙俄視為西歐列強的同類,才更能彰顯日本以下克上,躋身世界強國的光榮。

前述的土俄戰爭、日俄戰爭尚處於局部戰爭,與二十世紀隨後爆發的一戰、二戰及冷戰等全球性衝突不可同日而語。戰爭範圍之擴大,程度之激化,導致越來越多的「章魚地圖」被國家機器用作政治宣傳,因此往往作者不詳。這種轉變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地圖上關於時局的介紹文字幾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煽動性的政治口號。這使得章魚地圖從一張方便讀者掌握世界概況的「地圖」轉為了發動群眾響應政治號召的宣傳海報。下圖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早在1788年奧諾雷·米拉波(Mirabeau)就說過,戰爭是普魯士的國家工業」,法國,1917。

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米拉波是法國大革命期間著名的演說家和革命家)

本圖是法國在一戰後期的一幅政治宣傳畫。如標題所示,本圖以三種圖案展示出普魯士在1715年、1815年、一戰爆發的1914年疆域不斷擴大的事實,意在指出普魯士(德國前身)的崛起之路乃是建立在不斷的戰爭掠奪之上。這隻德國章魚的八隻觸手分別伸向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巴爾幹、希臘、土耳其及小亞細亞,大有席捲歐陸之勢。

圖中的些許文字無不煽動對普魯士的敵意,如伸向法國的觸手下寫著「三年前被入侵的法國,不過是47年前被侵略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重演」。左下方的紅字引用了德軍在戰爭前夕的動員令——「德國人民必須以主體民族的姿態,統治歐洲的低等民族。」右上角則同樣以紅字表明了法國的態度——「全體法國人民為正義的勝利而戰。」其動員戰爭之意可見一斑。

有趣的是,僅在一年後,德國便回敬了同樣一幅章魚地圖,對象換成了法國的盟友英國:

「海洋的自由」,德國,1918。館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這張地圖比法國那幅更為簡單粗暴,索性連政治口號都省了,直接點出英國在全球海洋上進行掠奪的具體地點。由於日不落帝國的海洋霸權前無古人,連帶著章魚的觸手也誇張到違背自然規律的地步,共有24條之多。圖中除了標示這些據點的名稱外,還於下方指出英國侵略的具體時間。考慮到德國發動一戰的口號之一是「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再回頭看這張惜字如金的海報,真可謂字字泣血。相比於英法抨擊德國覬覦歐陸,英國卻通過海洋霸權控制了全球。對於德國軍國主義者的刺激可想而知。

風水輪流轉,到了二戰早期,德軍以閃電戰快速平定西線,解決了長期以來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難題,第三帝國稱霸世界似乎指日可待。這一時期德軍掌控了除英國外幾乎整個西歐,其章魚地圖的一個特點是鼓動旗下的傀儡政府代為宣傳,從而擴大輿論攻勢。下面這幅地圖便由德國控制下的法國維希政府出版:

「保持信心,系統的截肢手術正在進行」,法國維希政府出版,1942。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這份宣傳海報出版於1942年,正值軸心國在二戰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一方面日軍在重整旗鼓的美軍反擊下節節敗退,另一方面德軍也在北非戰役失利,並在東線戰敗於史達林格勒。這恐怕也是這份海報呼籲「保持信心」的緣由所在。圖中章魚一反之前給人帶來恐懼的形象,首次遭到「截肢」。其流血的觸手表示德軍在伊利亞、埃及、敘利亞等地挫敗了英軍的進軍意圖。當然這也並非妄言,德軍確實在一年前的北非戰役中重挫英軍,收復了上述失地,不過1942年底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徹底粉碎了德軍在北非的擴張勢頭,使其轉為戰略防禦,這是後話。

就章魚地圖的特色而言,本圖以殘暴的邱吉爾的形象取代章魚頭部,把一國元首章魚化,這在當時並不多見(冷戰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中這種現象逐漸成為主流)。或許讀者還記得,在Rose的那幅「約翰牛和他的朋友們」中,章魚形態的俄國其頭部就是沙皇。但這與本圖有本質差別。那幅圖中Rose想表達的是「即便沙皇做出了高尚努力以使俄國呈現出其本人的和平面貌,俄國的本質仍然是一條章魚」,而本圖的主旨恰恰相反——將英國的殊死抵抗歸咎於邱吉爾一人的冥頑不靈。如果回顧二戰時期德軍高層的一系列決策,便不難發現這種情緒其來有自。

事實上,無論是希特勒坐視敦格爾克大撤退,還是他在英倫三島空戰正酣之際貿然出兵蘇聯,都有學者解讀為希特勒始終寄望於英國投降。希特勒在意識形態上無法接受共產主義的蘇聯,卻始終對英國留有勸降的餘地。可惜張伯倫之後,領導英國的是高呼Never, never give up的邱吉爾,這無疑使德軍的戰略決策屢屢受挫,無怪乎要在政治宣傳中將邱吉爾獨裁化、妖魔化。

