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聊齋系列056篇《橘樹》)
這篇故事,表面上寫了橘樹具有靈氣,具有一些怪異的現象,其實是刻畫了人和橘樹的知己之情,純真而美好,讀罷令人神往。正所謂「人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橘樹只為知己開花結果。
「人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一直是古代人們的傳統信條,恰恰反映了知己難得,為了報答知己,雖萬死而不辭的精神風貌。在物慾橫流的世界,知己更是難覓,純真的友誼更是難得可貴。對於知己,已經不是可遇而不可求,幾乎是遇無可遇了。
話說陝西人劉公,在福建興化任縣令,官聲不錯,頗有政績,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一年,有一個遊方道士來拜會劉公,送給他一盆盆景,盆子裡栽種著一棵小橘樹,樹幹才小指頭那麼粗。劉公不喜歡,一來以橘樹為盆景,太過普通,又是高雅格調,二來他也懶得侍弄這棵小橘樹,就拒絕不要,讓道士拿回去。
劉公有一個小女兒,才六七歲,這一天恰巧是她的生日,道士就說:「此盆景不足以供大人賞玩,激不起大人的雅興,不如送給女公子吧,祝她福壽安康。」劉公這才命人收下,送到後衙,交給女兒。
想不到女兒一見到這盆小橘樹,無比歡喜,視如珍寶。她把小橘樹放在自己的閨房裡,早晚護理,澆水鬆土,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生怕它受到丁點傷害。有時候,她有什麼悄悄話,都會對著小橘樹說,還會唱歌給小橘樹聽。每當這個時候,小橘樹的葉子無風搖動,就像能聽懂她的話語和歌聲。
轉眼間,劉公的任期滿了,到京城述職,等候吏部的安置,舉家搬回陝西老家。此時,小橘樹已經長粗了,剛好一隻手掌可以環住,而且這一年它也開始結果了,樹上掛滿果實。由於路途遙遠,橘樹比較笨重,不便於攜帶,劉公打算把它丟棄,無奈女兒抱著橘樹啼哭,說捨不得扔掉好朋友,死活不願意鬆開手。
劉公就抱起小女兒,哄勸道:「小寶貝,我們也只是暫時離開這裡,過一段時間還會回來的。到時候,你又可以見到你的好朋友了。」小女兒信以為真,才答應不帶走小橘樹,但是她擔心自己不在這裡,小橘樹會被力氣大的人搬走,就讓家人把橘樹栽在後衙院子裡的臺階下。一直到親眼看見家人栽好小橘樹,她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劉公的女兒回到家鄉後,有媒婆上門說合,把她許配給了莊家。女兒就和祖父住在老家裡,不再隨著父親去任上。轉眼間,十多年過去,劉氏長大了,嫁到了莊家。莊公子發奮讀書,在丙戌年高中進士,被委派到興化當縣令。
劉夫人大喜,這一下可以看到她的橘樹朋友了。在跟著丈夫赴任的路上,劉夫人心內一直揣測不定,時間一晃十多年了,也不知道橘樹有沒有被別的縣令砍伐掉,到底還在不在後衙大院的臺階旁。
到了興化的後衙裡,劉夫人大喜,橘樹不但還在,而且已經長成十圍粗了,樹上掛滿果實,數以千計。劉夫人撫摸著橘樹說:「老朋友,我回來了!」劉夫人詢問以前相識的差役,差役告訴她說:「自從劉公離任後,這棵樹長得枝繁葉茂的,十幾年來卻一直不結果,今年還是第一次結果。」
劉夫人大為訝異,才知橘樹只為她結果,看來橘樹有靈,也把她當作好朋友。
莊縣令當了三年的縣令,每一年,橘樹都是果實纍纍。到了第四年,橘樹忽然開始枯萎起來,不像以前那麼枝繁葉茂,也不結果了。劉夫人心裡詫異,對夫君說:「看來,橘樹這個徵兆,說明我們快要離開興化了,你的任期估計也不長了。」
果然,到了秋天,吏部一紙公文下來,莊縣令被解任,調往別處。
文末,蒲松齡老先生發表了一番感慨:「橘共有夙緣於女與?何遇之巧也。其實也似感恩,其不華也似傷離。物猶如此,而況於人乎?」橘樹確實與劉氏有緣,它用果實纍纍,來報答劉氏對它的知遇之恩,它不開花結果,來表達對於離別的悲傷。人間的知己,也莫過於此,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