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因為階級分化比較明顯。出現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廣大百姓在社會中沒有辦法反抗的時候,就在就寓情於文學作品中,創作出了很多復仇的故事。這種情況對於後世的武俠,尤其是現在的網絡小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復仇」。聊齋的主旋律是抨擊封建社會的,也有很多報仇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就是飛禽隱忍報仇。
故事的主角是鸛鳥。這是一種長得像鶴,但是沒有鶴漂亮優雅的鳥。體型比較大,嘴巴比較長,羽毛多呈白色。說天津有一個寺廟裡,有一隻鸛鳥在寺廟的屋頂築了一個鳥巢。它的鄰居除了一幫寺廟修行者,還有一條非常大的蛇。鳥巢築在屋脊的一端,大蛇藏在寺廟的屋頂上。
這條大蛇有多大呢?
書中說了「藏大蛇如盆」。這可不是說這條蛇有盆那麼粗啊,那也嚇人了。意思是大蛇盤起來像盆子那麼大,這已經很大了。也可能這大蛇的住的地方並不在這兒,只是為了吃鸛鳥的小鳥才來到這裡的。鸛鳥雖然來來往往,但是他不能一直守在雛鳥的旁邊啊,畢竟得去覓食嘛。於是這個大蛇就等待機會,要吃掉雛鳥。
鸛鳥離開的時候很多,但是大蛇遲遲沒有行動。因為它要等那雛鳥長大的時候再吃,等到雛鳥的羽毛剛長成的時候,也就是在雛鳥要學會飛之前,再不吃就沒機會了。這個時候行動,把所有的雛鳥吞的一乾二淨。鸛鳥媽媽回來後「悲鳴數日乃去」。這種情況連著三年都出現。每次這大蛇都在雛鳥快飛的時候把它們吃完。
到了第四年的時候,人們以為這隻鳥肯定不會再來了。沒想到它又在特定的時間裡,到這個特定的地方築巢,哺養小鳥。眼看著雛鳥又快長成的時候,有一天鸛鳥媽媽突然飛走了,不知道去了哪裡,三天後才回來。就像沒事兒一樣,繼續養雛鳥。終於到了雛鳥要飛的時候了,大蛇瞅準機會又來了。
眼看危險來臨,鸛鳥媽媽非常驚恐,「飛鳴哀急,直上青鳴。」不一會兒,風聲驟起天昏地暗。抬頭一眼,天上飛下來一隻超級大鳥,兩隻翅膀快要把天都遮住了。這隻超級大鳥直奔大蛇,現在應該說是小蛇了。用爪子,一下子就把大蛇的頭擊斷了,掉了下去。完事兒之後「振翼而去」,鸛鳥緊隨其後,好像是在恭送超級大鳥。
鸛媽媽回來後發現,自己的巢已經被大蛇毀壞了,兩個雛鳥掉在了地上。一個死了,一個傷了。寺廟裡的僧人把那個活下來的雛鳥放在鐘樓上,鸛媽媽就繼續撫養倖存這個小鳥,長大之後一起飛走了。
愚以為:這鸛鳥的形象,就像封建社會中苦命的老百姓一樣。年復一年地被「大蛇」欺負,始終無奈地隱忍。在當時人們的心中,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大蛇」,所以就寄希望於「超級大鳥」能夠為自己伸張正義。那些後來流傳很久的「包青天」「海青天」,以及武俠故事裡伸張正義的大俠們比如「李尋歡」「洪七公」等等,都扮演的角色都是「超級大鳥」。
《聊齋志異》中還有一個鸛鳥復仇的小故事,說濟南有個小兵,在軍營裡的時候看見有個鸛鳥飛過,就用弓箭把它射了下來。掉下來一看,發現這個鸛鳥嘴裡還刁一條小魚,原來是鸛媽媽要回去哺養雛鳥的。小兵的同伴有些感動,就建議小兵放了鸛媽媽,結果這個小兵不幹。
過了一會兒,鸛媽媽帶著身上還沒有拔下來的箭掙扎著飛走了。走了就走了嘛,小兵沒有在意。兩年期間還射其他過往的飛禽。兩年後的一天,小兵正在轅門坐著,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一隻鸛鳥,小兵拔下箭一看,奇怪地說道:兩年了,這個箭頭居然都沒有什麼變化麼?正說話間,突然感覺耳朵癢。就用箭頭給耳朵挖痒痒,忽然一陣風吹過,寨門被風颳動碰到了箭,小兵「貫腦而死」。
鸛鳥帶著箭活了下去,為的就是哺養雛鳥。因為它知道,它要是死了,那小雛鳥就要活活餓死在巢中了。這仇一直記了兩年,在生命的盡頭,帶走了小兵墊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護環境保護小動物,得饒鳥處且饒鳥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