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為啥要「祭灶」?

2020-12-05 網易河南

(原標題:吃糖瓜、祭灶神……小年如何過出儀式感?)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曾記錄過一系列有關春節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字裡行間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不過,小年的日期並不一致,有的是在臘月二十三,有的是在臘月二十四……但一般而言,小年都被當做是春節的序曲,等那首「過年謠」唱起來,人們就開始按部就班做準備,直到迎來熱熱鬧鬧的中國年。


資料圖:正值中國民間傳統的「小年」,海南海口大街小巷的「年味」漸濃。圖為市民選購福字。

小年日期不相同

小年是一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等。由於各地風俗,「小年」有著不同的概念,日期也不盡相同。

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還有的地方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關於小年,還有一首「過年謠」,忙碌中自帶喜慶:「二十三,捏糖瓜;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上炕包餃子。」

不同地區的過年謠,內容會略有差別。但總體來說,都是表達了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心願。

過小年為啥要「祭灶」?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也自然會受到格外重視,祭灶便是期間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資料圖:民眾在「春姑娘」的帶領下祭拜灶神,當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傳統「小年」。

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也有傳說稱,灶王爺原本是一介平民,叫做張生。他成家後終日花天酒地,終於淪落到以乞討為生的地步。有一天,他恰好乞討到前妻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還有羞恥心,又是在鍋底死去,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一家人的善惡,大年三十再回去。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小年」祭灶的習慣,祈求來年平安順遂。

宋代的範成大在《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首詩很形象地說明了古代有關祭灶的一些風俗習慣。

灶王爺畫像一般貼在灶臺附近,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還要把舊畫像揭下來,再和用稻草紮成的「馬」一起燒掉,象徵著送灶神上天,也叫「辭灶」。之後,新年後再把新畫像貼上,迎回灶神。

除了糖瓜,這時還會吃些啥?

提到小年的飲食,糖瓜自然是標誌性食品之一。除了用來祭灶外,過去也是人們口中的美食。


資料圖: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的小年。在吉林長春,一千餘名市民齊聚一堂共同包餃子\吃餃子。

糖瓜一般用黃米和麥芽熬製而成。這種糖有兩種形狀,長條的叫「關東糖」,扁圓的叫「糖瓜」,吃起來滿口生香,別有風味。

舊日,農民們一般到了隆冬季節沒什麼農活時才能休息,那時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是整個正月都是「年」,過年自然要吃餃子,時間久了,吃餃子也成了小年的習俗。

晉東南地區,流行小年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咬上一口,又酥又脆。

剪窗花、掃房子……過年準備工作有哪些?

過了小年,離著春節只剩下不到十天時間了。剪窗花、貼對聯、貼年畫……過年的準備工作會更加熱鬧。

例如,各家各戶都會認真打掃房子、清除灰塵,窗明几淨迎接新年。據說,小年也叫掃塵日,源於堯舜時期的「掃年」習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儀式。


資料圖:遼寧瀋陽,工作人員於「小年」當天在瀋陽故宮內懸掛門神。

在所有準備過年的活動中,剪貼窗花是最流行的。窗花的內容可以是喜鵲登梅、燕穿桃柳、蓮(連)年有魚(餘)、和合二仙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

過去,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饅頭,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來供奉灶君,饅頭也可以有許多造型,往往是大家一展靈巧手藝的好機會。

俗話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在此期間,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理髮,一身清爽迎接新年,人們認為,這樣也有「辭舊迎新」的意味。

