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在不同的文明當中,龍也以不同的形象和象徵出現其中,這其中有邪惡也有正義,有守護也有破壞。
日本也有龍的傳說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國在歷史上的文化交融也是頗為頻繁,讓日本同樣有許多關於龍的傳說。
在日本,與龍有關的神話最早出現於記述歷史的《日本書紀》當中,出現在約與中國秦朝同時期的「彌生文化」時代,傳說中的「龍神」用神器創建了「大八洲」,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
在東漢時期,龍的形象由中國正式傳入日本,並演變成蛇身與其他動物的組合,被人們視作可以上天入地的水神和龍神,進而受到大眾的崇拜。但是,日本固有的用來祈禱風調雨順的蛇神並未因龍的出現而銷聲匿跡,因此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龍是相當複雜的形象,它是蛇與龍的混合體,蛇的身上有龍的特徵,而龍的精神裡又有蛇的性格。
在日本,龍被描繪成性格柔和、樂於助人的形象。日本學者指出,與西方將龍描繪成與人為敵的形象相對,日本的龍往往充滿善意,與人類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宮崎駿《千與千尋》中的白龍形象很能說明日本人對龍的理解。片中的白龍是棲息在河裡的神,主人公千尋童年時不慎落水就是得到白龍的相助才得以脫身。
撒拉弗是正義的龍?
撒拉弗(Seraphim)在西方傳說中是神的使者中最高位者,天使之首熾天使,極少從事任何勞動,唯一的使命就是歌頌神。傳說中他是直接和神溝通的角色,是個純粹只有光及思考的靈體,並對熾愛產生並鳴。在天使群中甚持威嚴和名譽,被稱為是「愛和想像力的精靈」。
很多人認為中的撒拉弗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
傳說中撒拉弗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一睜眼,就會發出如獅吼聲,並發出紅色電光划過長空,形如長蛇(龍)。
從這個角度看,西方龍當中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一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複數,也有說法是加上一個有「火焰」或「燃燒」等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
威爾斯把龍繡上了國旗
西方人所熟悉的許多以歐洲中世紀為背景的奇幻故事,諸如巨龍飛舞、法師作法、騎士馳騁等作品中的典型場景大多出自凱爾特神話傳說,而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便是龍,龍在凱爾特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凱爾特人和中國人一樣崇拜龍圖騰。今天,居住在威爾斯的凱爾特人的後裔更是將龍的形象印在了國旗之上。
威爾斯國旗上半部為白色,下半部為綠色,中間則是一條紅色的龍。威爾斯有幸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獨特的國旗,人們多年來一想到威爾斯就會想到紅龍,採納紅龍作為代表標誌的原因至今為後人所不知。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羅馬人在佔領英國時將這種圖形帶到威爾斯,但實際上紅龍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期。這種說法的根據來自英語中的「龍」這一單詞和威爾斯語中的一個單詞都同樣來源於拉丁文Draco。
不管怎樣,龍變成了威爾斯的一個重要標誌,許多傳奇故事都與威爾斯龍有關。最有名的莫過於梅林對紅龍和白龍打鬥的預言。紅龍代表威爾斯,另一條白色龍代表撒克遜。兩條龍彼此對抗,梅林預言紅龍終將戰勝白龍,待此日來臨,亦是威爾斯人戰勝撒克遜人之日。根據他的預言,白龍首先佔據優勢,但最終獲得勝利的會是紅龍。1485 年,威爾斯皇族亨利七世(Henry VII)繼承王位,被認為將完成他的預言。這是一個關於威爾斯和英格蘭之間多年鬥爭的預言。
西方的dragon挺邪惡
在西方,關於龍最常見的詞彙莫過於「dragon」,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dragon一詞卻並非如同中國人眼中的龍一樣代表著祥瑞,而是一種邪惡的存在。
Dragon被視為惡魔的象徵,帶有惡毒、兇狠的意味。Dragon在形象上與中國龍有幾分相似,它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一條長長的尾。它用四隻強而有力的腳行走,用一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它全身覆蓋著鱗片,保護著身體。
中西方關於龍的形象會產生巨大的差異,無疑是不同地域的歷史和文化形成的,曾經一度有人表示,將龍作為中國國家形象會讓外國人對中國人產生誤解,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既然是文化理念上的差異,自然就需要中西方互相尊重,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西方人的理念而捨棄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