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分享」:網絡中的自我表達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過度分享」:網絡中的自我表達

2017年03月02日 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藝璇

字號

內容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推進了社會生活的網絡化進程,社交網站用戶爆炸性的增長,使其日益成為人們建立社會聯繫、維持社會關係的網絡平臺。技術與社會的互構使社交網站在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分享的同時,也使過度分享行為開始成為個人在網絡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在親密群體和高度結構化的組織中,個體的信息分享主要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傳播,分享是一種維持群體和組織秩序有效的手段,閒言閒語通過分享被群體或組織過濾而成公眾意見。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閒言閒語式的信息分享強化了群體或組織的標準,也成為個體屬於群體或組織的標誌,從而成為維護群體社會習俗與社會秩序的強大力量,是群體進行社會控制的非正式手段。

關鍵詞:群體;生活;社交網絡;網站;分享行為;信息分享;成為;道德;社會身份;閒言閒語

作者簡介: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推進了社會生活的網絡化進程,社交網站用戶爆炸性的增長,使其日益成為人們建立社會聯繫、維持社會關係的網絡平臺。人們依託網絡分享信息、展示自我、進行社會表達。技術與社會的互構使社交網站在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分享的同時,也使過度分享行為開始成為個人在網絡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

  「過度分享」趨普遍

  網絡日益成為展示自我的舞臺,各類社交網站雖然其內部文化差異巨大,但總體而言,都允許用戶在平臺內以文本、圖片或視頻的分享來創建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狀態」,並通過相關應用和連結與其他使用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個人社會心理動機的契合形塑並強化了用戶的分享行為。

  在個人分享的背後,私密的個人生活變成可被觀察及消費的對象。社交網站即時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會互動的場景化,使個人在社交網絡進行信息分享時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個人隱私的關注,打破了日常生活中個人維持的隱私邊界。人們不斷在社交網絡發表新鮮事、更新狀態,分享著自己的心情、行為、位置,社會從原先單向透明的權力國家過渡到「全景透明的」網絡社會。在這樣一種全景式網絡社會中,人們不僅是信息的分享者,同時也是他人分享信息的窺視者。信息生產與信息瀏覽成為同步交織的個人網絡行為,創造出一種新形態的網絡文化生態——窺探文化。尼茲維奇將窺探文化的本質概括為「過度分享」,即個人將私密的生活空間推向公共消費領域,無防備且高頻率地分享自己真實生活和個人信息,通常(但並非永遠)基於娛樂的目的,但往往以隱私洩露為代價。

  隨著社交網絡的持續發展,社交用戶網絡分享行為不僅數量上持續增長,而且以自我揭露娛樂化為特徵的過度分享行為也越來越普遍。2008年12月,《韋氏新世界詞典》票選「過度分享」為當年的年度風雲詞。社交網絡等信息應用的出現,在鼓勵用戶進行分享時,也將這些公開的網絡數據變成用戶拱手相送的免費禮物,對個人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彰顯個體存在

  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流動性較低,個人往往成為複雜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一個構成部分。個人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或組織中,形成了圍繞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社會關係網絡實質是一種道德關係,個體行為受到這種非正式的規範和價值觀引導。家庭、社區、宗教團體等集體性組織規範個人的行為,並通過集體化實踐使個人獲得與群體相一致的道德。在這種社會中,每個個體承擔的社會角色具有明確性,被賦予的社會期待具有可預知性,並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風俗和法律等社會規範。也就是說,此時個人的分享行為是在同一的道德文化中進行的,地方性共識成為約束人們日常行為邏輯的公共規則,也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和分享的社會基礎。明確的社會角色使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歸屬群體,個人以群體的意志分享信息,滿足群體整合的偏好。個人的信息分享演變成一種公共道德秩序,用於評判個人的社會行為是否符合群體或組織的道德標準。因此,分享也被自覺限制在群體的道德規範框架內,符合群體的價值取向。