下面兩幅圖也是二戰期間饒有趣味的章魚地圖,二者都為荷蘭政府出版,立場卻截然相反。其一的出版方為德國治下的荷蘭傀儡政府,高呼打倒美元霸權;其二則為英國庇護下的荷蘭流亡政府,呼籲荷蘭在東印度群島的殖民當局抵禦日軍的進攻:

「美元章魚」,荷蘭納粹黨人,1942。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東印度群島必須自由!讓我們為之努力奮鬥吧」,荷蘭流亡政府,1944。藏於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在荷蘭傀儡政府筆下,美國這只在太平洋與大西洋間肆意擴張的章魚,正遭受日德聯軍的左右夾攻。一柄1942的武士刀斬斷了美國自1898年伸向菲律賓的觸手,代表日本在戰爭初期迅速控制了菲律賓群島。圖中日軍為艦載飛機及航母組成的混合艦隊,德軍則為U-2潛艇(多艘美國商船被擊沉在旁)。這也較為符合兩國對海軍的不同側重。

然而在荷蘭流亡政府的宣傳畫中,日本卻成了極力攫奪南亞資源的章魚。據稱這份海報印製了1000份,旨在動員為印度群島的自由而戰。然而有兩點史實卻令這份海報增添了一絲諷刺味道:一是被荷蘭奉為救世主的美軍在實戰中採用「跳島戰略」,不拘於一城一池之得失,北上直取日本本土,因此戰略上放棄了東印度群島;二是這份海報名為「東印度群島必須自由」,其政治訴求卻在於恢復戰前荷蘭的殖民狀態。這種「自由」顯然不是當地人民的自由。

雖然生靈塗炭的二戰以反法西斯陣營的勝利而告終,但世界幾乎同時進入了冷戰這場曠日持久的全球鬥爭。因此章魚並未隨著戰爭結束而消亡,而在冷戰語境中被賦予了意識形態的角色,下圖便是一例:

「察覺險情!」,奧地利人民黨競選海報,1945。圖片源自網絡博客Vulgar Army。

戰後奧地利同德國一樣遭受了美蘇英法四國的分區佔領。政治上一直由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和奧地利人民黨組建聯合政府。其中人民黨明確表示自己是天主教與反社會主義政黨。這份海報即通過渲染蘇聯的威脅來號召民眾為人民黨投票。以往的章魚地圖中,其觸手往往是攫取土地的重要象徵。然而本圖中重點並非觸手,而是象徵蘇共的紅色。作者將之渲染成血色,增加了冷戰鐵幕下讓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氣息。這也從側面表明,在冷戰早期美蘇雙方並未表露明確的軍事意圖時,章魚地圖更側重於渲染意識形態層面的衝突。

社會主義陣營同樣適用章魚地圖加以回應,下面是法共於1950年出版的一幅反美宣傳畫「美國人在美國」:

「美國人在美國!」,法國共產黨,1950。圖片源自網絡博客Vulgar Army。

法國是戰後社會主義浪潮最為高漲的西歐國家,左派的反美活動及學生運動層出不窮。本圖中法國領土上寫著「不,法國不是一個被殖民國家!」下方落款為「(本海報)由法國共產黨編輯,由Renault工廠工人出資印刷」,無不體現出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這一時期法國民眾對於美國的反感除了社會主義思潮以外,也有經濟上的客觀因素。雖然美國在1947年便開展全面重振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而法國同時爆發惡性通貨膨脹,英鎊與法郎比率一度高達1:1000。同時期美國基層百姓的一大樂趣就是仗著匯率優勢,假期攜家帶口到法國度假。美國目不識丁的紅脖子在法國招搖過市,動輒一擲千金,高傲的法國人內心之痛苦可想而知,也難怪要鎮臂高呼「法國不是殖民國家」。

不過隨著冷戰的深入,美蘇或直接出兵,或操控了局部的代理人戰爭,這就讓地圖中的章魚能夠再次「有的放矢」地伸出觸手。不過礙於篇幅,筆者恕不具體展開了。

總結而言,十九世紀之前,地圖中的章魚不過被用來代指海洋的神秘與危險,與海怪、美人魚扮演的角色類似。1870年以來,章魚「爬」上了陸地,代指肆意擴張,攫取土地與權力的邪惡帝國。這一創造很大程度上與西歐諸國長期以來否認俄國的「西方性」有關。前者通過地圖將俄國異化為面目可憎的怪物,暗示其野性難馴,非我族類。事實上,不論是最初的土俄戰爭,日俄戰爭,還是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以及如今普京的章魚化,除卻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暫時奪走風頭之外,俄羅斯幾乎佔據了章魚地圖的半壁江山,可謂不折不扣的章魚哥。

