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2日 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藝璇
字號內容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推進了社會生活的網絡化進程,社交網站用戶爆炸性的增長,使其日益成為人們建立社會聯繫、維持社會關係的網絡平臺。技術與社會的互構使社交網站在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分享的同時,也使過度分享行為開始成為個人在網絡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在親密群體和高度結構化的組織中,個體的信息分享主要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傳播,分享是一種維持群體和組織秩序有效的手段,閒言閒語通過分享被群體或組織過濾而成公眾意見。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閒言閒語式的信息分享強化了群體或組織的標準,也成為個體屬於群體或組織的標誌,從而成為維護群體社會習俗與社會秩序的強大力量,是群體進行社會控制的非正式手段。
關鍵詞:群體;生活;社交網絡;網站;分享行為;信息分享;成為;道德;社會身份;閒言閒語
作者簡介: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推進了社會生活的網絡化進程,社交網站用戶爆炸性的增長,使其日益成為人們建立社會聯繫、維持社會關係的網絡平臺。人們依託網絡分享信息、展示自我、進行社會表達。技術與社會的互構使社交網站在滿足用戶隨時隨地分享的同時,也使過度分享行為開始成為個人在網絡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
「過度分享」趨普遍
網絡日益成為展示自我的舞臺,各類社交網站雖然其內部文化差異巨大,但總體而言,都允許用戶在平臺內以文本、圖片或視頻的分享來創建一個公開或半公開的「狀態」,並通過相關應用和連結與其他使用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個人社會心理動機的契合形塑並強化了用戶的分享行為。
在個人分享的背後,私密的個人生活變成可被觀察及消費的對象。社交網站即時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會互動的場景化,使個人在社交網絡進行信息分享時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個人隱私的關注,打破了日常生活中個人維持的隱私邊界。人們不斷在社交網絡發表新鮮事、更新狀態,分享著自己的心情、行為、位置,社會從原先單向透明的權力國家過渡到「全景透明的」網絡社會。在這樣一種全景式網絡社會中,人們不僅是信息的分享者,同時也是他人分享信息的窺視者。信息生產與信息瀏覽成為同步交織的個人網絡行為,創造出一種新形態的網絡文化生態——窺探文化。尼茲維奇將窺探文化的本質概括為「過度分享」,即個人將私密的生活空間推向公共消費領域,無防備且高頻率地分享自己真實生活和個人信息,通常(但並非永遠)基於娛樂的目的,但往往以隱私洩露為代價。
隨著社交網絡的持續發展,社交用戶網絡分享行為不僅數量上持續增長,而且以自我揭露娛樂化為特徵的過度分享行為也越來越普遍。2008年12月,《韋氏新世界詞典》票選「過度分享」為當年的年度風雲詞。社交網絡等信息應用的出現,在鼓勵用戶進行分享時,也將這些公開的網絡數據變成用戶拱手相送的免費禮物,對個人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彰顯個體存在
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流動性較低,個人往往成為複雜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一個構成部分。個人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或組織中,形成了圍繞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社會關係網絡實質是一種道德關係,個體行為受到這種非正式的規範和價值觀引導。家庭、社區、宗教團體等集體性組織規範個人的行為,並通過集體化實踐使個人獲得與群體相一致的道德。在這種社會中,每個個體承擔的社會角色具有明確性,被賦予的社會期待具有可預知性,並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風俗和法律等社會規範。也就是說,此時個人的分享行為是在同一的道德文化中進行的,地方性共識成為約束人們日常行為邏輯的公共規則,也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和分享的社會基礎。明確的社會角色使個人的意義與價值歸屬群體,個人以群體的意志分享信息,滿足群體整合的偏好。個人的信息分享演變成一種公共道德秩序,用於評判個人的社會行為是否符合群體或組織的道德標準。因此,分享也被自覺限制在群體的道德規範框架內,符合群體的價值取向。
而社交網絡在社會個體化背景下改變了信息分享的社會結構,個體從集體性組織中擺脫出來,從群體的道德規範和規章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個體的價值和意義開始得到彰顯並逐漸超越群體而備受關注。在個體價值得到標榜的時代,集體性組織的衰落使個體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身份具有模糊性,社會期待也不再成為約束個體社會行為的規範。社交網絡的社會示能性,即文本信息即時傳播,社會反饋的缺失以及社會背景資料隱匿化,使任務導向型的交流方式取代情感導向型的交流方式,降低了媒介交流的社會性,增加了個體的自我關注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