  而社交網絡在社會個體化背景下改變了信息分享的社會結構,個體從集體性組織中擺脫出來,從群體的道德規範和規章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個體的價值和意義開始得到彰顯並逐漸超越群體而備受關注。在個體價值得到標榜的時代,集體性組織的衰落使個體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身份具有模糊性,社會期待也不再成為約束個體社會行為的規範。社交網絡的社會示能性,即文本信息即時傳播,社會反饋的缺失以及社會背景資料隱匿化,使任務導向型的交流方式取代情感導向型的交流方式,降低了媒介交流的社會性,增加了個體的自我關注取向。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賈偉)

相關焦點

  • 從象形字到個人情緒表達 古文字網絡流行不必驚訝
    網絡上可以點開的「囧論壇」有500個以上,如「大囧村」「囧字營」等;各種「囧視頻」短片總點擊量超過百萬次;一個「囧吧」跟帖1萬多個。網絡文化中,囧字內小「八」字視為眉眼,「口」視為嘴。它的內涵就是:作為頭,表達沉重的思想;作為臉,表達浪漫與激情。
  • 過度以自我為中心,揭秘暴怒背後的自戀心理
    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而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而暴怒,例如嬰兒稍稍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 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發生的。
  • 提高青年群體在網絡空間的自我約束力
    因此,我們要培養青年網絡道德意識,注重價值觀和責任感教育,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青年群體在網絡空間的自我約束力。【關鍵詞】網際網路  青年思想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現代社會,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對於青年群體而言,其成長過程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歷程幾乎是同步的。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在一聲聲靚仔中迷失了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在一聲聲靚仔中迷失了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6-23 19:05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在一聲聲靚仔中迷失了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哈哈哈」成微信高頻詞,是表達能力匱乏還是網絡使然?
    實際上,網絡環境下,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網絡用語表達思想情感。近日,一項面對2002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有人無論描述什麼東西或事件都是同樣的表達方式;有人遇到好笑的事情只會說「哈哈哈」;還有人腦子裡想一件事情,但無法很利索地說出來。
  • 如何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堅持自我訓練,穩步提高表達能力
    步入社會以後,筆者才真正的明白,面對面的說話溝通,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我們說話抓不住重點,長篇大論說的再久,或許也無法將自己的想法傳遞過去,別人只會表現的更加不耐煩,甚至還可能會引起一些誤會的發生,這將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或許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件事情。
  • 網絡流行語 放飛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 放飛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08-01 12:11   來源:流行語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 放飛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放飛自我的來源和意思 用來形容打破自己原有的人設限定,無拘無束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也用來調侃某人突然做出一些讓人大跌眼鏡、不能理解的行為,在網絡上廣泛流傳使用。 比如找一天時間,不去考慮任何   原標題:網絡流行語 放飛自我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被銀保監會點名批評
    網絡上動動手指,驗證一下身份,就能輕鬆借到錢……相對傳統借貸,網絡借貸因審核周期短、放款流程簡單而受到借款者青睞。隨著網貸平臺整治不斷深入,該行業風險持續得到緩釋。但是,仍有網貸平臺玩起了巧立名目的「變形記」,對借款者「雁過拔毛」,亟須引起警惕。
  • 放飛自我意思 放飛自我是什麼意思
    於是乎,很多網友留言說鄭爽真性情,還有網友說鄭爽「放飛自我」。那麼,大家知道「放飛自我」什麼意思嗎?一起來看看吧!「放飛自我」的本意是打破常規,去勇敢追尋自己的理想。後來因為網絡熱議又有一些其它意思,就是做出一些讓人大跌眼鏡、不能理解的行為。可能就和我們常說的「作精」的意思比較接近,不過這個詞具體的含義還是根據不同的環境來決定。
  • 為什麼說《社交網絡》是上個十年最具預見性的電影?
