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山市農業志》記載,1915年,旅居國外的中山華僑帶回了優良種鴿「王鴿」和「賀姆鴿」等,與中山本土優良種鴿配對雜交,逐步育出新品種——「石岐鴿」,至今已逾百年。今年9月底,「石岐鴿」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專家評審,如果順利通過公示期,就會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在中山市「石岐鴿」養殖有限公司的「石岐鴿」養殖基地,一對對的石岐鴿正在養殖房裡養育「乳鴿」,這裡也是「國家後備種鴿養殖標準化示範區」。公司總經理李正晟告訴記者,當年「石岐乳鴿」這道菜揚名時,採用的食材正是石岐鴿種的乳鴿,但如今名菜享譽而石岐鴿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卻有種「養在深閨」的遺憾。通過專家評審後,他們希望聯合農業部門、食品、餐飲界,推動「石岐鴿」這一區域特色品牌發展。
剛出生的幼鴿
百年「石岐鴿」開啟「自動化」生產
沿五桂山南麓的盤山公路前行來到三鄉鎮竹溪村,中山市「石岐鴿」養殖有限公司「石岐鴿」養殖基地就位於此。穿上白大褂、水鞋,洗手走過消毒池後,記者來到「石岐鴿」孵化房,上萬枚鴿子蛋躺在自動孵化箱中,每枚鴿子蛋上還寫著對應種鴿的編號,每隔2個小時孵化板自動翻轉45度,使「石岐鴿」仔發育得更好。李正晟介紹,整個孵化房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等指標都可以通過物聯網收集,3秒就能生成數據,可在手機終端時刻查看。最終,鴿蛋經過篩選、消毒、入孵、落盆、撿鴿仔等9個步驟,專業化、自動化孵化18天後,一隻石岐鴿仔就誕生了。
從孵化房出來前行20多米就是「石岐鴿」後備種鴿舍,上千隻羽色潔白的後備種鴿在鴿籠來回走動、啄食。李正晟介紹,這些後備種鴿是乳鴿出生後經過28天飼養,再從成千上萬隻乳鴿中挑選出來的,然後經過6個月的集中飼養,乳鴿性成熟自由戀愛後,便兩兩組合放進小鴿籠組建成「家庭」。種鴿養殖舍離後備種鴿養殖舍不遠,與後備種鴿養殖舍統一飼養不同,種鴿養殖房被劃分成大小均一的小鴿籠,且都標有編號。「鴿子跟天鵝一樣,是一夫一妻制,這樣更能確保後代乳鴿血統純正。此外,每對種鴿產下鴿蛋之後,工作人員也會標上對應的編號,這樣能更直觀地了解每對種鴿的繁殖、孵化情況。」李正晟說,產蛋18天後,母鴿會自動「嘔乳」餵養剛孵出的幼仔,現在每個鴿籠中的種鴿都承擔著照顧、餵養乳鴿的責任。
在李正晟辦公室桌上,一排高粱、玉米、小麥、豌豆、綠豆等原糧整齊擺放著,這是用於餵養「石岐鴿」的原糧飼料。石岐鴿飼養環境在珠江口衝積平原,赤紅壤含有豐富元素,有利於「石岐鴿」的成長。李正晟說,養殖「石岐鴿」,除了要求血統純正、特定孵化、餵養原糧及山泉水之外,在養殖過程中還需要餵養蠔殼片、中粗砂、紅土等調配而成的保健砂等,經過一系列的標準養殖才能養出體型較長、眼睛較細、鼻長嘴尖、胸圓腳紅的「石岐鴿」。李正晟表示,去年2月「石岐鴿」養殖啟動自動化生產後,大大提高了產量,也推動了鴿場現代化農業水平進一步提升。
歷史悠久一度成為出口暢銷品
申請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要求申請的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憑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定的養殖方式,「石岐鴿」地理標誌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專家評審。
石岐鴿
石岐鴿這一特色本地品種的形成,大致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據《中山市農業志》記載, 1915年旅居國外的中山華僑帶回外國優良種鴿「王鴿」和「賀姆鴿」等,與中山本土優良種鴿配對雜交,逐步育出新品種「石岐鴿」。早年的「石岐鴿」有多種羽色,如有白色、灰二線色、紅色、雨點色、淺黃色等。20世紀80年代後,經養鴿專業人士不斷改良選育出以白羽色為主的「石岐鴿」品系,成為馳名的肉用鴿種。