其實,小年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日期,重要的是它作為春節的前奏,此後的一系列民俗活動都強調了「參與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年味越來越濃了。(中國新聞網記者 上官雲 駱雲飛)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楊明銀_ny01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三,清宮如何祭灶神、過小年
    舊時,人們把臘月二十三視為年節活動的開端,許多地方更將這一天稱為「小年」,而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祭灶。家家戶戶都在灶間設有「灶王爺」的神龕或畫像,視其為家庭的守護神,不僅掌管灶火,也體察民情、判別善惡。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
  • 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九?都別爭了!農曆六月過小年
    在全國各地,過大年的時間都是在正月初一,但是過小年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四,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還有的地方在夏季過小年,也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五過小年。前文已經說了,「秊,谷熟也」,中國傳統的節日最早的時候與時令、農業生產、祖先崇拜有關,後來賦予了一些人文、宗教方面的色彩,十月為正月,「秦歲首」最符合大年的本意,而六月過小年,其實最符合小年的本意。秦漢以後,節日的人文色彩更濃了,過大年就是正月初一了,以寅月為正月,那麼,過小年的日子,也歸併到了臘月。
  • 小年祭灶神祭的是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一進臘月各方遊子都歸鄉心切,先是在臘月初八想起家中妻子或者母親熬製的臘八粥,當然也只能回憶,很多人在這一天還在上班上課,之後,過了臘月初八之後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小年,一旦接近小年,說明年味就像熬幾個小時快出鍋的臘八粥一樣,味道已經香味撲鼻了,這個時候在外的遊子基本上也都回到了家人身邊
  • 瀏陽客家人小年祭灶吃碗土雞燉甲魚
    這個由3000多個客家人聚居的村莊,不但三百多年唐音未改,而且至今還保留著先祖自廣東、福建等地帶來的「小年」祭灶習俗。     昨日一大早,村民李益連、謝長興、曾菊、吳正球等人就開始忙碌起來。今年小年的集體祭灶吉時選在了午間11點30分,在這之前,所有的東西都要準備好。
  • 2018小年是哪一天,小年的習俗和來歷,小年節日文化,小年飲食
    小年 2018年2月8日 農曆臘月廿三 星期四 距離小年還有3天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均行「祭灶神」的儀式,送灶王升天。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
  • 明天小年盤點南北方過小年的不同 小年節日由來及習俗介紹
    明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 「二十三,過小年」:掃房祭灶神,傳說變成故事講,孩子都愛聽
    早晨起來,老公說「今天是小年了啊。」兒子問「啥是小年?」一句話把我的思緒拉回到很遠的過去,小時候,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會放個鞭炮,因為要「送灶神」。此外,「小年」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更重要的是,從這一天開始,便正式啟動了過年的程序。
  • 小年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臨沂人祭灶神了嗎
    根據農曆新的一年很快就要到來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什麼是小年,小年的由來是什麼?可能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關於小年的內容。   臘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   小年的由來   一般來講,小年是相對於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 農曆臘月二十三、四小年 關於小年的詩詞有哪些 小年童謠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民間要向灶君供上糖瓜、糕餅等,祈福求順。「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開始進入過年節奏,掃塵、剪窗花、沐浴理髮、守歲拜年…除夕7天倒計時,年來啦。年的氛圍離不開裝點。拿吊錢福字門花燈籠之類把房間裡裡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勢就拉開了。
  •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文/農夫也瘋狂今天就是傳統節日中的小年,每年到了小年後,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在過去,在外的遊子都會提前趕回家,然後和家裡人一起打掃房子,因為在小年這一天有掃塵的習俗,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祭灶神。民間的說法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祭灶神必須是要家中的男主人來完成。那祭灶神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我們每年祭拜的灶王爺又是誰呢?(1)灶王爺到底是何方神聖?
  • 糖瓜祭灶準備過年!明天小年,必吃的7款美食!
    明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臘月二十三祭灶始於何時?
    祭灶在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是南北方節令風俗中的一個重要區別。這一差異和「豆腐腦鹹甜」、「春節吃不吃餃子」一樣,已經成為網絡上「南北之爭」的一個重要話題。不過,要問這一差異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卻尚缺乏可信的回答。
  • 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飴糖的由來習俗
    明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過小年要吃什麼嗎?小年習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餃子、年糕、米餅、粽子等。具體過小年要吃什麼?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哪些食物呢?為什麼過小年要吃飴糖?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 知道| 臘月廿三糖瓜粘,名家如何過小年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 小年是哪一天?過小年必吃的12種傳統美食推薦(圖)
    你知道過小年要吃什麼嗎?小年習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餃子、年糕、米餅、粽子等。1、餃子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 過小年吃什麼糖?吃灶糖咬上一口滿嘴甜,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過小年吃什麼糖?吃灶糖咬上一口滿嘴甜,懷念小時候的味道時間:2019-01-22 2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過小年吃什麼糖?吃灶糖咬上一口滿嘴甜,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農曆十二月廿三,這是北方的小年。小年又稱為祭灶節、灶王節。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個傳統習俗的來歷是什麼
    過春節,習慣上也叫「過大年」!這個「過大年」的習慣說法一方面,有表達「春節」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傳統節日的「隆重」程度的含義。也反映了春節在人們心中的節日位置。那就是,春節這個節日是一個「大」節日!所以,過春節也叫「過大年」!就「大年」的說法和稱呼,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和「小年」的相對性提法兒。
  • 過小年啦,臘月二十三小年的來歷你知道嗎
    記得小時候,每逢臘月二十三這天,家門口的小集市上便有賣大公雞,灶糖紅蠟燭和鍋徽的小販,因為這天有乾爹的要挎著籃子去走乾親戚,除了走親戚還要祭灶王爺,保佑自己家裡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北方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一帶從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每個地區略有不同,但是基本都是從這天開始了蒸年糕做饅頭殺豬宰羊。俗語說: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掃房房,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肉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因此從這天開始更加有了過年的味道。
  • 「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這樣過小年,來年福壽延綿!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辭灶」的日子,人們稱之為「過小年」。「辭灶」也稱「送灶王爺」。家家都有灶神,一家之主的灶神保佑著一家的安康,祝福著一家的美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祭灶拜祭灶神時,需要準備哪些東西1、年糖:象徵一年生活甜蜜幸福2、年糕:寓意年年高升3、水果:橘子,棗子、甘蔗等拜祭時需要注意是事項1、供奉時點香,點燈2、在二十三祭灶要供酒,二十四祭灶不要供酒3、供的時候要把以前的舊灶神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