    一個在電影中只是淺淺觸及,但到了今天已被日益凸顯的問題是:當社交網站將人的基本欲望與行為數據化,當人與人之間或簡單或複雜的關係被析成可視的數量——粉絲數、點讚數、評論美譽度,怎麼定義自我?有趣的是,當我們回顧這部十年前的電影,會發現扎克伯格做這個網站的初始,也正是從人的「自我意識」,從人樸素的表達願望,與交流願望出發的。
  • 「土味」「奇葩」廣告被點名批評,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近年來,網絡平臺的消費金融產品已嵌入客戶日常消費場景,形成無感化獲客,但也引發了金融信用錯配等問題。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 中國漸凍人「自我書寫」 分享對人生、生命領悟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如果事與願違,一定是命運另有安排」「我已經適應ALS帶來的各種磨難,它讓我學會堅強,懂得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希望大家好好護理,等到』解凍』那一天」……今天,「彩虹劇場『愛·無邊』關愛漸凍症,愛心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在京舉辦,並發布中國漸凍人書寫的新書,分享他們抗爭疾病的心路歷程、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反思等,讓更多人了解、關注漸凍人群體
  • 射手座與摩羯座過度的一周裡,與牧羊座的相互交匯與接納
    在這個射手座與摩羯座過度的一周裡,射手摩羯座與牧羊座的關係風向標。12月19日~12月25日,射手摩羯座與牡羊座的相互接納、鼓勵和分享。射手摩羯座與牡羊座之間相處成功的焦點在於尋求沒有防備地接納對方以及精神上的相互理解。
  • 蕭敬騰在《歌手》用肖懿航原唱的歌表達自我
    在第七期《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上,蕭敬騰以一首肖懿航原唱的《我只想要一個人的感覺》登臺,他在表演過程中,全程用假音輕鬆演唱,用一種輕快的風格詮釋了失去的難過,有一種對著愛情笑著流淚的心酸。雖然,最終在投票環節輸給了聲入人心男團,但蕭敬騰在《歌手》舞臺的自我堅持,也許意味著蕭氏情歌要回歸了。在過往的節目中,蕭敬騰曾經表示,不想再聽從旁人的建議,而希望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次選擇肖懿航原唱的這首歌,也許對於他,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 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土味」「奇葩」廣告——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
    近年來,網絡平臺的消費金融產品已嵌入客戶日常消費場景,形成無感化獲客,但也引發了金融信用錯配等問題。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 從「盲盒熱」看青年人的自我關注與表達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的B面|從「盲盒熱」看青年人的自我關注與表達你認識Molly和畢奇嗎?也許你早就見過它們,只是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在訪談了三四位盲盒玩家之後,我覺得這個東西有深挖的必要,就決定把盲盒消費作為研究課題,先後接觸了近三十位盲盒消費者,並深度訪談了8位,想要了解是什麼因素使得這種消費在城市青年中變得普遍化了。澎湃新聞:你在研究中是否有了解過盲盒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
  • 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土味」「奇葩」廣告 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來源:經濟日報近年來,網絡平臺的消費金融產品已嵌入客戶日常消費場景,形成無感化獲客,但也引發了金融信用錯配等問題。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 中消協:網易彩票App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用戶信息
    為促進各App經營者更好地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等相關法律和標準規範,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中消協於2018年8-10月開展了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活動。據悉,本次測評活動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 戀愛中的心理學(1):男女交往中的「自我暴露」法則
    姑姑忍不住撲哧一笑,一語道破天機,你違反了人與人溝通中的「自我暴露」法則。在社會心理學的人際交往理論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自我暴露」,所謂「自我暴露」是指把自己隱私的一面顯示給他人,也稱為自我開放或自我揭露。向別人說心裡話,坦率地表白自己,自發有意識地向對方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都是「自我暴露」的體現。
  • 從《獅子王》中辛巴的成長,分析自我認知,對外在行動的影響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獅子王》應該是不少年輕人的童年吧?這部動畫主要講述獅子辛巴衝破千難萬阻最終成為新一代國王的故事,超燃的成長曆程精彩紛呈。事實上,其中關於教育的一些思考,也是不可磨滅的閃光點,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