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我們人類的主要肉食來源之一,從大的分類上看,魚類可以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兩種。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小夥伴肯定和題主有一樣的認知,那就是淡水魚比海水魚的刺多,尤其是在魚肉裡的小刺,讓人想大口吃魚又不太敢。
那麼,事實上淡水魚的魚刺真的都比海水魚多嗎?答案是否定的。這要具體地看是哪種魚,有的淡水魚比海水魚的刺還要少,而有的海水魚比大多數的淡水魚的刺都要多。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哪些淡水魚的刺比較少?
魚類是脊椎動物中佔比最大的,約佔整個脊椎動物的48.1%。淡水魚和海水魚是魚類的兩大構成部分,其中淡水魚是指生活的水域中含鹽量低於3‰,而生活在高於3‰的鹽分的水中的魚類被稱為海魚。
淡水魚是我們食用的主要魚類(沿海地區除外),比較常見的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等。這些魚身上的「小刺」確實比較多,其實這些小刺的學名為「肌間骨刺」(以下簡稱骨刺)。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淡水魚的骨刺都很多,比如黑魚、鱸魚、武昌魚、鱖魚等,這些魚都是比較常見的淡水魚,但是這些魚體內只有一根主刺,沒有或者很少有多餘的骨刺。
因此,並不是所有淡水魚的刺都比海魚多。
那麼,有沒有刺比較多的海魚呢?
答案也是肯定的。下面我們來簡單的說一種刺比較多的海魚,它就是鰳(le)魚。鰳魚的分布很廣,在印度洋、大西洋和我國的海域中均有分布。從在我國發現的化石看,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有了捕撈鰳魚的行為。因此,鰳魚被認為是我國最早捕食的海魚。
鰳魚的體長平均在30公分左右,體重在400g左右。那麼它為什麼刺比較多呢?這還要歸結於它的習性。
鰳魚是一種洄遊魚,通常它們棲息在大海中,但是到了繁殖的季節,它們會遊向淡水與海水的匯集處產卵。這種環境下水較為渾濁有利於後代的生存,而且相對鹽度也比較的低。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魚的刺多刺少?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魚的刺多少與它生活在海水還是淡水中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麼,是什麼決定了它的刺多刺少呢?有三個因素。
01 演化
從進化的角度上看,動物的骨骼進化是趨於減少的,因為過多的骨骼反而不利於動物的運動。而像魚刺比較多的魚顯然就是比較低級的魚類,而魚刺比較少的就是進化的比較高級的魚。
02 環境
海水中水的壓力相對比淡水要大,所以,海水魚需要更強壯的骨骼來支撐身體,而淡水魚由於水壓較小,所以骨骼相對來說更細小更多一些。
03 天敵
淡水魚的生存空間中,天敵比較的少,所以它們很少會主動逃生。但是,海水魚就不同了,它們都是食肉動物,而且會啃食對方。所以,較少的骨刺有利於它們的身體擺動,以方便及時的逃生,而淡水魚則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總結
並不是所有的淡水魚都是多刺,也不是所有的海水魚都是少刺的。而刺多刺少與它們的種類以及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相對來說,我們吃的海魚大都以肉食的海魚為主,它們相對高級一些,它們只通過主刺就能控制身體,而我們常吃的淡水魚則相對低級一些,它們需要更多的骨刺來讓全身的肌肉可以發揮作用。