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爬行動物科研痴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52號參評

  教師

  姓名:杜宇

  學校:瓊州學院

  教齡:16年

  專業:生物學

  ■ 本報記者 蘇慶明

  當一個人十分熱愛自己的事業時,所謂的付出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瓊州學院的青年教師杜宇,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科研,他可以放棄行政升遷道路;野外考察缺乏經費,他可以在賓館打地鋪;既要忙又要顧家,他就叫妻兒來實驗室住。他跑遍島上18個市縣,熬夜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這一切,都是為令他痴迷的工作——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家」在實驗室

  暑假時分,往日喧鬧的瓊州學院三亞校區變得十分寧靜。掛著「海南省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牌子的一處庭院,就處在一個幽僻的角落裡。老式的兩扇鐵門,鎖住了園內的景致。

  這裡就是杜宇的科研場所。我們來訪時,這位37歲的生物學院副教授、爬行動物研究學術帶頭人,身形清癯,穿著一件普通的黃色T恤,黑色長褲染了些塵灰。

  一兩畝寬的實驗室,分為兩大部分。一邊是模擬自然場景的人工養殖池子,一隻只蜥蜴不時爬竄;一邊是工作室,放著一個個恆溫孵育箱。整個實驗室,共有22種蜥蜴。

  為了研究這群四腳爬行生物,杜宇沒有給自己和學生放暑假。實際上,自2002年投身爬行動物研究以來,他就沒給自己放過寒暑假;即便是春節,也就休息兩到三天。

  更「離奇」的是,他的同事告訴我們,2015年以前,他主要在瓊州學院五指山校區的實驗室工作,家離實驗室就兩三百米,但他白天竟沒時間回家,要一直忙到下半夜,後來乾脆把妻子和孩子安置到實驗室裡,抽空可以抱一抱孩子,盡一點父親的責任。

  當前杜宇正在主持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南瞼虎(蜥蜴的一種)溫度決定性別的理論基礎,圓鼻巨晰的空間需求、熱需求和能量分配策略。他的學生、從杭州師範大學過來參與研究的姚運濤說,杜宇經常通宵觀察蜥蜴苗孵化,把辦公桌上的物品一掃,像個男孩一樣躺著就睡。

  貼著地面前行

  杜宇經常告誡學生,「蜥蜴貼著地面走,我們也要貼著地面走。」他要求學生紮實、嚴謹,而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表率。

  由於當時海南爬行動物研究領域缺人才、缺技術、缺經費,在投身科研初期,他所在的瓊州學院科研團隊基本沒有展開實質性研究的條件。如何找到切入點?「先從腳下做起!」2006年開始,杜宇和團隊其他成員一把鋤頭一把鏟,在全海南島範圍內持續開展野外考察活動,決意把海南蜥蜴物種數量、分布情況弄清楚。

  為了保證考察的連貫性,杜宇曾多次在條件困難的情況下連續20多天奔波野外;為了把樣方區域內的情況「一網打盡」,他徒步數公裡,一個洞一個洞的收集信息;早上發現洞口後,還要在原地等下午蜥蜴回洞,以確認那是蜥蜴洞。就這樣,他走遍了島上所有市縣,和團隊成員一起收穫了大量一手數據。

  除「用腳做學問」外,思考問題嚴上加嚴也是杜宇的特點。在海南,俗稱「坡馬」或「路西」(海南話)的蠟皮晰曾經很常見,如今數量大為減少。減少的原因,一般都認為主要在於人為捕捉。杜宇在無疑處生疑:「科學問題不能想當然。」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他做了蠟皮晰的種群統計學和譜系地理結構研究,結論證實人為捕捉確實是蠟皮晰減少的首要因素。但此外,他還發現,現代開發和環境的破碎化也是重要原因。「雖然大結論沒有不同,但經過科學論證和未經科學論證,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還認為,坡馬生存在燥熱的環境中,屬於耐高溫動物,杜宇通過觀察發現,蠟皮蜥在烈日下曬5分鐘就會死。「我終於弄明白,它平時活動,是一會兒在太陽下,馬上又爬到陰涼處,科學上叫陰陽穿梭,這樣才不會死。」

  讓樂趣引導自己

  其實,杜宇並非一開始就從事科研。1999年他從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專業畢業進入瓊州學院後,從事的是行政工作,成績亮眼,升遷前景光明。但在2002年時,他毅然決定放棄行政崗位,跟隨學院教授、海南爬行動物研究學術領軍人物林熾賢從事科研。杜宇說,這一轉變背後並非沒有糾結,因為他已經在「那條道」上慢慢走開,而在科研方面還是空白。

  「最終我還是聽從內心,必須追隨我的愛好。」杜宇剖析自己,是樂趣引導著他把身心撲在這項別人看來寂寞乏味的事業當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我們到底能做什麼?不能簡單地說保護生態就不要發展,我們的研究可以為政府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正是這一份樂趣,讓他對科研痴迷,也讓他歷嘗艱辛不改初心。杜宇告訴我們,在野外考察中,一身臭汗還找不到地方洗澡、休息是家常便飯;由於缺乏經費,他們精打細算幾個人擠一間賓館房間,他甚至打地鋪睡覺。

  努力的結果,是他發表在中國、美國、英國、荷蘭等學術期刊的20餘篇論文,其中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10篇;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瓊州學院成功建立了全國範圍內也不多見的省級爬行動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使海南爬行動物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對於自己的實驗室,杜宇笑稱那是「和尚廟」。因為這裡都是男性,基本沒時間參加其他活動。

  「我天天在這裡念經,」他說,「科研需要你付出,但這對我來說是種享受。」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鵡媽媽愛鳥成痴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在海口秀英區永萬路的一間修車廠裡,隱藏著一片花木掩映的別致小院,這是修車廠女主人董阿姨精心打理的花香庭院。  小院門口,種植著梔子花、香水檸檬和香蕉樹等植物,花香瀰漫,自有幾分秀美閒適韻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本報海口11月19日訊 (記者孫慧)秋高氣爽季節,海南的山澗林間不乏鳥兒翩躚的身影。但關於海南山區的鳥類,大家知道多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鸚哥嶺在護林社區建設、護林員管理、保護區科研考察等方面的良好經驗,正在全省各保護區、林場和市縣林業系統逐步得到推廣,甚至有些省外保護區也開始學習借鑑鸚哥嶺的好做法。  管理模式全省推廣  「我們就是借鑑鸚哥嶺的做法,推出了我們自己的統一職業服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發展熱帶觀賞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0多年來,我省觀賞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仍存諸多不足:熱帶淡水觀賞魚和熱帶海水觀賞魚常常供貨不足、海洋觀賞生物資源形勢不樂觀、養殖品種單一、產業鏈太短……  突破觀賞漁業發展瓶頸,有待從科研、養殖、生態保護等方面共同發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芋螺毒素」專家羅素蘭:我捨不得這片海
    海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羅素蘭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特別是65歲以上的人群,有一半以上都受到神經痛的困擾。神經痛造成的經濟損失,比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三大類疾病的總和還要多。  敲開「海洋藥物寶庫」的大門  羅素蘭承擔著海南大學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口市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以及藥學學科的科研引領工作,還為海南建立起了國內最大的海南產芋螺及其毒素資源庫。  何為芋螺毒素?羅素蘭介紹,這是一座「海洋藥物寶庫」,也是國際生物毒素和新藥研究的熱點:「一個芋螺毒液中含有3000多種毒素,而生活在不同海域的芋螺所含的毒素又有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