「『石岐鴿』孵化成功率高,易於飼養,中山人又有食鴿的習慣,廣受農戶喜歡,1979年時,石岐區人民橋下就是我們的大型鴿場。」李正晟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沙溪、南朗部分農業集體單位開辦了白鴿場,年飼養量均在1萬對以上,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石岐乳鴿」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市場的歡迎,中山各個鎮區養殖「石岐鴿」的農戶越來越多,連食品出口部門都先後辦起四個大型養鴿場,中山一躍成為石岐乳鴿出口基地。據統計,1999年末全市年產乳鴿150.7萬隻。
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作為申報單位,這次申請石岐鴿地理標誌地域時,以中山市轄區作為範圍。據介紹,目前中山市範圍的石岐鴿出欄量約210萬隻,其中三鄉佔了9成以上,東升、橫欄、三角、黃圃、古鎮等地也有少量飼養。
「養在深閨」名氣不如名菜大
烹飪藝術與食材相得益彰。色香味營養俱全的「石岐乳鴿」最初的揚名,跟石岐鴿這一食材有很大的關係。以「石岐鴿」為食材生產的「石岐乳鴿」肉質鮮嫩多汁、肉味鮮美、帶有丁香味,當年「石歧乳鴿」經過廚師巧手烹飪,遂成為名菜「石岐乳鴿」並聲名遠播。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石岐乳鴿』好吃,卻未必認識『石岐鴿』這一食材。」 中山市烹飪協會會長鄭耀榮是「中山石岐乳鴿製作技藝」傳承人,1991年就憑首創生炸石岐乳鴿獲得亞洲美食金獎,多年來一直帶領徒弟創新石岐乳鴿的烹調技藝。他告訴記者,傳統的製作方式,食材的選擇便是「石岐鴿」。但後來,市場競爭下,商家對食材的選用更加廣泛,大眾對「石岐乳鴿」的認識,已變成了紅燒等烹飪方式,對這道名菜背後的歷史已知之甚少。近期刷抖音時,鄭耀榮看到某網紅餐廳年輕人在介紹石岐乳鴿這道菜,在談到選用食材時,說出灰色鴿子比白色鴿子好的言談,他感到有些擔憂,「這也說明,這道名菜背後特殊食材『石岐鴿』影響力正在萎縮,推廣力度還不夠大。」
另一方面,鄭耀榮認為「石岐鴿」飼養成本較高,如果沒有標準監管及地理標誌的保護,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就會缺乏價格優勢,被其他種類鴿子取代,企業和農戶飼養的積極性就會削弱。因此,需要打出品牌並進行保護。如大閘蟹與陽澄湖大閘蟹,同樣是大閘蟹,消費者卻願意為陽澄湖大閘蟹「買單」,因此「石岐鴿」要抓住消費升級的契機,打響品牌,提升競爭力。「『石岐鴿』的優勢是背後有人文歷史,同時是健康食品,通過綠色餵養,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膽固醇含量較低,而且肉味鮮美、帶有丁香味,」他說,「這種『地標式』的食材應該發揚光大,關鍵要加深品牌認知度。」
作為最大的「石岐鴿」養殖基地,中山市「石岐鴿」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的「石岐鴿」一度以出口為主。李正晟表示,近年企業已加大了「石岐鴿」的內銷推廣力度,目前內銷佔比已經超過一半。但相比周邊城市的肉鴿養殖,石岐鴿的規模已經有所萎縮,而且什麼鴿子才能成為「石岐鴿」,也缺乏標準進行規範和辨識,市場養殖積極性不高。因此,這次通過農產品地理標誌專家評審,更應提前謀劃好下一步如何發展和保護好這一地方特色品牌。
聯動提升「石岐鴿」品牌價值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主任葉樹才認為,這次將「石岐鴿」申請農產品地理標誌,就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和保護「石岐鴿」這一區域特色品牌。「石岐鴿」地理標誌通過專家評審,一旦拿下「石岐鴿」農產品地理標誌這塊牌匾之後,推廣中心作為持有人也將通過進一步細化、制定「石岐鴿」養殖標準,對「石岐鴿」的養殖、市場流通進行規範,保護正宗「石岐鴿」的養殖發展,做大「石岐鴿」品牌。屆時,在獲得標誌的前提下,作為「石岐鴿」,必須符合相應的標準及養殖地理範圍,否則就不能打著「石岐鴿」的稱號銷售。