不過隨著二十世紀的多次大戰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章魚地圖被更多用來政治宣傳,其諷刺對象也從俄國擴展到德、英、日、美等諸多列強,題材也不限於抨擊一國政府,而擴散到壟斷企業、上層階級、獨裁者、乃至意識形態陣營等等。「國家不幸詩家幸」,可以說二十世紀正是章魚地圖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時期。


本文來源:澎湃私家歷史 作者:李漢平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蛇是華夏文化最複雜的動物,與西方文化中邪惡形象迥異
    蛇是非常古老的動物,也是傳統文化中十二生肖之一,在民間,蛇年出生的人,有「小龍」之謂。在生肖性格分析上如此描述:「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善於鑽營,沉著冷靜,有特殊才能,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和精神。善於隱藏自己,不喜炫耀。
  • 《哈利波特》中的蛇,在隱喻著什麼?
    在《哈利波特》影片中,不斷地出現蛇的隱喻,從第一集中哈利波特用蛇語與蛇對話。《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出現的蛇怪,它不僅肩負著斯萊特林本人的仇恨,而且還背負了伏地魔的仇恨,它想把一切仇恨的對象都消滅殆盡。那麼,為什麼用蛇作為復仇的原型呢?
  • 在西方象徵著邪惡的蝙蝠,在中國文化中原來有這麼多美好寓意!
    2018-06-05 16:14:21 來源: 東家人 舉報   喜歡傳統工藝與器物的朋友一定不難發現
  • 西方神話中,最常出現的七種邪惡生物,少有人聽過四種以上!
    哈嘍,大家好,我是過客,一個喜歡神話故事的普通人;昨天跟大家分享了西方神話中代表善良與正義的幾位天使,那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下西方神話中,代表邪惡與黑暗的七種生物!NO.1 狼人狼人,西方民間傳說中最常出現的黑暗生物,他們平日裡與普通人無異,但每到月圓之夜就會變身成身披長毛、狼頭人身的狼人並失去理智,攻擊殺死一切眼中看到的生靈,極度嗜血嗜殺,是比吸血鬼還瘋狂的種族。狼人一般可以分為兩種。
  • 日本龍性格柔和樂於助人 西方dragon是種邪惡存在
    但是,日本固有的用來祈禱風調雨順的蛇神並未因龍的出現而銷聲匿跡,因此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龍是相當複雜的形象,它是蛇與龍的混合體,蛇的身上有龍的特徵,而龍的精神裡又有蛇的性格。  在日本,龍被描繪成性格柔和、樂於助人的形象。日本學者指出,與西方將龍描繪成與人為敵的形象相對,日本的龍往往充滿善意,與人類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宮崎駿《千與千尋》中的白龍形象很能說明日本人對龍的理解。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將交際維度吸納於傳統的隱喻認知範疇之中,建構了「語言、概念與交際」三維支撐的全新隱喻分析平臺,旨在提取隱喻認知背後的精細化機制,實現隱喻認知研究的分科思辨與科學驗證。第三組概念主要涉及刻意隱喻理論的方法論:無論是本體論的基本說明,還是認識論的重點闡釋都必然以實時在線的「言辭」方式得以呈現,最終落實於具體的「詞語」之上,其操作機制依靠的就是「映射」這一逐層聚焦的操作方法。刻意隱喻理論既尊重傳統隱喻研究,又關注全新的研究視角。
  • 活吃章魚 韓國極限體驗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孫星美】活吞章魚,是韓國最獨特的美食體驗之一。在韓國著名電影《老男孩》裡,粗獷的男主角生吃活章魚的一幕,讓筆者觸目驚心。章魚爪子在嘴裡四處流竄,像美杜莎的「蛇發」。雖然看起來恐怖,但在韓國,吃活章魚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國這種吃法曾經引起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認為不人道,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 從敘事手法、繪本風格、主題隱喻挖掘《大壞狐狸的故事》魅力所在
    二、繪本風格:「留白」意蘊  「留白」是常用於中國水墨畫中的一種傳統構圖原則,其內涵源於中國的傳統美學範疇。「留白」的目的是務虛顯實,引發弦外之音、畫外之意,構成無盡的想像空間。繪本風動畫在畫面的清晰度和現實還原度上,遠不及CG製作的動畫,但繪本動畫簡約的畫風、凝練的線條,以及虛實相生、輕重適宜的布局,帶有更強烈的個人風格,受眾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人情味在作品中的蔓延。  《大壞狐狸的故事》正是採用了這樣一種「留白」的繪圖風格,採用寫意的2D水彩畫方式,與3D林立的好萊塢動畫作品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神秘的北太平洋巨型章魚:人類對怪獸的最初印象
    說起怪獸,你或許會想到張牙舞爪的爬行動物,但是人類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不過幾百年時間。要說人類對怪獸的最初印象,那還要數章魚。不管是傳說中的北海巨妖,還是希臘神話中的百頭巨龍拉冬,都是人們對章魚形象在腦海中的進一步演繹。
