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發麵是酵母或老面來發酵,而酵母或老面發酵的原理是生物菌的大量繁殖生長而使面發酵,是『生物』當然雖然適宜生長長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是在一定的範圍,或大或小都不利於生長繁殖,任何『生物』是離開水,水也是促使生長繁殖的必須條件,我們知道了這些,就可以營造一個有利於酵母菌生長繁殖的環境,特是冬季。
首先我們在冬季創造這個環境。這個適宜酵母菌發酵的環境是多少呢,具體是要求溫度35度到40度之間,25度以上也可以但需較長的時間,我們並不推薦,溼度在70到80之間,冬天室內溫度在25度以下,而且有暖氣而乾燥溼度一般都在40以下,這樣的條件是不可能適宜發麵的,所以就要我們去創造,介紹兩種方法,一是用發酵箱,在發酵檔位時很精準到所需要的溫度適度,二是蒸鍋裡加些水把水燒到70度左右,這是鍋裡環境溫度接近發酵所需,雖然溼度有點大但不妨大礙。
接下來用好配比。合適的配比能快速發酵,否則或延長時間或糊化,小籠包子在冬季正確的配比是麵粉比水比酵母為100:55(60):1.5,這裡著重說說用水情況,首先用溫水,其次是根據麵粉的吃水情況每1000克麵粉用550克到600克,掌握了環境溫度和配比接下來具體操作。
我們以500克麵粉為例,準備溫水275克加酵母7克加白糖5克,加白糖的目的促使酵母菌繁殖生長,並且攪勻稍靜置幾分鐘等酵母全部激活後,邊倒入麵粉中邊攪拌,成面絲並沒幹麵粉時和成田,稍醒幾分鐘再搓揉,醒的目的是促使麵粉充分結合,搓揉的目的是促使麵團筋力形成也促使面與水的結合,這樣要反覆兩三次至麵團外表光滑內部細膩時方可進行第一發酵。第一次發酵的標準是原麵團的近2倍大,我們可以用肉眼目測,這是把一發好的麵團放案板上排氣,也可輕揉至麵團外表光滑內部細膩後稍醒幾分鐘,麵團鬆弛後就可以分劑擀皮包小籠包了,全部包好後進行第二次發酵,二發的標準是包子皮鬆軟稍變大有粘性,此時開水上籠大氣蒸製。
但也有的在第一次麵團揉到外表光滑內部細膩稍醒就可包小籠包了,這種操作也可以,但我們並不推薦,原因是麵粉水酵母融會過程需要一定時間來完成,否則影響小籠包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