鄭耀榮認為,百年「石岐鴿」能夠代代相傳,並且經過市場競爭後,仍能保住這一特色品種非常不易,餐飲界也將通過烹飪技藝,幫助「石岐鴿」推廣品牌。「今年,我市將舉辦一場大型的廚藝大賽,石岐乳鴿是其中一個比賽主題。其中比賽環節的食材,就選用原汁原味、產自本地的『石岐鴿』,通過粵菜的宣傳,石岐乳鴿製作技藝的傳承及創新,讓更多人了解『石岐鴿』的獨特之處,提升『石岐鴿』這一本土特色食材的知名度。」鄭耀榮表示。
「我們也在探索『石岐鴿』深加工模式。」李正晟介紹,過去「石岐鴿」一直以生鮮方式出口,如今,他們嘗試與黃圃腊味廠家合作,推出香辣口味的腊味鴿子。「單純以售賣生鮮鴿子的方式推廣,渠道太狹窄,企業也在探索聯合餐飲行業協會、腊味行業等,推出以『石岐鴿』為原料的深加工產品,還計劃將『石岐鴿』做成類似『北京烤鴨』等地方特色手信。」李正晟表示,單靠企業一己之力,在資金和力量方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期盼中山市能夠規劃「石岐鴿」特色產業帶,推動企業聯動抱團發展,將「石岐鴿」做成中山特色產業。
他山之石
養殖突出標準 旅遊帶動發展
今年4月,「陽澄湖大閘蟹」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頒證。9月份,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豐收時,湖區產陽澄湖大閘蟹與標準化養殖池塘產陽澄湖大閘蟹,首次佩戴上陽澄湖大閘蟹紅綠兩色專用防偽標識。據悉,今年陽澄湖大閘蟹總養殖面積達8.8萬多畝,總產量預計在10260噸左右,價格較去年略有上漲。
其中,相城區是陽澄湖大閘蟹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相城區積極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制定《相城區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實施方案》,明確2020年全區非標準化養殖池塘全部實施提升改造或退養,不能納入標準化改造的全部退出養殖。同時,通過預留8%-20%的尾水淨化區,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為保護陽澄湖水源水質,相城區還開展湖面網圍養殖飼料投餵專項整治,宣傳培訓河蟹環保飼料投餵技術,強化禁投冰鮮魚管理,讓陽澄湖大閘蟹「吃飯」有了規矩。
此外,陽澄湖度假區還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全域旅遊,不斷推動「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與精品民宿、漁家樂、農耕文化、手作村落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產業優勢突出的生態旅遊示範區。
搭建一體化平臺 花卉年產值逾30億
順德陳村「蝴蝶蘭 」與「石岐鴿」同批次通過專家評審。素有「千年花鄉」「中國花卉第一鎮」美譽的順德陳村鎮,以花卉世界打造產業核心平臺,把仙湧和莊頭兩個村子作為兩翼,創建成花卉小鎮,開展100多項基建、景觀和產業配套工程,並將花卉世界進一步打造成集花卉生產、銷售、科研、信息、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平臺,吸引國內眾多著名花卉企業進駐經營。通過以上措施,陳村的花卉產業優勢日趨顯著,逐漸成為中國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中心,每年花卉產業產值逾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