  • 世界上最可愛的章魚,害羞時還會捂臉,人送外號「萌萌噠」
    世界上最可愛的章魚,害羞時還會捂臉,人送外號「萌萌噠」
  • 惡魔隱喻:博斯畫中的貓頭鷹
    博斯畫作中頻頻出現的貓頭鷹,究竟是智慧還是邪惡的象徵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前一種,認為貓頭鷹象徵著淵博的智慧和道德的制高點,因此總是在高處俯瞰人世。而從博斯的作品中,能看到其中的貓頭鷹本身既是惡魔的象徵,也是博斯反叛精神的表現。
  • 生吃章魚的韓國人,沒有被中國的醉蝦嚇倒,卻被日本這道菜嚇哭!
    生吃章魚的韓國人,沒有被中國的醉蝦嚇倒,卻被日本這道菜嚇哭!如今,吃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胃了,對於有些人來說,食物除了飽腹的作用,人們在吃的方面也開始尋找更多樂趣了,比如韓國的生吃章魚、中國的醉蝦等等,最可怕還要數日本的這道食物,到底是哪種食物呢?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 世界上最可愛的小章魚,會捂臉會害羞,迷倒一片網友
    提起章魚,吃貨們首先會想到十幾種美味的吃法,因為章魚的味道在海鮮中算是上乘了,但是章魚的面貌卻不敢恭維,八條長長的觸手使得它們在遊泳的時候張牙舞爪,怎麼看都有點兒恐怖,體型巨大的章魚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海怪。但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種顏值非常萌的章魚,它就是烙餅章魚。
  • 《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大反派章魚博士,為何變成了女性?
    在這部電影中,最酷的轉折之一就是,電影中總是充滿了許多令我們意外的驚喜。其中就包括了一個傳奇反派章魚博士,以一個全新的形象登場。對於蜘蛛俠的漫畫和影迷們來說,章魚博士都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反派。這個反派在託比·馬奎爾的《蜘蛛俠2》電影中,有著精彩的登場。在之前的影視作品或者是漫畫作品中,章魚博士都是一個男人,不過在《蜘蛛俠:平行宇宙》這部電影中,章魚博士卻化身為了一個女性。
  • 章魚的智商有多可怕?看完再也不敢吃章魚小丸子了
    米勒斯維爾大學的章魚研究者 Jean Boal 講過一次餵章魚的經歷。她們實驗室餵章魚用的是魷魚,有天早晨她去拿的時候發現這批魷魚凍太久已經不太新鮮了,估計不會受歡迎。但whatever,她還是拎了一盒回來,每個水箱丟了一條進去。餵完最後一隻章魚,她決定走回去看看第一隻對不新鮮的食材是什麼反應。
  • 兒童讀物中的隱喻:簡單不意味著缺乏深度
    無論這種啟示在成年讀者看來有多深奧,真相就是啟示一直存在,只是我們閱歷還不足以發現隱喻的信息。」的確,當我們過度沉醉於故事或太過年輕時,很難發現隱藏的信息。沃勒博士直到長大後讀到莫裡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野獸家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時,才發現(童年故事中)媽媽不讓馬克思睡覺前吃夜宵的原因。
  • 為什麼章魚是海洋生物中的天才?
    他們將8隻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放入沒有放置其他東西的水族缸中,然後在超過10次的實驗中,給它們一些能漂浮的塑料藥瓶。一開始,這些章魚都把藥瓶放到嘴裡,顯然是想知道能不能吃,之後藥瓶就被丟到一邊。然而,經過幾次實驗後,其中兩隻章魚開始對著藥瓶噴出水流。這些藥瓶開始在水族缸另一端翻滾,水流將它們又送回到章魚身邊。
  • 「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摘  要:在網絡新聞標題中,熱門的「行走的XXX」構式其話題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等物體。「行走的」往往是「直立行走」的縮寫形式,而能否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特徵之一。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
  • 蝙蝠在中國古代是福氣的象徵,為何在西方人眼裡,卻是惡魔的代表
    由此可見,蝙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早已被賦予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吉祥長壽的寓意。但是在西方,蝙蝠卻被認為是不祥的、邪惡的兇獸,代表著黑暗、死亡,總是與罪惡和黑惡勢力聯繫在一起,成為了邪惡的象徵。(代表邪惡的蝙蝠)那麼,西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呢?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西方人說「蝙蝠」這個詞,並沒有「福」這樣的諧音。沒有這樣的諧音,因此蝙蝠其它方面的形象,就被誇張出來了。哪些方面給誇張出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